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金融风险管理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篇金融风险管理原理
第十三章金融风险管理概述
第十四章金融风险管理框架第十三章金融风险管理概述
第1节金融风险概述
第2节金融风险管理概述
第3节外部监管和金融风险管理
第1节金融风险概述
z一、金融风险的定义
z二、金融风险的特征
z三、金融风险的分类
z四、金融参与者对待风险的态度
一、金融风险的定义
¾金融风险的定义有很多种,目前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下面给出大家比较认可的定义:
金融风险是指金融变量的各种可能值偏离其期望值的可能性和幅度。
¾金融风险定义的理解。
从上面我们可以得出金融风险与一般风险的两个主要区别:一是金融风险是针对资金借贷和经营带来的风险,二是金融风险是一种投机风险,既可以带来经济损失,也可以获取超额收益。
因此,金融风险的外延比其他风险要小,内涵比其他风险要大。
二、金融风险的特征
1、隐蔽性:指由于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的不完全透明性,在其不爆发金融危机时,可能因信用特点而掩盖金融风险不确定性损失的实质。
2、扩散性:指由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一家金融机构出现危机可能导致多家金融机构接连倒闭的“多米诺骨牌”现象。
3、加速性:指一旦金融机构出现经营困难,就会失去信用基础,甚至出现挤兑风潮,这样会加速金融机构的倒闭。
4、不确定性:指金融风险发生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或非经济条件,而这些条件在风险发生前是不确定的。
5、可管理性:指通过金融理论的发展、金融市场的规范、智能性的管理媒介,金融风险可以得到有效的预测和控制。
6、周期性:指金融风险受经济循环周期和货币政策变化的影响,呈现规律性、周期性的特点。
三、金融风险的分类
¾按照风险来源不同分类:
1、市场风险(Market risk):指由于市场价格(如利率,汇率,股价以及商品价格等)的波动而导致的金融参与者的资产价值变化的风险。
2、信用风险(Credit risk):指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的违约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
3、流动性风险(Liquidity risk):指金融参与者由于资产流动性降低而导致的可能损失的风险。
它包括市场流动性风险和现金流动性风险。
4、操作风险(Operational risk):指由于金融机构的交易系统不完善,管理失误或其它一些人为错误而导致金融参与者潜在损失的可能性。
主要来自技术和组织两个层面。
¾按照金融风险能否分散分类
1、系统性风险:指由那些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因素所引起风险。
它无法通过资产组合分散。
这些风险因素包括经济周期、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动等。
2、非系统性风险:指一种与特定公司或特定行业相关的风险。
它可以通过资产组合分散。
因此,它们与前面的可分散风险和不可分散风险是相对应的。
1.规避风险(Avoid risk):一些公司认为,只要通过精细的管理,他们就可以规避各种金融风险的影响。
2.忽略风险(Ignore risk):一些公司在金融活动中往往忽略他们面临的风险,因此他们不会采取任何措施来管理风险。
3.分散风险(Diversify risk):很多大的公司和机构往往通过持有多种不同种类的并且相关程度很低的资产来起到有效降低风险的目的。
4.管理风险(Manage risk):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司已经意识到,金融风险本身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加以消除的,但是可以通过各种现有的金融理论和工具(如金融工程)来对金融风险加以管理。
四、金融参与者对待风险的态度
第2节金融风险管理概论
z 一、金融风险管理的内涵z 二、金融风险管理的目的z 三、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z 四、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
一、金融风险管理的内涵
金融风险管理是指各经济实体在筹集和经营资金的过程中,对金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控制与处置金融风险,用最低成本即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从定义可以看出,金融风险管理管理对象仅限于资金筹集与经营过程中存在和发生的风险。
与一般风险管理一样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和风险控制等步骤。
目的:用最低成本即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
二、金融风险管理的目的
金融风险管理通过消除和尽量减轻金融风险的不利影响,改善微观经济实体的经营管理,从而对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减少现金流动,提供安全稳定的筹资环境。
