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心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0(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心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5. 填空题 6. 判断题7. 简答题8. 案例分析题11. 论述题
单项选择题
1.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是知觉的( )。

(2015·贵州)
A.选择性
B.整体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正确答案:C
解析: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像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恒常性。

2.大教室上课,教师借用扩音设备让全体学生清晰感知。

这依据感知规律的( )。

(2015·福建)
A.差异率
B.强度率
C.活动率
D.组合率
正确答案:B
解析:强度率是指直观对象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

题干中的教师在大教室上课使用扩音设备,使得学生能够更清楚地听到其声音,体现了强度率。

3.“万绿丛中一点红”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这主要是由于刺激物具有( )。

(2015·陕西)
A.强度的特点
B.新异性的特点
C.变化的特点
D.对比的特点
正确答案:D
解析:无意注意是注意中经常考到的一类,而它的影响因素通常作为简答题进行考察。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有以下几个:一是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二是主体本身的状态,包括主体对事物的需要、兴趣;主体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主体的知识和经验。

4.喧嚣的闹市中,大声地叫卖未必能引起人的注意,但在安静的阅览室中小声交谈就可能引起人的注意,这是因为( )。

(2015·广东)
A.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对注意产生的影响
B.刺激物的新颖性对注意产生的影响
C.人的感觉阈限在不同环境中是不同的
D.注意具有集中性的结果
正确答案:A
解析: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有以下几个:一是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1)刺激物的强度。

研究表明,引起无意注意的刺激物,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刺激物的绝对强度,而是刺激物的相对强度。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刺激物之间的任何显著的差异,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例如,教师用红颜色的笔批改作业。

(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变化活动的刺激物比无变化活动的刺激物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如教师的声音抑扬顿挫等。

(4)刺激物的新异性。

刺激物的新异性是指刺激物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不同寻常的特性。

例如,老师全副新装地走进教室,会引起学生们的注意。

二是主体本身的状态。

本题中主要体现的是不同环境下声音对比的大小对人的无意注意的影响程度。

因此选A。

5.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了写字的间架结构,就忽略了字的笔画,注意了写字而忘了正确的坐姿,原因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 )方面发展水平较低。

(2014·湖北)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
正确答案:C
解析:注意的基本特性也叫注意的品质,指注意的几个特点。

这些品质包括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

狭义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上所维持的时间,广义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某项活动上保持的时间。

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转移是指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品质。

而注意的分配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本题中学生只能将注意分配在一种事物上,是注意分配不足的表现。

这里需要注意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配的区别。

注意的转移指从一件事情转移做另一件事情,但是他的特点是强调一段时间只做一件事情。

而注意的分配则是指一段时间同时做两件事情。

6.“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典型地表现了( )。

(2013·河南) A.注意的指向性
B.注意的集中性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性
正确答案:B
解析:注意的特点是:指向性(选择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一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离开一切与活动对象无关的东西或对各种干扰刺激进行抑制。

本题中对无关的刺激选择性地抑制,正是注意集中性的体现。

7.教师突然中断讲课,引起分心学生的注意。

这种注意是( )。

(2015·河南)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随意注意
正确答案:B
解析: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一般是在外部刺激物的直接刺激作用下,个体不由自主地给予关注。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刺激的特点;二是人本身的特点。

刺激物的强度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原因,如巨大的声响。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我们工作和学习中的大多数心理活动都需要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一种积极主动、服从于当前活动任务需要的注意,属于注意的高级形式。

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经过学习、训练或培养个人对事物的直接兴趣达到的。

8.教师上课时,声音抑扬顿挫,就容易使学生( )。

(2015·辽宁)
A.分散注意
B.集中注意
C.转移注意
D.分配注意
正确答案:B
解析:教师讲课的声音抑扬顿挫,其实是声调在变化。

这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

9.张老师讲课时,迟到的王斌突然破门而入,同学们不约而同地看向他。

学生的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

(2014·湖南)
A.无意识记
B.有意识记
C.无意注意
D.有意注意
正确答案:C
解析: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10.个体有目的、自觉地进行的识记叫作( )。

(2016·辽宁)
A.有意识记
B.无意识记
C.机械识记
D.意义识记
正确答案:A
解析:根据识记时有无明确的目的性,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根据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题干中描述的是有意识记的定义。

故答案选A。

11.一种记忆特点是信息的保存是形象的,保存的时间短、保存量大,编码是以事物的物理特性直接编码,这种记忆是( )。

(2015·山东) A.短时记忆
B.感觉记忆
C.长时记忆
D.动作记忆
正确答案:B
解析:记忆按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感觉记忆的特点如下:(1)时间极短。

