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郁的魅力

合集下载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潜在的音乐神韵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潜在的音乐神韵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潜在的音乐神韵【摘要】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展现出深沉的音乐神韵,在命运主题中沉郁与激昂之间交织着宏伟与壮观的音乐画面。

音乐中战斗与抗争的气息让人们感受到贝多芬对命运的探索与超越,情感与内心冲突在音符间交织。

贝多芬音乐中的永恒价值在《命运交响曲》中得以体现,这部作品给人们带来启示,展现出独特的音乐魅力。

《命运交响曲》潜在的音乐神韵让人们深陷沉浸在贝多芬音乐的世界中无法自拔。

【关键词】关键词: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音乐神韵,命运主题,沉郁,激昂,宏伟,壮观,战斗,抗争,探索,超越,情感,内心冲突,永恒价值,启示,独特音乐魅力1. 引言1.1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潜在的音乐神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无疑是他音乐创作中最具震撼力和感染力的作品之一。

这部交响曲打破了传统的交响曲形式,引入了命运主题,表达了贝多芬对于命运的探索和反思。

在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神秘而深邃的力量,它仿佛是命运之手在操纵着一切。

贝多芬运用强烈的动人旋律和宏伟的管弦编曲,展现了命运的沉郁与激昂,让人们在音乐中体验到深刻的情感和内心的矛盾。

2. 正文2.1 命运主题的沉郁与激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音乐史上一部不朽的杰作,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音乐神韵。

在这部交响曲中,命运主题的沉郁与激昂展现得淋漓尽致。

交响曲的开头以命运主题的庄严凝重而著称。

乐曲中交错的和弦和沉闷的鼓点,仿佛命运的脚步在无声中逼近,犹如命运的阴影笼罩着整个乐章。

这种沉郁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力量,引发听众对命运的思考和感慨。

随后,交响曲的激昂部分呈现出命运主题的另一面。

快速的乐段、激烈的音符、高亢的音色,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在这些激昂的乐句中,听众仿佛能感受到命运的冲击和挑战,让人不禁为命运的强大所折服。

通过命运主题的沉郁与激昂,贝多芬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紧张而动人的音乐氛围,引领听众探索命运的奥秘与无常。

这种独特的神韵使得《命运交响曲》成为了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位倾听者的心灵。

【课外阅读】就《登高》《蜀相》浅谈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

【课外阅读】就《登高》《蜀相》浅谈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

【课外阅读】就《登高》《蜀相》浅谈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无论杜甫自己,还是诗评家,论杜诗之主要风格,无不以“沉郁顿挫”四字概括之。

《登高》《蜀相》两诗,代表杜甫七律最高成就,其风格亦可以“沉郁顿挫”一词概括。

关于这一点,前人早有论述。

胡应麟称《登高》“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诗菽》),纪昀称《蜀相》“忽变沉郁,魅力极大”(《瀛奎律髓汇评》)。

本文试就《登高》《蜀相》“沉郁顿挫”之风格特点作一探索。

何谓“沉郁顿挫”?“沉郁”指思想内容。

“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则指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这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杜诗思想内容的““沉郁”通过“顿挫”这一艺术体现出来,二者互为依存不可分离。

这里姑且分而述之。

《登高》《蜀相》思想情感的“沉郁”表现于下列三方面:内容上的厚实丰满。

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

《登高》中的“艰难苦恨”四字,包含着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

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

作者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

又如“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武侯祠》)。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八阵图》)。

杜甫吟咏诸葛亮的诗篇不少,比较起来,《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联,最能全面表现武侯心境,反映武侯功业。

赤壁鏖兵、白帝托孤、六出岐山、五丈塬头,诸葛亮一生志业,尽在这耐人寻味的“老臣心”三字之中,内蕴丰赡而耐人寻味。

情感上的起伏回旋。

杜诗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

《登高》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秋”情绪展现于读者面前。

简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简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简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杜甫的诗歌,特别是他的代表作,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他通过描绘时代的苦难和人民的痛苦,表达出深深的忧愤和悲痛。

这些诗歌常常充满着深沉、浓郁的情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关注国家大事和小事:杜甫的诗歌,不论是长篇巨制还是短篇小诗,无不涉猎国家大事和日常生活。

