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科跟师医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科跟师医案
一、术后呃逆案——秦亮甫医案
马某,男,65岁。

主诉:呃逆10天。

因心脏手术后引起血胸,再次手术止血,发生呃逆不止,不能入睡,不能进食,用镇静药无效,靠补液维持,已有10天。

他医针刺内关、足三里,加耳针:膈、神门,呃逆未止。

呃逆时头胀痛,口苦。

苔淡黄腻偏干,脉弦滑数。

诊断:心脏术后呃逆。

辨证:肝气犯胃,胃有湿热。

治则:平肝和胃,降逆化湿。

针刺取穴:行间(双)、太冲(双)、足三里(双)、内关(双)。

均用泻法,用电针留针20分钟,呃逆突然停止,30分钟后起针。

呃逆停止6小时,至夜间呃逆又出现,但程度较前减轻,已能稍进流质。

以后每天针一次,治法按原,共针4次而愈。

按:呃逆俗称打嗝,古称“哕”,是胃气上逆,失于和降所致。

《灵枢·口问篇》云:“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

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秦师在治疗时根据症状,认为此病属肝气犯胃,由于肝气偏盛见脉弦;肝气上逆见头痛、呕吐;口苦、苔淡黄腻,为胃中湿热。

肝气犯胃是肝之经脉夹胃故也,此病人当用平肝和胃,降逆止呃,针取足厥阴肝经荥火穴行间,及肝经原穴太冲,该2穴以挫肝气横逆之势,泻足三里以清胃中湿热,加内关以降逆,理气宽胸。

二、月经不调案——秦亮甫医案
许某,女,30岁。

主诉:产后失于调理,每次月经延期10天左右,量少,色淡,小腹隐隐作痛。

舌淡,脉细软。

诊断:月经不调。

辨证:肝血肾精不足,
冲任脉失和。

治则:调补肝肾,调和冲任。

针刺取穴:内关(双)、公孙(双)、列缺(双)、关元。

内关、公孙、列缺用补法,关元温针灸。

每次在月经来潮前1周开始治疗,隔天针灸1次,至月经来潮停止。

按:月经不调在中医妇科中常称为冲任失调。

冲任二脉属奇经八脉,统帅阴血,与月经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冲脉与肾经较为密切。

从经络循行上来看,冲任二脉在胸腹部合并,肾经与肝相连,贯穿于肝,肝主藏血,冲任失调会影响肝的藏血功能,肝气横逆时亦会影响冲脉统帅阴血的功能。

经量少而淡,与产后肝血不足有关。

肝血不足也影响肾的精气不足,加上任脉起于胞中,为阴脉之海,由于肝、肾、冲精气不足,影响任脉统帅阴脉的功能,致月经不调。

在调整冲任时,其实是在调整肝肾二脏。

要调补肝肾的阴血,必须调整冲任二脉的功能,使月经正常运行、月经量才能充足。

内关通阴维脉,公孙通冲脉,列缺通任脉,再加关元为元气所藏,为十二经之根本,任脉、足三阴、阳明之会。

温针灸关元以益肾气。

孙思邈曰:“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知药知针,固是良医。

”《金匮要略》论治杂病,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

在治疗方法上,除了用药物治疗外,还采用针灸和饮食的调摄。

张仲景的针药并用,内外结合的治法,深得秦师的推崇。

秦师在临诊治病中,擅长针药并用,认为“针、灸、药,医者缺一不可”。

《素问·移精变气论》曰:“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

”针灸与中药虽然有外治与内服之区别,但针药同源,其理相通,都是以调和阴阳气血,扶正祛邪,治愈疾病
为目的。

秦师在临床上常用中药调理脏腑功能,以治病之根本,用针灸循经取穴,以治疾病之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