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异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异化”
徐江
一、描写的“异化原则”阐释
这里所说的“异化”是指一种文学现象。

我们把被描述的对象称之为本体,人们往往不直接说其如何如何,而是以别的事物形容之,我们把用以作形容的事物称之为客体。

所谓文学的“异化”现象,就是指超越本体,从客体中找出与本体的相似点,借助客体来展现本体。

人们的写作经验证明,追求一致的形象在审美价值上远不如那有所变异、有所超越的形象。

异化的运用常常能使描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本质而言,异化源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笛卡尔说:“当我们在事物之间发现了几种相似性时,我们会把我们认为只是对于其一的真实理解同等归属于这两个事物,即使两者之间实际存在着的某些差异也在所不顾,这就是我们通常的习惯。

”(笛卡尔:《哲学著作》,转引自《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欧洲大陆哲学卷》,黄颂杰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784页。


文学描写中的“异化”恰恰是人们通常的思维习惯——以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为联系点把它们互相“张冠李戴”。

这种文学现象就是:选取二者相同的东西,而无视二者相异的东西。

简单而言,就是“异中求同”,“破间隔而通之”。

异中求同是产生异化的最根本手段。

有方圆才成规矩。

但异化则往往打破常规常矩,离方遁圆,以不类为类,突破原有分类范畴的约束,找联系,突出相同点。

概括说就是“‘如’而‘不是’,‘不是’而‘如’”。

请看高尔基《海燕》的首句: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聚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在这句话中,将海燕比作黑色的闪电,不仅形象毕出,而且传达出了海燕异常矫猛、无畏的神韵,真是非它不可。

这是因为,海燕和闪电看上去相去甚远,分属不同类别,但它们有着共同点。

首先,海燕的速度之快,来势之捷,以及它刹那即逝的黑色身影,都同闪电有着相似之处;其次,海燕掠过万马奔腾的海面时的无畏,与闪电划破墨染长空时的不惧,二者在精神实质上是等同的。

因此,把海燕视作黑色的闪电真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是合情合理的。

而且,通过异化对海燕本体超越后,它的实质——无畏的斗争热情也已经浮现出来了。

二、“异化”的境界要求
1.形神两兼有深度。

在使用异化时,我们不能只仅仅地停留在能准确地揭示事物形态方面,更要借异化来揭示出情感内涵或其他本质上的东西。

异化不仅仅有形象性,更要有作者性灵的参与。

否则,异化的价值将大打折扣。

例如,当一棵冬天的落叶树展现在我们面前时,诗人说它“将裸露的手臂/伸向高空/一如铁的雕塑”,这棵落叶树的坚硬形态便毕出了,甚至,也可闻到它的冰冷气息。

但是,所能达到的也就到此而止了。

然而,诗人接着,“以惊人的忍耐/测量/寒天的硬度”。

一语既出,落叶树的精神便得到质的升华,它实际上已成为一种以持久的忍耐力与恶劣环境相抗争的生命的外化。

2.在场感强有韵味。

请读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一段描写: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即使不明确地指出月光如流水,单单一个“泻”字,便使月光不再是简简单单无声无息的月光了,而是具有了流水的性质,和流水一样细细柔柔地流动起来,清澈透明,满世界都是晶莹可爱而又柔和的了。

叶子和花盛着静静的水样月华,也不再是凡俗性质的叶子和花,
而有了一种虚幻的非人间的美,缥缥缈缈,隐隐约约,如“笼着轻纱的梦”。

描写到这里,静谧、温馨、朦胧、平和的氛围已然全出,一种我们似乎都曾有过的关于淡淡的柔柔的美的体验便弥漫开来,如一种祥和的光芒将世界和我们包围起来,经久不散。

这样的意境远非简单地指出“月光照在叶子和花上,很美”所能比的,前者更能使读者身临其境,沉醉其间。

异化,带给我们的正是这样一种复杂而神奇的感受,它使普通简单的事物不再普通简单,体验渐趋扩大,意味开始隽永。

但同时,我们也隐隐感觉到,天地万物其实本来也就是如此的,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切看似简单的背后都蕴藏着相通之道。

三、“异化”的修辞手法
就修辞而言,异化主要分为比喻、比拟和通感三种情况。

比喻有明喻、暗喻之分。

明喻,指用“像”、“好像”、“似”、“如”、“仿佛”等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构成的异化。

暗喻,比喻词多为“是”、“成了”等判断动词;或直接出现喻体,省略比喻词,拉近了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距离。

同是写“愁”,明喻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暗喻有:“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省略喻词的有:“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还比如,通常我们为表现一个人喝水时的急迫与贪婪,便以“牛饮”直言之,试分析“牛饮”这个词,我们发现“牛”直接修饰“饮”,是属于古汉语的一种特殊用法——名词作状语,牛饮即像牛一样地去饮。

当一个人急迫而贪婪地喝水时,凡是有经验的人们的脑海中便立即会联想到一头牛在池边不抬头不喘气地喝水的情形。

这就是因为那个隐藏在表象下的异质同构的道理:人喝水的动作与牛饮水的动作此时在人的大脑生理反应中作用力的式样同形,因此便迅速发生了异化。

同样道理,许多生动精炼的词语如“猴急”、“狐疑”、“狼吞虎咽”、“鲸吞”、“蚕食”等等,由古沿用至今,也都是这样跨类相通,颇为生动。

比拟指省略异化客体(人或物),以异化主体作施动者,将客体的某种属性赋于主体,突出其相似点。

快艇在海面上航行时会在船头翻出浪花,分出一条水路,这与犁头在地里分出沟渠相似,应该说“快艇像铧犁翻开土地一样耕在水面分出一条巨大的水沟”,但这样说太累赘,不如直接说成“快艇犁开了水面”。

这样就将“艇”与“犁”、“海面”与“大地”联系在一起。

再如,水波荡漾与人体的柔软、疲惫有相通之处,我们也可形容“秋水在无力地伸着懒腰”。

无需赘言,具体情况已历历在目。

通感又是更深层次上的异化。

从心理学角度讲,异化的现象可以归之于一种联觉。

所谓联觉,就是人把某一感觉得来的印象迅速转化为另一种感觉印象的能力,即视觉、触觉、味觉等诸感觉印象相互转化和沟通的能力。

具有较强艺术创造力的人通常都有这种联觉能力。

他们既可以在某种声音中“看”到色彩和形状,又可以在某些色彩中“听”到种种声响;既可以在红色中感受到温暖,又可以在蓝色中触到寒冷。

所以,朱自清能听到“荷塘”里的“渺茫的歌声”。

韩愈有一首这样可“观音”的诗。

名虽为《听颖师弹琴》,诗中却道: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除首句尚为“音”之外,其余皆为可睹之物,壮士身赴疆场,浮云任意卷舒,柳絮漫天飞扬,百鸟群中,凤凰一震云霄,正待笑傲九天,却猝然直坠。

然而,正在可睹之间,颖师琴声又急剧变化,由温语至激昂,由高强者到低弱处,意境的高远阔大,便如在眼前,看来“果然可观”,且效果不同凡响。

“观音”正是由于事物间的异质同构带来的感觉上的相通、相换。

这是因为声音传入耳孔,音质、音强、音高等所作用的力的式样进入大脑后,所激起
的力的结构同眼中所观事物的力的结构达到了同形,音便自然地可“观”起来。

同样,“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绘画”,也是这样的道理,都是源于事物间的异质同构道理,以大脑生理反应为中介,相互联系起来,将人们的各种体验重新激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