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均教育经费地区差异性综述与策略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生均教育经费地区差异性综述与策略探讨
周智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本文主要对我国教育研究中的生均教育经费的差异性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述评,并围绕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状况进行分析,对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化财政政策和义务教育生均差异性研究的未来走向进行了一些探讨。

研究认为,目前我国义务教育生均资源占有仍然高度不均等,实现均衡化的任务非常艰巨;同时,我国政府近年的均衡化努力也并非没有显著的效果,尤其是后“普九”时代,义务教育公共资源的配置也是符合纵向公平原则的。

关键词:义务教育;生均经费;财政政策;均衡化;教育公平
一、导言:生均教育经费差异性与教育公平
生均教育经费差异性分析在教育财政学研究中非常常见。

这是主要是由于生均经费差异(或不均等)与教育公平,特别是公共教育资源分布和占有的公平性有密切关系。

教育财政学的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的原则即为“给予条件相同者相同的待遇”以及“给予条件不同者不同的待遇”,前者称为“横向公平”,后者称为“纵向公平”。

“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的划分使得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性的度量具有了可操作性。

在研究实践中通常要根据不同的“条件”将研究对象划分为不同的群组,区分“弱势群体”和与之相对的“强势”或“正常”群体,不同群组间的生均经费(或其他形态的资源)应该具有差异,所谓“弱势群体”应该得到更多的生均经费拨款,或得到其他形式的资源倾斜(补偿),否则不满足“纵向公平”的要求;而各群组之内,个体的经费或资源占有应该没有差异,否则不满足“横向公平”的要求。

也就是说,考察“纵向公平”要看组间差异,考察横向公平要看组内差异。

下面本文试对我国文献资料中的生均教育经费的差异性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述评,主要揭示近年我国生均教育经费变化起伏与经济社会的关系,从而为后期教育经费拨付提供参考,以求早日实现教育公平。

二、生均教育经费地区差异性现状及表现
(一)、城乡、区域、校际间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差距大,城乡之间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生均预算内公用支出均有明显差异2005年义务教育生均拨款经费,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城市1679元,农村1205元,城乡倍率1.4;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支出城市236元,农村142元,城乡倍率为1.7。

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城市1835元,农村1315元,城乡倍率1.4;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支出城市307元,农村193元,城乡倍率1.6。

[1]
(二)、东、中、西部义务教育投入存在明显差距。

2005年,东部地区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平均为1840元,中部地区为1131元,西部地区为1097元。

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东部地区平均为247元,中部地区为127元,西部地区为140元。

2005年,东部地区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平均为2226元,中部地区为1196元,西部地区为1208元。

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东部地区平均为354元,中部地区为166元,西部地区为210元。

[2]
(三)、生均公用经费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差异显著
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公布的2005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小
[1].沈百福.我国农村教育投入分析.上海教科院智力所.
[2]江文涛.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供给的实证分析.2006
学生生均教育事业费,最高为上海7940.77元,最低为河南744.46元,相差10.7倍,16个省份低于平均水平1327.24元。

[3]
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最高为上海市1865.7元,最低为广西59.22元,相差31.5倍,13个省份低于平均水平166.52元;初中生均用经费最高为上海2114.13元,最低为安徽76.98元,相差27.5倍,14个省份未达到全国232.88元的平均水平;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最高为北京市2372.61元,最低为安徽77.10元,相差30.7倍,有15个省份未达到363.54元的平均水平;大学生均公用经费最高为北京10688.17元,最低为安徽省548.77元,相差19.5倍,只有6个省份达到2337.57的全国平均水平。

(四)、研究表明,小学生均经费的城乡差异是东部地区最大,而初中生均经费的城乡差异是中西部地区较大
首先,小学生均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东部地区最大。

数据分析表明,2005年,从我国小学生均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看,东部的最大,西部和中部都较小,而且西部的略高于中部。

其次,初中生均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中西部地区较大。

数据分析表明,2005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初中生均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大于东部地区。

再次,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显示,2005年,全国教育经费为8418.84亿元,比上年的7242.60亿元增长16.24%。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2.82%,比上年的2.79%增加了0.03个百分点。

但此前已连续两年所占比例下降,2000年以来的最高比例为2002年的3.41%,接下来两年分别为3.28%和2.79%。

另2005年,我国预算内教育经费为4946.04亿元,比上年增长16.53%。

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为14.58%,比上年降低了0.32个百分点。

有23个省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4]
最后,2010年以来中央财政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当年已下拨635.2亿元基础上,又新增105亿元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

2010年11月,财政部新闻办公室透露了这一消息。

新增资金主要用于两个方面,首先是从2010年起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提高100元,即东部地区年生均达到小学450元、初中650元,中西部地区年生均达到小学400元、初中600元。

同时,为解决农村小学教学点运转困难等问题,对不足100人的农村小学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补助资金。

[5]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首先,我国义务教育生均教育经费的确存在着巨大差异;其次,多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资源均衡化努力,应该一直是产生着积极并且显著的效果的。

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应该坚持不移。

在操作上应该继续“保底补差”,并停止“培优扶强”。

这需要加强对义务教育微观的公共资源配置主体(基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约束和引导。

