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赏析
1.创作的社会背景
在欧·亨利⽣活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经历了从政治到经济的翻天覆地的⼤变⾰。
1861年⾄1865年的美国南北内战,是⼀场伟⼤的⾰命,它最终推翻了残酷落后的⿊⼈奴⾪制度。
1863年7⽉,林肯在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中,阐述了⼀个理想政府的三条原则,即民治、民有、民享;美国国会还为此于1868年和1870年分别颁布了美国宪法第四和第五修正案,其中这样写道:“⾝在合众国的所有⼈,⽆论出⽣于此还是移民⼊籍⾄此,只要服从于司法,均是合众国及他们所居住的州的公民。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被合众国及任何州以种族、肤⾊或以往的奴⾪⾝份为由剥夺或删减。
”所有这些都极⼤地⿎舞了民⼼,在当时的世⼈眼中,美国俨然是⼀个⼈⼈平等、⾃由、博爱的理想之国。
经济上,内战结束后不久,电报通讯⽹络就在全国⼴泛建⽴。
电话、计算器、打字机和现⾦出纳机也开始出现在商务往来中。
爱迪⽣发明了⽩炽灯,并带动了更多的发明创造。
这些都极⼤地推动了当时⽣产⼒的发展,使⽣产规模⼀再扩⼤。
在交通⽅⾯,1903年,怀特兄弟的第⼀架飞机试飞成功,到1918年,美国已正式成为⼀个汽车王国。
在内战即将结束的时候,美国已有60000公⾥的铁路线,⽽七年之后,这个数字⼜翻了⼀番,到1920年,美国共修建铁路360000公⾥,极⼤地促进了当时美国经济的发展,并通过便利的交通把整个国家紧密地联接起来。
农业上,资本加速⼟地兼并,失去⼟地的农民⼤量涌⼊城市,寻求出卖劳⼒的⽣路,加之新农机的发明也使得农业⽣产增长了⼗⼏倍。
在1860⾄1910年间,世界市场上出售的⽟⽶和⾕物,有⼀半是美国⽣产的。
⼤规模的农场出现了,⽣产效率提⾼了,使农业劳动⼒得以向其它⾏业转移创造了条件,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液。
1860年,美国⼯业⽣产位居世界第四,到1892年,已经跃居世界第⼀。
其间,美国的社会总产值翻了五番。
这⼀切极⼤地促进了美国城市的迅速发展,使纽约、芝加哥等城市迅速成为重要的充满活⼒的经济中⼼。
到1920年,美国已经有⼀半的⼈⼝⽣活在城市中,这就是⼈们通常所说的美国的城市化。
这些⼈出没于城市的⼯⼚、商店、银⾏、饭馆、舞厅、⽕车站,热闹的⼤街和凄凉的⼩巷,漂亮的⼤宅⼦和破旧的出租屋,扮演着暴富的⼯⼚⽼板、忙碌的股票经纪⼈、穷困潦倒四处找⼯作的年轻⼈、盼望着进监狱过冬的流浪汉……这些便是作家欧;亨利笔下那个正在飞速发展的美国社会的缩影,也是对正在快速膨胀的纽约的特写,它既是对繁荣兴旺之下的光怪陆离的描述,⼜是对各种⼩⼈物⾟酸⼜带点⼩希望的真实⽣活的写照。
2.内容简析
《警察与赞美诗》是欧;亨利的代表作品之⼀。
欧;亨利的作品曾被誉为“美国⽣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
幽默风趣、⾟辣讽刺、构思奇特情节曲折多变,是这篇⼩说的艺术特⾊。
⼩说描写⼀个穷因失业、⽆家可归的流浪汉,为进监狱得以安⾝⽽故意犯罪,⼏次惹事⽣⾮都没有达到⽬的,后来想改邪归正,警察却逮捕了他。
欧;亨利的幽默举世公认。
在《警察和赞美诗》⼀⽂中,许多描写都体现出了这⼀风格。
但⽆论是在选词造句、塑造⼈物性格或是情节构思⽅⾯,他的幽默都紧紧抓住了托恢谐寄意这⼀要旨。
纵观全⽂.欧;亨利幽默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
其中之⼀就是作者巧妙地运⽤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合理性”。
索⽐曾⼏次惹事⽣⾮,想进监狱得以安⾝,可他总是“背运”。
当索⽐受到赞美诗的感化,欲改邪归正时,警察却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投⼊了监狱。
主⼈公的反常⼼理,跌宕起伏的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局,令⼈捧腹之余⼜⾟酸不已,警察该抓他的时候不抓,不该抓的时候偏抓。
这⼀系列与情理相悖的现象⽆不使⼈哑然失笑。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合理性”常被⼈们巧妙地利⽤来表现幽默,⽽欧;亨利就很好地运⽤了这种⽅法,并借此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