2、制定合理目标,保障经济实体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3、有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4、规范市场行为,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早期的金融理论认为,金融风险管理是没有必要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Miller、Modigliani (1958)指出,在一个完美的市场中,对冲或叫套期保值等金融操作手段并不能影响公司的价值。
这里的完美的市场是指不存在税收和破产成本,以及市场参与者都具有完全的信息。
因此,公司的管理者是没有必要进行金融风险管理。
然而,现实经济生活中,金融风险管理却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来自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关注。
无论是金融市场的监管者,还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对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的需求都空前高涨。
主张应该金融风险管理的各方认为,对风险管理的
需求主要基于以下两个独立的理论基础:
1、现实的经济和金融市场并非完美,因此通过风险管
理可以提升公司价值。
现实金融市场的不完美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实市场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税收。
这些税收的存在会直接影响公司的收益,从而影响到公司的价值。
其次,现实市场中存在着交易成本。
因此,相对于个体交易者来讲,公司能够以更低的交易成本来进行各种金融操作。
最后,在现实市场中,金融参与者也是不可能获得完全信息的。
2、公司的管理者是风险厌恶型的(Risk aversion),因此通过风险管理可以增加公司管理者的效用(Manager‘s utility)。
很多实证研究表明,公司的风险管理活动与公司管理层对风险的厌恶有密切联系。
四、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
(一)现代金融风险管理发展的动力
推动金融风险管理技术进步的直接动力是金融创新,推动金融创新的相关因素又包括浮动汇率、放松管制和技术进步等。
1、浮动汇率。
1975年,固定汇率制的崩溃带来了汇
率自由浮动的时代,但这种剧烈的浮动使得债市、汇市、股市剧烈波动,风险急剧放大。
为了规避风险,金融衍生产品应运而生。
2、放松管制。
为了给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宽松、自由的环境,放松管制成为世界潮流。
放松管制表现为:一是混业经营成为主流;二是逐步实
现利率自由化。
这些都使得金融市场的参与者的风险放大。
3、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实现金融创新的物质基础。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同时降低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提高了决策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这些都为金融创新提供了盈利的基础,从而推动金融创新更快速度发展。
总之,浮动利率、放松管制、技术进步一方面推动金
融市场迅速发展,丰富各种金融交易工具;另一方面又大
大增大了风险的传染性和破坏力。
(二)现代金融风险管理技术介绍
现代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资产负债管理阶段。
20世纪80年代比较盛行,其基本思想是银行在融资计划和决策中,主动利用利率变化敏感的资金,协调和控制资金配置状态,使银行维持一个正的净利息差额和正的资本净值。
其主要内容:
(1)测量和监控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
(2)资产负债表的管理控制;
(3)针对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采取的避险策略。
2、第二阶段金融工程管理阶段。
20世纪90年代比较盛行。
金融工程风险管理主
要思想是利用各种衍生金融工具,如期权、期货、互换等,并通过金融工具的组合、分解、创新等方法,对金融领域中的各种风险进行管理。
(1)含义。
金融工程是新型金融产品(包括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
和新型金融技术的设计、开发和实施的科学。
广义地讲,
金融工程包括理论、工具和技术三个部分。
z金融工程理论包括金融理论、经济理论、数学理论和统计学等;工具则包括传统的股票和债券等金融工具,众多的衍生工具,如远期合约、期货、期权、互换;技术方法是指结合相关的理论和工具来构造与实施一项操作过程中的步骤以及操作过程本身。
(2)金融工程的出现使得风险管理呈现出以下几个变化:①量化和模型化。
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使得大量的数学、统
计学、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技术在风险管理和产品开发中得到大量的运用。
如测量市场风险模型有VaR、ES等模型,测量信用风险模型有:
J.P.摩根的Credit metrics模型、
瑞士信贷银行的Credit Risk+模型、
麦肯锡公司的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
②产品化和市场化。
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工程技
术使得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可以通过产品提供和交易的方式得到解决。
二是金融机构向其他机构提供风险管理产品也成为一项重要的业务和利润来源。
③复杂化和科学化。
金融工程既使得现代金融风险管理有了新
的、更加科学的解决方法和产品,又使得金融风险变得越来越复杂,金融产品的风险特性越来越难以把握和理解。
3、第三阶段全面风险管理阶段。
最近美国提出了全面风险
管理ERM(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ERM基本思想是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种类的风险的通盘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指建立和实施整个企业范围的风险管理系
统,要求成功的整合分析。
需要着重考虑:
¾能通过管理具有最大潜在影响的风险,改进财务绩效,实现策略目标。
¾从整体的角度评估风险,使意外风险最小化,稳定公司的收入。
¾理解可接受的风险水平,持续地监控各业务部门的风险,促进更好的决策。
¾以更好的风险管理改进公司治理,从而履行权益人职责,保证监管符合规范要求。
第3节外部监管与金融风险管理
前面一节讲的是金融机构自身的内部风险管理,本节讲外部监管,形成一个全面的金融风险管理。
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是指来自金融机构以外的监督和管理。
它包括行业系统的监管、国家对金融部门的监管以及其他独立性监管机构的监管。
一、政府主导的外部监管
(一)外部监管的目的
1、保证金融机构经营的稳定和安全
2、保证金融机构之间的平等竞争和效率
3、保证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
(二)外部监管的原则
1、不干涉内部管理的原则
2、公正独立的原则
(三)外部监管的方法
1、事先检查筛选法
2、定期报告分析法
3、现场检查法
4、自我管理法
5、内外部审计相结合法
6、事后处理法(四)外部监管的措施
¾1、金融机构资本充足性的管制
⑴资本/存款≥10%;⑵资本/总资产≥8%;⑶资本/风险资产≥8%
¾2、资产流动性的管制
金融机构必须保持一部分现金和随时可以在市场上变现的资产
¾3、业务范围的限制
长期业务和短期金融业务的选择限制职能银行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选择限制全能银行
银行业务和非银行业务的选择限制分业经营
金融机构与工商企业持股限制混业经营
¾4、业务操作的限制
(1)单一贷款限制:银行对个别借款者的借款数额不能超过银行资本的一定比率。
如:德国10%,日本20%
(2)向银行有关人员贷款限制:银行不得以优惠条件和价格向银行相关人员给予贷款。
(3)外汇交易限制:对银行从事国外金融和外汇交易的数额进行限制。
如:德国30%。
¾5、存款保险制度
在金融机构不能支付存款的情况下,由存款保险机构对金融机构支付必要的保险金,以及对面临破产倒闭的金融机构提供必要的资金支付或对金融机构合并和营业转让给予适当的资金援助。
¾6、紧急援助制度
(1)中央银行提供低利率的贷款最后贷款人职能(2)存款保险机构提供资金存款保险制度
央行联合大银行救助(3)组织大银行救助小银行大银行向小银行贷款
大银行兼并小银行
政府存款到银行
(4)政府出面援助政府托管银行资产
政府清偿银行债务
二、以《巴塞尔协议》主导的全面监管(一)《巴塞尔协议》
¾1、资本分类
(1)核心资本:股本、税后留利中的储备金。
(2)附属资本:未公开储备、重估储备、普通呆帐储备金、带有资本性质的资本债券、长期次级债券。
■一级资本比率=核心资本/风险资产总额≥4%
■二级资本比率=附属资本/风险资产总额
■核心资本/总资本≥50%
■资本对风险资产比率=(核心资本+附属资本)/风险资产总额=一级资本比率+二级资本比率≥8%
■长期次级债券的金额/一级资本≤50%
■附属资本内普通贷款准备金/风险资产≤1.25%
¾2、风险权重的计算
(1)表内资产风险权重
根据《巴塞尔协议》,表内资产分类,分别给予不同的权重■0%风险权重的资产:
a.现金;
b.币值稳定、并以此对央行融资的债券;
c.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或对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达成与借款总体安排相关的特别贷款协议的国家的中央政府或央行的其他债权
d.用现金或者用OECD国家中央政府债券作担保,或由
OECD国家的中央政府提供担保的贷款。
■20%风险权重的资产:
a.对多边发展银行的债权以及由这类银行提供担保,或以
这类银行的债券作抵押的债券;
b.对OECD国家内的注册银行的债权以及由OECD国家内注册
的银行提供担保的贷款;
c.对OECD以外国家注册的银行余期在一年内的债权以及由
OECD以外国家的法人银行提供担保的、余期在一年内的贷款
d.托收中的现金款项
e.对非本国的OECD国家的公共部门机构的债权,以及由这
些机构提供担保的贷款
■50%风险权重的资产:
a.完全以居住用途的房产作抵押的贷款
■100%风险权重的资产:
a.对私人机构的债权
b.对OECD之外的国家的中央政府的债权
c.对公共部门所属的商业公司的债权
d.房屋设备和其他固定资产