他通过描绘个人的命运和遭遇,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状况和变迁。

这种广泛的题材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意义。

3.情感表达的起伏和转折:杜甫的诗歌在情感表达上常常有起伏和转折。

他通过沉郁的笔调,将忧愤的情感深深埋藏在心底,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波澜和矛盾。

同时,他的顿挫风格也表现在对节奏和音韵的把握上,常常通过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4.语言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力:杜甫的诗歌语言简练、意蕴深远,常常用极少的语言表现出深刻的内涵。

他的诗歌中有很多警句和精炼的表达,这些语言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力使得他的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5.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杜甫的诗歌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和批判,表现出他对社会的不满和担忧。

他通过对官场的腐败、贫富的悬殊、民生的疾苦等社会现实的揭示,表现出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和批判,也是他沉郁顿挫风格的重要表现之一。

总之,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是一种深刻、内敛、含蓄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关注国家大事和小事的广泛题材、情感表达的起伏和转折、语言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力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等方面表现出来。

这些特点使得他的诗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杰出代表之一。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沉郁与飘逸)【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沉郁与飘逸)【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第12章沉郁与飘逸一、名词解释1.沉郁答:沉郁,文学风格的一种,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重要概念,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

这里的“沉”,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郁”,是就情感的浓郁、忧愤而言。

深厚是沉郁的根本。

沉郁作为一种文学风格,首先表现为一种文字特质,它古拙苍重悲凉,而非姿质冶丽。

譬之于人物,它有如老僧的饱经沧桑、心纳万境。

盖只有当诸法纯熟后,方能沉着而写,其笔划的质性,便也如刻如铸,间用躁笔,如抽茧丝,惟有深于篆、隶者,方能解此。

世人在杜甫的诗中最易体会那种慷慨悲凉、抑塞磊落之气。

其次,沉郁更是一种心境,是身陷困境的个人体验,其深深的孤寂感,往往起因于对命运不可逆转的喟叹,真正的大作家即使在最快乐的时候,心中也有一种潜在的忧郁、不安和期待。

鲁迅在《怎么写》一文写道:“寂静浓到酒,令人微醺。

望后窗外骨力的乱山中许多白点,是丛冢;一粒深黄色火,是南普陀寺的琉璃灯,前面则海天微茫,黑絮一般的夜色简直似乎要扑到心坎里,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

四处还仿佛有无量的悲哀,苦恼,零落,死灭,都杂入这寂静中,使它变成药酒,加色、加味、加香。

”写景如此,可谓充满沉郁。

2.飘逸答:飘逸,文学风格的一种,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重要概念,是指艺术风格清新洒脱、文采飞扬、意境高远。

从文化根源上说,“飘逸”即道家的“游”,是精神的自由超脱,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与天和”的美感。

表现为:①雄浑阔大、惊心动魄的美感。

②意气风发、放达不羁的美感。

③清新自然的美感。

飘逸美最典型的代表是李白。

李白的全部作品都体现了道家的“逍遥游”的精神,即呈现一个自由的精神世界,同时又是一个人与大自然生命融为一体的世界。

二、简答题1.简述沉郁的文化内涵。

答:沉郁的文化内涵,就是儒家的“仁”,也就是对人世沧桑的深刻体验和对人生疾苦的深厚同情。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杜甫,“沉郁顿挫”是他诗的特色。

“沉郁”的内涵就是人类的同情心,人间的关爱之情。

杜诗的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

杜诗的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

杜诗的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首先表现为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

在这深沉忧思里,蕴含着一份优念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所以显得阔大深远。

杜甫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波浪起伏、反复咏叹、百转千回。

往往感情要爆发了,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象有一座感情的闸门阻拦住,让感情在受阻之后再缓慢流出,因此那感情的抒发,也就显得更加深沉。

他有一首《登岳阳楼》,开首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写登楼所见的一派壮阔景色。

接着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可以看出,面对洞庭湖的壮阔景色,他骤然百感交集:对于身世苍凉、老病飘泊的伤怀;对于离散亲朋的眷念;对于国家灾难与人民疾苦的忧虑,全都涌上心头。

看来这百感交集的强烈感情就要爆发出来了,但是没有千言万语,只说出了一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强烈的感情没有一一毕陈,闸门只微微启开,汹涌的感情的海只涌流出一股潮水。

