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八章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本章考点:
1.概述
2.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和特点
3.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4.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5.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6.免疫缺陷病的实验室检测
第一节概述
概念:由遗传或其他原因造成免疫系统先天发育障碍或后天损伤而致的免疫功能不全称为免疫缺陷,由此而引起的各种临床综合征称为免疫缺陷病(IDD)。
主要是出现免疫系统发育、分化增生、调节和代谢异常,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
临床表现为:反复、严重、持续感染,继发自身免疫病和肿瘤。
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和特点。
一、免疫缺陷病的分类
按病因分为两大类:
(1)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D)
(2)继发性免疫缺陷病(SIDD)
按损伤的免疫成分分为5类:
(1)B细胞免疫缺陷(抗体)。
(2)T细胞免疫缺陷(细胞)。
(3)联合细胞免疫缺陷(B、T)。
(4)吞噬细胞免疫缺陷。
(5)补体免疫缺陷。
二、免疫缺陷病的特点
IDD的共同临床特点:
1.反复、严重、难治性感染
(1)体液免疫、吞噬细胞、补体缺陷患者:以细菌感染,尤以化脓菌感染。
(2)细胞免疫缺陷患者:以病毒、真菌、原虫等胞内菌感染。
(3)病原体感染也可影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如HIV感染致AIDS。
2.易继发自身免疫病和恶性肿瘤。
3.临床症状、病理损伤多样。
PIDD与SIDD不同点:
PIDD:
(1)常由于遗传因素或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不良而引起。
(2)常发生在小儿,发病年龄越小,病情越重。
(3)治疗效果差。
SIDD:
(1)是后天因素,继发因素。
(2)可发生在各个年龄阶段的患者。
(3)可针对病因治疗,治疗效果好。
三、常见发病原因
1.遗传基因异常
(1)性染色体隐性遗传(XL)。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
2.中枢免疫器官发育障碍:可因遗传缺陷所致。
3.免疫细胞内在缺陷:多由先天酶缺陷引起,如ADA(腺苷脱氨酶)、PNP(嘌呤核苷磷酸化酶)、G-6-PD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缺乏。
4.免疫细胞间调控机制异常:调控机制异常,如辅助不足或抑制过剩,均可导致免疫缺陷。
5.继发性免疫缺陷:常因感染、物理、化学等因素而引起。
第二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PIDD:由于遗传因素、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不良造成免疫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称为PIDD。
发生机制:
1.免疫系统遗传基因异常: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或X连锁隐性遗传(XL),引起抗体和淋巴细胞功能异常。
2.吞噬细胞、补体成分缺陷致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
一、原发性B细胞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B细胞免疫缺陷病:是由于B细胞发育缺陷或B细胞对T细胞传导的信号无法产生有效的应答所致的抗体形成障碍,主要为体内Ig水平下降或缺失。
Ig缺陷有三种主要临床表现:①全部5类Ig缺陷;
②或某一Ig缺陷,或某些Ig的亚类缺陷(选择性Ig);③Ig正常,但对Ag刺激无免疫应答。
如成人IgG 血清中 <6g/L为低丙种蛋白血症。
患者外周血B细胞减少,<2g/L为无丙种蛋白血症。
