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管道埋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水管道埋深
【篇一:污水与雨水的埋深】
污水与雨水的埋深
各位同行,不知你们在设计时,污水与雨水的埋深一般为多大,(主干道上)
雨水按照覆土要求,设置最小埋深
污水要按照上下游管道系统的高程确定,但它一般比雨水埋的深
要与土壤的冰冻层相结合考虑埋深的
一般管径300~500为1.5米
要考虑3方面的原因,1.冰冻线;2.车行道;3.街坊管道的连接要求。
市政雨、污水管道设计时是不考虑管道交叉的(交叉处用检查井处理),如果考虑错开,那
要算死人了。
管线上闸阀是否设伸缩节
原来设计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管线上闸阀不设伸缩节.蝶阀设伸缩节。
使用过程中虽然闸阀大部分的维修保养不拆卸就可完成
但需要拆卸时还是会想到伸缩节的好处啊
一般在100米左右,设一个,尤其是暴露在外的管道和气管
管线上设置伸缩节的用处:
1.输水管线中会在各种工况下存在不同形式的振动,尤其是发生突
然断电而引起的水锤作
用,设置伸缩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这种作用,从而保护管线的
安全。
2.可以方便于施工后阀门及管件的检修。
综上,我觉得在输水管线还是配水管网,从管线的安全性来讲,设
置伸缩节是必要的。
管线安装闸阀,不需要为闸阀的检修设伸缩节,因为打开阀盖就可检修阀门。
闸阀笨重,很少将阀门拆卸后检修的。
至于管道安装伸缩节,主要是考虑消除管道温度变形应力。
我认为
应该设,特别是大口径的管线,因为闸阀还是容易损坏,特别是硬
密封的,如果在管线上修不好还是要折下来,没有伸缩节那你就有
忙的了我在实际工作中,dn≥100的闸阀安装时都是设了的。
主要还
是考虑维修方便。
楼从检修角度考虑闸阀、蝶阀均应设伸缩节。
我设计时都有的。
而且有伸缩节便于安装
【篇二:3 雨水管道的设计】
3 雨水管道的设计
3.1划分并计算各设计管段的汇水面积
该地区的雨水采用管道收集后直接排入就近水体的方式处理,因为各区汇水分界明显,坡度走势清晰,部分区域有逆坡现象,故雨水管道布置采用沿街顺坡布置,使雨水能够被很好的收集与排放。
雨水干管数量:4条。
具体雨水管道布置请参看某市排水管道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3.2求单位面积径流量
q0??avq
式中 q0—单位面积径流量?av—平均径流系数q—暴雨强度公式
?
av
?
f??
i
i
f
市区地面种类如:屋面占36%,混凝土路面占16%,碎石路面占10%,非铺砌路面占20%,绿地占18%
根据市区地面覆盖情况
av
3.3雨水干管的设计流量和水力计算 3.3.1雨水水力计算的设计参数(1) 采用的流量公式
城市、厂矿中雨水管渠由于汇水面积小,属小汇水面积上的排水构筑物,其雨水设计流量可采用下式:
q???q?f
q?
式中q――设计暴雨强度
a1(1?clgp)
(t?b)n
p――设计重现期(a);t――降雨历时(min);
a1,c,b,n――地方参数,根据统计方法进行计算确定。
本设计采用如下公式计算:
q?
1272(1?0.65lgp)
0.56
(t?6.64)
(3) 设计重现期的选取理由和数值
暴雨强度随重现期的不同而不同。
在设计中若重现期选用较大,则暴雨强度大,相应的雨水设计流量大,管渠的断面相应大。
这样偏安全,有利于防止地面积水,但工
程造价高。
若重现期选用较低,则暴雨强度小,雨水设计流量小,管渠断面小。
这样工程造价低,但可能会发生排水不畅、地面积水,或对城市生
活及生产造成危害。
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确定。
在同一排
水系统中可采用同一重现期或不同重现期。
重现期一般选用0.5~3a,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
选用3~5a,并应与道路设计协调。
特别重要地区和次要地区可酌情增减。
本设计中选择p=1a。
(4) 集水时间选取数值
对管道的某一设计断面来说,集水时间t由地面集水时间t1和管内
流行时间t2两部分组成:
t =t1 + mt2
式中 t ——降雨历时(min);
t1——地面集水时间(min),视距离长短、地形坡度和地面铺盖情况
而定,
一般采用5~15 min;
t2??
