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沄书法管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書法管見 古人云:“欲書先構筋力,次乃求之形 體,次乃求之法度。”蓋天地間凡物具壹形 體,而形體中必有筋骨,然後肌肉色澤乃有 所附。筋骨藏于肉,色態敷于外。古人謂綿 裏針,如以綿裹針,外豐腴而內峭勁,後人 但見筆畫調勻,姿致高逸,此于皮外求之, 而不知其中之健骨內藏。宜乎千余年來,無 能追法魏晉間也。故論字必自辨骨始。書法 稱二王爲祖,無論不知與知書者,誰不推崇 浮慕?亦思蒼颉造字以來,天地之精英所 發,至今壹線未墜者,賴有《淳化》《大觀》 諸帖流傳世間。竊意學書者徒隨聲推崇,而 未必實有心契其所以然。何也?唐時雅重書 學,如虞、褚以及顔、歐、柳、薛載于諸帖 者,可謂極盛。然細細加講論,則唐已失先 正之遺,況等而下之宋、元諸人乎?後世近
-5-
紙不深,作小字可以粉飾,若略大如《淳化》 《大觀》《聖教》《蘭亭》等字,便窒礙不通 矣。且指之首節,勒筆不深,手力亦無所施。 昔人所傳雙勾一法,將筆管執於二三指之 內,而以大指、四五指堅抵之,如管為繩索 縛定,由勒有力,指端竟不復動,但管納於 指之第二節,則搦時作書,筆尖向左,筆頂 而右,不得其平矣。不得其平,於何而中? 於是不得不思懸腕,使筆直豎,中正無偏。 此法初時苦澀,不比尋常指送之易。然欲深 造古人,茍入門點畫先隔千里,愈離而愈遠 矣。須篤信而操練之,使腕可略懸,尋出點 畫中一段真氣。運用日久,筆下滿圓,一切 時人筆路,不堪入目矣。右軍、張芝池水盡 黑,子昂不下樓數十年,古人用工原專。《黃 庭經》小楷,非工夫到極處不能,《樂毅論》 《道德經》褚、趙臨本,骨力久失。今從指 力作蠅頭,亦曰楷書,此不過隨筆排勻,漫 無作意。指靈機熟,翩然可睹,而逐筆拆開, 中邊缺陷,無力無骨,不是古人瘦硬筆意, 僅可繕錄書冊而已,風雅一道未之聞也。小 楷筆法,如玉箸小篆,圓健生動,若使一筆
-4-
晉人去篆隸未遠,是以筆力雄秀,今 人 不知筆力。試看篆隸諸帖,那一筆不用力? 究竟篆隸之易於真行者,篆隸轉折處少,真 行逐筆滿送亦同篆隸,而轉換頓挫備極變化 之妙。又篆隸勢緩,可以作意而為,真行筆 力雄健,又極快靈,若不經意,乃天地間自 然之奇理。留以於真行,當先窮諸法,而後 終日臨池,體會數十年,愈覺其妙,愈覺其 難。
-6-
輕而無力,一筆重而粘滯,或起筆輕而收筆 重,不從逐筆細論,所謂布算子字,不假歲 便自成規模,何能稱銀鉤鐵畫邪?
今世作字動曰從小楷學起,此大不然。 小佣小胥,抄錄文稿,欲其安排勻淨,易於 取效,未嘗不稱捷法,若論名書,則小楷須 筆筆有力有意,急切不能懸管,當先從《淳 化》等真書稍大者,盡力送出,使筆畫有准, 以次收小。古時教人作字,先從點畫偏旁字 母學起,學足然後成字,最無茍簡之病。但 結字聯絡,用一身之力搏轉,正如太極圓內 外皆有包裹之勢。是以必須參學行草,庶幾 手底靈轉。東坡云:行草欲其嚴密,真書欲 其飄揚。然神采飄揚,骨格嚴密。病害字之 妙處,第一在轉筆疊筆,有轉筆疊筆,方能 取勢取神,誠以彼筆之起筆,生於此筆之盡 筆,相生相應,若聯若斷,倘各為一筆,則 不相牽屬,便如人身血脉俱散,尚何神理 哉?