但这已经够了,虽然只这一句,却已经把心中没有吐露出来的感情份量全都包含进去了。

在感情抒发上给人以回流起伏之感。

波浪起伏、百转千回、反复咏叹,在《秋兴八首》等诗中表现得更为典型。

深沉的忧思、波浪起伏的感情表达方式,最后都通过语言、形象描写和节奏韵律,表现为诗的意境的悲壮美,构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蜀相的相关问题讨论1、杜诗风格论自古以来,人们多用“沉郁顿挫”来说明杜甫的艺术风格。

本世纪的学者则对杜诗风格的审美内涵、产生原因和流变过程作了较为细入的分析。

八十年代以前,人们多就“沉郁顿挫”这一定评本身而论杜诗风格。

如柯剑岐在《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中首先认为,“沉郁”是杜诗的主要风格,“表现在杜甫创作中的那种深沉、锐敏的洞察力,以及由此而来的那种浩浩荡荡、波澜壮阔的生活画面;也是指那种苍老遒劲的笔触以及由于忧国忧民的伟大思想而来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

”文章还探讨了杜诗这一风格的形成过程和原因,认为它是安史之乱前后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时代风格通过杜甫具体的世界观和创作实践的反映。

比较分析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艺术魅力

比较分析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艺术魅力

见,言泰山之高耸入云,这是远观。诗到这里似乎意犹未尽,诗人 杜甫心系国家,忧国忧民,“国破山河在”的社会现状摧残着作者
接下来宕开一笔,从近处着手,“钟”字直言大自然对泰山的钟爱 的心灵。
之意,让它集神奇与秀美于一身。秀美让人疼爱,但泰山并不只
杜甫后期的诗歌正如杜甫草堂里的雕像,洗去了万丈豪情,
这一面,真正震撼人心的是它的大气磅礴,“割”字极言泰山如一 他愁苦、消瘦,仰望天空,心怀天下。一颗最高贵的心,和学富五
发。杜甫“顿挫”的诗风依然如故,但年复一年的漂泊生活,使杜 的社会现实,杜甫用诗歌再现了历史最真实的一面,因此被世人
甫如同一只河蚌,“国破山河在”的动乱局势,“存者且偷生,死者 尊称为“诗史”,同时启发了“新乐府运动”,推动了现实主义诗派
长已矣”的悲惨生活,都像锋利的石子般,割着诗人的心,作者深 的形成,将律诗从文字上的游戏变成了抒发政治抱负的载体,对
关键词:杜甫 艺术 诗歌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7.10.100
沉郁者,深沉郁积也;顿挫者,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
首联 14 字写 6 种景,勾画出一幅辽阔、苍凉、艳丽、孤寂的图
发,波澜起伏。
景。使人如置身海中孤岛,悲凉之情油然而生,又如目睹破败的
作者满目疮痍,由感而发,字字珠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 粟,孤寂情感不言而喻。作者交友颇多,为何又生孤寂心情?中
死不休”,现实与梦想的巨大反差造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国人有落叶归根的情结,当一个人客居他乡,即使身处闹市,对自
杜甫是一位多产文人,一生写了 1400 余首作品,前后期的杜 己而言也是一片空白,正如诗中空中飞翔的鸟儿,孑然一身。颔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详解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详解


