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土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四)当前土壤碳循环研究存在的问题
➢土壤碳循环仍然是陆地碳循环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 尤其是对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了解更少,对全球 土壤碳库的估计差异也很大。
➢土壤碳库估计中不确定性还与土壤实测调查数据不充 分有关。
➢控制土壤碳储量的主导因子多,包括气候(温度和 水汽)、植物类型、母岩(黏土含量和土壤排水层) 等,而温度、水汽和颗粒大小在土壤剖面的不同深 度变化极大。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根据土壤呼吸速率的快慢,可将土壤有机碳区分为两个具有 不同更新时间的碳库:
其一,靠近土壤表层由新鲜残留物组成的“小”碳库。更新速度快, 流通量大;
其二,贯穿整个土壤深层剖面的由难分解的腐殖质复合物组成的 “大”碳库。其更新十分缓慢。
研究土壤呼吸作用引起的土壤CO2通量变化必须特别注意土壤
表层附近的不稳定碳库的变化。人为扰动或全球变暖引起的土壤CO2 通量释放的增加主要源于具有最短更新时间的不稳定碳库。如温带森林土
壤的CO2年生产量中有83%是仅为15cm的表层土壤提供的。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四、土壤碳的固定
土壤碳的固定:光合作用固定的碳大于呼吸作 用消耗的碳。
➢土壤碳库储存对减缓大气CO2浓度上升具有重要意义。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二)土壤碳循环对土壤氮、硫、磷循环的影响
➢土壤碳循环是土壤氮、硫、磷循环的驱动因子, 只有在适宜于土壤有机碳积累的条件下,才会有有 机氮、硫、磷含量的增多。
➢土壤有机碳的矿化伴随着有机氮和碳键硫的 矿化。
四、 土壤有机氮的矿化
含氮的有机合化物,在多种微物物的作用下降解为简单的氨态氮的 过程。
第三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1)水解过程 水解 水解
蛋白质 多肽 氨基酸、酰胺等
朊酶
肽酶
条件:① 好气或嫌气; ② 真菌、细菌、放线菌等;
③ 在通气良好; ④ 温度较高;
⑤ 水分60~70%; ⑥ pH值适中;
木质素、树脂和某些芳香族化合物 几个月到几年
纤维、脂肪
几天到几个月
氨基酸、简单糖类和低分子脂肪酸 几小时到几天 最少 等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不同土壤层中有机碳的的平均停留期受土壤有机质的性质 和数量、腐殖质的特性以及环境条件等影响,一般为 100~3000年。 ➢地质大循环的土壤碳周转时间可达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 远远长于大气碳库和陆地植被碳库,可见土壤碳库在生物 地球化学循环中周转速度最慢。 ➢土壤在碳循环过程中充当“储存库(汇)”的功能,土 壤有机碳分解和积累速率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全球的碳平衡。
光合作用强度直接受植物生物学特性和气候条件的 影响。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三、土壤呼吸作用 土壤呼吸作用是指土壤产生并向大气释放二
氧化碳的过程,主要由土壤微生物(异养呼吸)和 根系(自养呼吸)产生。除植被冠层光合作用,土 壤呼吸作用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中最大的通量。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土壤呼吸由3个生物学过程(植物根呼吸、土 壤微生物呼吸及土壤动物呼吸)和1个非生物学 过程(含碳物质的化学氧化作用)组成。 ➢土壤呼吸作用释放的CO2中30~50%来自根系的
活动或自养呼吸作用,其余部分主要来源于土壤微 生物对有机质和凋落物的分解作用,即异氧呼吸作 用。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pH 5.5 - 10 (7-9), < 4.5 受抑制!
水分:50~60%
温度:35℃ < 2℃ STOP!
养分:Cu,Mo等促进硝化作用的进行。缺钙,不利。
第三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2)硝化作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硝化微生物
2NO2- + O2
2NO3- + 40千卡
以(Nitrobacter为主)
土壤固碳能力与土壤中稳定组分的含量密切相关, 只有那些能够在土壤中保存很长时间的有机质,才具有 固碳意义。
研究土壤有机质的稳定性在土壤固碳的相关研究中非 常重要。土壤有机质稳定性的研究包括:
①土壤有机质周转速率的测定; ②影响土壤有机质稳定性的因素; ③土壤微生物。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土壤呼吸作用通 常通过直接测定 从土壤表面释放 的CO2量来确定。 测定方法有:静 态气室法、密闭 或敞开系统的动 态气室法、CO2 浓度梯度法和微气 象法。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黄看看等,2008)
影响土壤呼吸作用的直接因素是土壤环境,包括土壤质地、 酸度、有机碳和水热条件等。气候条件决定植被类型的分布和生 长,并影响土壤的水热条件;人类活动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环 境,进而影响土壤呼吸。
⑦ C/N比适当的条件下,矿化作用最强烈,最彻底。
第三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五、土壤铵的硝化
(1)亚硝化作用
亚硝化微生物
2HN4 + 3O2
2NO2- + 2H2O + 4H+ + 158千卡
以(Nitrosonas为主)
条件:亚硝化细菌(专性自养型微生物)
通气:良好 O2< 5%
第四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三)土壤碳循环对环境的影响
➢泥炭土、沼泽土和水稻土中逸出的CH4是大气
中CH4的主要来源之一。 ➢泥炭地、热带雨林的开垦,显著增加土壤中
CO2的净逸出量,增加大气中CO2的浓度。 ➢大气中CH4和CO2量的增加会通过温室效应使 气候变暖。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⑦ C/N比适当的条件下,矿化作用最强烈,最彻底。
第三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2)氨化过程
氨化微生物
RCHNH2COOH + O2
RCH2COOH + NH3 + E

条件:
① 好气或嫌气; ② 真菌、细菌、放线菌等;
③ 在通气良好; ④ 温度较高且特别敏感;
⑤ 水分60~70%; ⑥ pH值要求在4.8~5.2
图10-1 土壤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概图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土壤碳库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周转速度与土壤有机质的 平均停留期有着密切的关系。
