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边城》美感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边城》美感赏析
沈从文《边城》美感赏析
林峰云
《边城》演绎了一段纯美的爱情故事,阐述了中国古老的乡土风情之美。
读《边城》,便可被一股浓浓的暖意牵引,被沈从文那不经意、淡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所震撼。
赏析
《边城》,便被贯穿其中的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美所感动,被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浓浓情意牵引。
下面从三个方面来欣赏沈从文《边城》之美。
1风俗美
长期以来,人们对沈从文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缺少正确的认识,缺少公正的评价。
20世纪20年代,他的出现未能引起文坛的注意。
30年代,沈从文坚持文学的独立性,反对文
学的“清客化”、“商品化”而引起与“京派”、“海派”的论争,争论的结果是,他被
鲁迅归入“官的帮忙”一类。
所以,建国后17年中国现代文学史对其一般不作论述。
随
着思想的解放与文艺观念的擅变,人们逐步消除了对沈从文的历史误解,还其本来的历史
面目与应有的地位。
沈从文对中国文学的主要贡献是用小说和散文形式建造起了自己独特的“湘西世界”。
在他笔下的湘西世界里,读者看到了生命中最美好的一面。
长期漂泊在异乡的沈从文,在
充满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他更加怀念湘西美好的自然山水,以及那里充满真、善、
美的自然人性。
虽然童年的湘西己成为“往事”,但他用他的笔给自己的心灵找到了理想
的归宿,也为读者塑造了另一个“世外桃源”。
他“以
其独到的思想认识和艺术表现方式,绘制了一部二十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社会生活的
恢宏画卷”。
《边城》是沈从文力求构建的“湘西世界”中的一颗明珠。
它达到了乡情风俗、人事
命运、人物形象描写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地。
在这些质朴、简约、平和、冲淡的文字中,诉说着作者深沉而又强烈的情感,展示了作者淡淡的哀愁、浓郁的怀旧情绪和充满诗
情画意的乡土风情,处处体现着风俗美。
文中端午节、赛龙舟、吊脚楼、唱民歌等极富民
族特色的民间意象频现,使小说显示出奇丽的情调。
端午节中赛龙舟和捉鸭子的比赛,是
古老而健康的风俗体现,反映了湘西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追求。
建筑也是一种文化,一个民族一个地域文化的具体写实。
古老的吊脚楼,是一部底蕴深厚的乡土住宅建筑
和少数民族民俗的文化史钱《边城》中有这么一段话:“坐着一叶扁舟,悠闲地行驶在小
河上,遥远地就可以看到河岸上临空而建的空中楼阁,楼边飘着几缕山峦。
”写出了吊脚
楼独特的风采美。
民歌是湘西人民表达感情的重要工具,情歌在这些民歌中占有重要分量,特别是青年男女通常以歌为媒自由恋爱。
在唱歌中,沈从文发现了湘西人生命的热烈以及
独有的热情和智慧。
整部《边城》就是一幅优美的风俗画,给人以视觉、听觉和古老意蕴
上的美感。
2人性人情美
沈从文认为“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
”所以说,表现人性便
是沈从文创作的中心,在他的作品中,所谓人性的光辉得到了最好的体现《边城》是一曲
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它寄托着沈
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沈从文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人情美的一部,它集
中表现了湘西的人性之善和人情之美。
这部作品以撑船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
了沈从文内心的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呼应的优美意境。
在这块如陶渊明“世外桃源”般生
活的土地上,人们心中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爱”。
正因为这“爱”,才使得这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恫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沈从文的《边城》正是通过描写青年男女之间
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来表达人性之美的。
小说中非常真实地展现了
湘西的古老民俗和那里人民的善良心地。
在一心想守住孙女幸福的爷爷身上,读者看到了
那种自甘贫苦而生性达观、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的善良;在涉世未深的翠翠身上,读者看
到了美丽、温柔、恬静,从外表到内心都姣好无比的单纯;在善良的傩送身上,读者看到