T细胞数目正常。
主要临床特征为反复细菌化脓菌感染。
常见疾病:
1.X-LA(α连锁婴幼儿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又名Bruton综合征。
最常见的B细胞IDD。
男婴>女婴。
主要临床特征:外周血B细胞明显减少,淋巴组织中没有浆细胞或减少。
各类Ig均减少或缺乏,易发生化脓性感染。
2.选择性IgA缺陷:最常见,①IgA减少,<50mg/L,sIgA含量减少。
②细胞免疫功能正常。
主要反复感染,常可伴自身免疫病。
(SLE,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疾病。
3.伴IgM增多的免疫球蛋白缺陷病:又称IgM增高综合征,主要免疫异常为:①B细胞应答能力正常,仅产生IgM类抗体;②血清IgM↑(>11g/L),其他类型Ig减少或缺失;③SmIgM+和SmIgD+B细胞总数正常,但SmIgG+和SmIgA+B细胞缺乏;④常伴有中性粒细胞减少。
⑤易发生细菌感染。
4.选择性IgG亚类缺陷:IgG1-4亚型缺陷,IgG总量正常,某亚类缺陷而减少。
二、原发性T细胞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T细胞IDD是由于T细胞的遗传性缺陷,涉及T细胞前体和T细胞的发生、发育、分化和功能障碍。
最常见的DiGeorge综合征(先天胸腺发育不良)。
据病情程度和症状,可分为:①单纯的T细胞缺陷;②伴有其他缺陷;③严重联合ID;④其他。
1.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综合征:即DiGeorge综合征,主要为T细胞IDD,同时伴有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一组综合征。
为典型的T细胞IDD。
发病机制:主要为多种胚胎缺陷,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
主要免疫学及临床特点:①T细胞ID、T细胞功能缺陷、外周血T细胞减少,也可正常。
②血Ca 2+减少,手足抽搐。
③心脏大血管和颜面畸形。
④反复感染(病毒、真菌、原虫等)。
2.特发性CD4+T细胞减少症:病因发病机制不明。
主要特征:①CD4+T细胞数量减少(绝对值<0.3×109/L);②无HIV感染的血清学证据;③无明确的其他免疫缺陷症或用药情况,出现严重持久的细胞ID;④存在一种或多种提示细胞免疫缺陷的病;⑤易患机会性感染,Ig可减少。
3.T细胞活化及功能缺陷:主要特点是患者外周血T细胞数目正常,但细胞活化及功能障碍,可能与T 细胞表面某种受体及膜蛋白表达异常或缺失有关。
发生机制:①TCR/CD3分子表达缺失;②TCR/CD3复合物信号传导异常;③协同刺激分子(如B7分子)表达缺失;④细胞因子(IL-2、IL-4、IL -5、IFN-γ)缺失;⑤细胞因子受体(IL-lR、IL-2R等)表达缺失。
4.伴有其他疾病的免疫缺陷病:如Wiskott-Aldrich综合征(WAS),主要机制是:CD43缺陷,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缺陷,XL(性连隐性遗传)。
表现:IgM减少,对多糖特异性Ab减少;外周血T细胞逐渐减少。
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病(CID):主要由于先天性T、B细胞发育不全,导致T、B细胞缺乏和功能紊乱。
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复杂,免疫治疗效果不佳。
1.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SCID是一组胸腺、淋巴组织发育不全及Ig缺失的遗传性疾病,机制是不能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
常可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或X连锁隐性遗传(XL)。
性连重症联合IDD:
1)X-SCID:主要病理表现为:①T细胞缺乏或显著减少;②B细胞数目正常但功能异常,导致Ig生成减少和类别转换障碍;③B细胞表面可表达Pre-B细胞的特异性标志p120抗原,表明B细胞存在成熟障碍;
④反复感染。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SCID,又称AR性SCID无淋巴细胞瘤。
主要机制为:T细胞与B细胞成熟障碍,为AR。
2.腺苷酸脱氨酶缺陷症:细胞内在酶基因缺陷。