图像信息贮存的时间约为0.25—1秒之间,声像信息贮存的时间也仅在2—4秒之间。

(2)容量较大。

(3)形象鲜明。

感觉记忆贮存的信息是未经任何处理,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存在的,完全按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编码,并按感知的先后顺序被登记,所以形象鲜明。

(4)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短时记忆的特点是:(1)时间较短,保持时长约为20秒,不超过1分钟。

(2)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即5—9个组块。

(3)以听觉编码和形象记忆为主。

(4)短时记忆经过复述才能进入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持续时间1分钟以上甚至保持终生的记忆。

它的特点为:(1)容量无限。

(2)主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两大类。

(3)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提取进入短时记忆中才能被意识到。

12.短时记忆的容量是( )。

(2015·海南)
A.3—6个组块
B.5—9个组块
C.6—8个组块
D.7个组块
正确答案:B
解析:短时记忆容量是7+2个组块,就是5—9个组块。

通常情况下对该知识点的考查,考生容易忽略的是“组块”这个概念,将小的记忆单位组合成大的
单位来记忆,这时较大的记忆单位就叫组块。

例如,将单个的汉字(人、学、机)变成双字的词(人民、学习、机器)来记,记忆的容量便扩大了一倍。

所以广大考生在复习过程中除了要记住数字外,还不能忽略“组块”与“元素”的概念。

13.茶壶里煮饺子——有话说不出来。

这表现的是记忆缺乏( )。

(2014·河南)
A.敏捷性
B.持久性
C.准备性
D.准确性
正确答案:C
解析:记忆的准备性指记忆的知识是否能够随时提取出来,帮助个人处理信息。

“茶壶里煮饺子”的人是指记忆准备性较差的人。

他虽然具有丰富的知识,但是知识无法提取出来帮助他授课或者与人交流,所以才出现“茶壶里煮饺子”的现象。

14.通过“自由联想”或“触景生情”引起的回忆是( )。

(2013·山东) A.有意回忆
B.无意回忆
C.直接回忆
D.间接回忆
正确答案:B
解析:回忆也叫再现,根据有无明确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把回忆分为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

有意回忆指有明确的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回忆,如学生课堂上对教师提问的回答。

无意回忆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回忆,如题干中提到的“触景生情”,此外还有“睹物恩人”等。

有意回忆有时不需要太大的意志努力就可以实现,有时则需要较大的努力,进行复杂的思索,才能在头脑中呈现过去感知过的事物,这种回忆叫追忆。

要顺利地进行追忆,一要保持平静的情绪状态,二要根据中介线索进行正确的联想。

15.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验,明明知道对方的名字,但想不起来。

这印证了遗忘的( )。

(2015·河北)
A.干扰说
B.消退说
C.提取失败说
D.压抑说
正确答案:C
解析:比较著名的解释遗忘的理论主要有四种,分别是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和提取失败说。

消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
记忆就能恢复。

提取失败说认为,遗忘之所以发生,不是因为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消失了,而是因为编码不准确,失去了检索线索或线索错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验,明明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就是想不起来。

很显然,这个人的名字并没有被我们所遗忘,仍然在我们的记忆系统中,之所以想不起来,是由于没有提取这个人名字的线索。

如果这时有人提示他的姓,或者他做过的一些事情,就可以马上想出他的名字。

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舌尖现象”,它验证了遗忘的提取失败说。

16.人们在看动画片的时候,能把原本是静止的图像看成是在运动的,这是因为存在( )。

(2015·四川)
A.幻觉
B.感觉记忆
C.静止运动
D.错觉
正确答案:B
解析:这种知觉现象被称为动景运动,即当两个刺激(如光点、直线、图形等)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距相继呈现时,我们就会看3,1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这就是动景运动,也叫最佳运动。

它产生的原理是由于感觉记忆,即短时间内多个图像的连续相继呈现。

因此答案选B。

17.“十年离别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这是一种( )。

(2014.山西)
A.再认
B.有意再现
C.直接再现
D.间接再现
正确答案:D
解析: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回忆也叫再现,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有意再现和无意再现是针对再现的目的来说的,有意再现是有特殊目的,明确意义的再现过程。

