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吼不叫》读后感精选10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吼不叫》读后感精选10篇
《不吼不叫》是一本由罗娜·雷纳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 .8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吼不叫》读后感(一):让教育“润物细无声”起来吧——读《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
文/岸晓风
在当前这个浮躁的时代,父母们自身难以静下心来观察世界,理解世界,在对待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也难免使用“大吼大叫”的方式,这使得的一些家庭的教育变得简单而粗暴,而取得的效果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能读到《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这本书,则会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说实话,对于已经形成习惯的家长来说,要做到“不吼不叫”是相当困难的,对此,作者也是充分的估计的。
因此作者专门用了三章节的内容专门来研究“吼叫”的原因问题。
首先是要了解自己。
做家长的,如果意识到应该减少吼叫,意识到可以做点什么来扭转自己这种下意识的反映,就在改变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根据心理学家默娜.舒尔的研究,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就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辞上表现出攻击性。
但是同时,书中也正面告诉家长们,要理解促发吼叫的日常因素。
毕竟,吼叫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妖魔鬼怪,而是一种正常的情绪。
比如自己的情绪因相关事情变得负面,如父母缺乏睡眠、作息不规律等等。
当然还有更进一步的深层次因素,比如家长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育影响、自己的成长环境、遗传因素、身体健康状况问题,等等。
搞清楚了起因的状况,接下来,就是作者开出“药方”的时刻了。
一是让养育方式适应孩子的天性。
孩子天生具备一套性格特质,从婴儿期就开始影响他/她所面对的挑战与经历。
了解孩子的气质才能理解其行为问题、社会交往、偏好、争执方式。
同时也要了解自己的气质,从而达到两相协调。
当然在书中,作者也提出了若干减少吼叫的日常策略,包括观察和收集自己的情绪,逐步调整,加强沟通,规划自己的情绪控制路线,等等,当大家循序渐进的摆脱不良情绪读孩子教育的影响。
这本书的作者是罗娜·雷纳,曾在纽约和加利福尼亚的多个医院工作,参与多个精神健康项目,在世界各地从事妇女、儿童方面的慈善公益活动,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作者在书中既有自己的亲身经历,也有自己的教训,还有其他父母、志愿者的例子,而这些,都增强的本书的适用性、可读性和权威性。
《不吼不叫》读后感(二):让我们先学会与自己和睦相处,再谈教育
谁想对孩子大吼大叫呢?我想,也许没有一个父母会给你肯定的答案。
当然,也一定会有人把责任推卸到孩子身上,要么抱怨孩子不听话要么找各种借口。
当吼叫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也许每个人心头都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与挫败感吧,甚至,我们会因为后悔而对孩子产生抱歉的感觉。
这些表现,不是你一个人才有,而是许许多多身为父母却常常不得要领的成年人身上都会出现的情况。
前不久,读过了来自美国教育专家罗纳雷纳撰写的家教书籍《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一书。
过了很长时间又重新梳理书中内容、写评,是为了验证此书带给我从内而外质的改变,如今,此书带给我的影响依然在发挥着效力,我想,是时候评价一下此
书的主要内容了。
对于孩子,我们始终抱持着一颗深爱的心,我们懂得等待、宽容、理解、容忍等等那么美好的字眼,可是,现实终究是一个又一个层出不穷的意外,总会有新鲜的状况将我们打得措手不及。
有时候,也许不是孩子的原因,只是因为我们自己,我们没有办法让自己二十四小时都对着孩子微笑。
当吼叫过后,我们也会反省。
可是为什么下一次状况发生时,为什么我们还是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呢?在本书中,作者将带我们走向一条发掘自我的新生道路,她并不是一开始就把问题矛头指向孩子,而是直指我们自己。
她带我们发现自己、了解自己、善待自己,接着才是将爱投射到孩子身上。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需要了解吼叫本身。
首先,我们先要明白,我们又在吼叫了。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我们在吼叫时,我们常常已经忘记了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那么也就自然谈不到控制自我了。