了那种初涉人世而摒弃旧俗、虽历风雨而其志不渝的聪慧。
沈从文凭借着自己敏锐的艺术
洞察力,捕捉到最能传神的自然景物与人物融于一体,达到自然美与人性人情美的映照,
并使自然景物的描写成为人物情绪的延伸和扩散。
小说中最能代表沈从文所追求的人性
之美的是主人公翠翠,她俨然是爱和美的化身。
她是一个刚刚脱离儿童气的船家少女,一
举一动带着稚气,体现了一种童贞美。
她对爱情的渴望不是表现为强烈的追求,而是少女
的朦胧向往,表现出山村少女的害羞矜持。
她心灵美好,犹如一曲湘西边地纯朴、天真的
歌谣。
通过翠翠的形象,通过营构古朴
的意境,作者淡化了现实的黑暗与痛苦,讴歌了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和美的人性的生
活方式,建构出一个健康、活泼而又不悖于人性的“小庙”。
正是在这部作品中,沈从文找到了人性美与人情美的和谐统一,找到了他理想中的家园。
他不是在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而是在告诉读者远离都市的湘西还有一片净土,值得
读者去追忆、去向往。
对《边城》深层次地把握,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古老文明的追寻,那些长留在记忆中的故乡的山山水水,是美的根源。
3语言美
当代作家汪曾祺曾评价沈从文《边城》的语言说《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
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
于晦涩。
这一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
烟台玛瑙樱桃”。
这一段话形象地说明了沈从文语言的特色美。
沈从文经常自称为“乡下人”,在他的作品中,经常用“乡下人”的身份和眼光来写“美丽得令人忧愁”的文字。
他的文笔清淡散落,语言柔和、活泼,流淌着水的灵性。
比如作者是这样描述翠翠在梦中
听到傩送为她唱歌的“:翠翠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
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了什么呢?摘虎耳草!”这是极
美的电影慢镜头,伴以歌声。
《边城》的语言流淌着古典美。
如“・?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
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的明明白白。
水中游鱼来去,
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让人不由联想起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的“潭中
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还有,小说开篇不足百字就详细交代了故事的环境、人物:“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恫’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家人只有一位
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如此简单平淡的语言,就让人对《边城》有了阅读了解
的欲望,吸引读者想知道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边城》的语言还具有韵味美,表现在叠词的使用上。
小说中随处可见叠词的使用,
如人名翠翠、顺顺,又如静静的河水,小小的竹竿,黑黑的皮肤,光光的眼睛,长长的梯子,蓬蓬鼓声,沙沙的声音,短短白发,薄薄的凄凉,软软的,酸酸的心事,等等,这些
词语都极富韵味美。
这些叠词的使用,给小说披上了一层暖暖的薄纱,更显现出小说的朦
胧美,又使文章具有优美的节奏,娓娓道来,读来觉得软绵绵的,仿佛不费吹灰之力,让
人眼前展示出一幅湘西风情画。
沈从文用朴素中透着新奇、含蓄中散发着新意的语言,
让读者感悟到了作品意境的优美、人性的善良。
一部好的作品,总是让人难以忘怀;一个优美的意境,总是让人沉浸其中;一个生动的
故事,总是让人长久地感动;一个美的人物,总是让人为之吸引。
沈从文的《边城》兼具
这些特点,所以让人忍不住地去阅读、去鉴赏。
透过翠翠这个人物形象,读者看到了一个
美的化身,一个人间的“净灵”,以及湘西边境的美好、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虽
然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但读者的心中却留下了对美的回忆。
所以好的文学作品,
重在为读者留下回味无穷的美感。
总之,《边城》让读者的心灵经历了一次美的洗礼。
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感动,多角度地赏析不仅可以提高自身鉴赏水平,体会作者心中的所思所想,而且能够陶冶
人的情操,使人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美好的一面,善于与他人进行更好的心灵沟通,让
感动与美好常留心间。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