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青年》读后感(精选6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敬告青年》读后感(精选6篇)
《敬告青年》读后感(精选6篇)
《敬告青年》读后感1
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几千年来的守旧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很多青年也不例外。
面对这样的现状,陈独秀担忧万分,更是批评那些妄自菲薄,不思进取的青年们与腐败者们称得上为一丘之貉。
他指出,有些青年起初是新鲜活泼,而后却为陈腐者所同化。
有些青年本是壮志雄心,而在顽固派的威胁镇压下竟也变得萎靡,退缩起来。
这般青年哪能为国家富强所用,这样的青年又哪能推动时代向前发展,只能落得被碾死在顽固派的车轮底下的悲惨下场罢了。
因此,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郑重提出,只有自觉勇于奋斗,革命起来快刀斩乱麻的青年才顺应发展的潮流。
陈独秀指出国家所需要的青年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是进步的而非保守的,是进取的而非隐退的,是世界的而非锁国的,是实利的而非虚文的,是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大抵而言,青年需是有主见,有向前展望的眼界且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要有自觉奋斗且敢于牺牲的心。
说起自主,陈独秀认为作为一个人而言,首先得有自己的人格。
言听计从,奴隶般生活着与傀儡又有何异。
那个年代,封建思想仍为主要思潮,女子地位低下,而陈独秀却敢提出向西方学习,破坏君权,与封建礼教作斗争,女子也可参政,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与志气。
再谈青年需要的进步性,从古至今,我国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乃至于沾沾自喜,实则与西欧国家相比,我们落后甚远,直至
林则徐,魏源等人睁眼看世界,提出师夷强技以制夷,我国才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
因此,作为青年,必要用包容的态度去看待这个世界。
纵观历史,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让中国人民饱受战争的残虐,让无数人民流离失所,的确,历史的灾难不可遗忘,但陈独秀也看到了列强入侵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是打开了中国面向世界的大门,对推动中国走向世界也起着重要作用。
作为青年,不可片面排外,而应忍一时之辱,为中华崛起而奋斗。
陈独秀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因此,他认为西周所谓的礼制,汉朝时候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对社会进步的阻碍。
新时代的青年们不应该被旧道德所束缚,而应发扬新文化,新道德。
不该冠冕堂皇,须有言辞,而应将言语付诸实际,运用科学与理性,医治国家长久遗留的弊病,使其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读完《敬告青年》,我耳边仿佛听到了清脆的钟声,又想起了巴金在《家》中塑造的觉慧这个角色。
觉慧生存在一个封建的大家庭里,家里的许多亲戚身不由己,一切听从长辈的安排。
活得看似体面,但灵魂早已空洞。
觉慧不甘走上这样的道路,他认为,必须冲破牢笼的束缚,革命是需要牺牲者的,那么,他就去做这样一个牺牲者吧。
因而,他毅然决然离开了这个沉闷的大家庭。
从觉慧的身上,我看到了陈独秀所期望的新青年的影子,真正的青年,必然是将小我置身事外,必将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前进而自觉勇敢奋斗的。
现今,离1915年过了多少个日夜,多少个春秋,一代一代的青年们在觉醒,
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不断提高。
但我们仍需反省,并且是要深刻地反省。
现在的青少年,虽不是再自我束缚,但无病呻吟的人多了,虽不是毫无理想,但夸夸其谈的人多了。
眼见趋炎附势,攀比成风的现象日益严重,我们又怎么能不担忧呢。
不知勤恳,虚度时光的人更是多了去了。
就连我自己,很多时候也会陷入茫然之中,长久一段时间变得无所事事。
因此,《敬告青年》真的是为当代的青年们也敲响了警钟,没有青年的奋发,何来国家的图强。
人们得想想,没有骨架的躯体又如何站立,我们的国家的青年要是都被腐蚀了,那国家还如何能屹立。
我想,我必须得醒过来,青年们也都得醒过来了,祖国的未来是掌握在我们手中的。
那么屈辱不是让我们重蹈覆辙,而是让我们奋发图强的。
青年们,让我们携手共进,让我们的祖国和人民为他国所敬仰。
《敬告青年》读后感2
了解陈独秀,只是从历史书上,他是革命先驱者,也是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
历史书里,他永远是那样一副样子。
侧着脸,眼神有些空滞地看着前方,却也显示出仿佛一切都不容置疑的坚定;前半个脑袋空白着,后脑留着浓黑的短发,双唇紧闭,身着西服。
这一切都极富象征意义地显示了那个特殊时期的革命者形象。
除此之外,我别无所知。
他若从历史书里走出来,走到我面前,我怕是认不出来的。
这是一个写进历史书的人,既然如此,便也肯定了他对历史发展的重大作用。
