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炉单渣留渣法脱磷工艺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炉单渣留渣法脱磷工艺研究
史庭坚
【摘要】为解决单渣留渣法脱磷难度大的问题,天钢进行了单渣留渣法脱磷工艺研究.生产实践表明:在碱度3.5~4.4、炉渣循环次数5~6炉、采取“铁质”成渣路线、冶炼阶段控制氩气流量等工艺条件下,转炉单渣留渣工艺脱磷效率较常规单渣工艺提高3%.
【期刊名称】《天津冶金》
【年(卷),期】2018(000)0z1
【总页数】4页(P18-20,26)
【关键词】单渣留渣法;炉渣循环;“铁质”成渣
【作者】史庭坚
【作者单位】天津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天津300301
【正文语种】中文
0 引言
天津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钢)炼钢车间拥有3座120t顶底复吹转炉,炼钢冶炼方法多采用单渣法和双渣留渣法。
单渣法具有工艺简单、冶炼周期短的特点,但由于转炉单渣法脱P效果稍差,因此,冶炼Q235、20号等普通钢种通常采用单渣法。
我们在生产过程中对常规单渣工艺冶炼的转炉终渣进行成分分析时,发现终渣中尚有较大的P容量空间,且渣中含有回收利用价值较大的Fe。
为了进
一步挖掘钢铁料的回收空间并降低辅料消耗,天钢进行了单渣留渣工艺研究,通过将单渣法与留渣法结合,使炼钢工艺具有单渣法冶炼周期短优点的同时,又能获得留渣法辅料消耗低、Fe回收率高的优点,最终实现降低钢材成本的目的。
综合得:
式中,K为脱磷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T为钢水温度。
由公式(5)计算得到的K 值如表1所示。
理论分析和生产实践表明,单渣留渣法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突破的最大难点是转炉终渣P负荷随着炉渣循环次数的增加会越来越高,难以保持较高的脱P率,因此天钢对单渣留渣脱P工艺进行了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
1 脱P原理研究
1.1 脱P热力学分析
渣-铁界面的氧化脱磷反应主要为公式(1)~(4)[1]。
表1 不同温度下K值T/℃1400 1500 1600 K 7.8×108 3.5×107 2.1×106
由表1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K值大幅度减少。
又因ΔHθ=384KJ/mol,因此反应(4)是一个强放热反应。
将熔渣中4CaO·P2O5的活度系数和熔渣中αCaO的活度系数都看成一个近似为l 的数值,再通过CaO-SiO2-FeO渣系的FeO活度曲线查出αFeO活度系数,可得到公式(6):
于是,P的分配比可用下式表示:
由公式(7)可得出脱P受温度、炉渣碱度、(FeO)含量的影响。
其中:(1)温度的影响
由表1可知当温度升高时,K值减小,又由式(7)可知P的分配比与K成正比。
因此,分配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由此可知,当温度降低时,式(7)向右进行。
但当温度过低时容易导致炉渣粘稠,加大倒渣难度。
因此,为使脱P达到最高效率,温度不是越低越好,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范围。
(2)炉渣碱度的影响
CaO是使γP205降低的主要因素,提高炉渣碱度,式(7)向右进行,从而使得脱 P 效率提高【2】。
但当炉渣碱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会影响炉渣流动性,反而不利,因此炉渣碱度也许在合理范围之内。
(3)(FeO)的影响
渣中(FeO)在脱磷过程中起双重作用:一方面作为氧化剂氧化磷;另一方面与(P2O5)结合成(3FeO·P2O5)。
随着炉渣(FeO)含量的增加,αFeO增大,脱P反应向右进行。
因此,为提高脱P效率,应使含(FeO)渣量大。
综上所述,根据脱P热力学的条件,结合单渣留渣炼钢工艺,炼钢过程中应选择低温、碱度适中、大渣量的模式。
1.2 脱P动力学分析
脱P动力学主要分析反应速度和反应历程,从而为人们进行过程控制理论依据。
钢-渣界面脱P反应速度的限制性环节主要是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扩散速度,即磷从钢液内部向界面扩散速度或生成物(P2O5)离开界面向渣相扩散速度[1]。
应用双膜理论得到炉渣脱磷反应的速率式:
式中,km为钢的传质系数;ks为炉渣的传质系数。
根据上式,可分析脱P反应的限制性环节:
(1)当时很大时,公式(8)可简化为:
此时,金属液中磷的扩散速度是限制性环节。
为提高脱P效率,应当加强溶池的
搅拌,以增大钢渣接触面积。