及郭英口代武镇成都,英口武人,粗暴, 无能刺谒,甫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 是岁,崔宁杀英口,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 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至维 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 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耒阳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大历二年, 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注:此说出 于唐小说家,不可信,当以公诗正之),时 年五十有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 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 师西北首阳山之前。
风格小结:
• 沉郁和顿挫合为一体 ,沉郁凭借顿 挫,顿挫服从沉郁,二者相辅相成, 构成了杜诗的主要风格。《登高》这 首七律,将深厚浓郁的‚沉郁‛之情 寓于跌宕有致的‚顿挫‛之中,无疑 是窥测杜诗风格的一个重要窗口,具 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
作品评价
• 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阖, 出奇无穷,殆不可以迹捕。如‚江山有巴蜀, 栋宇自齐梁‛,远近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只 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吞纳山川之气, 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藤王亭子‚粉墙 犹竹色,虚阁自松声‛,若不用‚犹‛与‚自‛ 两字,则余八言,凡亭子皆可用,不必藤王也。 此皆工妙至到,人力不可及,而此老独雍容闲 肆,出于自然,略不见其用力处。今人多取其 已用字,模仿用之,偃蹇狭隘,尽成死法,不 知意与境会,言中其节,凡字皆可用也。 《杜 工部诗话选》
• 词句上的精练警策。如诗中的‚萧萧‛ ‚滚 滚‛前人评点曰:‚‘萧萧’ ﹑‘滚滚’唤 起精神‛(杨万里《诚斋诗话》)诗中也有 脍炙人口的名句,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 尽长江滚滚来.‛再如《蜀相》 “出师未捷 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一千古传颂的 名句,曾引起多少悲剧英雄的共鸣!据《旧 唐书•王叔文传》,唐代推行永贞革新的王叔 文,预知政局将变大势已去,泪湿衣襟,但 吟此句不已。此句众口相传,其魅力即在写 出了无数悲剧英雄的心境。

杜甫“沉郁顿挫”风格例析

杜甫“沉郁顿挫”风格例析

沉郁顿挫例析沉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指其诗以精练的字句表现广阔的意境,进而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和深沉苍凉的感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顿挫,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也就是指其诗语言、韵律曲折有力,平仄、叠词等方法的独特运用使其诗音节铿锵,愤激难抑。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思想情感的“沉郁”表现于下列三方面:1﹑内容上的厚实丰满。

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

《登高》中的“艰难苦恨”四字,包含着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

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泊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

作者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

2﹑情感上的起伏回旋。

杜诗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

《登高》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秋”情绪展现于读者面前。

“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舒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限制。

“无边落木萧萧下”,又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新的层次。

“不尽长江滚滚来”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段悲情。

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3﹑表达上的迂折含蓄。

作者往往将充沛的感情隐藏于心灵深处,九曲回肠冲撞旋转,并不恣情宣泄倾泻无遗。

《登高》具有沉而悲的特色,读者从作品中读到的是一个兀立高台的穷儒形象。

然而,作者之情,悲郁深沉而并不过分,凄苦冷落而不见消沉。

《登高》语言形式的“顿挫”表现于下列四方面:1、章法上开合变化。

东方树《昭味詹言》论《登高》章法:“前四句景,后四句情。

一、二碎,三、四整,变化笔法。

五、六接递开合,兼叙点,一气喷薄而出……收不觉为对句,换笔换意,一定章法也。

林风眠——孤独的灵魂,沉郁的浪漫

林风眠——孤独的灵魂,沉郁的浪漫

林风眠——孤独的灵魂,沉郁的浪漫林风眠(1900年-1991年),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学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

自幼喜爱绘画。

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

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可以脱离社会和时代,但是林风眠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创作却可以。

伟大的艺术家无论身处何种时代,他的艺术可以直入永恒而又纯粹的审美天地,而他的精神可以超越一切,得到升华。

林风眠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他的作品,带给人们更多的是视觉的享受、精神的愉悦,甚至是心灵的净化、灵魂的升华,而人们却很少想到,他的作品给他自己带来了什么。

幼年失去母亲,长大后,母亲活在了画里1900 年 11 月,林风眠出生于广东梅县一个石匠家庭,他从小就对色彩有特别浓烈的兴趣,总缠着母亲去村里新开的染坊看颜料。

林风眠的母亲地位低下,丈夫和婆婆对她冷漠苛刻。

这个单纯美丽的瑶家女子和年轻的染坊老板坠入爱河,相约私奔,不幸却被族人抓了回来,绑起来拷打得鲜血淋漓。

年仅 6 岁的林风眠突然冲出来,大声哭喊,手里举着菜刀向人群乱挥。

孩子被强行抱走后就再也没有见过母亲,此后他变得沉默寡言。

成年后林风眠多次打听却始终无果,直到晚年,林风眠还常喃喃地说,如果没带母亲去那家染坊,或许也不会发生后来的悲剧。

在当时,林风眠母亲的行为可以说是不可饶恕的,村里人用汽油烧了她,后来将其远卖他乡作奴婢。

这件事情在儿时的林风眠的心灵留下了极深的创伤。

在幼年的时候林风眠的母亲曾教过他丹青技艺,林风眠最后选择的人生道路,也可以说是在纪念自己的母亲。

林风眠曾画过很多以“宝莲灯”、“白蛇传”为题材的画,“救母”是他一生不能解脱的情结。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曾在文/孟昭诗林风眠(1900-1991)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说:“重新关注林风眠对这个时代有很大的意义,因为我们能从林风眠独特的个人身上,看到百年知识分子艺术家的忠诚和激情,也能从他和时代的关系中去领会艺术家的责任,重新捡回那些被忽视的价值。

