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资料分析备考:计算比重变化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资料分析备考:计算⽐重变化量
⾏测作为公务员的考试科⽬之⼀,有些题型需要你充分发挥想象能⼒,这让许多考⽣很是摸不着头脑,下⾯由店铺⼩编为你精⼼准备了“⾏测资料分析备考:计算⽐重变化量”,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测资料分析备考:计算⽐重变化量
在⾏测考试中,基本上都会涉及⾏测的考查,⽽在⾏测的考查中资料分析是⾮常重要的⼀个部分。
资料分析由于核⼼考点⽐较少,主要是增长、⽐重、倍数和平均数,从⽽使得资料分析相对来说⽐较容易复习且提分⽐较快,所以同学们⼀定要重视资料分析。
那么今天⼩编带⼤家来学习资料分析中⼀个常见考点——计算⽐重的变化量。
例.2015年3⽉末,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054875.4亿元,同⽐增长12%;负债总额685766.3亿元,同⽐增长11.9%;所有者权益合计369109.1亿元,同⽐增长12.2%。
其中,中央企业资产总额554658.3亿元,同⽐增长10.5%;负债总额363304亿元,同⽐增长10.4%;所有者权益为191354.4亿元,同⽐增长10.7%。
问题:2015年3⽉末,中央企业所有者权益占国有企业总体⽐重⽐上年同期约:
A.下降0.7个百分点
B.下降1.5个百分点
C.上升0.7个百分点
D.上升1.5个百分点
【答案】A。
解析:本题中求解的是2015年3⽉末,中央企业所有者权益占国有企业的⽐重⽐上⼀年(中央企业所有者权益占国有企业的⽐重)上升还是下降了⼏个百分点?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2015年的⽐重减去2014年的⽐重来求解,⽽2015年的⽐重是现期⽐重,2014年的⽐重是基期⽐重,因此所求就是计算⽐重的变化量=现期⽐重-基期⽐重
,我们就得到了计算⽐重变化量的公式。
将数据代⼊公式可列式为,观察算式10.7%-12.2%=-1.5%<0,所以算式计算结果⼩于0,确定是下降,排除C、D。
由于为现期⽐重,故结果⼩于1,因此整个算式结果的绝对值应该是⼩于1.5个百分点的。
故直接选择A选项。
【总结】
第⼀,计算⽐重的变化量=现期⽐重-基期⽐重。
第⼆,计算⽐重变化量的结果⼀定是百分点。
所以答案是百分数的可以直接排除。
第三,在计算过程中,当部分增长率⼤于0的时候,计算⽐重变化量的结果<|部分增长率-整体增长率|,运⽤这个技巧对于很多题⽬其实都可以很快的选出答案。
⾏测逻辑填空技巧:选词填空如何提升
对于⼤部分⼩伙伴来说,⾏测⾔语是我们最熟悉的陌⽣⼈。
特别是选词填空题,总是成功避开正确答案。
⼼中苦闷,认为跟语⽂相关的这个部分⾃⼰可是从⼩学到⼤,总是选错是为何?今天就跟⼩编⼀起来分析⼀下吧。
⾸先,要想学好⾏测⾔语,特别是选词填空。
必须先思考清楚⾏测⾔语考察的是主观思维还是客观思维?想必你⼼⾥⼀定有很多问号。
常规⾔语题按照理解的进⾏选择,不就是主观理解吗?其实不然,⾏测⾔语考察客观思维。
缘由⼀:选词填空都是单选题,答案是唯⼀的,所以不可能考察⼀千个⼈眼⾥有⼀千个哈姆雷特;缘由⼆:这部分考察的是考⽣是否有听懂话的能⼒,也就是换位思考的理解能⼒。
这就在告诉我们,要做对选词填空这种题型必须要做到客观思维,做题⽬的时候不能总是⽤⾃⼰的主观想法要找到题⼲上下⽂对设空处含义的提⽰句进⾏判定。
其次,即使理解运⽤客观思维了解题⼲设空处含义,选项也不见得都能够选正确。
是因为,我们在选项选择时常常直接把选项代⼊题⼲,觉着有这么⽤的就判定可选。
⽽选词填空不仅仅是考察该词能不能⽤,更多的是考察哪⼀个最适合⽂段含义。
所以,在选择上,⼜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对选项词语的对⽐择优。
所以想提升选词填空的正确率,你不仅仅是要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来养成正确的分析思维,更要做到全⾯积累。
可眼看着复习时间越来越紧张,积累就变得越来越奢侈。
考前⼀个⽉,到底怎么积累更⾼效呢?