当我们听到自己那令人不快的吼叫声后,我们更容易了解自己,原来,我们是这样的一个人。
此时,让我们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吼叫。
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参考,吼叫的原因很多,一种是内部触发器,例如烦躁、饥饿、疲劳、孤独、悲伤等等,另一种是外部触发器,例如孩子不按我说的做,和我争执、抱怨、抱怨、磨蹭等等,还有与孩子无关的外部触发器,例如另一半不按时回家、屋子乱、被父母指责等等,这些,都很容易让我们把怒火发到更为弱小的孩子头上。
了解吼叫的缘由很重要,这是让我们了解、观察与修复的重要阶段。
于是,我们需要深层发掘,为什么是我在吼叫?这可能与我们的童年生活有关,可能你对孩子的苛刻要求,只源于你对自己曾经生活的不安。
找到源头,你就会有治愈的渴望,希望在自己这里改变对下一代的不良影响。
单是发现自己还不够,此时像疼爱童年时的自己一样去疼爱你现在的孩子。
要懂得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有时不是他做得不够好,只是他不符合你自认为正确的行为方式。
比如你是急性子,难免会觉得孩子磨蹭是个大毛病,其实,那不过是孩子的个人气质而已。
我们要做的,是充分了解孩子,不以自己的规范来衡量孩子。
这一章是一场正念修行,作者带我们走出对自己对孩子的认知误区,让我们学会了解与原谅,让我们放下包袱轻松上阵。
第二部分,减少吼叫的实用日常策略。
这一部分,需要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墙上划个表格,或者在本上认真地记录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你不需要做很困难的事,但你要忠实地记录。
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停止对孩子的吼叫,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完全真正地了解自己。
所以这个过程是让我们对自己有个足够的认识。
这个表格里你要记录如下几项:
吼叫的事件,你的反应,你的回应,以及后续情况,最后是要分析你和孩子分别的气质特点,并且评估一下你的处理方式。
这个过程不能一下子让现状发生改变,但这只是一个了解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为了过去长时间建立起来的模式。
现在,你正在进步。
之后,你需要追踪这风暴的来源,并学会自我同情,当你学会拥抱自己,才会有余下的力量来爱别人。
那么,实用的策略来了。
调整与改善5个原则以及学会管教的4C法则,将是我们最终执行的途径。
这里不详细述说,需要自己看书学习。
当然,即使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改变,我们依然会有沮丧心理不断反复,改变与复发总是交替发生,迷茫、疲惫,这是每个做父母都会遇到的情况,在这里,作者提到最管用的办法就是,不要等风暴发生,而是要积极的预防,提前思想和提前计划,就计划和孩子沟通,对计划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都会让吼叫发生被扼杀在萌芽中。
作者提供了一些小技巧,但我想更多的解决方案可能还在我们自己与孩子
相处的生活里,智慧可能就来源于你自己。
第三部分,是一些特殊情况。
来自祖父母的困扰,来自婚姻的麻烦等等,这些可自行参阅。
我认为此书最大的方向就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教养模式,用我们平常的话来说,在爱孩子之前,先学会爱自己。
但有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其实我们很多人说到底也还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才发现自己原来有那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才知道,儿时的许多矛盾问题都驻扎在心里阻碍我们成长。
因为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没有学到足够成长的智慧,很轻易地我们也会把原生家庭中得到的又重新施加到孩子身上。
虽然我们这代人有了足够的机会学习与改变,但彻底改变却并不容易,所以我们只能不断地试错,不断地在新旧之间挣扎。
这可能就是我们特别容易发怒的原因吧。
况且,我们真的缺少一些实用的方法将自己的心引出泥潭,当我们只会说大道理时,可能我们更需要一些实用的技巧,告诉我们如何一步步地去做,告诉我们不要急,改变是一天一天进行的,告诉我们不要怕,因为有许多人都和你一样。
当我们对自己的心不再那么计较,我们可能会慢慢治愈自己。
我们的心轻松了,才有更多的笑容回应孩子。
这本书,就是这样,将我们心灵带出泥沼,是一本实用的心灵与家教书籍。
书中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正念修行。
候行本来源于东方,经国外一些教育专家的改良用到了教育中,非常有意义。
一个人只有了解自我,关注自我,关注当下,不再急迫与忧虑,才会让孩子与自己学会一道轻松生活。