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一种解读

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一种解读

一、沉郁顿挫的内涵
“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独特风格,它源于杜甫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 的情感体验。在杜甫的诗歌中,“沉郁”指的是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的深刻 性和复杂性。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和对人性的深入思考,这些思考又往 往与他对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理解紧密相连。
而“顿挫”则是指杜甫在表达这些情感和思想时所使用的语言节奏和韵律。 他的诗歌语言流畅自然,既有明快的节奏,也有沉重的停顿,形成一种独特的韵 律美感。这种韵律美感使得杜甫的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使读者在阅读时更 容易产生共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以国难家恨交织,写出了非常时代的非常感受。首联对起,国破而山 河犹在,言山河似昔而国已不国;城春本应欣欣向荣,而如今唯见荒草深深。寥 寥十字涵括了安史之乱所引起的非常的社会动荡,其深重的悲剧气氛笼罩全诗。 这种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忧虑,正是“沉郁顿挫”诗风的体现。
“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可以理解为杜甫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这四 个字有两层含义,一是“沉郁”,指其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二是“顿挫”,指 其感情的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这种诗风的形成,与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以 及他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这期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国 家和个人的不幸遭遇,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对人民疾苦和社会现实的深刻。他的诗 作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反映了他内心的忧虑和痛感。这种深沉的情感, 通过顿挫有力的诗句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沉郁顿挫”诗风。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 台。

杜甫“沉郁消沉”风格例析

杜甫“沉郁消沉”风格例析

杜甫“沉郁消沉”风格例析
简介
本文将探讨大唐著名诗人杜甫的“沉郁消沉”风格,并通过分析例子来展示这种风格在他的诗歌中的表现。

背景
杜甫是唐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想象力而闻名。

他的诗歌常常表达对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的忧虑,以及对人生苦难和生命无常的思考。

“沉郁消沉”风格特点
杜甫的“沉郁消沉”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忧郁的情绪:他的诗歌经常充满了忧伤和哀怨的情感,描绘了世间的痛苦和不幸。

例子: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对社会现象的关注:杜甫关注社会的不公平和贫困的现状,表达了对社会不公不义的愤慨之情。

例子:
> 绝知此事要躬行,坐观崩亡甘自若。

> 处世岂容身爱名,忍辱负重真天子。

3. 对人生的思考:他探索人生的意义和命运的无常,表现出对生命的痛苦和无奈的思考。

例子:
>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总结
杜甫的诗歌以其独特的“沉郁消沉”风格,深深地打动了后人。

他通过对社会不公、人生苦难等主题的思考和表达,展示了他对人类困境的深刻洞察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沉郁的在美学名词解释

沉郁的在美学名词解释

沉郁的在美学名词解释引言:美学作为一门探讨艺术与美的学科,涉及到众多的概念和名词。

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概念就是"沉郁"。

本文将对"沉郁"在美学领域中的含义与解释进行深入剖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令人着迷的概念。

正文:什么是美学?美学是研究艺术、审美和感知的学科。

它探讨了什么是美,追溯着艺术如何触动人类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美学以理性的思考和主观的体验为基础,尝试寻找审美感觉的根源以及如何评判艺术的好坏。

"沉郁"的意义:沉郁是一个具有复杂意义的美学概念,可用于描述一种特定的艺术风格或情感状态。

它源于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和哲学,并且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时期得到广泛探讨。

从字面意义来看,"沉郁"指的是一种深沉而充满忧郁的情感。

它在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中表现出来,如诗人托马斯·曼(Thomas Mann)的小说《魔山》(The Magic Mountain)中所体现的那种复杂而深奥的情感状态,以及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的画作《呐喊》(The Scream)所传达的孤独和绝望。