从上文的分析也可看出,由于数据、研究方法和技术的限制,目前我国生均教育经费差异分析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在研究方法和技术上也需要尽快和国际前沿接轨,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化、实现教育公平这一历史进程。

三、解决措施
(一)、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问题
1、实施义务教育均衡战略
均衡办学条件。

制定全国统一的、城乡一致的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和公用经费投入标准。

逐步实现校园校舍、教学设备、信息技术设备的标准建设。

国家制定全国统一的财
[3]吕浩.Lv Hao.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代教育论.2006
[4]石绍宾.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供给研究.2007
[5]梁正华.试论城乡教育不平等对缩小收入差距的影响[期刊论文]-生产力研究.2008(15)
政预算内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各地可以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

2、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放开城市公办中小学,方便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

凡持有暂住证、就业证等材料的农民工子女向暂住地教育部门提出申请入学,教育部门都应接纳,并就近安排学校就读。

与城镇居民子女享有统一允许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民工子弟学校,帮助农民工比较集中地区解决其子女接受教育的问题。

为了弥补公办学校的供给不足,方便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应因地制宜,允许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民工子弟学校,并对这些学校进行有力监管,保证这些学校的安全和质量。

的教育权利和标准。

(二)、深化体制改革,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持久保证
1、构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财政制度
提高公共教育支出在各级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增大教育经费总量。

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使小学生均拨款占人均GDP的比例达到0.15,初中生均拨款达到0.20的世界平均水平。

为此,首先要进一步转变政府与财政职能,调整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其次要完善税收制度,激励社会和个人对教育事业无偿捐赠、提高对教育捐赠在税前列支的比例,加快财产税、遗产税、财产赠与税的开征。

福利彩票基金中规定用于教育的比例。

[6]在内外资企业税负平等条件下,对外资企业开征城市教育费附加。

加大中央和省级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规范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我国区域间经济与财政发展的严重不均衡和重城市轻农村的财政政策是导致教育尤其义务教育在区域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和公平缺失的根本原因。

为缩小区域间、城乡间教育尤其义务教育发展的差别,促进教育公平,应加大中央和省级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规范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国务院和省级政府应尽快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办学基本标准,包括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学校建设标准、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规定限期各地区城乡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适时进行调整。

以此为基础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并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中单列,以保证所有适龄儿童和少年接受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近期内应按照修订后义务教育法和国务院的规定,实行义务教育经费由省级政府统筹,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体制。

条件成熟时,实行按国家和省制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标准,以县级为单位按影响教育经费需求与供给的因素,测定义务教育经费标准需求和标准财政供给能力,其经费的存量与增量缺口由市、省、中央财政逐级转移完善收费制度。

完善收费制度,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条件。

义务教育在2010年全部免除学费杂费。

非义务教育学费按生均成本一定比例由省级政府确定,中等职业学校学费适当降低。

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或变相收取费用。

逐步取消基础教育阶段的择校收费。

义务教育阶段坚持就近入学原则,当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教育质量达到较高水平时,“择校找民校”。

目前在基础教育学校间差别较大条件下,择校收费继续采取“收支两条线”管理,大幅降低返还学校比例,提高用于薄弱学校的比例,以缩小校际差异,支付填平补齐。

(三)、研究制订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证的相应标准,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水平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并对贫困地区,特别[6]王献玲.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现状及对策[期刊论文]-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3)
是贫困的农村地区实施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积极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保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首先,增加各级财政教育投入,提高农村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标准。

明确各级政府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的下限,规定教育财政支出占本级财政支出比例,各省应当不低于20%,各县市应当不低于30%。

并且近5年,中央、省级、市(地区)级和县级教育财政支出占本级财政支出比例比上年增长1个百分点。

保障财政教育经费总量的法定增长,争取财政教育经费比上年增长高于财政支出增长2—3个百分点。

提高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标准。

根据国际水平将小学和初中的生均教育经费分别提高到占人均GDP的15%和20%。

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对于中小学教师工资与公务员收入的差距由当地财政给予补贴。

研究制定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分地区)基本标准,规定政府教育投入必须保证中小学的基本生均公用经费。

其次,缩小中小学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化水平,关注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

缩小中小学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以城市学生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确定农村学生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保证教育财政资源的城乡分配的均衡化。

最后,拓宽财政支持范围,设立财政专项基金,关注和资助弱势群体,保证教育财政资源公平分配。

通过设立财政专项基金,对于城乡贫困家庭学生及来自外地的农民工子女和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的子女在学费、补助书本费和优秀学生奖励方面给予更多的财政资金支持,保证教育财政资源公平分配。

【参考文献】:
[1].沈百福.上海教科院智力所,我国农村教育投入分析
[2].江文涛.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供给的实证分析2006
[3].吕浩.Lv Hao.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代教育论坛2006
[4].石绍宾.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供给研究.2007
[5].梁正华.试论城乡教育不平等对缩小收入差距的影响[期刊论文]-生产力研究.2008(15)
[6].王献玲.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现状及对策[期刊论文]-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3)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9级研究生
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方向:教育经济学
籍贯:湖北红安人
出生日期:1986年10月
邮箱:*******************
详细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邮编:4300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