书中许多理念,不能一一赘述,读过此书后,我时时关注自己对孩子说话的态度,确实能够控制了自己的情绪,每当想要发怒之前都会先问问自己,这是一场突破性的进步。
《不吼不叫》读后感(三):吼叫是个魔鬼
吼叫是个魔鬼,它像一个泥潭,每次当你吼叫完之后,就开始后悔,后悔自己的冲动和不宽容,然后下次,继续像个被点着的炮仗一
样冲着无辜的人发火,再次内疚。
吼叫发泄之后的快感和满足转瞬即逝,于是潜意识会驱动你奔向这种致命的诱惑,恶性循环,越挣扎越深陷。
每一个为人父母者,初时一定是立志做一个最包容最平等最有爱的父母,内在外在的刺激因素却会让这个美梦破碎,感觉无能为力的次数愈多,吼叫就会愈加频繁的出现。
我们信誓旦旦的说要做个不因为孩子弄撒食物发火的人,不因为他带朋友弄乱家里发脾气,不因为考试低分生气,不因为突如其来的哭闹抓狂,临到事头上,那些誓言早就忘的九霄云外,事后又因此无比羞愧。
《不吼不叫》的罗娜·雷纳用这本书告诉我们,不需要羞愧,家长有生气的权利,也有控制情绪的义务。
罗娜·雷纳已经是奶奶级的人物了,近五十年的专业加上自身养育四个孩子、两个孙子的经验,她见识过足够多的案例,懂得科学有效的理论知识,也有教养的切身体验,所以她比很多儿童心理学专家更懂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
与孩子建立亲密合作的关系,不但是个技术活儿,也是一种艺术,既要有理论的条款框架做支撑,也要有足够的情商去交流。
这本书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为写作主线,穿插大量他人和自身的案例,帮助读者直观的去感受揣摩不同情景的应对态度和方式。
第一章是对吼叫这一行为情景含义上的解读;第二章和第三章引导家长发现自己吼叫的内外诱因,让家长以客观的心态去认识人类的这种情绪,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影响。
有一天,孩子的爸爸对我说:“你最近对孩子怎么这么没有耐心,老是吼她。
”其实当时我自己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工作上的不如意引起内心的焦虑;个人时间的减少导致很多爱好都无法如常去做,形成了内心的失落和烦躁;孩子因为我在家的时间减少反而更加黏我,继续导致我的时间减少;层层因素叠加,造成我阶段性的狂躁和内疚并存,想改善又无从下手。
罗娜·雷纳在这两章里的解说和练习让迷惘的家长们找到了平抚坏情绪的方法,敢于正视自己的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
第四章是关于孩子天生气质的部分,这一章可以和青豆书坊之前出版的《发现孩子天生气质》结合起来学习理解。
两本书都提倡家长
选择适应孩子天生气质的教养方法,既不扼杀孩子的天性让其感到痛苦,也能让家长过上更轻松有趣的育儿生活。
此后的两部分,一个是针对吼叫者是本人的情况给出整改建议和方式,一个是针对吼叫者非本人的情景给出解决方法,作者思虑的详细而全面,可操作性强。
孩子的成长和父母的成长相辅相成,成长的路上总会有坎坷和伤痛,对孩子吼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永远认识不到吼叫对亲子关系会造成多大伤害。
因此,我们对孩子的管教“要以他的情感和需求为中心,并需得关照自己的情绪、想法和呼吸。
”
文/团团花哚 2016.03.17
《不吼不叫》读后感(四):吼叫是手段吗
一直以来,我都被亲友贴上脾气好,忍耐性强,适合幼师的标签,我也曾经也一直以为自己是理性,客观,忍耐力很好的人,至少不会因为女儿每天玩水换三四次衣服,拿着水彩笔把床单当画本涂鸦而去大吼大叫的指责她,那时候也想当然的听说别人打骂,体罚,虐待孩子时,觉得不可思议,但是慢慢地我发现我变了,她不收玩具时,我会拿着衣架对她,看着她满脸的恐惧却丝毫没有犹豫的把衣架落在屁股上,直到那天她在和玩具小兔子做游戏,她说,快点,站好,妈妈去拿衣架了…….我才知道我错了,当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时却又要求孩子有自控力时,这样的要求是多么强人所难。
这时我有幸拜读了美国的罗娜·雷纳著作的这本《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才把心中真正是吼叫的原因剖析出来。
书中的孩子不单单指我们孕育的下一代,也可广义的理解为让我们毫无形象撕声厉竭的发泄对象,
首先我们来找出容易让自己发脾气的日常因素,这和个人生活习惯息息相关,我们尽量在时间事件上找到诱发自己吼叫的导火线,放弃自己的固执坚持,这个叫做内部因素,然后来自外部因素,当你看到你的伴侣又把内衣扔在浴室的地板上时,你是否能感应到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在不断的升级,膨胀,你会开始想(升级想法)我都说过一百次了,他还是这样乱扔,我为什么每天像个保姆一样,他为什么从不在意我的要求,继而你就会感觉到悲伤愤怒。
如果你还是这样继续
消极负面的想法充满思绪时,那么当你和伴侣打开门时,你酝酿已久的情绪和想法就爆发了,你会冲他大嚷,大叫,那么这时你就应该好好按照本书的实用策略来管理自己的想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现在当我们想要爆发情绪时,要先平静自己的内心,当然你被激怒时,想要平静没有那么容易,我们试着跟作者的不吼不叫的A-B-C-D-E法则一起来练习,自问、呼吸、平静自我、确定需要、同理心。
这需要不断的练习,对,你没听错,就是练习,别放弃!不断的练习,让自己平静下来,改变表达方式,找到合适的方法.这就需要沟通、选择、结果、连接的4C法则来帮忙.