沉郁的形式美感:沉郁的形式美感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形式、元素和表现方式上。

通常,沉郁的艺术作品表现为一种象征性的和富有意象性的表现手法。

色彩使用上更偏向于暗淡和压抑的调子,如冷色调和灰色调等,以传达出悲伤、孤独或忧郁的情感。

此外,沉郁的作品常常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复杂性,让观者感受到一种令人融入其中的氛围。

这种氛围可能是由人物形象、场景设置或音乐声效等因素共同营造出来的。

一个例子是欧洲电影中常出现的黑白影调以及暗灰色的演员服装与背景环境的搭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沉郁氛围。

思想与情感的反映:沉郁作为一种情感状态,常常与人物内心的思想和情感交织在一起。

艺术家通过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或者艺术品本身所传递的情感,让观者产生共鸣。

沉静内敛的魅力

沉静内敛的魅力

沉静内敛的魅力
沉静内敛的魅力是一种独特的个人气质,它源于个人从内心深处散发出的独特能量和气息。

这种气息不会像外向者那样显眼和张扬,但它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这些人通常是聪明、思想敏锐、目光深邃,他们不需要多言,也不需要在人群中本来抢眼,却能引起他人的关注和赞叹。

沉静内敛的人通常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这也是他们的魅力所在。

他们表现出镇定、安静和冷静,从而成为周围人的信赖对象和情感支撑。

他们有时会看起来有点神秘,这点也是吸引人的地方。

他们通常不急于揭示自己的内心,但是相信可以逐渐熟悉他们的朋友们能够在共同话题下沟通得更加深入。

此外,沉静内敛的人通常更加关注和意识到他人的情感变化,能够提供宝贵的建议和支持,这也是他们的魅力所在。

他们并不会在面对别人的情感时感到不安或不自在,相反,他们会表现出耐心和温和的特性来面对。

人们会感到特别亲近和舒心,感到他们能够真正理解自己的情感。

沉静内敛之所以会被人们所吸引,还因为他们更容易听取并尊重别人的声音。

他们通常不会在社交场合上占据过多的时间和空间,也
不喜欢在谈话中打断别人的话。

相反,他们会注意倾听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他们也更容易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这种相对客观的态度也会让人们感到非常宽容和被重视。

总之,沉静内敛的人散发出来的深邃独特的能量是很有吸引力的,它能够展现个人的实力和魅力。

他们不张扬,不攀比,更能够获得周围人的信赖和支持。

他们通常具有高水平的智慧、耐心和宽容,也更能够听取别人的声音。

这种沉静而内敛的魅力,成为了现代社会越来越受人们欢迎的人格气质。

沉郁的近义词及造句

沉郁的近义词及造句

沉郁的近义词及造句基本简介沉郁的近义词:阴郁沉郁chényù[depressed;gloomy;upset]①沉闷忧郁:心绪沉郁|沉郁的脸色。

②深沉蕴藉:李(白)诗飘逸,杜(甫)诗沉郁。

一种诗歌风格的评价。

梁代的文论家钟嵘,在《诗品序》中曾经称赞梁武帝萧衍「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赏究天人」,足见沉郁的显要地位。

陈廷焯说:「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

」它要「若隐若见,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

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

」(《白雨斋词话》卷一,第八节)这对我们是有启发的。

我们认为: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

所谓沉,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谓郁,是就情感的浓郁、忧愤而言。

陈廷焯云:「沉郁则极深厚」(《白雨斋词话》卷一,第四七节),又云:「不患不能沉,患在不能郁。

不郁则不深,不深则不厚。

」(《白雨斋词话》卷三,第六节)反过来说,郁则能深,深则能厚。

可见,深厚是沉郁的根本。

沉郁作为一种文学风格,首先表现为一种文字特质,它古拙苍重悲凉,而非姿质冶丽。

譬之于人物,它有如老僧的饱经沧桑、心纳万境。

盖只有当诸法纯熟后,方能沉着而写,其笔划的质性,便也如刻如铸,间用躁笔,如抽茧丝,惟有深于篆、隶者,方能解此。

我们后人在杜甫的'诗中潜泳,最易体会那种慷慨悲凉、抑塞磊落之气。

故沉则不浮,郁则不薄。

意在笔先,神于其外,诗之高境,于此顿显,沉郁固然是一种笔法、一种文字特质,心事千缠万绕,也只能曲折地透露一些,语气停顿挫折,或间歇或转折,表面上休止了,实则韵味仍在延续深化。

