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4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黄肖阳/石家庄市桥西区城角街小学摘 要: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根据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以后的行为及动机,并且归因方式可以训练和改变。
因此,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
关键词:正确指导结果归因 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反思和总结。
期中我班的成绩很不理想,各科的任课教师都向我反映我班的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差。
就这样我对本次考试的考试结果进行了归因。
一、对集体进行评价,使学生感到自己与集体密不可分,避免个人英雄论和消极论的产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竞争环境下,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在竞争环境中只有“别人不行”时,我才能行。
而现代社会是社会分工极细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兼顾许多领域,这就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
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合作教育。
教育学家认为:对个人进行评价可以促进个人进步,但不利于群体,因此,只有把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结合起来,才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例如,上课时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手中总是会拿一些文具作为玩具,由于学生年龄小,很容易走私。
这时,就需要老师时时督促提醒,可空洞的说教往往成了“耳旁风”,效果不佳。
如果给听讲好的学生一个奖励,如盖一朵小红花,就会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可有个别学生不重视自己的荣誉,因此小红花对他们起的作用也不是很大。
这时,发挥集体评价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如将学生进行分组,当某组同学都认真听讲时就奖励该组一面小红旗,效果就会好得多。
学生为了集体的荣誉会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忘了上课纪律,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学生认为成功是自己和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会对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起到非常
关键的作用。
二、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性,因人而异的指导归因研究表明,学生在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会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
如果学生将成败的原因归结在能力、素质等固定因素上,就会导致学生自高自大,或者失去信心和前进的动力,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反之,如果学生将成败的原因归结在努力的程度、任务的难度等可变因素上,就会使学生坚信自己的能力,做到有信心。
例如:经过对期中考试的分析,我发现三科试卷上每个孩子都有因为粗心而不该丢的分,就这样,找到了根本的原因,利用了一节班会课,我和孩子们一起将这次考试进行了分析,让孩子们看这张试卷上,不该出错的题时,有的孩子在叹息;有的孩子紧蹙着眉头;有的孩子张大了口。
当看到孩子们的这些反映后,我跟孩子们说:“看每个人都有不应该出错的题,那为什么在考试时你没有看到呢?是因为你们很粗心、不够努力。
上课老师复习时,听不进去。
然而恰恰就是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你们都没有听。
以至于我们付出了很多而回报却很小。
经过这次的分析,孩子们找到了真正失败的原因,在今后的学习中,孩子们较以前更努力了,听课的效率提高了,在期中考试中,有了明显的提高。
这一研究表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有时为了有利于学生发展,甚至可以让归因不真实。
如在音乐课上,教师对取得好成绩的同学可以说:“你表现得很好,今后要继续努力!”对待成绩不太好的一定要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归因,如“努力不够”,“胆子太小”,“任务太难”等,这样,他们才能从自卑中走出来,从而努力去取得成果。
三、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根据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以后的行为及动机,并且归因方式可以训练和改变。
因此,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
(一)归因方式对学习动机的影响首先,稳定性维度而言,学生将成
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对未来结果的期待与目前的结果是一致的,会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或自卑感;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对以后成败的预期影响较小。
其次,内在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身内在的因素(能力、努力、身心状态),学习者会产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如果学习者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机体外在因素(任务难度、运气、外界环境),则学习结果不会对其自我意象产生什么影响。
最后,可控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努力),学习者会对自己充满信心或产生一种犯罪感;反之,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能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则会产生感激心情或仇视报复情绪。
(二)归因方式的不同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实际意义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进行归因。
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从注重自我教育,有效控制不良情绪;注重挫折教育,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注重乐观教育,营造良好的心境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灵活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情绪,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1]教师资格考试研究中心,国联资格
考试研究中心组.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教学心理学[M ].上海: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教师资格考试[Z ].无忧考网.[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Z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