生物学 稳定性
分解最慢组 分
分解较慢组 分
不溶性物质 组分
易分解组分
数量
组成
停留期
胡敏酸、蜡和某些稳定的环状结构 几年到几千年 最多 化合物
一 、土壤氮循环
(一) 土壤中氮的形态
1.无机态氮
土壤中的无机氮的数量很少,表土中占全氮 1~2%(1~50ppm)。 最多不超过5~8%;
(1)铵态氮(NH4)可被土壤胶体吸附,一般不易流失,但在旱
田中,铵态氮很少,在水田中较多。在土壤里有三种存在方式:
游离态、交换态、固定态。 (2)硝态氮(NO3-N)易流失,不宜在水田施用。在土壤
共生固氮 共生固氮微生物只有和植物互利共生时,才能固定空气中的分子态氮。
共生固氮微生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的根瘤菌,以 及与桤木属、杨梅属和沙棘属等非豆科植物共生的弗兰克氏放线菌;另一 类是与红萍(又叫做满江红)等水生蕨类植物或罗汉松等裸子植物共生的 蓝藻。由蓝藻和某些真菌形成的地衣也属于这一类。
第十章 土壤元素的生物 地球化学循环
土壤中化学元素以能量 为驱动力,沿土壤-生物 -大气进行物质循环传递 的过程称为土壤元素的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第一节 土壤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一个碳原子的旅程
据Garrels等(1975)计算:
联合固氮
有些固氮微生物如固氮螺菌、雀稗固氮菌等,能够生活在玉米、雀稗、水稻 和甘蔗等植物根内的皮层细胞之间。这些固氮微生物和共生的植物之间具有一定 的专一性,但是不形成根瘤那样的特殊结构。这些微生物还能够自行固氮,它们 的固氮特点介于自生固氮和共生固氮之间,这种固氮形式叫做联合固氮。
第三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在大气圈中停留4年;
•在生物圈中停留11年;
•在海洋上层水域停留385年;
•在深海中停留10万年;
•在地壳中停留3.42×108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一、土壤碳循环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一)土壤碳库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周转
条件:硝化细菌(以Nitrobacter为主)其它同上
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硝化作用的速率>亚硝化 作用>铵化作用,因此,在正常土壤中,很少有亚硝 态氮和铵态氮及氨的积累。
第四十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六、土壤无机氮的生物固定
矿化作用生成的铵态氮、硝态氮和某些简单的氨 基态氮,通过微生物和植物的吸收同化,成为生物有 机体组成部分,称为土壤无机氮的生物固定 (immobilization,又称生物固持)。
第三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自生固氮 自生固氮微生物在土壤或培养基中生活时,可以自行固定空气中的分子态氮,对
植物没有依存关系。常见的自生固氮微生物包括以圆褐固氮菌为代表的好氧性自生固 氮菌、以梭菌为代表的厌氧性自生固氮菌,以及以鱼腥藻、念珠藻和颤藻为代表的具 有异形胞的固氮蓝藻(异形胞内含有固氮酶,可以进行生物固氮)。
关于无机碳在土壤碳循环中转化与平衡过程 的研究较少。已明确的土壤碳酸盐转化和平衡过 程主要涉及成土过程中碳酸盐参与下的淋溶和淀 积过程。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六、土壤碳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
(一)土壤碳循环与大气CO2浓度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提高土壤固碳能力和潜力,要从碳库和碳流两 方面考虑:
➢从碳库方面看,关键在于提高土壤的最大碳储
量和碳累积速率;
➢从碳流方面看,关键在于增加碳库输入速率, 降低输出速率,延长碳在土壤中的保留时间。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五、土壤碳酸盐转化与平衡过程
土壤无机碳主要以碳酸盐的形式存在,且 主要分布于半干旱地区的干旱土、始成土、淋 溶土和新成土中。全球土壤碳酸盐碳库含量为 780~930Pg。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图 中国土壤有机碳密度(0-100cm)分布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二、土壤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是绿色植物吸收光能 ,
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 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是土壤碳循环中重要的碳同化途径。光合作用 产生的有机物质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它是土壤有机碳的最初 来源。
(2)水解性有机氮50~70%,用酸碱或酶处理而得。包 括:蛋白质及肽类、核蛋白类、氨基糖类
(3)非水解性有机氮30~50%,主要可能是杂环态氮、缩胺类
3.游离态氮(N2)
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二) 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
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三) 土壤氮的内循环
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二、 大气氮的沉降
全球由大气降水 进入土壤的氮, 据估计每年每公 顷2~22kg。
第三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三、 大气氮的生物固定
在自然界中,某些原核微生物在常温常压下通过 固氮酶将空气中的氮素固定为氨,这一过程称为生
物固氮,这类微生物称为固氮微生物。据估计,全球每年 的生物固氮总量为2亿吨,约占全球作物需氮量的四分之 三。
(二)土壤碳循环与大气CH4浓度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三)CH4和CO2对碳库环境的综合影响
相同 浓度下,甲烷是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的21倍。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第二节 土壤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主要以游离态存在。 (3)亚硝态氮(NO2-N)主要在嫌气性条件下才有可能存在,
而且数量也极少。在土壤里主要以游离态存在。
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2.有机态氮
占全氮的绝大部分,92~98%。有机氮的矿化率只有3~6%。
(1)可溶性有机氮 < 5%,主要为: 游离氨基酸、胺盐 (速 效 氮)及酰胺类化合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