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霸州方言后缀“乎”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霸州方言后缀“乎”的研究
河北霸州方言后缀“乎”构词能力强,使用范围广,既与冀鲁官话定霸小片、天津小片以及北京官话怀承片的“乎”缀具有一致性,同时又衍生出了一些霸州方言所特有的“乎”缀词。
以后缀“乎”所依附的词根词性为分类标准对其在霸州方言中的构词形式、表义作用以及语法功能进行详细阐述,可以为过渡地区的方言词缀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标签:霸州方言后缀乎构词形式表义作用语法功能
霸州市位于冀中平原北部,是京、津、保(定)城市三角地带的中心,东邻天津、武清,西邻雄县,南邻文安,北与固安、永清和安次区接壤,属于冀鲁官话区保唐片定小片,[1]位于冀鲁官话定霸小片、天津小片以及北京官话怀承片的过渡地带。
正是这样的特殊地理位置导致了霸州话“乎”缀词融合了定霸小片、天津小片以及怀承片的共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经过长时间累积逐渐衍生出了一些方言内部所特有的“乎”缀词语。
与普通话“乎”缀相比,霸州方言后缀“乎”缀的构词能力、使用范围、使用频率都有所不同。
因此,对霸州方言“乎”的构词形式、表义作用、语法功能进行分析,能够全面、直观、系统地还原“乎”的使用情况。
本文以《汉语方言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倒叙现代汉语词典》以及霸州话的方言口语为语料来源,对霸州方言后缀“乎”的使用现状进行论述。
一、有关汉语方言“乎”缀的研究现状
目前,学界对“乎”的研究多集中于古代某一时期或某一专著中的“乎”字以及“乎”的某一用法。
对于词缀“乎”的历史演化过程、古今用法,现已逐渐出现相关论述。
对于方言中特有的词缀“乎”,部分方言区对其进行了分类与描述。
聂志平(1994)将黑龙江方言中带后缀“乎”的后缀式双音谓词分为A类与B 类,A类“×乎”(15个)是形容词,B类“×乎”(28个)是动词。
[2]《安徽省志·方言志》(1997)提到,皖北官话中有一些动词是由单音动词性语素加词尾“乎”[xu](10个)构成的,有一些生理感觉方面的形容词是加“乎”缀(6个)构成的。
[3]《河北省志·方言志》(2005)提到,“乎(火)”在廊坊、大厂、大城等市县方言中是一个常用后缀,读为[xu]或[xuo],加“乎”构成的词语根据其中词根的不同,分为动词性成分+“乎”(10个)、形容词性成分+“乎”(10个)、名词性成分+“乎”(1个)、数词性成分+“乎”(1个)四类。
[4]吴晓红(2006)对安徽颍上方言中单音节动词+“乎”(11个)、形容词+后缀“乎”(6个)的形式及意义进行了描述介绍,对“乎”的构词作用、“乎”词的特点稍有提及。
[5]谭汝为(2014)认为,天津方言词缀“乎”附着在单音节动词词根后构成“A乎”式,多为贬义动词,少数能重叠,重叠形式为“AA乎乎”式;将词缀“乎”儿化,附着在形容词词根后构成“A 乎儿”式,重叠形式为“AA乎儿乎儿”式。
[6]
综上所述,相关方言区对词缀“乎”的研究,分类标准逐渐细化,能够细致描
写词性。
但由于使用范围、构词数量的差异,大多只是作为其方言区词汇或词缀中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进行论述,多停留在构词形式的描写与概括层面,缺乏对其表义功能及语法功能的详尽探讨。
因此,为完整呈现“乎”缀词的使用面貌,现从构词形式、表义功能、语法功能三方面对“乎”缀词在霸州方言中的分类情况、使用现状进行探讨。
二、霸州方言“乎”缀词的构词形式及表义作用
现代汉语合成词有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三类构造方式。
霸州方言“词根+乎”为后附式附加构词,即词根后附加后缀“乎”的构词方式。
“乎”是霸州方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构词后缀,常附着于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词根后构成动词、形容词。