沟通:清晰,简短,具体,放低身段来示范和解释,多鼓励
选择:让对方对自己有控制权,确定是真心想给对方选择权,不是孩子跟你对着干
结果:制定相关规则并且随着进步不断调整,并及时的利用无法解救的结果
连接:管教的核心,定个约会,找到共同喜欢的爱好,不要记仇
全书生活案例结合实际,方法细腻贴心、合理实用、风趣睿智.当你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不吼不叫时,你就会心怀同理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吼叫代代相传,不仅迁怒于人,更会破坏家庭环境,而且当怒吼无效时会使人变压抑,产生暴力倾向,严重的导致社会悲剧的发生。
知易行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不吼不叫》读后感(五):用最美好的心情,牵着蜗牛去散步
文/蓝莓兔子
“汤姆!我已经给你说过一万次了,做完作业之前不许吃曲奇饼干!”
“杰西!为什么你做任何事情都像只蜗牛?!如果你再这么慢,你一定会迟到的!”
“玛莎!关掉电视!睡觉时间早就到了!你总是这么拖延!”
……
这是每时每刻发生在每个家庭中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也是很多家
长对孩子说得最多的语言。
我们总是期待着奇迹,以为当自己愤怒地吼叫出上述话后,孩子就会乖乖地说一句:“对不起!妈妈!我错了!”“好的,我现在就改正”“哦!妈妈!我真的没注意到时间,对不起我又让你生气了!”
然而,一切都是妄想。
当父母吼叫着表达自己的愤怒时,得到的回应永远不是我们所期待的认错或改正,而是孩子不以为然的反感或变本加厉的反抗。
对于每个失控的父母而言,吼叫也许是他们处理家庭矛盾最简单直接的方式。
他们坚信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可以迅速改变眼前的现状。
他们想要迅速从混乱和烦躁中逃离,却往往被挫败感所包围,不得不陷得更深。
就像罗娜.雷纳在《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中所描述的那样:“我们总是竭尽全力想要脱离当下,可是当下才是生活。
”所有我们努力想要摆脱的当下,都是值得用心去对待和研究的亲子瞬间。
吼叫是一种本能的发泄,却绝非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
它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可以采用粗暴而未经思考的解决问题方式。
这种习惯或许源自父母童年的教育方式,也可能是源自父母所承受的生活压力。
但不论是出于什么原因进行的吼叫,都只能(或不能)让孩子短暂地改变,却无法发自内心地信服。
大多数喜欢吼叫的父母都是因为生活中承受的压力所致。
他们被追求完美的思想所绑架,努力想把孩子培养得更好,却往往因为找不到适当的方法而备感无力。
压力人人都有,但却不是人人都懂得疏解和释放。
我们常常以爱之名,因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比如时间不足、做事拖拉、习惯不好)发生争执,从而触发自己吼叫和情绪爆发的开关。
然而焦虑和吼叫都不是解决问题的良药,相反,它们会引发新的问题,浪费更多时间,并将亲子关系带入危险而不安的尴尬境地,从而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去修复与弥补,然而原来的问题却依旧存在。
罗娜.雷纳在这本书中,用逐步剖析、娓娓道来的方式告诉我们那些停止吼叫的秘诀:
★在和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退出争吵场景,想象自己是个旁观者,就能更多地理解孩子的感受。
★排除外界压力或其他人对自己情绪的影响,排除自身身体状况所导致的急躁与焦虑,如睡眠不足、过度劳累、孤独等会导致情绪爆发的不良因素,用更加单纯的心情去解决孩子的问题。
父母只有先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才有力量去思考和处理与孩子间的冲突,并且温和从容地面对他们。
★谨慎使用吼叫,只有在必须立刻停止的影响安全的行为发生时,才使用吼叫去制止。