而直接再现和间接再现是根据再现是否借助于特定的媒介来说的。

直接再现是没有借助特定媒介和信息提示的再现过程,而间接再现是依靠其他信息作为提示进行的再现。

18.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 )。

(2013·河北)
A.过度学习
B.记忆的恢复现象
C.无倒摄抑制的影响
D.无前摄抑制的影响
正确答案:C
解析:遗忘的理论有一种干扰说。

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而记忆痕迹不会消退。

干扰说可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则称为倒摄抑制。

早晨起来学习效果好是因为早晨之前在睡觉,没有前摄抑制,只有倒摄抑制。

而有些同学喜欢晚上睡觉之前学习,是因为晚上睡觉前只有前摄抑制,而没有倒摄抑制,因为学过之后就睡觉了。

也就是说早晨和晚上只受到或者前摄抑制,或者后摄抑制的干扰,就是仅仅受到了单一抑制的干扰。

而一天中间学习的材料既受到了前摄抑制,又受到了后摄抑制的干扰,即受到了双重抑制的干扰。

因此,本题选C。

19.遇见小时候的同伴,虽然叫不出他(她)的姓名,但确定是认识的,此时的心理活动是( )。

(2014·河北)
A.重现
B.保持
C.回忆
D.再认
正确答案:D
解析:记忆的过程包括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其中,识记是记忆的第一个环节,没有识记也就无所谓保持和回忆。

保持是记忆的第二个环节,即对材料进行储存和巩固。

再认或回忆是记忆的第三个环节,是提取头脑中储存的知识、经验,用以解决当前的问题。

再认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的过程。

回忆也叫再现,是指在一定诱因的作用下,过去经历的事物在头脑中独立地再现出来的过程。

本题中对儿时伙伴名字想不起来,但是确定认识,这是一种再认现象。

因此本题选D。

20.利用早晚时间学习、记忆,其效果优于白天,这是因为早上和晚上所受的抑制是( )。

(2014·山东)
A.双重抑制
B.单一抑制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正确答案:B
解析: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而记忆痕迹不会消退。

干扰说可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则称为倒摄抑制。

早晨和晚上只受到或者前摄抑制,或者后摄抑制的干扰,即仅仅受到了单一抑制的干扰。

而一天中间学习的材料既受到了前摄抑制,又受到了后摄抑制的干扰,受到了双重抑制的干扰。

21.在记忆乘法、珠算口诀时采用的编码方式是( )。

(2015·江苏)
A.按语义关系编码
B.利用语言的音韵和节律编码
C.采用主观组织加工材料
D.使用字形编码
正确答案:B
解析:记忆乘法和珠算口诀都是按照某一数字的韵律一直背诵,因此选B。

这里比较有迷惑作用的是A项,语义编码是用语言对信息进行加工,按材料的意义加以组织的编码,强调在分析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编码。

22.在一些国际会议上,同声翻译人员使用的记忆主要是( )。

(2014·四川)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无意记忆
正确答案:B
解析: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1分钟。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既有从感觉记忆转来的,又有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的。

处于工作状态的短时记忆,或者在完成当前任务时起作用的短时记忆叫工作记忆。

同声翻译的特点就是讲者连续不断地发言,而译者是边听边译,这一过程使用的记忆主要就是工作记忆。

长时记忆是学习材料经过多次复习后保持在头脑中的记忆。

综上所述,本题选B。

多项选择题
23.注意的品质包括( )。

(2018·湖北)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深度
正确答案:A,B,C
解析:注意的基本特性包括四点: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广度和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的特性。

持续时间愈长,注意就愈稳定。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如学生在课堂上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故此题选择A,B,C三个选项。

填空题
24.小学生常常在上课铃打过之后很久才来到教室,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知觉较差。

(2015·海南)
正确答案:时间
25.人们常常以日出日落来判断东西方向,以人体为参照来判断左右,这种知觉属于___________知觉。

(2015·山东)
正确答案:空间
26.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种。

(2015·山西)
正确答案: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27.是主动的、自觉的注意,是注意的基本形式。

(2015·黑龙江)
正确答案:有意注意
28.“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目不见,擂鼓在侧而耳不闻”表明了注意的__________功能。

(2014·贵州)__________。

正确答案:选择
判断题
29.注意和思维一样,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 )(2018·湖南)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解析:注意是一种非独立的心理现象,它伴随在一切心理过程中,因此与思维这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是不同的。

30.人不可以“一心二用”,同时完成两种活动是不可能的。

( )(2015·湖北)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解析:注意具有分配性,即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如学生在课堂上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

当然,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1)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

当一种活动达到自
动化的熟练程度时,个体就可以集中大部分精力去关注比较生疏的活动,保证几种活动同时进行。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

有联系的活动才便于注意分配。

这是因为活动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形成固定的反应系统,经过训练就可以掌握这种反应模式,同时兼顾几种活动。

31.“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注意集中的表现。

( )(2015·吉林)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解析:注意集中是指一个人做某事时聚精会神的程度,若一个人注意力高度集中,就会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简答题
32.简述感知规律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2014·河南)
正确答案:(1)强度律。