但沉郁更是一种心境。

是绕着智慧内省的氤氲,是身陷困境的个人体验,其深深的孤寂感,往往起因于对命运不可逆转的喟叹,真正的大作家即使在最快乐的时候,心中也有一种潜在的忧郁、不安和期待。

故顿挫的文境,原本出自沉郁难舒的心境,是情感的千回百折,才造成节奏的急徐相间、音调的抑扬亢坠、旋律的跌宕有致。

鲁迅先生当年在厦门时,曾住在图书馆楼上的一间屋子。

沉郁的名词解释

沉郁的名词解释

沉郁的名词解释沉郁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状态,指人们内心感受到的沉重、压抑、消极情绪。

沉郁的来源多种多样,可能是因为生活的压力、挫折与失败,也可能是因为人际关系的困扰、孤独与无助。

无论是精神上还是心理上,沉郁都可以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沉郁通常表现出的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兴趣、疲倦乏力、失眠、食欲变化以及对未来更加消极的态度。

这种心理状态常常让人感觉无法摆脱或解脱,给人带来重重困扰。

在面对沉郁时,人们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方法来缓解这种状态。

首先,与亲朋好友共同交流可以很好地减轻压力。

沉郁症常伴随着孤独感和无助感,与身边亲近的人分享心声,可以得到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帮助减轻负担。

此外,通过体育锻炼也能改善沉郁症状。

科学研究表明,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大脑内分泌物质的平衡,增加多巴胺和内啡肽等喜悦激素的分泌,帮助改善情绪,并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散步、慢跑、瑜伽等运动都可提供身体活动的机会,释放负面情绪。

除此之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对改善沉郁症状有积极作用。

规律的作息时间、合理的饮食结构以及充足的休息都有助于身心的健康。

此外,培养一种兴趣爱好和参与社交活动也可提振情绪。

人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学习和探索,如音乐、绘画、旅游等,这些活动能够让人感受到成就感和快乐。

然而,对于一些严重的沉郁症状,个人努力可能不足以解决问题。

此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心理专家可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并提供相应的心理干预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等。

心理治疗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找到问题的根源,改变消极的思维习惯,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沉郁并不仅仅是一种情绪波动,它可能是心理疾病的一个症状。

如果沉郁症状严重,持续时间较长且影响个人正常生活,建议及时向专业医务人员寻求帮助。

总之,沉郁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状态,它可能给个人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然而,通过积极的方法和合理的生活习惯,我们可以减轻沉郁症状,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浅谈杜甫沉郁诗风的美学风格

浅谈杜甫沉郁诗风的美学风格

JIAN NAN WEN XUE“沉郁顿挫”是杜甫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杜诗风格的不易之论。

本文试图从美学角度对杜甫沉郁的诗风进行解读,从个体审美体验的角度探讨这种沉郁诗风的形成,以及对盛唐美学风貌的影响。

谈到唐诗,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李杜。

与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飘逸诗风不同,杜甫的诗虽也有磅礴的气象,但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所造成的沉郁诗风,带领人们进入另一种审美境界。

沉郁,作为一种审美风格,在文学领域中,指文学作品中表达的感情深沉凝重、浓厚悲抑。

杜甫作《进雕赋表》进呈唐玄宗,文中以“沉郁顿挫”四字自许其作: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诸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杨雄、枚皋之流,庶可企及也。

(《新唐书·杜甫传》)这原为杜甫对自己诗作的肯定,后来随着杜甫诗作的影响日渐扩大,“沉郁顿挫”便成为评价杜甫诗歌的术语,进而成为古代文论中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概念,并形成了一种审美风格。

这种沉郁的风格来自诗人独特的个体审美体验。

从美学角度看,人的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审美体验,也即“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人的生存的丰富性也存在于审美体验中,审美体验既是一种身体感受,又是一种心理领悟,它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使人与现实融为一体。

在杜甫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个体审美体验。

杜甫在少年时正值开元盛世,他的生活主要是学习、游历。

因此,他在这一时期的诗作总的来说,还是以雄浑为主。

杜甫中年进入长安之后,恰逢唐朝由盛转衰的急剧变化时期,朝政黑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矛盾日渐尖锐。