主要表现:严重感染。
血清Ig减少,外周血B细胞、T细胞可减少。
3.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陷症:主要表现为尿酸减少,主要为细胞免疫减弱,反复出现病毒、细菌和真菌感染。
血清Ig正常或减少,外周血T细胞减少,B细胞可能正常。
4.MHC-Ⅱ类分子表达缺陷病:又称裸淋巴细胞综合征,极罕见的原发性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
临床特征:①外周血T细胞数目正常,但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受损,CD4+T细胞减少,②血清Ig减少,③迟发型超敏反应减弱,④对TD抗原的抗体应答缺失,⑤对各种微生物易感染。
三、原发性吞噬细胞缺陷
原发性吞噬细胞缺陷是由于遗传或先天原因使吞噬细胞先天缺陷,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最常见。
机制:
1.吞噬细胞趋化和粘附功能降低。
2.吞噬和杀菌活性障碍。
3.单核吞噬细胞的特殊异常。
如IgG Fc受体缺陷。
常见疾病:
1.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2.慢性肉芽肿(CGD)。
3.G-6-P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D(白细胞粘附功能缺陷)。
5.CHS(Chediak-Higashi综合征)。
6.髓过氧化物酶缺陷。
四、原发性补体缺陷
是由于先天性补体免疫缺陷。
包括①补体固有成分Cl~C9,②调节蛋白(C抑制物、C4结合蛋白、备解素、H因子和I因子),③膜结合调节蛋白发生遗传性缺陷。
第三节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SIDD是指发生在其他疾病基础上或某些理化,生物等因素所致的免疫功能障碍。
最常见的诱因有:①浸润性和血液系统疾病。
②肿瘤。
③感染性疾病。
④遗传性疾病。
⑤外科手术创伤。
⑥特殊器官系统功能不全及消耗性疾病。
⑦免疫抑制疗法。
⑧营养障碍(不良)。
⑨衰老。
⑩其他。
第四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又称艾滋病,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
本病主要是通过性接触和体液传播,病毒主要侵犯和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最后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一、HIV的结构及基因组
HIV属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
为逆转录RNA病毒。
形状为圆形或杆状,直径100~140nm。
1.HIV的结构蛋白:①包膜蛋白:含外膜蛋白和跨膜蛋白,信号肽。
②核心蛋白:在细胞内合成,包括p24、pl7和pl2三种结构蛋白、RNA逆转录酶、蛋白酶和整合酶。
2.HIV基因组:基因组为两条相同的RNA单链,每条单链含有9749核酸,由结构基因和调节基因等组成。
结构基因有3个:
(1)gag基因(群抗原基因)、编码核心蛋白p24。
(2)pol基因(多聚酶基因)、编码核心多聚酶。
(3)env基因(外膜蛋白基因)、编码外膜蛋白gp120和gp41。
结构基因主要编码核心蛋白、多聚酶和外膜蛋白。
调节基因3个:
(1)tat基因(反式激活因子)、对HIV基因起正调控作用。
(2)rev基因(病毒蛋白表达调节因子)、增加gag和env基因对结构蛋白的表达。
(3)nef基因(负因子)、有抑制HIV增殖作用。
调节基因主要通过调节蛋白作用于病毒基因组或其mRNA的某一段序列上。
还有4个基因:
(1)vif基因(病毒感染因子)、在一些细胞因子协同下,促进HIV在细胞内复制。
(2)vpr基因(R蛋白)、能使HIV在巨噬细胞中增殖。
(3)vpu基因(U蛋白)、促进HIV-1从细胞膜上释放,仅在HIV-l中。
(4)vpx基因(X蛋白)、是HIV-2在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增殖所必需,能促进病毒粒子的形成,仅存在于HIV-2中。
HIV有两型:
HIV-1:为常见。
HIV-2:主要在西非,我国亦有发现。
二、AIDS的发病机制与免疫学特征
1.发病机制
主要是HIV直接或间接损害、破坏CD4+T细胞,导致细胞免疫缺陷。