凡作一筆,須力與筆齊到齊住。若筆先
- 10 -
而力後,則轉掣單弱,力先而筆後,則結束 不緊。一落筆便須著力滿行,行到盡處,手 一暗提,力仍回到起處,若止回得一半,亦 自回越尋常,然斷為能古穆。作一橫一豎, 起有力,中有力,住有力,作一撇,起筆便 須雄重,不得行過一二分然後出力。撇之尖 稀與懸針之尖鋒,皆須用力運到,乃可收回, 不是隨筆飄去,要使尖鋒與次筆緊相應。一 捺起筆,輕絲已暗用在來筆之先一段,一入 要筆便有半力,可以雄重按去,收束自緊, 且有回鋒。若從本筆才用力,筆勢太緩,筆 盡而力未盡,放則長而不稱,強收又拘束無 精神回顧矣。一點亦三過其筆,使鋒從中出, 乃之筆,方映帶有情。
-9-
腴,執管緊直,自然雄健有力。學書者應思 如扶乩木,直不可撓,而周旋折旋以周身之 力運之。筆入紙中,墨溢紙外,精神凝聚, 久而耐觀,即勒石亦可鉤摹不失神理。落筆 點畫,又須如工匠之金鐵鑿成,木竹鋸定, 一材一料,雕琢合度,然後制合為字。若信 手拖沓,未經追琢,則似伐木者連皮帶葉, 其遂可制為器皿也耶?
字之形體多方,所以象地也。其四面團 結之氣成一大圈籠乎字體,天包乎地也,點 畫位置,變動不居,即人事行乎間。一字也, 而三才之道備焉。筆力提起,空際盤旋,天 氣之絪缊上升,點畫透入紙背,地質之厚重
右軍書為千古一人,即大令亦遜之遠 矣,後代再無及者,蓋開天闢地之人,乃間 氣所鍾,生知之質,又加困勉工夫。茍不真 知其秘,徒勞數十年,終屬歧途異轍。然謂 絕詣難幾,仰鑽莫及則可,若竟謂無途可循, 止憑臆索,是明明有可入之路,而未之知也。 但必逐步而行,由生達熟,獵取淺功,則斷 斷不能。
神奇變化,止在筆端,欲思所以運之, 先自執筆始。今所傳筆法,亦云實指虛拳, 惜實處未經發明,是以數千年來,無有知古 法者。如作書執管於二三指之骨節,極易使 動,便覺靈活。但輕送虛描,指力有限,入
字與人身相應,氣骨為主,處觀不見也, 而立而肉附之,外則精神發越,內則血脉周 流。結體嚴整,人之身軀是也,其挑、趯、
-7-
撇、捺開展處,頭項四肢是也。顏、柳作字, 筆亦雄悍,但通體強按,內寬外促,如身軀 胖大,手足短縮,外局不舒。董華亭逸致可 愛,而力不凝厚,又無垂紳正冕岩岩氣象, 不耐逐筆細檢,行書牽聯有情,楷書法不整 肅。凡作一字,自起筆而三五筆,十數筆, 總屬一氣,直到字完繳回,通身方有呼應, 不得一筆寫斷,又加起頭,古人謂字無兩頭 是也。如作一永字,丶完便生,完便生 フ,フ完便生丿,丿完便生乀,各要一氣流 通,毫無間斷,使字之外形包乎字身,能合 法度又生神致,乃為全美。若每筆中邊運用 未到,則光澤不足,或起落雖足,而外氣不 貫,則散漫不相生,大失字理。夫結構一字, 不徒於有點畫處見周到,而在過接無點畫處 見精神。凡一筆有四面之鋒,須思如何起, 如何往,逐筆逐分運滿。其過接空隙處,即 用不到也。間露牽絲, 不過隨手力之高下,自生一種靈機,非可安 排勉強而為之也。其工夫最在手力,提得起 落得下。倘工夫不深則提不起,既提不起則
排算作字,非不調勻,全無生動之韻, 一涉行草,便筆盡露矣。自晉以後,行草自 上可以至下,自下不可以回上,自左可以至 右,自右不可以回左,而不思字如人身,腦 頂氣血可以下注足趾,足趾氣血可以上貫腦 頂,兩手足可以互相融也,一淤窒則不仁矣, 玩右軍行草自得之。
右軍之纛直豎不臥,扶乩之森畫沙成 字,筆法亦然。筆毛甚軟,軟者所以道其豐
- 11 -