因此,以后缀“乎”所依附的单音节词根词性为分类标准,可以将霸州话“乎”缀词分为“单音节动词+乎”“单音节形容词+乎”两类。
对这两类词根据重叠形式的不同还可进一步细分,下面就这两类“乎”缀词的构词形式及表义功能进行详细介绍。
(一)单音节动词+乎
霸州方言中,“乎”可依附于单音节动词词根后,构成新的动词,构词形式为“V①乎”式及个别“V乎儿”式。
以其基本构词形式为基式,根据重叠形式的不同,可进一步细分为“V乎V乎”式、“VV乎乎”式、“V乎儿V乎儿”式、“VV乎儿乎儿”式四类。
其基本存在形式及分类情况如下:
A类:就乎、搅乎、撬乎、煽乎、掺乎、说乎、咋乎、招乎、摆乎、吹乎、贴乎、拍乎、凑乎、涮乎、团乎、嘿乎、塞乎、溜乎、揉乎、拐乎、怪乎、蹭乎、歇乎、抻乎、剁乎、掰乎、搊乎
B类:咧乎、迷乎、行乎、赶乎
C类:捂乎儿、眯乎儿
D类:觑乎儿、沤乎儿、晕乎儿
E类:外乎、杵乎、岔乎、差乎
在霸州话中,“乎”依附于单音节动词之后构成的词共有39个。
其中以“V乎”形式存在的词有34个,“V乎儿”有5个。
由此可见,“乎”作动词后缀在霸州话中有较强的构词能力。
在这类词中,动词词缀“乎”的意义虚化,没有词汇意义,只有附加色彩意义。
“乎”缀虽无实在意义,却有重要作用。
首先,“乎”缀可以改变词根的意义。
如:行乎≠行,外乎≠外,掰乎≠掰。
其次,“乎”缀具有成词功能。
如:“歇”“招”等本不单独成词,加上后缀“乎”后能够成词。
最后,“乎”缀带有附加意义,可以使原词更具随意性、口语化色彩。
在“乎”作动词后缀的这类词内部,以其“V乎”或“V乎儿”为基式,根据重叠
形式的不同可细分为以下四类。
1.“V乎V乎”式
A类对应的重叠形式为“V乎V乎”式,如“就乎就乎”“咋乎咋乎”“煽乎煽乎”等,共26个。
单音节动词加上后缀“乎”构成的动词“V乎”含有动作随意、语气轻快的意味[7],重叠之后构成的“V乎V乎”除了表示动作的短暂性或尝试性意义外,同时还增加了随意、轻快、非正式以及不经意等感情色彩。
2.“VV乎乎”式
B类对应的重叠形式为“VV乎乎”式,如“咧咧乎乎”“行行乎乎”“赶赶乎乎”等,共4个。
这类词的基式是动词,重叠式是形容词。
重叠之后一般加上助词“的[ti]”使用,一般不单说。
多用来形容人,带有贬义色彩。
3.“V乎儿V乎儿”式
C类对应为“V乎儿V乎儿”式,如“捂乎儿捂乎儿”“眯乎儿眯乎儿”,共2个。
将词缀“乎”儿化,附着在单音节动词词根之后便构成“V乎儿”式,重叠形式为“V 乎儿V乎儿”式。
这类重叠形式与“V乎V乎”式相比,进一步强调了动作的随意性,表达了一种更为轻快的感情色彩。
4.“VV乎儿乎儿”式
D类对应为“VV乎儿乎儿”式,如“觑觑乎儿乎儿”“晕晕乎儿乎儿”等,共3个。
这类词与“VV乎乎”式的词性演变过程相同,都是由动词性转变为形容词性。
在实际交际中,同样要加助词“的[ti]”使用。
虽为贬义,但比“VV乎乎”式程度要轻。
E类无相应的重叠形式,只以基式“V乎”形式出现,这样的词共4个。
“乎”在霸州话中作动词后缀全部读为轻声[xu?]。
华玉明、马庆株(2007)提到,“轻声是原声调的弱化,用力较小,发音较轻,它起了减少动量时量的作用。
”[8]汉语词缀具有语音弱化的性质,在判定和识别汉语词缀的过程中,可借助语音的弱化这一性质。
“由于词缀原来的主要词汇意义的消失,它的读音自然受到一定的影响,汉语中绝大多数词缀已不能构成重读音节了,其读音或多或少地弱化了。
”[9]霸州话中动词后缀“乎”读轻声,符合汉语词缀读音弱化的一般规律。
“乎”字的单字调为[xu],作后缀读为轻声[xu?]。
从[xu]到[xu?],声母无变化,韵母由[u]变为[u?]。
这反映了轻声弱读时韵母央化的现象,由于弱读时发音器官紧张度减弱,使得整个韵母听起来也比较含混。
(二)单音节形容词+乎
在霸州话中,“乎”还可依附于单音节形容词词根后,构成新的形容词,构词形式为“A②乎儿”式以及个别“A乎”式。
以“A乎儿”及“A乎”为基式,根据重叠
形式的不同,可细分为“AA乎儿乎儿”式、“AA乎儿乎儿”式兼“A乎儿A乎儿”式、“AA乎乎”式三类。
其基本存在形式及分类情况如下:
A类:乱乎儿、嫩乎儿、悬乎儿、晕乎儿、近乎儿、玄乎儿、黏乎儿、软乎儿、圆乎儿、全乎儿、烂乎儿、面乎儿、浓乎儿、糨乎儿、稠乎儿、稀乎儿、甜乎儿、赖乎儿、亮乎儿、凉乎儿、慢乎儿、皱乎儿、潮乎儿、醉乎儿、邪乎儿、暄乎儿、肉乎儿、光乎儿、美乎儿、毛乎儿、干乎儿、泞乎儿、腥乎儿、热乎儿