最后B细胞免疫同时受损,其他免疫细胞也受损,免疫功能下降,促使并发感染和肿瘤等发生。
2.免疫学特征
(1)CD4+细胞受HIV感染。
CD4+T细胞受损、破坏而减少,<200/ml;进行性细胞免疫缺损。
(2)继而体液免疫受损(B细胞受损)。
其他细胞受损;如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滤泡树突状C、NK细胞受损。
(3)B细胞多克隆激活伴免疫球蛋白增多。
三、HIV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预防
1.流行病学:①HIV感染的高危人群:性乱者,吸毒者(静脉)、接受污染的注射者;②传播途径:a.性接触传播,b.注射途径,c.母婴垂直传播。
2.预防:①加强对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的管理;②切断传播途径;③保护易感人群,HIV疫苗;④加大宣传预防力度。
3.特点:潜伏期长,病程进展缓慢。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以无症状,也可发展为癌症和严重的条件致病微生物感染,最终导致死亡。
可出现神经系统损害,如脑膜脑炎、周围神经病变等。
机会性感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以卡氏肺孢子菌、白色念珠菌、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新型隐球菌和弓形虫感染最常见。
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和卡波济(kaposi)肉瘤。
第五节免疫缺陷病的实验室检测
一、体液免疫的检测(B细胞缺陷检测)
1.免疫球蛋白的检测:Ig的浓度与B细胞数量和质量密切相关,可反映B细胞缺陷与否。
常用检测方法:
(1)单向免疫扩散法(RID)。
(2)速率散射比浊法。
(3)IgD和IgE太微量,可用ELISA法和RIA(放射免疫测定)。
(4)IgG亚类可用ELISA和免疫电泳法。
意义:免疫缺陷病(B细胞)时,Ig下降或缺失。
判断体液免疫缺陷病时应注意:
一般免疫球蛋白浓度在同年龄2SD(标准差)范围内为正常。
总免疫球蛋白浓度(IgG+IgM+IgA)>6g/L,或IgG>4g/L,同时抗体功能试验正常者,可排除抗体缺陷。
总免疫球蛋白浓度<2g/L常表示明显的抗体缺陷。
浓度中度降低(如IgG浓度在2~4g/L之间或总免疫球蛋白在4~6g/L没有诊断意义,需结合抗体功能试验。
(1)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诊断标准:Ig总量<3g/L、IgG<2g/L、IgA<0.05g/L、IgM<0.1g/L。
(2)Ig值生理范围宽,检测方法不同而差异大,所以要多次检测。
(3)ID原发性多为婴幼儿,要根据各年龄组的变化不同定值。
(4)T细胞和单核细胞缺陷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抗体缺陷,有时应同时测定。
2.分泌型IgA测定(sIgA)主要了解呼吸道和胃肠道黏膜局部免疫功能情况,对反复呼吸道感染和慢
性腹泻严重的患儿有意义。
方法可用:①单向免疫扩散法(RID)。
②ELISA法;③放射火箭电泳自显影法。
意义:选择性IgA缺陷时,sIgA也可下降,可测定唾液sIgA,正常时平均为310mg/L,新生儿测不出,出生后7~12个月为31.2%,l~2岁46.2%,3~4岁84.2%,5~6岁86.7%,7~9岁为l00%。
粪便中sIgA 平均为1.312μg/g。
3.B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
(1)特异性分化抗原测定:可以测定CD9、CDl0、CDl9和CD20等B细胞标志。
(2)B细胞表面膜免疫球蛋白测定(SmIg):主要反映B细胞的数量,根据SmIg的类别鉴定B细胞的成熟程度。
a:未成熟的B细胞有:SmIgM和SmIgD。
b:成熟的B细胞有:SmIgG、SmIgA、SmIgD。
总SmIg:8.0%~24%,SmIgG:0%~l5%,SmIgM0.6%~8.2%,SmIgD0.2%~l0.2%,B细胞免疫缺陷者不同程度种类SmIg 阳性细胞率下降。
方法:同T细胞及其亚群检测方法。
4.抗体功能检测
(1)同种血型凝集测定:抗A和抗B抗体,属于IgM,可反映IgM水平。
(AB血型正常时无抗A、抗B抗体,因此不能用此检测,只适用于AB0血型)。