l
60v
式中 l ——各管段的长度(m);
v ——各管段满流时的水流速度(m/s); 60——单位换算系数,
1min=60s。
本设计中选择t1=10min。
(5) 折减系数的选取说明
m的含义即为:因缩小了管道排水的断面尺寸使上游蓄水,就必然
会增长泄水时间。
因而采用了增长管道中流行时间的办法,达到适
当折减设计流量,进而缩小管道断面尺寸的要求。
因此,折减系数
实际是苏林系数与管道调蓄利用系数
的乘积。
我国《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建议:暗管:m=2,明渠:m=1.2。
在
陡坡地区,暗管的m=1.2~2。
在本设计中,选取m=2。
3.3.2雨水管道的水力计算(1)设计充满度
雨水较污水清洁得多,对环境的污染较小,加上暴雨径流最大,而
相应的较高设计重现期的暴雨强度的降雨历时一般不会很长,且从
减少工程投资的角度来讲,雨水灌渠允许溢流。
故雨水灌渠的充满
度按满管流设计,即h/d=1,明渠则应有等于或大于0.2m的超高,街道边沟应有等于或大于0.03m的超高。
(2) 设计流速
为了避免雨水所夹带的泥沙等无机物,在灌渠内沉淀下来而堵塞灌渠:①满流时最小流速不得小于0.75m/s。
②起始管段地形平坦,不小于0.6m/s。
③明渠内最小设计流速为
0.40m/s。
为了防止管壁和渠壁的冲刷损坏,且最大流速只发生在暴雨时期,
历时较短,因此对雨水管渠的最大设计流速规定为:金属管最大流
速为10m/s;非金属管最大流速为5m/s;明渠中水流深度为0.4—1.0m时,最大设计流速宜按规范采用。
管渠设计流速应在最小流速与最大流速范围内。
(4) 最小管径和最
小设计坡度
街道下的雨水管道,最小管径为300mm,相应的最小坡度为0.003;街坊内部的雨水管道,最小管径一般采用200mm,相应的最小坡度
为0.01. (5) 检查井最大间距
检查井通常设在管渠交汇、转弯、管渠尺寸或坡度改变、跌水等处
以及相隔一定距离的直线管渠段上。
直线段上的最大间距见表3.2。
(6) 采用的管材
采用钢筋混凝土圆管排水,粗糙系数n=0.014。
(7) 起点埋深的确
定
表3.2 检查井最大间距
在污水排水区域内,雨水管道起点是对管道系统的埋深起控制作用
的地点。
因此起点埋深的确定对对管道系统的埋深有很大影响。
本
设计确定起点埋深为2m。
(8) 衔接方式
雨水管道在管径、坡度、高程、方向发生变化及支管接入的地方都
需要设置检查井。
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在检查井内上下游管道衔接时
的高程关系问题。
雨水管道一般采用管顶平接。
雨水干管水力计算成果表
【篇三:给排水雨水管道设计计算】
3 雨水管道设计计算
3.1 雨水排水区域划分及管网布置
3.1.1 排水区域划分
该区域最北端有京杭大运河,中部有明显分水线。
因此以明远路为
分界线,明远路以北雨水排入大运河,以南地区雨水排入中部水体。
这样划分有利于减小雨水管线长度和管道,并且可以缩小管径,提
高经济效益。
3.1.2 管线布置
根据该地区水体及地势特点,雨水管道为正交式布置,沿水体不设
主干管,雨水通过干管直接排入水体。
一些距水体较近的街区的雨
水直接以地表径流的方式直接流入水体。
明远路以北区域雨水干管
的走向为自南向北;以南地区部分干管走向为自南向北,部分为自
北向南,个别自南北汇入中间,具体流向根据水体所在位置确定。
具体如图3所示。
3.2 雨水流量计算
图3 雨水管道平面布置(初步设计)
3.2.1 雨量分析要素
a) 降雨量指一定时段降落在某一点或某一面积上的水层深度,其
计量单位以mm计。
也可用单位面积上的具体及(l/ha)表示[9]。
b) 降雨历时指一次连续降雨所经历的时间,可以指全部降雨时间,也可以指其中某个个别的连续时段,其计量以min或h计,可从自
记雨量记录纸上读取。
c) 暴雨强度指某一连续降雨时段内的平均降雨量,用i表示 i=
ht
(3-1)
式中,i——暴雨强度(mm/min);
h——某一段时间内的降雨总量(mm); t——降雨时间(min)。
在工程上常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降雨体积q表示。
d) 降雨面积指降雨所笼罩的面积。
单位为公顷(ha)
雨水管渠的收集并不是整个降雨面积上的雨水,雨水管渠汇集雨水
的地面面积称为汇水面积。
每根管段的汇水面积如下表所示:
表7 汇水面积计算表:
管道长度本段汇水面积管道编号本段汇水面积编号
(m) (ha) 5~4
4~3 3~2 2~1 6~7 9~8 8~7
230.76 153.84 230.76 153.84 192.3 230.76 153.84
56 57 58、59 66、69 65 53 54
6.67 8 18.68 12 11.86 8.15 9.78 8.15 5.93 22.97 10.62 10.62 21.34 11.86 4.44 5.19 14.23
传输汇水面积
(ha)
0 6.67 14.67 33.35 0 0 8.15 0 8.15 14.08 37.05 47.67 58.29 0
11.86 16.3 21.49
总汇水面积
(ha) 6.67 14.67 33.35 45.35 11.86 8.15 17.93 8.15 14.08 37.05 47.67 58.29 79.63 11.86 16.3 21.49 35.72