B类:暖乎儿、温乎儿、腻乎儿、匀乎儿
C类:二乎、忙乎、白乎
D类:溜乎儿、炼乎儿
在霸州话中,“乎”依附于单音节形容词词根后构成的新词共有43个。
其中,除了“二乎、忙乎、白乎”3个词以“A乎”的形式存在,其他词均以“A乎儿”的形式存在。
“A乎儿”式是将词缀“乎”儿化,附着在单音节形容词词根之后构成的。
可加“乎儿”缀的形容词的词根大都能独立成词,“乎儿”缀同样起着改变词根意义和增加口语化色彩的作用。
在“乎儿”作形容词后缀的这类词内部,以“A乎儿”式、“A乎”式为基式,根据重叠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其细分为以下三类。
1.“AA乎儿乎儿”式
A类对应的重叠形式为“AA乎儿乎儿”式,如“嫩嫩乎儿乎儿”“软软乎儿乎儿”“暄暄乎儿乎儿”等,共33个。
这种重叠形式的存在与霸州话多儿化有很大的联系,在实际使用中必须在词后加一个“的[ti]”。
后缀“乎”本身无实在意义,附着在单音节形容词词根上,使得词根所表达的意义程度有所加深,使所构词具有丰富的形象色彩以及鲜明的感情色彩。
2.“AA乎儿乎儿”兼“A乎儿A乎儿”式
B类对应的重叠形式为“AA乎儿乎儿”式和“A乎儿A乎儿”式,如“热热乎儿乎儿”“腻腻乎儿乎儿”和“热乎儿热乎儿”“腻乎儿腻乎儿”等,共5个。
这类词同时具有两种重叠形式。
其中,“AA乎儿乎儿”式与A类重叠形式完全一样,还是形容词性质;“A乎儿A乎儿”由基式的形容词性转化为动词性,表义功能同“V乎儿V乎儿”式。
3.“AA乎乎”式
C类对应为“AA乎乎”式,如“二二乎乎”“忙忙乎乎”等,共3个。
在词后加上“的[ti]”之后,才能自由使用。
董秀芳(2005)提到,“双音形容词的AABB式重叠具有增量作用”。
[10]同样,霸州话中“AA乎乎”式重叠表示基词程度的加深,
表达一种贬义的感情色彩。
E类无相应的重叠形式,在使用中只以基式“A乎儿”的形式出现,这类词共2个。
“乎”在霸州话中作形容词后缀,绝大多数都是先儿化,再附着在单音节形容词之后构成“乎儿”式,读为儿化。
这种构词方式和读音形式与霸州话中儿化词丰富有一定关系,能够使语言表达更富方言口语特色。
三、霸州方言“乎”缀词的语法功能
霸州话中,“乎”缀主要以“单音节动词+乎”“单音节形容词+乎”及相应的重叠形式出现,在使用中表现为不同的语法功能。
下面就这两类词的语法功能进行说明,其中“单音节动词+乎”以其主要基式“V乎”为代表,“单音节形容词+乎”以“A 乎儿”为代表,若无特别说明,相应的“V乎儿”式、“A乎”式均包括在各自所属类别中。
(一)“V乎”式及其重叠式的语法功能
“V乎”式主要作谓语,一般不受程度副词等修饰,有多种重叠形式,可以带“着、了、过”表时态,可以带宾语。
例如:
(1)这穷行子老煽乎别人。
(2)他就这式儿,老是个咋乎咋乎的。
(3)紧忙地在哪儿眯乎儿眯乎儿会儿得了。
(4)他要再这么韶刀,就别抻着我摆乎他。
(5)九地上全是他团乎的纸。
(6)嘛儿都穷吹乎。
还有个别“V乎儿”重叠后不表示动量反复意,失去动词的语法功能,成为形容词。
[11]“VV乎儿乎儿”式由基式的动词性转化为形容词性。
例如:
(7)这一盼儿没见,他更晕晕乎儿乎儿的了。
“V乎”的重叠式“V乎V乎”式、“VV乎乎”式、“V乎儿V乎儿”式同样主要作谓语,不受程度副词修饰,一般可以带“着、了、过”表时态,可以带宾语。
(二)“A乎儿”式及其重叠式的语法功能
“A乎儿”式一般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作定语、谓语、补语,不能带宾语,大部分“A乎儿”式都可以重叠,且重叠形式多样。
例如:
(8)这个小孩的手倍儿肉乎儿。
(9)就这么个慢乎儿的人,还逮着谁就管谁劄室。
(10)火柿子都软乎儿了。
(11)个棒子面儿粥都得哈么糨乎儿。
(12)揣的这窝小狗都赖赖乎儿乎儿的。
(13)喝点热热乎儿乎儿的东西。
个别“A乎儿”重叠后转变为动词词性,如“热乎儿热乎儿、暖乎儿暖乎儿、温乎儿温乎儿”等。
例如:
(14)快上外间屋里暖乎儿暖乎儿来。
“A乎儿”的重叠式“AA乎儿乎儿”式、“AA乎乎”式跟别的词语组合时,一般要后加助词“的”,构成“的”字短语。