,这就是⿊⾊幽默的效果。
“⿊⾊幽默”是美国当代⽂学中的⼀股潮流。
美国作家弗⾥德曼认
为,“⿊⾊幽默”是⼀种在思想感情上⿊⾊的东西与幽默的东西的结合:它是幽默的,但包含着阴沉的东西;它是绝望的,但从中⼜会令⼈发笑。
有⼀次,索⽐想通过“调戏”⼀⼥⼦来达到进监狱的⽬的。
但这貌似“⽂雅娴静”的⼥⼦却反过来勾搭起了索⽐。
⼜有⼀次索⽐拿⾛了⼀位“⾐冠楚楚”的顾客的伞,可这伞原本“来路不正”。
“简朴⽽颇讨⼈喜欢”的⼥⼦、“⾐冠楚楚”的顾客都给⼈以品格端庄的感觉,却做了暗娼和⼩偷,这似乎不合理。
可是纵想⼀下,在那个社会,所谓⾼尚的上流社会成员岂不更⾐冠楚楚、⽂雅⾼贵?事实上,他们只是把卑鄙的⾏径掩藏在美丽的⾯纱下⽽已。
也正因为内⼼的肮脏,才更需要表⾯上的装点。
因⽽表⾥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些描写,在幽默中深刻地擒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海况愈下的世风。
另外,索⽐本⾝⾏为的不合理性和警察“合乎情理”的主观判断之间的⽭盾也是索⽐屡屡“背运”的重要原因之⼀。
如索⽐砸了玻璃等着被抓,可警察认为⼀个散了坏事的⼈总不会坐等就擒,⽽把索⽐给“排除”了。
⼜如他想借助于 “扰乱治安”这根稻草在街上⼤吵⼤闹,但警察却认为只有⼤学⽣在庆祝球赛胜利时才敢在⼤街上如此⼤肆喧哗。
索⽐⼀⼼想进监狱所表现出的反常⾏为,正是他反常的⼼理决定的。
这种反常的⼼理和⾏为反映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民⽣活和精神的痛苦。
⽽最后索⽐受宗教的“感召”想“从善”时,警察却认为⼀个流浪汉绝不会与教堂周围幽静的环境、柔和的灯光、动⼈的⾳乐有联系。
于是,索⽐“意外”地被抓了。
正是这“意外”反映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是⾮混淆、善恶不分的本质。
当然,⽂中运⽤幽默的⽅法还有很多,但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什么地⽅有幽默,什么地⽅就有作者的深意。
如果说作者写⽂章的笔法是谅谐的,那么他对当时社会的揭露是深刻的,反映下层⼈民⽣活和精神痛苦时的⼼情是沉重的。
深刻的对⽐也是该篇⼩说的⼀⼤特⾊. 正如福⽓⽐他好的纽约⼈每年冬天要去棕榈滩和⾥维埃拉⼀样,索⽐也不免要为⼀年⼀度的‘冬狩’作些必要的安排。
”……⼝⽓宛如⼀位腰缠万贯,财⼤⽓粗的百万富翁在吃腻了⼭珍海味、游遍了名⼭胜地之余想换种粗浅的享受⽅式⼀般,与其本⼈穷困潦倒、⾛投⽆路的境况形成成了极不谐调的对⽐,令⼈捧腹。
夸张、⽐喻、嘲讽的⼿法的运⽤也是⼩说的⼀⼤特⾊。
⼜如索⽐在⼀家饭馆未付钱⽽吃喝⼀顿后,本想因此⼊狱却惨遭痛打的情节中,有这样的描述:两个侍者⼲净利索地把索⽐往外⼀叉,正好让他右⽿贴地摔在铁硬的⼈⾏道上。
他⼀节⼀节地撑了起来,像⽊匠在打开⼀把折尺。
……这⾥,作者似乎在赏玩索⽐的狼狈相,把⼩⼈物痛苦挣扎的惨状,⽤⽆动于衷的⽐喻写来,使⼈倍感⾟酸。
托灰谐⾳深意是欧;亨利的幽默。
从这⾓度看,《警察和赞美诗》⼀⽂不仅体现了作者幽默谅谐的风格,⽽且让我们进⼀步值得什么才是真正的幽默与谈谐。
3.宗教与世俗政权的冲突
⼤家都知道警察是国家的暴⼒机器,⽽宗教“赞美诗”之于信教者⽆异天国福⾳,抚慰着这尘世男⼥失意焦虑的⼼,引领着⼈们去恶从善,回归原我。
可以说,在西⽅,“警察”代表着世俗的政权,“赞美诗”代表宗教天国的精神牵引。
在索⽐连续六次追求被捕失败后,他来到⽼教堂旁边,⾥⾯“风琴师弹奏的赞美诗⾳乐把索⽐胶在铁栏杆上了”,使他忆起了失落的“母爱、玫瑰、雄⼼、朋友、纯洁的思想和体⾯的⾐着”。
索⽐敏感的⼼情和⽼教堂的环境融为⼀体使他的灵魂突然起了变化。
他“突然憎恶起他所坠⼊的深渊,堕落的⽣活,卑鄙的欲望,破灭了的希望,受到损害的才智和⽀持他⽣存的低下的动机。
”“⼀股迅疾⽽强有⼒的冲动促使他向坎坷的命运奋⽃。
他要把⾃⼰拔出泥淖,他要重新做⼈,他要征服那已经控制了他的邪恶,他要唤起当年那热切的志向,他要去找⼯作,他要做⼀个顶天⽴地的男⼦汉。
他要———”在这⾥,我们看到了宗教之于索⽐的神秘的⼒量,它能使浪⼦回头,庸⼈⾃⽴。
但是,宗教的感化,毕竟是精神的。
在世俗的暴⼒⾯前,宗教精神的⼒量⽴即受到抑制⽽消退。
在警察粗暴的⼲预下,索⽐被“赞美诗”唤起的⾃⽴⾃强的⼼灵⽴即⼜跌⼊了⽣存的深渊。
(有机会我会把此短篇⼩说全⽂发给⼤家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