★建立自我同情,用对待朋友的宽容去帮助自己减少内心对完美的追求,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孩子。
我们都不完美,哪怕偶尔犯错,也不妨碍自己成为一个好的父母,或孩子成为一个出色的人物。
但不能要求孩子在所有的领域都出色。
尽量发掘他们的优点,接受他们的不足。
★正确看待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性格和能力差异,放弃愚蠢无用的对比。
★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和决定权,和他们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会他们直面问题而非用哭闹喊叫去逃避。
★用后果教育代替惩罚教育。
让孩子承担后果是为了帮助他们将来做出更好的选择,而不是为了让他们在当下感到羞耻。
书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不吼不叫的A-B-C-D-E法则,即自问(Ask)-呼吸(Breath)-平静自我(Calm yourself)-确定孩子的需要(Des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同理心(Empathize)。
之所以喜欢这个法则,是因为大多数情况下的大吼大叫的是出于自己本能的发泄,而非深思熟虑的思考。
当你愿意花时间思考某种场景时,你是在对孩子负责,而不仅仅是对触发自己情绪的东西或者你的压力作出反应。
从这五个法则中很容易可以看出,停止吼叫的秘诀首先在于关注自身感受,控制自己的情绪。
其次才是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自问意味着对自身感受的审视和关注,了解自己情绪失控的症结所在;呼吸是
对身体的放松,可以缓解因内心崩溃而产生的身体僵硬及呼吸急促;平静自我则意味着身心的共同放松,为营造相对轻松的沟通氛围做准备;只有在调整自我的基础上,才能用心了解孩子的需要,从而换位思考,对他们的处境感同身受。
需要强调的是,不吼不叫并非溺爱,而是采用更为温和的处理方式去解决父母与孩子间的争端,是耐心的接纳和温柔的坚持。
教育不是赛跑,而是放慢脚步,陪着孩子一起成长与改变。
用最美好的心情,牵着蜗牛去散步。
:一个小问题。
卡里斯蒂.卡特博士在序言中提到的罗娜.雷纳的《是我在又吼又叫吗?》实际上就是本书(《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其英文原名为”Is That Me Yelling?”。
但既然中文译名已改,序言中所提到的书名翻译也应保持一致。
《不吼不叫》读后感(六):和雷纳一起,再也不大吼大叫了
大吼大叫,相信你并不陌生——小时候,你见识过父母或邻居们的狮吼;入学后,也不乏遇到嘶吼功力深厚的老师;社会上,你也见识过骂街的泼妇或撒泼的男人们;入职后,上司在各种会议上声嘶力竭地强调工作重点。
所以,大吼大叫无处不在。
在这么多吼叫当中,给心理能留下深刻阴影的,恐怕要数父母的吼叫对年幼的孩子吧。
父母对孩子爱都来不及,为什么会忍心大吼大叫呢?是什么因素导致吼叫的出现?吼叫的根源在哪儿呢?有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呢?
毕竟跟小孩子谈理论,他们不会理会,所以罗娜护士从父母的角度出发,总结了自己作为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也分析了在工作中遇到的父母与孩子相处中出现的案例。
整本书里,她没有试图说教,没有所谓的金科玉律,而是倡导父母们先平静下来,讲究方法地了解自己和孩子的气质、帮助孩子发展同理心,父母先变成有耐心、有同理心的家长,进而从自身出发改变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停止吼叫,营造能够平等、轻松对话的氛围,从而改善亲子关系。
在第六章里,有两段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们所说的孩子需要管教,并不一定要通过吼叫或严酷的处罚教会孩子辨别是非对错。
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