诗人目睹现实生活的种种不平和唐朝的衰落迹象,却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不禁悲从中来。

在这样的环境里,诗人陷入了对自己人生之路的思考与反省,因此,这一时期,他对■刘竞浅谈杜甫沉郁诗风的美学风格82--. All Rights Reserved.生活的审美体验变得凝重起来。

此时的杜甫穷困潦倒,青年时代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他此刻心中充满了忧伤。

试论词体风格特色 “沉郁”

试论词体风格特色 “沉郁”

试论词体风格特色“沉郁”
毛宣国;孙立
【期刊名称】《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0(000)001
【摘要】<正> 艺术作品以其内在的丰情神韵,给审美的接受以一种特殊的情味。

美感情味的生成与作品本身的风格格调往往能达到同构相通的地步。

词之风格格调有诸多变化,它的构成是形成词的审美动情力的主要因素。

在诸多的风格格调中,古代词论家尤重“沉郁”,有的把“沉郁”作为词的最基本的风格格调和审美标准。

陈廷焯说:“作词之法,首贵沉郁,沉则不
【总页数】5页(P51-55)
【作者】毛宣国;孙立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杜甫诗作的沉郁风格特色 [J], 张希
2.试论敦煌舞的风格特色和本质特征以及观者对敦煌舞的审美认识 [J], 解雨姣
3.试论康巴藏区传统民歌康谐的风格特色和演唱特点 [J], 秋玲
4.试论欧洲艺术歌曲的风格特色与演唱特点 [J], 肖萍
5.试论词体风格特色“沉郁” [J], 毛宣国;孙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郁为诗中一种高格。

其名称最早出于钟嵘的《诗品序》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

后来杜甫写《进鹏雕表》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风格。

沉郁作为一种文学风格,首先表现为一种文字特质,它古拙苍重悲凉,而非姿质冶丽。

譬之于人物,它有如老僧的饱经沧桑、心纳万境;盖只有当诸法纯熟后,方能沉着而写,其它笔划的质性,便也如刻如铸,间用躁笔,如抽茧丝,惟有生于篆,隶者,方能解此。

我们后人在杜甫的诗中潜泳,最易体会那慷慨悲凉抑塞磊落之气。

故则不浮,郁则不薄。

意在笔先,神余言外,诗之高境,于此顿显。

沉郁固然是一种笔法、一种文字特质,心事千缠万绕,也只能曲折地透露一些,语气停顿挫折,或间歇或转折,表面上休止了,实则韵味仍在延续深化。

但沉郁更是一种高境。

是绕着智慧内省的氤氲,是身陷困境的个人体验,其深深的孤寂感,往往起因于对命运不可逆转的喟叹,真正的大作家即使在最快乐的时候,心中也有一种潜在的忧郁、不安和期待。

故顿挫的文境,原本出自沉郁难舒的心境,是情感所千回百折,才造成节奏的疾徐相间、音调的抑扬亢坠、旋律的跌宕有致。

鲁迅先生当年在厦门时,曾住在图书馆楼上的一间屋子。

深夜,偌大的洋楼,除他以外,没有别人,临窗面立,他体验到一种深邃的寂寞,后来在《怎写》一文的开头他记下了这种心境,实在是满郁到无以复加的至文:寂静浓到如酒,令人微醺。

望后窗外骨立的乱山中许多白点,是丛冢;一粒黄色火,是南普陀寺的琉璃灯,前面则海天微茫,黑絮一般的夜色简直似乎要扑到心坎里,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四处还仿佛有无量的悲哀,苦恼,零落,死灭,都杂人这寂静中,使它变成药酒,加色、加味、加香。

写景如此,是最见沉郁的。

似闲闲而实有力,沉郁之思,出之以凝炼而未经人道之语,便力透纸背,深具沛然于肺腑中流出之致。

沉郁的文境诗境所予鉴赏者的,是具有象征意味的含蓄奇效,它往往蕴涵着深沉而磅礴、激越而又抑郁的无可奈何之情调,因为寄托遥深,便恒久地停栖一种宏于中而肆于外的感怆渊厚之慨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