但同许多沉寂在历史里的'人一样,时代变迁,他们最后的归宿也只有沉寂。
后人不会为因他们的血泪而有
切肤之痛。
这篇《敬告青年》,不知道现代的青年读来会有什么看法,或者,现代的青年,还有几人会怀着热忱去品读。
我自己,若不是老师布置这一项任务,我或许今生都不会想到要去读它。
但如今读了,才发觉它不该只活在历史里。
文中,陈独秀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对青年的期望和要求,即自主、进步、进取、开阔、务实、科学,使其“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这些词句在当时想必是新鲜的,也究竟不知,这样的呼喊唤醒了多少青年。
而今的青年读来,又会有多少启发。
我想,起的作用怕都是寥寥。
人是麻木的动物,因为意识感官太丰富,丰富起来反而错乱迷失,抓不到要义。
人整日在纷繁的意识中飘飘浮浮,却从不知道自己真实清晰的思维。
这篇文章的作用或许也就在于给人一个积极的暗示,我不相信大家读了这篇文章会有什么深刻的启发,甚或觉得它是无味的,大概只是交付差事罢。
《敬告青年》是革命者绝望又希望的呐喊。
那时的中国,几千年来从无民主、自主、人权的黑暗岁月,逐渐地明亮起来,到今日这个处处“阳光”的社会。
不是“雄鸡一声天下白”,是千万只啼出血的雄鸡,在日复一日驱散着中国几千年来的黑暗。
即便如此,而今中国的社会也没有就此“白”下去,中国青年也没有因此变得多么的“新鲜活泼”。
还有许多人在黑暗中沉酣。
革命,革命,我们不知道其中的艰难,日子久了,我们甚至对这两个字应有的敬意也不再有。
因而革命者的道路才会如此艰难漫长。
我们今日读来,并不要觉得这是压在柜底的老黄历,那鞭策激发的青年也如老黄历上的申酉戌亥。
若如此,则无异于读着《敬告青年》,而又做着陈独秀想激励的那班麻木的青年。
评论文章写得再好,把陈独秀夸得再高尚,也是徒然。
不然,这样一位伟人的最后归宿,只能是死在历史书上那一张单薄的照片里面。
《敬告青年》读后感3
就像其中一句话所说的“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石刑,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灾人身。
青年时代是人生最宝贵的,当倍加珍惜;青年于社会十分珍贵,青年当奋发向上,创新进取,为革新社会作贡献。
”这句话多么值得我们去深思,去品味,去理解自己的意识。
早在1915年的中国,清朝已经灭亡了,中华民国也已建立了,但革命却未成功,大多数中国人仍处于愚昧之中,大多数青年仍是旧青年,民主、人权、科学不兴,仅有民国之号,而无民国之实。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衰微的中国社会仍有一丝曙光,西方民主科学之思想传入,冲击了传统的封建思想,留洋也蔚然成风,不少有志青年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求学。
个人社会之进步,离不开创新,不能抛弃过时的,就会限制个人社会之发展。
凡是真正的哲学家,无一不强调创新,无一为时代之先导和社会蓝图之规划者。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石刑,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应当如此,年纪轻轻,就应充满活力,有进取之心,万不可少年老成、温婉持重,使
宝贵青春慢慢流逝。
退隐时一种消极、悲观的行为,是避世之举,只是隐士自己安逸了,却不管社会之兴衰、人民之疾苦、国家之危难,世人却以洁身自好之美名赠之隐士,真不知该作何解?青年是人,不仅为自然人,亦为社会人,作为社会人,就应尽社会人的责任。
而青年有不同于普通人,他们是社会国家之未来,责任更重大,如果青年们无上进之心,因循守旧、无责任之心,于国于社会危害极大。
现在的中国社会,积弊甚多,如“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如“因循守旧”,如“稳重持成”,等等。
指责些社会弊病曾让中国社会乌烟瘴气,作为一个新青年当抵制这些坏毛病,以自身正确之言行,给予社会一些新风气,以切实行动改变社会,此乃青年之责任。
很多的中国人都不愿承担责任,他们怕自身利益受损,作为青年,当用于承担错误,做到范仲淹说的“先天下之忧为忧,后天下之乐为乐”。
责任感之重要,显而易见,无责任感,做事不可能做好,只会马虎应对。
而如今又有多少青年无责任感,对自己不负责,对他人不负责,对社会不负责。
因为没有责任感,对于自己又不负责人,对他们不负责,对社会不负责。
因为没有责任感,多少青年正值大好年华,不认真学习,只管享受、玩乐,不思进取,青春之年龄,老年之心态。
反观欧美。
青年大都朝气蓬勃,努力学习,不仅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国家于社会。
青年时光是宝贵的,时光如白驹过隙,一定要珍惜,青年只有一次,不应留下遗憾。
青年身上承担着国家社会的希望,更当奋发向上。
现在的中国,虽已入新时代,但因循守旧之精神仍存在于不少人人脑中,青年也不例外。
许多青年们做事循前人之陋习,传统文化的糟粕,吸收了不少,从而得不到进步。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因循守旧之风,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军事,因循守旧之风,使泱泱中华稻近代时任人宰割。
个人发展不能因循守旧,国象富强。
社会进步更不能因循守旧,只有创新,打破旧世界、旧格局,才能发展与进步。
《易》曰:“日新之谓盛德。
”青年当涤除旧思想,冲破旧文化,锐意创新,让个人与社会同进步。