e.不动产和其他投资
f.所有其他资产
表内风险资产=∑表内资产额×风险权重(2)表外业务信用转换系数
■100%信用转换系数表外业务:
a.直接信用替代工具,如保证和承兑
b.销售和回购协议以及有追索权的资产销售
c.远期资产购买、超远期存款和部分缴付款项的股票和
代表承诺一定损失的证券
■50%信用转换系数表外业务:
a.某些与交易相关或有项目
b.票据发行融通和循环包销便利
c.其他初始期限在1年以上的承诺
■20%信用转换系数表外业务:
a.有自行偿付能力的与贸易有关的或有项目
■0%信用转换系数表外业务:
a.类似初始期限在1年以内的,或可以在任何时候无条件
取消的承诺均属此列
表外风险资产=∑表外资产×信用转换系数×表内相对应资产的风险权重¾3、1992年资本和资产的标准比例和过渡期的实施安排
¾4、各国监管当局自由决定的范围
其目的是为了在全球建立统一的监管标准,但同时也考虑到各国所存在的差异,这样的安排可以充分实现银行之间的公平竞争。
(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¾“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或“巴塞尔协议”是“1988年协议”
的最新修订版,在世界范围内有超过100个国家正在使用。
新巴塞尔协议是国际结算银行(BIS)下属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提出的一套政策指导方针。
¾新巴塞尔协议希望通过调整资本充足率评估和银行业潜在风险的关系,完善监管体系,加强市场纪律,以保障金融系统安全和稳健地运行;并在保持现有资本水平的情况下,维护公平竞争。
新巴塞尔协议在实行后,将在委员会成员国家和采用新协议的非成员国家中,形成新的资本结构体系,这将保证银行实行稳健的风险管理战略。
¾¾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主要内容: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共775条,9个附录。
新协议由三大支柱组成:
一是最低资本要求;
二是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
三是信息披露。
¾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规定
新协议在第一支柱中考虑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并为计量风险提供了几种备选方案。
关于信用风险的计量,新协议提出了两种基本方法:第一种是标准法;第二种是内部评级法。
内部评级法又分为初级法和高级法。
对于风险管理水平较低的银行,新协议建议其采用标准法来计量风险,计算银行资本充足率。
根据标准法的要求,银行将采用外部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来确定各项资产的信用风险现状。
当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和信息披露达到一系列严格的标准后,银行可采用内部评级法。
内部评级法允许银行使用自己测算的风险要素计算法定资本要求。
其中,初级法仅允许银行测算与每个借款人相关的违约概率,其他数值由监管部门提供;高级法则允许银行测算其他必须的数值。
类似地,在计量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方面,委员会也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方案以备选择。
¾第二支柱--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1、监管当局监督检查的四大原则。
原则1:银行应具备与其风险状况相适应的评估总量资本的一整套程序,以及维持资本水平的战略。
原则2:监管当局应检查和评价银行内部资本充足率的评估情况及其战略,以及银行监测和确保满足监管资本比率的能力。
若对最终结果不满意,监管当局应采取适当的监管措施。
原则3:监管当局应希望银行的资本高于最低监管资本比率,并应有能力要求银行持有高于最低标准的资本。
原则4:监管当局应争取及早干预从而避免银行的资本低于抵御风险所需的最低水平,如果资本得不到保护或恢复,则需迅速采取补救措施。
2、监管当局检查各项最低标准的遵守情况。
银行要披露计算信用及操作风险最低资本的内部方法的特点。
作为监管当局检查内容之一,监管当局必须确保上述条件自始至终得以满足。
委员会认为,对最低标准和资格条件的检查是第二支柱下监督检查的有机组成部分。
3、监管当局监督检查的其他内容包括监督检查的透明度以及对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的处理。
¾第三支柱--市场纪律
委员会强调,市场纪律具有强化资本监管,帮助监管当局提高金融体系安全性的潜在作用。
新协议在适用范围、资本构成、风险暴露的评估和管理程序以及资本充足率四个领域制定了更为具体的定量及定性的信息披露内容。
监管当局应评价银行的披露体系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新协议还将披露划分为核心披露与补充披露。
委员会建议,复杂的国际活跃银行要全面公开披露核心及补充信息。
关于披露频率,委员会认为最好每半年一次,对于过时就失去意义的披露信息,如风险暴露,最好每季度一次。
不经常披露信息的银行要公开解释其政策。
委员会鼓励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多渠道披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