第⼀,每天保持⼀定数量的题⽬练习。
刷题在复习阶段的必要性不⽤我多强调了吧,特别是在考前的⼀个⽉更应该保持做题状态。
⽽在做题⽬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课堂上⽼师交给你的题⼲分析⽅法去使⽤。
很多⼩伙伴之所以错,其实多半是没
有真正的使⽤这个正确的⽅法,只有⽤了才能真正改变之前的错误思维。
第⼆,做有效积累实词和成语。
可能你会说我平时在做这个事情呀。
但是,想必⼤家也都有所感触,当我们平时查完⼀个成语含义后,等到下次再看到,印象仅仅停留在“啊,这个词我见过,但词意是什么呢?啊忘了!”,我们⼤多数⼩伙伴所谓的积累其实是⽆效的。
因为你只是在重复查词的动作,词语含义根本没在你的⼤脑形成深刻的印象。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建议查词之前先多做⼀步——利⽤所学的词语辨析⽅法⾃⼰先理解分析词意,再进⾏查阅。
即使是⾃⼰分析的有偏差也没有关系,等到查词的时候就相当于⼆次分析整理或纠错了。
别⼩看这多出的⼀步分析,这么做是在不断地加深你对这个词的分析印象,毕竟只有深刻才难忘嘛。
第三,每天留些时间阅读之前做过的选词填空历年试题题⼲材料或者官⽅新闻媒体⾥⼀些评论的⽂章。
⾄于为什么要读呢?我们想⼀想,你⾝边有没有这样的神奇现象:正确率⾼的⼈往往告诉你,他做题其实没想那么多就⽤语感。
⽽正确率低的⼈也会告诉你同样⼀件事,做题⽤的是语感。
所以你⾃⼰是不是也在纠结语感究竟能否使⽤?其实,既然有⼈⽤了正确率⾼就证明是可以的,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不在语感本⾝。
因为语感的来源是每个⼈从⼩到⼤学习看书接触的语⾔环境,⽽每个⼈受到的语⾔熏陶的环境不⼀样语感就是有差异的。
当你的语感符合⽬前⾏测考试题⼲设置材料背景环境时就是对的,否则,就是错的。
因此,多熟悉考试设置材料的背景环境可以帮助你形成考试要的正确语⾔感觉,⽤正确的语感做题,正确率才能有所提升。
⾏测⾔语理解逻辑填空题答题讲解
在做题过程中,⼀定要认真分析题⼲的上下⽂关系以及找到题⼲的呼应点,也就是做题的提⽰信息,只有如此,我们才可以在短时间把题⼲内容分析清楚,找到⼼仪的词语,实现⾼正确率。
【例1】我们现在认为,严格意义上的地图应该仅仅是对某⼀⽚特定区域的________记录,它必须严谨如卫星所拍摄到的照样。
⽽过去,地图被认为是种复杂的⼿⼯绘制作品,且有着各种不同的主观⾊彩,因为对于同⼀个地⽅⽽⾔,不同的地图表现出来的内容会________。
如今,⼈们加诸地图的主观性正在逐渐消失,⼈类随之失去的,也是地图蕴含着的重要的⽂化和历史信息。
填⼈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项是:
A.清晰如出⼀辙
B.真实殊途同归
C.客观千差万别
D.全⾯各有千秋
【解析】C。
第⼀空,后⽂说地图“必须严谨如卫星所拍摄到的照⽚⼀样”,由“严谨”⼀词可见此处强调的是地图必须客观、真实地反映特定区域的情况,⽽不是“全⾯”或者“清晰”,排除A、D项。
第⼆空的呼应点为不同的主观⾊彩,即体现着有很⼤的差别,因此第⼆空处说的是过去不同的地图表现出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千差万别”强调的是差别,“殊途同归”强调的是“同”。
应填⼊“千差万别”。
这⼀点在后⽂“⼈们加诸地图的主观性正在逐渐消失”也可得到印证。