正常:6个月婴儿:抗A效价>1:8,一岁以后为l:16;抗B效价>1:4,一岁以后为1:8;选择性IgM缺陷者、Bruton、SCID等可下降,常下降1/2。
(2)特异性抗体产生能力测定:主要测定机体对Ag的应答能力。
B细胞免疫缺陷病下降。
伤寒疫苗接种后可用直接凝集反应来测定Ab,白喉类毒素在接种后4周做锡克试验。
5.抗IgA抗体测定:选择性IgA缺陷者可有抗IgA自身抗体,用间接血凝试验可检测,效价可在1:10以上,正常人无此抗体。
6.噬菌体试验:了解机体清除噬菌体的能力,检测B细胞抗体的应答能力。
正常人甚至是新生儿,在注入噬菌体后4~5天内可将其全部清除。
B细胞免疫缺陷病时,清除能力下降,时间延长。
二、细胞免疫的检测(T细胞缺陷检测)
1.迟发型皮肤过敏反应:最常用的反映机体细胞免疫状态的体内检测方法。
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是OT、PPD和PHA皮试。
2.T细胞及其亚群检测
(1)T细胞绝对值<1.2×109/L,提示有细胞免疫缺陷可能。
(2)可用CD分子的单克隆抗体,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或FCM仪或酶免疫技术(ABC法)测定T细胞表面不同CD抗原,将T细胞及其亚群进行鉴定和分类,了解细胞免疫功能。
细胞免疫缺陷病常表现为T细胞减少,CD4+T细胞减少,CD8+T细胞可正常,CD4+/CD8+比值减少,常<1(正常l.5~2.0)。
(3)特异性受体(E受体)的检测
T细胞表面有特异性绵羊红细胞受体(E受体、即CD2),为特有标志,代表T细胞的数量,了解细胞免疫功能,粗略判断T细胞的缺陷。
现用检测CD2 +所代替。
方法同上。
免疫缺陷病时,CD2+减少,常减少到正常值的1/2~1/3。
3.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试验(体外试验):为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淋巴细胞增殖的刺激物有两大类:①非抗原性刺激物(PHA、LPS、刀豆球蛋白A),②抗原性刺激物。
T淋巴细胞缺乏者其刺激指数降低,如果T细胞总数无明显减少而刺激指数减少降低,表明T细胞不够成熟。
方法有两种:①形态学法(转化率)。
②同位素法(SI、刺激指数)。
三、吞噬细胞功能的测定
吞噬细胞分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两大类,主要功能有:趋化、调理、吞噬和杀伤作用。
免疫缺陷病时,这些功能减弱或消失。
方法有:
1.吞噬细胞数量的检测:可作中性粒细胞绝对数的计算和骨髓检查。
中性粒细胞<1.5×109/L(成人<1.8×109/L)时,可认为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导致严重感染,若<0.1×109/L可发生致死性感染。
骨髓检查主要了解骨髓系粒细胞是否减少或缺如。
2.趋化功能试验:主要判断中性粒细胞运动状况,以了解其趋化功能。
有体内试验,如皮窗试验和体外试验。
3.吞噬和杀伤试验:主要检测白细胞或单核细胞的吞噬和杀菌功能。
常用方法有①溶菌法;②白色念珠菌法;③化学发光法。
计算白细胞或单核细胞的吞噬率和杀伤率。
4.四唑氮蓝还原试验(NBT试验):主要检测了解中性粒细胞的胞内杀菌能力。
正常NBT阳性细胞在5%~10%,免疫缺陷时其值下降,如慢性肉芽肿常<5%。
5.粘附分子测定:近年来可用单克隆抗体检测细胞表面粘附分子,对了解吞噬细胞功能缺陷的精确度更高,可用流式细胞仪检查CD18、CD11b、CD11c、CD62等,可对粘附分子进行定量测定。
四、补体系统的检测
主要检测:
1.总补体活性测定(CH50溶血试验)。
2.单个补体成分测定(C3、C4、Clq、B因子、Cl抑制物),主要了解补体缺陷情况。
五、基因诊断
利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发现一些原发性免疫缺陷患者的基因有突变或缺损的位点,为PIDD的诊断提供了先进的检测手段。
六、其他检测
如血液检查、胸腺检查(X线)、淋巴结、直肠黏膜活检、骨髓检查等均有助于诊断。
七、AIDS的实验室检测
AIDS的免疫检测从三个方面进行:①病毒标志;②免疫标志;③相关标志。
1.病毒标志:分离培养,直接检测病毒颗粒或HIV组分(金标准)。
2.免疫标志:主要是检测HIV抗体和T细胞亚群(CD4、CD8)为常用。
(1)检测HIV抗体:先用ELISA作初筛试验(连续3次检测),阳性者再用免疫印迹法作确证试验。
我国判断标准:①HIV抗体阳性:至少有两条膜带(gp41/gp120/gp160 )或至少一条膜带与P24带同时出现。