16~10 230.76 60(3)、61(3) 10~11 115.38 61(4) 11~12 153.84 12~13 192.3 13~14 230.76 14~15 230.76 17~18 115.38 18~19 269.22 19~20 230.76 20~21 230.76
60(4)、62 50(2)、52(2) 50(1)、50(2)
46(2) 61(1)、(2) 60(1)、(2) 47 48、49
21~22 230.76 23~24 192.3 24~25 153.84 25~26 153.84 26~27 153.84 27~28 173.07 28~29 173.07 30~31
192.3
31~32 230.76 32~33 153.84
45(2) 31(2)、32 29、30 26、27 6(2.2)、7(2.2) 6(2.1)、7(2.1) 6(1.2)、7(1.2) 24(2)、31(1) 24(1)、28 22、25
10.23 9.49 11.12 19.34 9.67 9.67 9.67 13.34 14.82 17.04 12.06
12.06 12.06 31.42 28.23 13.64 13.64 12.53 12.45 8.86 8.86 1.48 11.12 7.42 5.93 2.97 2.97 4.67 48.91 11.78 11.78 12.67 22.23
31.13 6.72 6.72 49.06 16.85 16.85
35.72 0 9.49 20.61 39.95 49.62 59.29 0 13.34 28.16 45.2 57.26 69.32 0 31.42 59.65 73.29 86.93 0 12.45 21.31 0 1.48 12.6 20.02 25.95 28.92 31.89 0 48.91 60.69 72.47 0 22.23 53.36 60.08 0 49.06 65.91
45.95 9.49 20.61 39.95 49.62 59.29 68.96 13.34 28.16 45.2 57.26 69.32 81.38 31.42 59.65 73.29 86.93 99.46 12.45 21.31 30.17 1.48 12.6 20.02 25.95 28.92 31.89 36.56 48.91 60.69 72.47 85.14 22.23 53.36 60.08 66.8 49.06 65.91 82.76
33~34 153.84 4(4.2)、5(4) 34~35 153.84 4(4.1)、5(3)
35~36 153.84 4(2.2)、5(2) 37~38 230.76 38~39 153.84 39~40 153.84 40~41 153.84 41~42 153.84 43~44 153.84 44~
45 153.84 45~4 230.76 47~48 269.22 48~49
192.3
49~50 153.84 51~52 192.3 52~53 134.61 53~54 134.61 55~
56 153.84 56~57 153.84
20、23 18(2)、21 3(2)、4(3.2) 3(1)、4(3.1) 2(2)、4(1.2) 18(1) 1(3) 1(2) 37 35、36 33、34 9(1.1) 9(2.1) 8(2) 38、39 11(2)、13(2)
50~51 153.84 9(1.2)、9(2.2)
57~58 134.61 11(1)、13(1)
58~59 134.61 10(2)、12(2) 60~61 230.76 61~62 203.838 62~63 203.838 63~64 203.838 65~66 203.838
40 41、42 15(3) 15(2) 43、44
66~67 203.838 16(3)、17(3) 67~68 203.838 16(2)、17(2) e) 暴雨强度频率和重现期指定暴雨强度出现的可能性一般不是预
知的。
但
它出现的次数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可以通过对以往大量观测资料
的统计分析,计算某个特定的降雨历时的暴雨强度发生频率。
暴雨强度频率是指等于或超过某指定暴雨强度值出现的次数m与观
测资料总项数n之比,即:
pn=
mn 100%
(3-2)
3.2.2 雨量基本公式
雨水设计流量按下式计算:
q=yqf (3-3)
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l/s);
y
——径流系数,其数值小于1;
f——汇水面积(ha);
q——设计暴雨强度(l/(s?ha))。
暴
(3-4)
雨强度公式:
q=
167a1(1+clgp)
(t+b)
n
式中:q——设计暴雨强度(l/s?ha);p——设计重现期(a);t——降雨历时(min);
a1,c,b,n——地方参数,根据统计方法计算确定,本设计中暴雨强
度
公式为:
q=
(3-5)
3027.3+(1
(t+19)
0.
0.6p55lg)
758
雨水流量主要参数及其确定依据
降落在地面上的雨水,一部分被植物和地面的洼地截流,一部分渗
入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