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洁人员日常作业安全培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洁人员日常作业安全
一、注意事项
1、进入现场前工作服、安全帽必须穿戴整齐,禁止戴围巾,女工作人员禁止穿裙子、穿高跟鞋辫子、长发必须盘在帽内。

2、在清扫厕所时,应挂上“工作进行中”的告示牌;如需用水清扫地面,应放置“小心地滑”的告示牌;
3、正确操作保洁机具,在使用前,应检查电源线、插头及开关有无破损、漏电现象,如发现漏电现象及时联系主管进行处理。

4、经过门口、通道、楼梯、平台等处应注意检查是否有杂物,地面是否有油迹、灰、浆泥等,防止跌倒摔伤。

5、工作过程中,一定要先检查操作工具及操作环境,在安全的情况下,再进行清洁工作,尤其是高空作业,一定要确保安全。

在高空作业时必须防止高空坠落,爬扶梯时,梯子必须有人扶持,并将支点牢固固定,人在梯子上禁止移动梯子,爬梯人应系安全带、戴安全帽。

6、上、下楼梯时必须逐梯确认地砖和扶手是否牢固,上下楼梯必须站稳、抓牢。

(上、下楼梯时必须抓牢扶手,禁止跨越式上、下楼梯)
7、发现现场跑、冒、滴、漏及时联系主管进行处理。

8、若发现有人触电,应立即切断电源,使触电人脱离电源,并进行急救及汇报。

9、发现火灾等紧急情况时,保持镇定,不要猛跑,避免滑倒摔伤或其它意外发生,并立即汇报主管进行处理。

10、清扫工具不准上下投掷,及上下吊送。

11、工作过程中如闻到刺激性气味时,立即撤离现场,并汇报主管进行处理。

12、不准用湿手去触摸电灯开关、灯口,湿布擦拭电灯及其它低电压用电设备开关。

13、灯具清洁前一定要关闭电源,以免触电。

14、漂白水不能与洁厕灵混放,并禁止混用,否则,会导致中毒。

15、工作完毕后再检查一遍工作现场,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6、如遇潮湿天气,地面有反潮现象,应铺设一块防滑地垫,并随时吸干地面水份。

17、严禁高空抛物,如造成事故,将对当事者作出相应处罚。

18、不得擅自配用药水,必须有专人指导,方可配制和使用,违者将受相应处罚。

19、药水如果用饮用水瓶来盛装,一定要放置在可靠位置,不要让不明实情
的人因误饮而造成中毒。

20、如发现有形迹可疑或有不法行为的人和事,应及时报告安保部门。

21、不得将亲友和无关人带入工作场所,不在值班室或集体宿舍内留宿客人。

22、注意防火、防盗,如发现事故苗头或闻到异味,必须立即处理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即时消除隐患。

23、在清洁工作中,如发现区域内水、电、气等公共设施、设备有损坏,应立即告知主管,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24、在清洁过程中,员工应严格遵守有关劳动安全的规章制度和《设备操作规程》。

二、火情处理
每一位员工必须熟悉走消防通道及出口位置,熟悉灭火器具的使用方法,在救火过程听从消防中心或安保部的指挥。

如发生火情,无论火势大小,必须作出如下措施:
1、保持镇定,不可惊慌失措;
2、迅速击破火警器玻璃,实施报警,同时呼唤附近的同事援助;
3、迅速使用距离最近的消防手动报警器或电话、对讲机向主管及中控室报告。

务必讲清火警区域和位置,燃烧物品名称,火势大小和周围情况,报警人姓名、所在部门、联系方法及现场是否有人员伤亡等;
4、在安全的情况下,利用就近的灭火器材将火扑灭,将电源切断;
5、发生火警时,切记不可使用电梯,一定要走消防楼梯;
三、灭火器使用方法
1、就近取用灭火器材
2、将灭火器上下颠倒几次,使罐内化学物质充分混合,上下翻转3-5次即可。

3、拔掉保险销,就是在手柄位置的小黑环。

4、一只手握住压把,另一只手抓好喷管,将灭火器竖直放置,当用力按下压把时干粉便会从喷管里面喷出。

5、把喷出的物质对准火焰的根部,让喷出物对火焰进行全面覆盖。

然后直到火焰被扑灭,缸体内物质喷光后,需要妥善处理。

三、事故案例
〈案例1〉
工作人员在清扫厕所时,没有在门口放置“小心地滑”,“清洁进行中”及“对不起给您带来不便”的告示牌,导致一高龄业主在上洗手间时不慎滑倒摔伤,就其本身而言,看似业主个人行为所致,与我们员工作业无关,但业主将公司告上法庭,最终公司败诉,因附有连带责任赔偿业主若干医疗费用,使公司蒙受本不该有的损失,试想若作业人员及时放置警示牌,其事件本身性质和结果就大不一样,公司本身也就不会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2、员工做灯具清洁前一定要关闭电源,以免触电。

〈案例2〉
员工在擦拭灯具时,因担心熄灯后不能完全看清灯具表面灰尘,随带电作业,由于手劲过大灯头脱落,产生火花,虽没有电击到本人,但也是虚惊一场,如果电压极高,后果将不堪设想。

