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培养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简介
创业的辉煌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正式创建于1978年,主要由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及应用和微电子学等三个专业组成。
这三个专业又分别北京大学原数学力学系的计算数学专业(建立于1955年)、无线电电子学系的计算机专业(建立于1959年)和物理学系的半导体物理专业(建立于1956年)发展而来。
1969年至1978年期间这三个专业设在是北京大学电子仪器厂。
培养了程序专业学生140名;计算机专业学生226名;半导体专业学生200余名。
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教师与738厂、石油部等单位合作,于1973年自行设计、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百万次电子数字计算机DJS11机(即150机),1974年又研制成功中型机DJS18机(即6912机),同时完成了我国第一个多道操作系统和编译系统的设计,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
为我国石油勘探、气象预报、军事研究、科学计算等领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半导体专业的教师、技术人员和工人开展了集成电路的研究工作,于1975年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块三种类型大规模集成电路1024位MOS随机存储器。
这两项成果双双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教学、科研的实践,不仅为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为该系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培育时代英才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拥有雄厚的教学和科研队伍。
目前有教职员工20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教授(研究员、正高工)34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49人,讲师(助研、工程师)67人。
这支队伍在教学工作中,重视基础课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活跃的学术思想,是一支理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很强、学风严谨、勤恳敬业的师资队伍。
多年来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计算机与微电子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为我国计算机与微电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培养高质量计算机科学技术人才的摇篮。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设有2个本科生专业: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微电子学专业。
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由原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软件、软件工程三个专业合并调整成。
199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成为首批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单位之一。
经过调整合并后设立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含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三个二级学科)、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
从1982年第一批本科生毕业到1997年共培养本科毕业生1465名。
现有在校生694名。
已毕业硕士生520名、两年制研究生113名,现有在校硕士生211名。
有博士
生导师16人、已毕业博士生51名,现有在校博士生56名。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还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6人已完成博士后研究出站,现有10人正在站进行博士后科学研究工作。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还采用多种途径办学为社会服务。
几年来为兄弟院校培养进修教师80名,培养大专生135人,为煤炭部等单位举办各种中长期培训班、辅导班数十次,培训人员达1800人次以上。
此外还承担了北京成人教育计算机软件专业的自学考试主考单位的任务,为培养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的计算机软件人才积极贡献力量。
在组织好各项教学工作的同时,系领导非常重视教材的建设,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编写了大量教材。
几年来,出版了《操作系统结构分析》、《数据结构》、《离散数学》、《多晶硅薄膜及其在集成电路中的应用》、《集成电路工艺基捶、《固态物理学》、《半导体物理学》等34本专著,并编写教材54本。
其中5本获国家级和部委级奖,很多教材被兄弟院校采用作为教科书。
勇攀科学技术高峰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现在设有计算机系统与软件研究所、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微电子学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系统软件、软件工程及软件工程环境、软件工业化生产技术及系统、软件复用与软件构件技术、(分布)对象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信息安全技术及应用、计算机图形
图像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技术及应用、并行计算、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语言学、机器翻译及自然语言理解、大规模集成电路与微电子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微电子学新工艺新器件和新结构集成电路及其物理基础等。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以其雄厚的技术科研力量,勇攀科学技术高峰,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高科技计划、攀登计划、军事预研在内的各种科研项目共106项。
在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之后,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其中44项获得国家级和部委级的表彰和奖励,6项取得发明专利。
成为国家科学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在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同时,为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自1980年以来,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分别派出近60名教师赴美国、日本、加拿大、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瑞典、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学习、进修、工作。
学成归来后,他们正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施展才华。
为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提高学术水平,每年都有许多海外专家、学者来该系进行学术交流。
二十年来该系先后派出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达百余人次,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千余篇。
先进的教学科研环境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的不断壮大,教学科研环境也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北京大学具有一流教学科研环境的大系。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现有计算机软件教学实验室、微电子超净厂房、计算机体系结构实验室等大型实验室。
另外,还建立了以计算机软件和ASIC技术为支撑基础的高技术实验室——北京市软件固化实验室;成立了由世界银行贷款支持建设的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有关部门支持的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11工程支持的软件平台与环境实验室。
最近又与国外著名公司合作,建立了北京大学Intel新技术实验室;北京大学贝尔软件技术联合实验室;北京大学摩托罗拉半导体联合实验室。