正确选项应为C项。
【例2】当天下午,加尔各答的唐⼈街可谓________,⼈们扶⽼携幼,喜⽓洋洋地来到当地著名的科学城礼堂观看异彩纷呈的⽂艺演出。
当《春节序曲》等全球华⼈________的乐曲响彻整个表演⼤厅时,整个⼤厅变成了⼀⽚欢庆的海洋。
依次填⼊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项是:
A.倾巢⽽出⽿闻则诵
B.⼈头攒动烂熟于⼼
C.摩肩接踵⼝⼝相传
D.万⼈空巷⽿熟能详
【解析】D。
第⼀空后“⼈们扶⽼携幼,喜⽓洋洋地来到当地著名的科学城礼堂”可以看出,描绘的是唐⼈街⼈多热闹的氛围,⽽A选项的倾巢⽽出⽐喻敌⼈出动全部兵⼒进⾏侵扰,为贬义,不符合语境;B选项⼈头攒动指⼈多,且频繁的在移动,与语境不符,排除;C选项摩肩接踵形容来往⼈多,拥挤不堪,也与语境不符,排除;D选项万⼈空巷是成千上万的⼈涌向某处(参加盛典或观看热闹⼉),使⾥巷空阔冷落,多⽤来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居民的情景,⽤在此处符合语境。
第⼆空,强调的是全球华⼈对《春节序曲》的熟悉,⽿熟能详也能适⽤。
⾏测逻辑判断备考:准确识别“因果倒置”
⼀般情况下,“因果倒置”出现在这样的题⼲结构中:已知事实A、B→A是B的原因。
推理的漏洞在于,题⼲只告诉我们A、B同时发⽣,但谁是原因,谁是结果我们不得⽽知。
因此要想削弱结论“A是B的原因”,我们可以把原因和结果颠倒过来,即“B 是A的原因”。
其削弱原理是,结论中“A是B的原因”说明A先发⽣,B后发⽣;因果倒置后“B是A的原因”说明B先发⽣,A后发⽣,即如果选项成⽴,那么结论不可能成⽴(时间先后不同),所以“因果倒置”是可以直接反驳结论的,削弱⼒度最强。
下⾯我们通过⼀个题⽬来加深理解。
【例】尽管在⼤多数⼈看来,地震并⾮⼈⼒所能影响或控制,但是最新的⼀项研究成果却显⽰,⼈类排放温室⽓体的⾏为
是导致地震频发的原因。
对此,有反对者指出,地震是由⽓候变化引起的。
⽓候变化可能会引起地球板块运动,从⽽刺激地震的发⽣。
但研究⼈员也强调,虽然板块运动可能会导致地震出现,但这是⼀个⾮常漫长的过程,⽽⾮突发性的事件。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反对者的观点:
A.之前科学界公认,地震引发的地壳运动会对⽓候的变化带来影响
B.研究结果显⽰,⼈类排放温室⽓体的⾏为是导致⽓候变化的原因
C.印度洋季风使得印度洋板块活动加速⼤约 20%,每年多移动约 1 厘⽶的距离
D.⽬前全球⽓候变暖是否会导致更⼤规模地震的发⽣,还未得到相关证据证实
【答案】B。
解析:题⼲中的两个观点都在讨论造成地震的原因。
观点⼀“⼈体排放温室⽓体导致地震”,反对者“⽓候变化导致地震”。
A项⽐较具有迷惑性,看上去是把反对者的观点“因果倒置”了,但是题⼲讨论的是地震的原因,即已知事实找原因,“地震”就是结果,因此不可以再“因果倒置”,A项讨论的是地震的后果,与题⼲话题不⼀致,不能削弱;B项“温室⽓体导致⽓候变化”,结合B的观点“⽓候变化导致地震”,可以推知导致地震的根本原因是温室⽓体,与第⼀个观点⼀致,也就削弱了反对者的观点。
C项举例说明了⽓候确实会造成板块运动,与反对者的观点⼀致,是加强项;D项“未得到相关证据证实”,是⼀种不确定的表述,不能削弱。
因此选择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