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第2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清明》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清明时节,孤身行路时的感受和心情。
大致的意思是: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纷纷。
赶路的人心里更加增添了一份愁苦,简直是失魂落魄。
他向牧童询问附近哪儿有酒馆,牧童伸手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
前两句写出了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以及路上那些上坟祭扫人的心情。
诗句中的“魂”指的是情绪、心情等,“断魂”说明“路上行人”的心中有着强烈的哀伤。
后两句写“断魂”的行人,想打听一下哪里有酒家,因为他想歇歇脚,避避雨,顺便小饮几杯酒,暖暖身子,也借酒浇愁,暂时除去一些心中的烦忧。
那么他是向谁“借问”的?能不能找到酒家呢?“牧童遥指杏花村”揭示了答案,原来他是在向牧童问路。
句中的“遥”是“遥远”的意思,可以理解成“远远地就能看见”,意思是行人顺着牧童手指的方向,可以看见远处的林梢,有酒旗招展。
《清明》这首诗用十分平白的语言,流畅自如地描绘出生动、感人的情景,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
农历的九月初九是重阳节。
“忆”是想念的意思。
重阳节那天,王维独自一人在外,非常思念家人,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自然而真切地表达出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逢重阳佳节就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个而生遗憾之情。
前两句中“异乡”指的是他乡,“异乡”和“异客”两个词语凸显了诗人在他乡的孤独感;“倍”是“加倍、更加”的意思,用得非常巧妙,表达出他平日对家乡也是念念不忘的,只是在重阳佳节,加倍地思念亲人。
诗人一开头就直接表达了自己孤身一人在他乡对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后两句,诗人不再写自己如何思念家乡,而是把目光投向了远方,想象着家乡的亲人们都佩戴着茱萸登高,却发现少了个人,他们该有多么遗憾啊!好像他自己的孤单寂寞不值得一提,亲人们的遗憾更需要去关心。
这种通过想象别人的感受来表达自己感情的写法,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教学目标
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旧、符”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默写《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难点
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元日》,看到了我国古代新年的情景,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去看看我国其他的传统节日。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同时提到孩子们喜欢的节假日,引起了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学习第二首古诗。
1.播放情境视频《清明》。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我们先来读《清明》这首诗,大家把这首诗自己读一遍。
自由读,齐读。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节日介绍。
我们在二十四节气歌中接触过清明,在公历的4月5日或4日。
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翠,雨水较多。
清明节源于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或阖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
4.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唐代文学家。
杜牧诗、赋、古文均擅长,书面亦精。
其诗歌成就尤高,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5.学习古诗。
(1)诵读古诗,了解重点词语。
师明确:欲:将要。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借问:请问。
(2)大声朗读古诗《清明》,小组交流后指名答。
①说一说,这首诗写的是哪一个传统节日?
②用“”画出此时的天气。
”标出最能体现当时人心情的词。
④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师明确:从第一句我们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清明节。
此时的天气是“雨纷纷”,正在下雨。
从第二句我们的“欲断魂”我们知道了当时人的心情是伤心欲绝,非常惆怅的。
理解诗意:
第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纷纷:细雨不停地下。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
此句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断魂:指心情惆怅。
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根据前两句,说一说:《清明》一诗写出了这个节日怎样的情景?举手答。
师明确:清明时节,细雨纷纷,人们吊唁亲人,伤心欲绝。
读诗的前两句,读出细雨纷纷而下的凄凉感。
自由读,举手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
诗人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
诗人希冀借酒消愁。
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遥指:指向远方。
牧童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村。
读诗的后两句,要注意“借问”轻声读,“遥指”重读,“杏花村”读清晰。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杏花村。
(3)感知大意。
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纷纷。
赶路的人心里更加增添了一份愁苦,简直是失魂落魄。
他向牧童询问附近哪儿有酒馆,牧童伸手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
说一说:《清明》一诗描绘了这个节日怎样的图画?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交流后指名答。
师明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表现了作者哀伤的情感。
6.主题概括。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和情景,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感受和心情。
(二)学习第三首古诗。
1.播放情境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节日介绍。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还有重九节、菊花节等说法。
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4.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
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朗读古诗,了解重点词语。
5.学习古诗。
(1)诵读古诗,了解重点词语。
请大家跟着朗读录音一起读一遍这首古诗,注意断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根据我们原来学习其他古诗的经验,大家找一找红色字词的意思。
自由交流,举手答。
师明确:
忆:想念。
山东: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我们可以根据注释、上下文、生活经验、查字典等多种方法学习古诗文的意思。
(2)句意解析。
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①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诗中写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②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小组交流后举手答。
师明确:
第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独”是“孤身一人”,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作外乡的客人。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是“每当”,“逢”是“遇到”,“倍”是“加倍,格外”。
每当遇到节日就倍加思念亲人。
想一想:为什么王维这么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第三句“遥知兄弟登高处”,第四句“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辟邪。
(3)全诗大意。
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逢重阳佳节就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个而生遗憾之情。
(4)说一说:诗中写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指名答。
师明确:重阳节登高、插戴茱萸。
(5)读一读这首诗,读出思乡之情。
6.主题概括。
本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想起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表达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三、拓展延伸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卢道悦《迎春》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晏殊《破阵子·春景》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其他描写节日的诗句,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加强学生的自豪感,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勤奋感,扩大知识面。
四、课堂演练
(一)根据古诗内容填空(填写节日)。
《元日》写的是春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重阳节,“路上行人欲断魂”描写的是清明节的景象。
(二)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下面诗句的画面。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天气又阴又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设计意图】随堂练习,回忆本课学习的三首古诗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同时也完成了本课课后习题。
五、布置作业
课下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了解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的习俗,并用表格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本次作业为课后活动提示内容,学生学习了3首古诗,对中国传统节日有了初步的了解,此作业把学生引向了身边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中华优秀文化的丰富多彩,让学生感受到,传统节日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