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人的护理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概述*
传染病的临床特征
(1)感染的概念及其表现①感染: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此过程和病原体的作用及人体的免疫应答作用有关。

②感染的转归: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病理变化轻微,临床上无任何症状、体征,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大多数传染病以隐性感染最常见。

显性感染:所占比例最低,最易识别。

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使机体发生组织损伤,导致病理改变,出现临床特有的症状、体征。

病原体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成为重要的传染源,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表现的状态。

潜伏性感染。

(2)病原体的致病作用。

①侵袭力: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体内扩散的能力;②毒力:包括外毒素、内毒素及毒力因子;③数量:就同一种病原体而言,入侵的数量常与其致病能
力成正比:④变异。

(3)感染中机体免疫应答。

①非特异性免疫;②特异性免疫。

(4)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①病原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是否引起疾病,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②传染性: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③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

其中流行性按其强度可分为散发、流行、
大流行和暴发几种形式。

④感染后免疫。

(5)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①病程发展的阶段性:一般分为4期。

潜伏期是指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一段时间,通常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前驱期指从起病到该病出现明显症状为止的一段时间,属于非特异性全身反应;某些传染病在经过前驱期后,病情逐渐加重而达到高峰,出现某种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体征等称症状明显期;当人体免疫力增加到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病人的症状、体征逐渐消失,食欲和体力逐渐恢复,血清中抗体效价亦逐渐上升到最高水平,临床上称为恢复期。

②临床类型:根据传染病临床过程的长短、病情轻重、临床特征可划分为不同类型。

③毒血症状:病原体及其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毒素可以引起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为多种传染病常见的共同表现。

(6)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①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②传播途径:③人群易感性:人群对某种传染病易感性的高低明显影响该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7)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等:②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生活条件和风俗习惯等。

(8)传染病的预防。

应针对传染病流行过程的3个环节进行预防:
①管理传染源:②切断传播途径:③保护易感人群。

二、病毒性肝炎*
(一)甲型病毒性肝炎
1、病原与流行病学
(1)病原。

甲型病毒性肝炎病毒(HAV),属于小RNA病毒科的嗜肝病毒。

(2)流行病学
①传染源:急性肝炎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

②传播途径:粪-口传播,以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最常见。

③易感性与免疫力:学龄前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青年人。

④流行特征:散发性发病;流行暴发:季节分布:以秋、冬季为发病高峰。

2.辅助检查病原学检测:①血清抗-HAV-IgM,HAV近期感染的指标,是确诊甲型肝炎最主要的标记物;②血清抗-HAV-IgG,为保护性抗体,见于甲型肝炎疫苗接种后或既往感染HAV的病人;③HAV-RNA,临床少用。

(二)乙型病毒性肝炎
1.病原、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
(1)病原:乙型肝炎病毒(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

(2)流行病学
①传染源:慢性病人和HBsAg携带者是乙型肝炎最主要的传染源。

②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其次是生活密切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

③易感性与免疫力:多见于婴幼儿及青少年。

④流行特征:散发性发病;无季节性分布。

2. 辅助检查
(1)血清酶的监测。

可见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反复或持续升高。

(2)血白蛋白的监测。

白蛋白(A)降低,球蛋白(G)增高,A/G 异常。

(3)血清胆红素升高。

(4)肝炎病毒病原学检测。

①表面抗原(HBsAg)与表面抗体(抗-HBs):HBsAg阳性见于HBV感染者;②e 抗原(HBeAg)与e抗体(抗-HBe):HBeAg阳性提示HBV复制活跃,传染性强;③核心抗原(HBcAg)与其抗体(抗-HBc):较少用于临床常规检测;
④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和DNAP:反映HB感染直接、最特异和
最灵敏的指标。

试题精选
乙型病毒性肝炎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
A.粪口传播
B.血行传播
C.呼吸道传播
D.母婴传播
E.蚊虫叮咬
答案:B
解析:乙型病毒性肝炎可通过血液、母婴、生活密切接触等方式进行传播,其中最主要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如输血、血制品、集体预防注射、药物注射或针刺等方式传播。

三、流行性乙型脑炎*
1.病原与流行病学
(1)病原。

乙型脑炎病毒,属虫媒病毒B组,呈球形,核心为单股正链RNA。

(2)流行病学。

①传染源:感染后出现病毒血症的动物和人,其中感染的猪(幼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②主要传播途径:三带喙库蚊;
③以隐形感染最为常见;④流行有严格的季节性,多集中在7~9月。

病人多为10岁以下儿童,以2~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

2.辅助检查
(1)血象:白细胞数增高,常在(10~20)x10。

其中,中性粒细胞达0.80以上,有别于大多数病毒感染。

(2)脑脊液:为无菌性脑膜炎改变。

(3)血清学检查:特异性IgM抗体测定可作为早期诊断;补体结合试验做回顾性诊断或流行病学调查。

(4)病原学检查。

四、艾滋病*
1、病原与流行病学
(1)病原。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是由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慢性致命性传染病。

HIV属于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亚科。

(2)流行病学。

①传染源:病人和HIV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后者尤为重要;②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染、注射及血源传播、母婴传播等。

2.辅助检查
(1)血常规检查:可有不同程度贫血,白细胞计数降低,血小板减少,红细胞沉降率加快。

(2)免疫学检查;T细胞绝对值下降,CD4/CD8比值<1.0。

(3)HIV-1抗体检查:阳性可确诊。

(4)HIV-RNA定量检测,可判断治疗效果及预后。

五、狂犬病
1.病原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
(1)病原。

狂犬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为单股负链RNA病毒。

(2)流行病学。

①传染源主要为狂犬:②传播途径为咬伤;③人群普遍易感。

2.辅助检查①内格里小体检查:为确诊检查;②免疫学检查:查找病毒抗原,阳性率为40%;③核酸检测:检测狂犬病毒RNA,灵敏度高。

六、伤寒
1.病原与流行病学
(1)病原:伤寒沙门菌,属于肠道杆菌沙门菌属D群。

(2)流行病学:①传染源是病人与带菌者;②主要经消化道传播;③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产生持久免疫力:④夏秋季流行,散发为主。

儿童及青壮年发病率高。

2.辅助检查①血培养:是本病最常用的确诊方法;②肥达反应:“0”抗体效价在1:80及“H”抗体效价在1:160或以上时可确定为阳性,有诊断价值;③血清抗体:相隔1周的双份血清抗体效价上升4倍以上有助于确定诊断。

七、细菌性痢疾
1.病原与流行病学
(1)病原。

痢疾杆菌,属肠杆菌科志贺菌。

可分为4群,我国以B 群福氏志贺菌感染为主。

各菌群均可产生内毒素,是引起全身毒血症的主要因素,也可产生外毒素。

(2)流行病学。

①传染源:急、慢性病人及带菌者;②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③学龄前儿童和青壮年人群多发;④夏秋季节多发。

2.辅助检查①细菌培养;②特异性核酸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

八、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病原脑膜炎球菌,属奈瑟菌,可分13个血清群,我国以A群为主。

2.流行病学①传染源为带菌者和病人;②传播途径是呼吸道传播;
③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④冬春季节多发病,流行高峰为3、4月份。

3.辅助检查①脑脊液检查:压力升高,白细胞数明显升高。

②细菌学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方法。

③免疫学检查敏感性高,特异性强。

(护理措施)
1按传染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给予呼吸道隔离。

隔离症状消失后3天,但不少于7天。

2病情轻者注意休息,勿进入人多的公共场所,重症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流通,有条件者进行空气消毒。

3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饮
食,鼓励患者少量多饮多水,保证入水量2000-3000ml/天。

4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护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