②HlV抗体阴性:无HIV抗体特异性条带出现。
③HIV抗体可疑:出现HIV特异性抗体带,但带型不足以确认阳性者。
(2)T细胞亚群:T淋巴细胞总数减少,常<1.5×109/L,CD4+细胞下降至(0.2~0.4)×109/L(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期),<0.2×109/L(艾滋病期)CD4/CD8比值下降,常<1(正常>2)。
3.相关标志:与HIV感染、AIDS病情有关的一些检测内容,如微生物、红细胞、血沉等。
4.核酸检测:用RT-PCR检测HIVmRNA。
习题125 当怀疑有性联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时,首先进行的检测是
A.SmIg检测
B.CD测定
C.同种血型凝集素测定
D.Ig浓度测定
E.特异性抗体产生能力测定
[答疑编号500734280101]
『正确答案』D
习题126 艾滋病病毒检测的确证试验通常采用
A.竞争法
B.免疫印迹法
C.化学发光法
D.斑点-ELISA法
E.荧光免疫法
[答疑编号500734280102]
『正确答案』B
习题127 艾滋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变化为
A.T4↓、T4/T8↓
B.T4↑、T4/T8↑
C.T4↑、T8↓、T4/T8 ↑
D.T4↓、T8↓、T4/T8 正常
E.T4↑、T8↑、T4/T8 正常
[答疑编号500734280103]
『正确答案』A
第二十九章肿瘤免疫及其免疫检测
本章考点:
1.概念
2.概述
3.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
4.肿瘤抗原的分类
5.肿瘤标记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6.常用肿瘤标志物检测的免疫学方法
7.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
8.肿瘤标志物免疫测定的意义
9.肿瘤患者免疫状态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第一节概念
肿瘤:正常组织细胞异常增生所形成的赘生物。
肿瘤免疫学是研究机体的免疫状态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和免疫学方法在肿瘤诊治中应用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内容包括:肿瘤的抗原性、肿瘤的免疫逃避机制、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机制、肿瘤的免疫检验、肿瘤的免疫治疗等。
肿瘤免疫学检验是通过免疫学方法检测肿瘤特异牲或肿瘤相关性标志物,达到早期筛选、辅助诊断、疗效考核、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等目的。
肿瘤抗原的免疫检测和宿主免疫功能状态的评估,均属肿瘤免疫检验的范畴。
第二节概述
一、肿瘤发生的因素
肿瘤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内在的遗传因素、免疫状态和外部的诱变因子,是构成肿瘤发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1.内在因素:机体的免疫状态,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的强弱,已被视为是否发生肿瘤的重要内在因素。
2.外部条件:化学因素、物理因素以及病毒感染等可以使细胞内原本存在的原癌基因活化、抑癌基因失活以及基因重排或突变,最终导致基因表达异常而发生肿瘤。
二、肿瘤的免疫逃避机制
(1)肿瘤细胞缺乏有效的抗原表位,难以触发足够的抗肿瘤免疫效应。
(2)肿瘤细胞MHC分子发生改变,影响抗原递呈。
(3)不能正常表达B7等活化免疫细胞的共刺激分子和粘附分子。
(4)患者血清中存在着封闭因子,阻止CTL与肿瘤细胞的结合,从而抑制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
(5)肿瘤细胞产生某些免疫抑制因子。
(6)细胞表达FasL,介导CTL凋亡。
第三节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
一、体液免疫效应
抗肿瘤体液免疫机制是通过抗肿瘤细胞的抗体与肿瘤细胞表面特异抗原结合后,再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发挥生物效应:
(1)激活补体系统溶解肿瘤细胞。
(2)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直接杀伤IgG包裹的肿瘤细胞。
(3)调理吞噬作用。
(4)干扰肿瘤细胞的某些生物学行为。
(5)其他作用。
二、细胞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是抗肿瘤免疫的重要机制,参与抗肿瘤免疫的细胞主要有:T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DC)等。
1.T细胞
T细胞应答是控制肿瘤生长发育的最重要的宿主应答。
参与抗肿瘤免疫的两类T细胞亚群:
(1)CD8+细胞毒性T细胞(CTL),受MHC-I类抗原限制。
(2)CD4+辅助性T细胞(TH),受MHC-Ⅱ类抗原限制。
(3)CD8+CTL杀伤肿瘤细胞的机制:
①通过其抗原受体识别肿瘤细胞上的特异性抗原,并在Th细胞的辅助下活化后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②活化的CTL可分泌淋巴因子如γ干扰素、淋巴毒素等间接地杀伤肿瘤细胞。
CD4+T杀伤肿瘤细胞的机制:产生淋巴因子增强CTL的功能,激活巨噬细胞或其他APC,产生肿瘤坏死因子发挥溶瘤作用。
2.NK细胞
(1)具有广谱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2)无肿瘤特异性和MHC限制性。
(3)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4)通过ADCC作用杀伤IgG包裹的肿瘤细胞。
(5)NK细胞杀伤肿瘤的能力可被细胞因子所增强,包括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2。
(6)是一类在肿瘤早期起作用的效应细胞,是机体抗肿瘤的第一道防线。
LAK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在IL-2存在下,经4~5天培养后,诱导出的一种新的杀伤细胞,具有广谱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3.巨噬细胞
(1)作为抗原提呈细胞;
(2)杀伤肿瘤效应细胞;
(3)巨噬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机制;
(4)活化的巨噬细胞与肿瘤细胞结合后,通过释放溶解细胞酶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5)处理和呈递肿瘤抗原,激活T细胞以产生特异性抗肿瘤细胞免疫应答;
(6)巨噬细胞表面上有Fc受体,可通过特异性抗体介导ADCC效应杀伤肿瘤细胞;
(7)活化的巨噬细胞可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细胞毒性因子间接杀伤肿瘤细胞。
4.树突状细胞:是一类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其极强的抗原提呈作用,辅助T、B细胞参与特异性杀伤肿瘤的过程。
第四节肿瘤抗原的分类
肿瘤抗原是指细胞癌变过程中所表达的新生物或过量表达产物。
根据肿瘤抗原特异性分为:肿瘤特异性抗原(TSA)和肿瘤相关抗原(TAA)。
一、肿瘤特异性抗原
肿瘤特异性抗原(TSA)是指该类抗原系肿瘤细胞所特有,只表达于肿瘤细胞,而不存在于任何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正常细胞。
(一)化学物质诱发的TSA
特点:特异性高;抗原性较弱;常表现出明显的个体独特性。
(二)病毒诱发的TSA
具有较强的抗原性;瘤细胞表面的TSA多系病毒基因的表达产物;同一种病毒诱发的不同类型肿瘤可表达相同的抗原;正常细胞无此类抗原的存在;病毒感染细胞可有此类抗原的存在。
(三)自发肿瘤的抗原性
自发性肿瘤是指一些无明确诱发因素的肿瘤,大多数人类肿瘤属于这一类。
二、肿瘤相关抗原
肿瘤相关抗原(TAA)是指非肿瘤细胞所特有的抗原成分,也少量的存在于正常细胞,但在肿瘤发生的机体可异常表达。
(一)胚胎抗原
胚胎抗原是在胚胎发育阶段由胚胎组织产生的正常成分,在胚胎后期减少,出生后逐渐消失,或仅存留极微量。
当细胞恶性变时,此类抗原可重新合成。
最常见的两种胚胎抗原:甲胎蛋白(AFP)和癌胚抗原(CEA)。
(二)分化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