穴位注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3例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穴位注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3例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注射法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

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并设口服药物对照组30例。

治疗组采用相同穴位交替选择药物,隔日或隔2日1次注射治疗,并从临床症状、HBeAg、HBVDNA 标志物及肝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3%和76.6%;肝功能及HBeAg、HBV-DNA转阴效果等相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1)取穴:A组足三里、三阴交、胆俞;B组足三里、阳陵泉、肝俞。

两组穴位交替使用,隔1或2日1次,3个月为一疗程,一般2~3个疗程。

每疗程结束复查血清HBV5项指标和HBV-DNA,肝功能不正常者每月复查1次肝功能。

(2)操作方法:采用黄芪注射液,每次10ml穴注,丹参注射液,每次10ml 穴注,每次选一组穴位、一种药液。

穴位常规消毒,用6号或5号针直刺入穴位(肢体穴进针1~1.5寸,背部穴约0.5寸),有针感时回抽无血后注入药液,此时应有酸麻胀感觉。

快速推进为泻,缓慢注入为补,宜根据病情辨证施法用药。

每次肢体穴注入药液2ml,背俞穴1ml,3个月为一疗程,疗程间可休息5~7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2.2对照组
乙肝灵浓缩丸(吉林四平松辽制药厂),1次2g,每日3次,口服;鸡骨草胶囊(广西桂林制药厂),1次4粒,每日3次,口服。

治疗时间、疗程和检测方法同治疗组。

3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
按照1991年12月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病专业委员会天津会议通过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药疗效标准[1]。

临床基本治愈:主次症状消失,肝脏恢复正常大小且无压痛、叩痛,肝功能恢复正常,HBeAg、HBV-DNA全部转阴,且稳定6个月以上;显效:主次症状消失1/2以上或好转2/3以上,肝脏明显回缩且无压痛、叩痛,肝功能恢复正常,HBeAg、HBV-DNA有一项转阴;好转:主次症状消失1/3以上或好转1/2以上,肝脾肿大稳定或回缩且无明显压痛、叩痛,肝功能较原来值下降1/2以上,HBeAg、HBV-DNA有一项转为弱阳性;无效:未达到上述指标者。

3.2治疗结果
(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愈显率79.2%,有效率94.3%,对照组愈显率43.4%,有效率76.7%,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见表1。

(2)两组HBeAg、HBV-DNA转阴效果比较无论是HBeAg还是HBV-DNA的转阴率,治疗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具体对比见表2。

(3)两组肝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肝功能主要指标对比显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见表3。

3.3毒副反应
两组病例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

但对身体虚弱、空腹或易晕针者,穴注操作必须谨慎,尤其在推注速度上要因人因病制宜。

4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属中医“胁痛”“疫毒”“积聚”“鼓胀”“虚劳”等范畴。

其病机在于湿热疫毒内侵,伏于血分,致使肝、脾、肾诸脏腑气血失调,日久则正虚邪恋,病情迁延。

故对其治疗主张益气健脾、补益肝肾、调养肝血、疏肝理气、化瘀通络、祛湿排毒综合立法处方。

从取穴方面看,足三里功能健脾益气、壮人身之元阳,扶正以祛邪。

现代研究证实,针刺足三里可以促进白细胞吞噬指数上升,增强免疫力,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灌流量,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全身机能状况。

与阳陵泉相配,能调节肝胆机能,振奋脾胃阳气,有利于清除疫毒湿浊;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穴,又是足三阴经交会穴,肝脾肾之枢纽,能健脾补肾、通络达邪,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肝俞、胆俞能调畅肝胆气机、补益肝胆之体,维持其生理功能平衡稳定和纠正其病理紊乱状态。

以上数穴相配,互为所用,振奋经气,燮理脏腑阴阳气血,则疫毒浊邪不能留滞为患。

从所选注射药物来分析,黄芪健脾益气,运化水湿,扶正养元,养心通脉,去旧生新;丹参活血化瘀,通达血络。

中药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黄芪能促进肝细胞合成白蛋白,抑制间质细胞胶原合成[2],促进细胞免疫,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诱导干扰素生成增加,增强人体免疫[3],保肝及防止肝糖原减少;能扩张血管,增加肾血流量。

丹参能改善肝脏微循环[4],促进受损肝细胞修复,调节免疫、回缩肝脾[5]。

当药液注入穴位,其针刺及药液吸收过程对腧穴的物理刺激有针灸效果,加上药物有效成分的循经作用,药力较集中,能较长时间持续发挥效应,提高药效,激发经气,使热者清之,湿者利之,滞者通之,清中有补,虚实皆宜,起到非穴位注射事半功倍的临床疗效。

治疗结果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4.3%和76.6%,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HBeAg和HBV-DNA的转阴效果及肝功能(ALT、SB、A/G诸项)恢复效果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均P<0.01)。

治疗过程中未见毒副反应,说明该法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十分有效方法之一,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5参考文献
1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病毒性肝炎中医疗效判定标准(试行).中医杂志,1992;33(6):53
2王灵台,高月球,陈建杰,等.桑肝冲剂抗肝纤维化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国中医药科技,1998;5(3):139
3粟德林,王迎新,宋福印,等.肠炎宁胶囊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中国中医药科技,1998;5(4):226
4汪菁菁.莪棱汤治疗肝纤维化84例临床观察.中国中医药科技,1998;5(3):182
5刘中景.柴胡茵陈汤对大鼠氨基半乳糖实验性肝炎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国中医药科技,1998;5(4):2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