总之,陈先生在中国历史和社会思维的变动上有其卓越的成就,而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贡献更是不能用语言来形容的,而陈先生的《敬告青年》更是字字珠玑,让我们有了可以想象的空间,而这只是我本人的一些看法,不是很准确和到位,还请批评指正。
《敬告青年》读后感4
因而,他在《敬告青年》中,提出了要求青年人的六项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陷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其中,贯穿这六项标准的一条红线是民主与科学。
在这六项标准里,我想简单谈一下他的第一项和第六项标准的积极意义。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这条集中反映了陈独秀的西方民主平等思想。
他认为人应该具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人应该是自由平等的,我们应该打破君权神授这种封建
等级观念,求人权之解放,这是作为人的基本权力和人格。
陈独秀深受西方进化论和人权平等说的影响,极力提倡人的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想把中国人彻底从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的枷锁中解放出来,重视人的国民性的改造,尤其是人格和新道德的培养,以适应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条是反映出他的“民主”大旗,这也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反映出他对西方科学和科学精神的狂热追求。
“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
”
的确,西方近代社会的兴起和发展,根源于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几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划时代的变化。
陈独秀目睹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深感中国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的匮乏,使他深刻认识到在中国推崇科学的巨大作用和历史意义。
然而,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陈独秀的有些思想和认识存在一定缺陷。
他曾指出:“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皙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方面,一概排斥和反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接纳和吸收西方文化道德,把问题和方式绝对化,走向了极端,这不仅不适合中国所特有的国情,而且从现在看,历史证明这样做有失偏颇。
《敬告青年》读后感5
该文开明宗义指出“人权说”“生物进化论”、“社会主义”这三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征,要实现这社会改革的三事,关键在于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觉悟和观念更新。
陈独秀勉励青年崇尚自由、进步、科学,要有世界眼光,要创刊号讲求实行和进取。
他总结近代欧洲强盛的原因,认为人权和科学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两个车轮,从而首先在中国高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
短短数千字就将青年对于社会的不可推卸的责任说得至情至理、淋漓尽致。
他满怀激情地讴歌“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他以进化论的观点,论证“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陈独秀“涕泣陈辞”,寄希望于活泼之青年,呼唤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号召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
但怎样判断“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巨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于脑里”呢?陈独秀提出了六项标准。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陷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他提出的这六点,总的是向青年人可以做到:民主、科学、人性、理性、改革和开放。
我也很同意他提出的这六点,因为,它指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研究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指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弱点,这也更突出了它的呼吁是多么迫