试想如果作业前关闭电源,作业中规范操作,作业后在耐心、细致一些,以上所惊险的一幕完全可以避免,更为严重的后果就根本不会出现。

3、工作过程中,一定要先检查操作工具及操作环境,在安全的情况下,在进行清洁作业,尤其是高空作业,一定要确保安全。

〈案例3〉
员工在做高层清洁时,由于没有提前检查清洁工具和清洁环境,进行高层作业时不慎将花盆碰落楼下,砸伤楼下行人,造成恶劣影响,还有一位员工没有检查清洁环境,在不知窗户玻璃破损的情况下,就冒然擦拭,结果导致玻璃破碎,散落楼下伤及路人,不但赔偿路人医药费用,自身接受处罚,更对公司的形象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害。

4、漂白水不能与洁厕灵混放,并禁止混用,否则,会导致中毒。

〈案例4〉
员工在没有主管提醒的情况下,擅自使用药水,将漂白水与洁厕灵混用,结果释放出白色带有刺激性气味,对人体极为有害的白色气体---氯气。

吸入量多时有生命危险,事后员工出现头晕、恶心、胸闷等不适症状。

还有一次,司机在运送药水空桶的途中,因为疏忽大意将仍有残留漂白水和洁厕灵的药水空桶混放在一起,最终导致相互接触产生毒气体,险些酿成大祸。

5、药水如果用饮用水瓶来盛装,一定要放置在可靠位置,不要让不明实情的人因误饮而造成中毒。

〈案例5〉
由于使用药水的区域很多,所以主管为了员工使用方便期间,将已经调配好的药水用饮料瓶分装,疏忽大意没有将原饮料瓶上的商标撕掉,下班后随手放在工作区域,业主的小孩误以为是饮料而饮用,幸亏不是对人体有害的一些药剂,否则将酿成大祸。

还有在工地中,员工之间有时会开些玩笑,曾经就有员工向不知名的同事推荐“饮料”,当玩笑开大时,随没有造成人员伤害,但事后同事关系紧张,对团队的稳定造成巨大影响。

6、员工下班结束后,清洁工具要规范提、拿,严禁扛在肩、拖拉在地。

〈案例6〉
员工下班后将扫把扛在肩上,由于粗心大意,在给小车让路侧身时,扫把前无意的碰到了路上的行人,虽然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但无形中已经存在了安全隐患,假如行人怀抱小孩,那么……后果可想而知。

同时对公司的形象也是一个极大的损害。

7、员工如发现有形迹可疑或有不法行为的人和事,应及时报告安保部或有关部门。

〈案例7〉
保洁范围较广,流动人口较大同时又是开放式管理,常有闲散人员出入,在一次保洁过程中,员工发现有人偷盗业主东西,按照常例,力量悬殊太大时,应尽量不要惊动小偷,然后尽快向有关人员或部门反映,寻求同事帮忙。

可我们的员工却在力量差距大的情况下,惊慌失措,大声喊叫,这样一来,惊动了小偷,自己不但受到了威胁,还让小偷逃之夭夭,遇到类似突发事件,一定要保持冷静,不慌乱,在最快的时间内做出决定。

8、员工要注意防火、防盗,如发现事故苗头或闻到异味,必须立即告之有关部门,及时消除隐患。

〈案例8〉
外来人员在回收纸皮的仓库,一边抽烟一边整理,整理完后未能及时搬走,随后随手丢弃烟头在仓库角落,结果大火发生,慌乱之余锁好的大门钥匙也一时找不见,最终只能错过扑救时间,眼看纸皮被烧,仓库被毁,隔壁业主存放货物的库房也一同遭殃,等到消防人员赶到时,一切已化为灰烬。

假如,在整理之前,
员工按制度办事,不让其带火入内。

假如,员工在其整理完后,仔细的巡查一下仓库各处。

假如,员工每天的钥匙都清楚的记得放在同一位置。

后果就不会那么的严重,损失就不会那么的惨重,扑救的时间也就不会眼看着白白的错过。

9、电器着火不要惊慌,切断电源,使用就近灭火器灭火。

〈案例9〉
两名员工在清洗地板时,洗地机工作时间过长,与墙壁插座接口处电突然起火,顿时黑烟四起,一名员工因为害怕而逃跑,另一名员工手忙脚乱,情急之下将水泼向电线,一时间导致电源短路,商场损失可想而知,员工还有触电危险,这些都是由于慌乱,不冷静,缺乏消防知识所造成的。

试想,如果保持冷静先切断电源,或者就近寻找灭火器,或者呼叫就近保安或同事帮忙,结果一定不会出现上述场面。

那名逃跑的员工被公司开除,另一名员工除接受处罚外,还对公司形象造成损害。

10、员工应自觉维护公司的良好形象,杜绝任何有损公司声誉和利益的举止言行。

〈案例10〉
员工伙同亲属偷盗小区业主空调,被发现后送往公安机关接受处理,不但丢本职工作,还从此在公安机关黑名单上有了前科,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给尚在成长当中的孩子和身边的亲人们,从此心头蒙上永久的阴影。

公司形象在业主心目中也从此大打折扣,所以看似简单的个人行为背后,公司,家庭也为此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种行为完全是缺乏职业道德,缺乏责任心,缺乏集体荣誉感的具体表现。

11、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必须按规定着装,严格遵守有关劳动安全的规章制度和《设备安作规程》。

《案例11》
某工地员工在操作洗地机洗地过程中,遭电击身亡。

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首先,操作前没有检查操作设备,电线老化没能及时发现、更换。

其次,没有按规定着装,未穿绝缘鞋。

最重要的是由于疏忽大意,安全意识不强,未能严格遵守《设备安全操作规程》,最终导致了惨剧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