这些具有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实验室为该系的科研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为了有助于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系里还设有专业图书资料室,现有专业中外书刊26000多册,14200多种,为该系的教学科研及时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资料。
为经济建设战场服务
北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也十分注意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努力促使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1994年,以北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的科研成果及技术力量为依托,成立了北京北大青鸟有限责任公司。
三年来,北大青鸟公司坚
持“以人才为根本、以技术为核心、以产品为依托、立足市尝面向行业”的经营方针,扎扎实实的努力拼搏,目前已经形成以软件为主体的信息企业集团,并推出青鸟系列产品软件。
1997年产值达1.2亿元。
北大青鸟公司已展翅腾飞。
以微电子研究所为依托和发展基础的北大宇环公司也已初具规模。
计算机领域内的教学、科研、产业相结合的体制正在北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形成,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理论联系实际的杰出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将为我国软件业和芯片设计业“爆炸性增长”作出更大贡献。
任重而道远
科学、技术、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计算机软件产业的发展更需要一批高素质的软件人才。
1996年,211工程评审组在考察北京大学时对该系计算机软件的教学和科研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被学校确定为211建设重点方向,作为培养计算机人才基地的北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的全体师生深切地感到任重道远。
北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全体师生必将团结一致,为把北大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为把北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系而努力奋斗。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从孕育到诞生,从一个小系到步入学校大系的行列,包含了几十年来在北京大学计算机教育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各级领导、师生员工的劳动成果和海内外各方
朋友的大力支持,值此庆贺该系成立二十周年之际,向一切为北京大学计算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志士仁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成立于1978年,它的前身是创立于1955年的北大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软件专门化组与无线电电子学系计算技术专业。
★专业培养要求与目标:
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中,掌握坚实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自我更新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在计算机的工程实践和应用方面受过良好训练,能适应计算机飞速发展。
在个人素质方面,具有全面的文化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适应新环境、新群体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语言(中、英文)运用能力。
本科毕业后可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的研究、教学、开发、管理工作,并可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相关技术学科、交叉学科的硕士学位。
选修课各专业均有: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应用、通信与信息系统、物理电子学、量子电子学、声学与传感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微电子机械系统、片上系统、智能信息等100多门。
计算机系本科生培养方案(2007)
学生课程学分要求:
一、学校要求课程(42学分)
1.公共必修课(26学分)
2.通选课(16学分)
通选课目前分为5个基本的领域: A、数学与自然科学 B、
社会科学 C、哲学与心理学 D、历史学 E、语言学、文学与艺术
本科生毕业时应修满至少16学分,每个领域至少要选修2学分,在语言学、文学与艺术领域至少要修满4学分(其中必须有一门是艺术类课程)。
二、学院要求课程(13+20=33学分)
1.院专业课程:(13学分)
说明:一般学生要求必修1,2,3,4,5,6共14学分。
优秀学生可用4A替代4,5A替代5,6A替代6。
新生入学通过学生自主报名和考试的方式确定4A人选;第一学期结束通过学生自主报名和考试的方式确定5A人选;第一学年结束通过学生自主报名和考试的方式确定6A人选。
4A是4的强化课程,主要针对基础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课程内容涵盖了4的内容,并在4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度和广度的拓展。
5A和6A分别是5,6的强化课程。
2.数学物理基础(20学分-26学分)
说明:1和1A,2和2A,3和3A,5和5A,6和6A不得同时选修。
一般学生最低修满20学分。
优秀学生可以修满26学分。
建议组合:
学生1:数理基础好,学习能力强,选修1A,2A,3A,4A,5A,6A;
学生2:准备进入计算机系/智能系学习,选修1A,2A,3A,4A,5和/或6;
学生3:准备进入微电子/电子系学习,选修1,2,3,5A,6A;
学生4,准备文理兼修,毕业后直接就业,选修1,2,3,5,6。
三、计算机系要求课程(69学分)
a)必修课程 (41 - 45学分 )
i.专业数学/理论基础(15学分)
ii.硬件基础(15学分)
iii.系统软件基础(15学分)
说明:带*的实习课程总学分12学分,鼓励学生修满12学分,允许学生只修8学分。
b)选修组合课程(28学分)
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参考各个学科方向的推荐专业课组合,自行选择。
c)本科生专业课程
1)计算机理论课程
2)计算机核心专业课程
3)计算机实用技术及其他
附件一:关于学生组合专业课程选择的指导性建议(非强制性组合)
学生1:本科毕业后选读体系结构方向研究生
1)理论计算机科学基础
2)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3)实时嵌入式系统(新)
4)数字信号与多媒体处理(新)
5)Linux程序设计
6)信号与系统
学生2:本科毕业后选读软件工程方向研究生待定
学生3:本科毕业后选读计算机理论方向研究生待定
学生4:本科毕业后选读人机交互方向研究生
1)数值计算,
2)计算机图形学,
3)数字图像处理,
4)数字信号处理,
5)人机交互
6)网络与通信,
7)数据库,
8)软件工程实习
学生5:本科毕业后选读人工智能方向研究生
1)人工智能导论
2)机器学习导论
3)计算机图形学
4)数字图像处理
5)数据库概论
6)趣味算法实习
7)数据结构与算法实习
学生6:本科毕业后选读计算机网络方向研究生
1)linux程序设计
2)Web技术概论
3)数据库程序概论
4)科技交流与写作
5)面向对象技术引论
学生7:本科毕业后选读数据库方向研究生
1)数据库概论
2)机器学习导论(可以上研究生的《数据挖掘》代替)
3)人工智能导论
4)理论计算机科学基础
计算机网络概论
建议选修下列课程:
5)Web技术概论
6)软件工程
7)随机过程引论
8)信息论基础
学生8:本科毕业后选读计算语言学方向研究生
1)机器学习导论
2)人工智能导论
3)计算语言学导论
4)语言统计分析
5)Web技术概论
6)Java程序设计
全院本科生第一学年课程
一.公共必修课
大学英语、政治课(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育(自愿)、军事理论(第1学期)
二.学院要求课程
第1学期(一上):信息科学技术概论、计算概论A/计算概论A(实验班)、高等数学(I)/数学分析(I)、线性代数/高等代数(I)、力学B/力学A
第2学期(一下):微电子与电路基础、程序设计实习/程序设计实习(实验班)、高等数学(II)/ 数学分析(II) 、高等代数(II)(可以不修)、电磁学B/电磁学A
1.院专业课程:(13学分)
说明:一般学生要求必修1,2,3,4,5,6共13学分。
优秀学生可用4A替代4,5A替代5,6A替代6。
新生入学通过
学生自主报名和考试的方式确定4A人选;第一学期结束通过学生自主报名和考试的方式确定5A人选;第一学年结束通过学生自主报名和考试的方式确定6A人选。
4A、5A和6A 分别是4、5、6的强化课程,在原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度和广度的拓展。
2.数学物理基础(20-26学分)
说明:1和1A,2和2A,3和3A,5和5A,6和6A不得同时
选修,选修3A 的学生可以选修4A,也可以不选;选择3的学生不必选4A。
一般学生最低修满20学分。
优秀学生可以修满26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