切,而且也正如他所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将希望寄托于他们身上也是情理之中。
但是陈独秀也清晰地看到:“吾见夫青年其年龄,而老年其身体者十之五焉;?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
华其发,泽其容,直其腰,广其膈,非不俨然青年也;及叩其头脑中所涉想,所怀抱,无一不与彼陈腐朽败者为一丘之貉。
”就是这样的对社会有着重大责任的青年人,其生理年龄虽处于“青年期”,但是思想却极其的陈腐朽败,完全不符合人们对一个青年人的期待,或者说,根本不配称之为青年人。
其实现在我们当代的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我觉得也可能开始有点向非青年人堕落了。
现在有的大学生变得很懒散,生活根本没有激情、严谨意识。
如果说进入大学前还有“跨过高考这道坎考入大学”的被动的动力的话,现在的他们已经失去了唯一的动力了,开始变得颓废,放纵,堕落。
从以前的上课担心迟到到现在的随意迟到和“专业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心理;从以前的门门功课都争取能考多少就考多少最好考满分到现在的所谓的“及格万岁”;从以前的“考试作弊隐秘化”到现在的“复制粘贴公开化”;从以前的放假即学习到现在的学习也放假;从以前的按时休息到现在的晚上熬夜打游戏、看电影白天上课来补觉,甚至有的人一睡就半天;从以前的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到现在的上课随便讲话,睡觉,吃东西,玩手机、电脑?许多的许多,难道这就是将来要挑起社会重担的青年人吗?
有很多人都有梦想,只是那些梦想同前人比起来太狭窄,还有多少人会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虽然现在这听起来有点和我们不切实际,但前人已经给我们我们做出了表率,我们也应该努力。
我们总喜欢瞻仰先人,歌颂他们的丰功伟绩,但却有多少人会跟他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做?为什么他们能成功?没有人能够预计到自己的未来,包括伟人自己,但是为什么他们最后却成了伟人。
我们可以说是时代造就了他们。
但是没有他们自己的努力他们能够成功吗?他们能够站到世界的顶端吗?今日之中国,表面风平浪静,实际上呢?却是表面平静,内里蕴含着很多不明因素。
我们可以没有伟大的理想,但我们起码要对得起生我们,对得起养育我们的父母,养我们的这片土地,不要因为环境的安逸而造就了我们的堕落,麻木。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我们应该尽我们的那份力。
我们要好好珍惜每一寸光阴,珍惜每一个机会,用时间来记住我们的“不可复制”,永载我们的辉煌。
《敬告青年》读后感6
陈独秀对于青年的阐述,主要是结合着自己丰富的社会阅历,提出自己对当代青年认识上的独到见解。
在当初的社会背景下,他提出了“自主而非奴隶”“进步而非保守”等一些列观点。
时过境迁,陈独秀当年的观点在当今社会下已经不再为人所评论,而随着国家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我们当代的青年又该如何从这本书中汲取精华,来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呢?
关于青年的字眼,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然而作为自身来讲,
深刻的思索过这个阶段使命的人,确是不多。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过一句“少年强则中国强”,为国人所熟知,然而少年亦青年,
青年何谓强?如何强?在此之前,我并没有客观的认识。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触动很大,也对青年的时代使命有了一个自己的认识。
青年是一个国家未来的希望,肩负着国家的后备能源储备,青年的整体使命感是一个国家将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一个青年,只有认识到了自己的使命,才会主动的在自己的人生过程中去用学习来充实自己,用工作来证实自己,用奉献来诠释自己。
使命,简单的说,就是责任与任务,使命感是每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动力源泉,或学习,或工作,或生活,没有使命感的人,是不会有成就感的,就如同没有目标的徘徊,永远处在迷茫之中。
我们暂且不谈生活,但就工作而言,青年占据着很大一部分,青年的使命感,对我们团队的整体工作水平,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使命感是我们职业素质的决定性因素,而“立德、忠诚、敬业、奉献、感恩、包容”却是对使命感恰到好处的诠释。
没有使命感的职工,是不会理解这些精神状态的,这其实也是一种职业状态,是一个人在职场中所反映出来的职业品质。
因此,在现阶段,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的使命就是自己在心中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时刻惦记自己的岗位职责,时刻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以踏实务本的工作态度,做好自己分内的事。
只有这样,才会将自己的精神信仰与工作结合起来,形成主动工作、快乐工作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