(2)当时,式(8)可简化为:
此时,(P2O5)在渣中的传质速度为限制性环节,为提高脱P效率,应加强熔池搅拌,增大渣量、并进行换渣操作来改善(P2O5)扩散的动力学条件。
因此,根据脱P动力学的条件,结合单渣留渣炼钢工艺,炼钢过程中应选择温度
适中、大渣量且炉渣流动性较好的模式。
1.3 炉渣成渣路线研究
转炉炼钢一般用CaO-FeO-SiO2三元相图来研究冶炼过程中的成渣路线,其它次要组分可按性质归入这3个组分中,图1为CaO-FeO-SiO2三元相图的1600℃
截面图。
图1 转炉冶炼过程中炉渣成分的变化
研究表明,“铁质”成渣路线(AB’C)脱 P 效果更好[4],单渣留渣具有炉渣氧
化性较强,FeO含量高的特点。
因此,单渣留渣操作工艺选择“铁质”成渣路线
更加合理。
“铁质”成渣路线即图1中的AB’C路线。
采用此种成渣路线时,(FeO)含量较高,石灰溶解较快,吹炼初期、中后期就能很好地完成脱磷。
但也因此炉渣氧化性较强,炉渣泡沫化严重,容易产生喷溅,同时炉渣对炉衬侵蚀较为严重。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熔池变化,通过适当改变枪位和氧枪流量避免发生喷溅。
2 生产实践
根据脱P热力学和动力学以及成渣路线的研究,明确了炼钢过程中碱度、炉渣循
环次数、枪位及布料控制、氩气流量等技术参数的大致方向。
按照单渣留渣炼钢工艺的主要技术参数设定,进行了小批次的生产试验,目的是更合理地设置技术参数。
在确定了合理的设置参数后,又进一步生产了500炉,并与常规工艺对比脱P效
率。
2.1 碱度
碱度在转炉冶炼过程对脱P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设置目标前进行了100炉
单渣留渣工艺试验,碱度对脱P效率的影响见图2。
图2 碱度与脱P效率的关系
从图2可以看出,炉渣碱度适合在3.5~4.4之间。
2.2 炉渣循环次数
单渣留渣工艺留渣次数越多,渣中的P含量越富集,当炉渣循环利用次数超过一
定范围时,脱P较为困难,甚至要增加辅料消耗进行脱P,此时渣量较大,冶炼困难,因此炉渣循环次数在该工艺中也至关重要。
图3为循环次数与炉渣中P2O5
含量的关系图,图4为循环次数与渣量的关系图。
图3 循环次数与P2O5含量的关系图
图4 循环次数与渣量的关系图
从图3、图4中可以看出,当炉渣循环次数在5炉及以上时,渣中(P2O5)含量趋于稳定,因此可得出炉渣最佳循环次数为5~6炉。
2.3 枪位及布料控制
为了达到良好的脱P效果,在实际冶炼过程中通过选择“高-低-高-低”枪位,以
实现“铁质”成渣路线的目的。
同时,布料操作模式选择如下:将加料分 3~4批料加完,头批料加入总量的 1/2,剩下的 1/2再分2~3批加入,避免加料过于集中造成的过程温度突然下降,保证碳氧反应正常进行,防止FeO的过分积累。
并在吹炼9 min之前将辅料加完,若加料太晚,会造成渣料不易完全熔化,产生
冶炼后期低温。
2.4 氩气流量控制
研究表明,钢水吹氩作为一种常用的精炼手段,在不同冶炼时期作用和目的的不同,
对操作的要求也不同[5]。
综合考虑脱P热力学和动力学条件,吹炼前期选用1320NL/min的大氩气流量进行底吹搅拌,以保证渣-液接触良好;吹炼中期,剧烈的CO反应产生大量气泡,钢液得到了充分搅拌,此时选用600NL/min氩气流量即可满足脱P动力学条件;吹炼后期,脱P效果较差,“返P”反应常常伴随发生,因此应调小压气流量,降低搅拌速度。
综合考虑钢水均匀性,后期选用值为200NL/min。
2.5 批量试验结果
对500炉实际生产数据进行统计对比显示,常规工艺和单渣留渣工艺下终点P含量最大值为0.026%,较常规工艺的最大值0.031%降低了0.005%,平均P含量由0.017%降至0.014%,完全可以满足Q235、10、20等普通钢种的要求。
由图5可以看出,单渣留渣法与常规工艺脱P效率从85%提升至88%,提高了3%。
图5 脱P效率对比图
3 结论
(1)单渣留渣法工艺炉渣碱度适合在3.5~4.4之间,炉渣最佳循环次数为5~6炉。
(2)单渣留渣法工艺枪位为“高-低-高-低”,并需严格控制布料。
冶炼过程中,采取阶段吹氩操作,从而有效提高脱P效率。
(3)通过严格控制冶炼工艺参数和操作,单渣留渣法工艺不仅降低了辅料和钢铁料消耗,而且使得脱P效率较常规工艺提高了3%,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葛允宗,张本亮,王辉.180t复吹转炉单渣法冶炼低磷钢SPHD工艺实践[J].宽厚板,2014,20(2):24-26.
[2]万雪峰,李德钢,曹东,等.180t复吹转炉单渣法深脱磷工艺的研究[J].鞍钢技术,2011(12):13.
[3]郭上型.BaO基熔剂钢液二次精炼脱磷的试验研究[J].炼钢,2002(3):31-34.
[4]吴伟,刘浏,邹宗树,等.冶炼中磷铁水最佳复吹模式的探讨[J].钢铁研究学报,2005,40(6):33-35.
[5]李道明.吹氩技术在炉外精炼中的作用[J].山西冶金,2007(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