这些“的”字短语是谓词性的,吕叔湘(1979)将其称为“D2短语”[12],入句后常作谓语,能受程度副词修饰,可以作定语、补语。
四、结语
每一种现存的语言或方言都有其存在的语用价值,其演变方向主要取决于使用群体对该方言的价值取向和认同感。
[13]现阶段,霸州话中的“乎”缀词因其极具方言特色的构成形式、感情色彩以及语法功能仍为该方言点所广泛使用。
但随着时代的变化、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霸州话中的“乎”缀词会逐渐呈现出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
因此,对这种极具特色的方言现象的记录与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
在霸州话中,“乎”缀词主要依附于单音节动词、形容词词根之后构词,表义作用、语法功能鲜明。
“乎”缀在霸州话中作动词、形容词后缀构成的多种形式,显示了其构词能力强、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的特点。
这与霸州处于方言过渡区有密切关系,正如袁家骅(2001)所说,“方言的过渡地带,好像语言发展的过渡阶段,在描写研究和比较研究上都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14]因此,对方言过渡区的方言现象进行研究,能够更加全面地还原方言原貌。
也正因有“乎”这样的词缀,才得以构成一个更大的方言词缀系统,从而使方言更加鲜明、生动,使各方言区的地方色彩得以充分展现。
注释:
①V代表单音节动词词根。
②A代表单音节形容词词根。
参考文献:
[1]贺巍,钱曾怡,陈淑静.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方言的分区(稿)[J].方言,1986,(4):244.
[2]聂志平.黑龙江方言带后缀“乎”“拉”的双音谓词[J].佳木斯师专学报,1994,(4):50-52.
[3]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方言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78-79.
[4]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北省志·方言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594.
[5]吴晓红.安徽颍上方言语法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2-25.
[6]马庆株,谭汝为,曾晓渝.天津方言研究与调查[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117.
[7]钱曾怡.济南方言词缀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1999,(3):4.
[8]华玉明,马庆株.重音式和轻音式动词重叠的功能差异及其理据[J].语文研究,2007,(4):27.
[9]朱亚军.现代汉语词缀的性质及其分类研究[J].汉语学习,2001,(2):25.
[10]董秀芳.汉语词缀的性质与汉语词法特点[J].汉语学习,2005,(6):15.
[11]乔全生.晋语附加式构词的形态特征[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62.
[12]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90.
[13]赵丽娟.论黑龙江方言附加式形容词演变的理据[J].学术交流,2013,(6):173.
[14]袁家骅等.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7.
(郭蒙河北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05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