根据感知对刺激强度依存性的规律,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人们清楚地感知到。

教学中要求教师讲述的音量要适当,音量太低,学生会听不到或听不清;音量太高会引起他们的疲劳,降低教学效果。

教师板书的字迹、直观教具和图表不要太小;线条不能太轻、太细,应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

(2)差异律。

根据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对比规律,在教学中,力求使对象与背景在颜色色调、声音强度、形状大小、线条粗细以及材料内容和性质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使知觉对象能被清晰地感知。

凡是要求学生重点感知的对象都必须突出强调。

如重要的地方,教师的声音应大些;学生容易发生错误的笔画或字形较复杂的词,用彩色粉笔标出来;教师的讲解应抓住事物的异同点进行比较。

演示直观教具时应注意背景与方位的选择;深色教具应选浅色为背景,浅色对象应选深色为背景,增大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3)活动律。

根据相对静止背景上的运动对象易被知觉的规律,教师在教学时应多采用活动教具,设法使教具变静为动。

可以多采用活动黑板、活动卡片、活动画报、活动模型及电影、电视、录像、幻灯等现代化的视听工具,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4)组合律。

根据知觉的组合律,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而被我们清晰地感知。

在教学中,要使作为学生感知对象的事物组合得当,使他们易于产生清晰的知觉。

教师的板书应力求从空间距离上进行合理的布局,位置顺序排列适当,大小主次适当,重点突出,使学生一目了然。

教师讲课或朗读课文,顿挫应适当。

言语太快,没有适当的停顿和间歇,不易听清楚;言语太慢,停顿间歇太大,会割裂讲述内容的完整性。

在制作和使用模像与直观教具、绘制挂图时,要线条明晰、行距适中、颜色分明,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并注意拉开距离或者加上不同的色彩。

(5)对比律。

凡是在性质或强度上具有对比关系的刺激物,当它们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往往能使学生对它们的差异感知变得更加清晰,从而提高感知的效果。

33.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2014·江苏)
正确答案:第一,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明确、越具体,有意注意就越容易保持。

第二,合理组织活动。

活动组织得是否合理关系到有意注意的保持。

如一个人有良好工作、生活习惯,他就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全神贯注地完成任务。

第三,对兴趣的依从性。

间接兴趣是一种对活动结果的兴趣。

有了这种间接兴趣,尽管活动本身枯燥,但有意注意仍能保持较长时间,使人长久地从事这种活动,直到任务完成。

第四,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外界的刺激物、机体的某些状态(如疾病、疲劳等)、无关的思想和情绪等都可能干扰正在进行的活动,因此要采取措施,排除干扰。

案例分析题
雷老师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小学老师。

她非常喜欢自己现在的工作,并且总是非常积极地备课。

她有一个想法,就是上课的时候争取多教给学生东西,因为她认为一个老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更多地去学习文化知识。

可是课程刚开始,她就遇到了麻烦。

她的课程节奏比较快,知识点比较密集,很多时候学生们根本没法一直保持注意力集中。

最近她为了讲完自己备的课程,又有了拖堂的毛病。

眼看着学生们都已经心不在焉了。

雷老师忍不住在心里抱怨,为什么同学们不能注意力更加集中一些呢?(2018·贵州)请你根据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34.小学生的注意力发展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①在个体发展中,无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有意注意。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他们的无意注意已相当成熟,一切能引起成人无意注意的对象也能引起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缺乏自觉性,需要教师或其他成人给定目的;在注意进程中也不会组织自己的注意,需要他人不断提醒和关照。

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大脑的成熟,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从由外界刺激引起逐步向内部兴趣过渡,同时有意注意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表现为他们能逐步理解自己的学习责任和社会义务,日常的学习活动也已开始更多地依靠有意注意。

高年级小学生已能够逐渐自行确立目的,并根据一定的目的,独立组织自己的注意。

②注意品质的发展。

首先,注意广度的发展。

注意的广度除了与注意对象的特点和性质有关外,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知识经验。

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经验变得丰富,注意广度日益扩大,13岁儿童的注意广度已接近成人水平。

其次,注意稳定性的发展。

注意稳定性不良在小学生中是很普遍的现象,这是由于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和自身兴趣的左右。

随着意志力的发展,小学高年级学生控制自己注意的能力显著增强,注意的稳定性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注意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但发展的速度不尽相同。

其中,小学阶段发展速度较快,中学阶段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再次,注意分配的发展。

个体的注意分配能力发生较早,但发展较为缓慢。

有关研究表明,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基本上不存在差异。

最后,注意转移的发展。

注意转移的能力随着个体大脑神经系统的内抑制能力、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而迅速发展。

研究表明,注意转移发展的趋势是:小学二年级至初中二年级是迅速增长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