半而強。或起之半而強,收之半而弱。古人 論書宜先打圈,蓋圈圓足則手力均,其周流 皆從左上從右下,要手力逐比擠緊,不徒專 靠筆行,手力不均,則字體偏矣。唐、宋以 後,字凡起一筆,過到第二筆則不由左上, 遂直趨向右,因覺字之左旁左肩,精氣不曾 貫注,且勢屢右行,字身不能周正,難稱端 楷。字如八陣排列,或如戈矛縱舞,四面捍 蔽,空白無點畫處,神氣完固,箭鏃所不能 入。今學字之始,須筆筆從左上行,俾兩面 注勻。如作一日字, 今人一豎完即向右仰, 既覺左邊空虛,而力與勢皆收不住,字之中 間寬松不嚴整矣。結成日字,只如半月之形, 當使豎從左行,似一圓圈,牽絲不露,可為 全璧。況左有含蓄,右邊曲折收到兩點時, 自然緊嚴,到熟時惟豎內暗起,不必露向左 矣。細體自能會之,古帖皆然,人忽不察耳。
筆畫圓滿,巨者如木如竹,細者如錐如 絲。凡天地之生物,雖肥瘠不同,而體皆圓 足.落紙能圓,則墨光迸射,且點畫中之空 白處,雖至小而朗然。筆中則圓,鋒側則半 潤半枯,中者可由此起彼,側者則不復暗回, 又須另起頭矣,常論作字如一道長繩,盤為 點畫,一筆由左而右,則筆到右盡處微頓, 周回到左,然後轉出它筆;由下而上,則筆 到下盡處,又須直回到上,一筆中一去一來, 皆有兩到,中邊始足。其無點畫處,亦皆暗 有繩子轉折,重疊牽連於其間。嘗聞畫家竹 木山水,圓筆為之,神氣乃遠,書畫之理, 一而已矣。
古人用功日久手力已一線不走空中遠送生趣不窮試看淳化閣帖思翁一生得意處原有上片靈機其銅龍館帖一部盡臨淳化名書未有不由入不必求顯出能深入必能顯出其不能顯出仍是未深入世人見關賢縱恣出奇處取媚學之數十年愈寫愈俗不可以入風雅之場試思當世學書者不知千萬而出人套大圈大圈內又生小圈而筆力與皺法一樣氣機緊不可懈
汪沄,清書法家,生平事迹未詳。《書法管見》爲汪氏論 書之作,凡三十九則,論書不依傍門戶,不徒作誇飾之語。 《書法管見》一書,有清乾隆年間刻本,是書流傳極少。
學書動曰多寫,然多寫所以熟練而已, 不能古也。又曰多臨帖,然多臨所以仿其間 架位置而已,於神理不得也。此皆後起工夫, 而非入門道路。蓋欲學書,先求筆筆中鋒, 用一身之力以運之,迨略用得動,而多寫與 臨摹之功始有所施。不然,雖熟面無骨。華 亭云:如新婦梳妝,縱百般嫵媚,無烈婦態。 茍無烈婦態,則俗韻斷不能除,所以先須換 骨也。
字合乎人之一身,雖握於一手,而自左 而右,自右而左,包乎周身之度。柳誠懸筆 諫言“心正則筆正”。我朝清書用一直行烏 絲,亦中正之道,漢字變化錯綜,而凡字須 取其正中處以對中心,左右盤抱,兩面始平。 蓋作書用右手,由左到右則須而便,由右到 左往往以筆挑剔,總不用力送去。是以論方 體則棱角虧欠,論圓體則起之半而弱,收之
作字先講執筆,筆正則力正,力正則上
-2-
下左右回旋向背無不著紙。但筆鋒之細,止 如毫髪,而欲假此毫髪之鋒,運出周身之力, 隨於所轉,固是極難。今世每言指力、腕力、 臂力,而不知非用一身之力,則終不靈轉。 既不靈轉,則未為精微之極致。凡人做事豈 能件件做到極處,況字學不過一藝耳。必謂 造到極處,似乎誇妄,殊不知古人制字,皆 有精意,不於此辯論則已,若辯論則有一定 不可易之理。非如此斡旋靈轉則義不全,而 非周身之力則必不能斡旋靈轉,此亦天地自 然之運,古人特早參之,非好為矜奇造作以 愚後人也。
用周身之力以作字,則當尋何以用力之 法,蓋字之千形萬態,變化無窮,而妍媸在 點畫之中,非在點畫之外。今人止從外貌窺 之,所以全不得其古健蘊藉處。古人云:“世 人但學蘭亭面,欲換幾骨無金丹。”字之點 畫多者,但令位置停勻,乍亦好看,細按氣 骨,則不可以欺識者矣。筆畫之少者,則一 望可辨,譬如“一”字,僅一畫耳,臨仿亦 易,而臨千萬過終不相似,或作真書之一字, 筆勢紆緩,猶易強摹,即略不相肖,或可忽
-1-
則不過董華亭、趙吳興,遠則蘇、黃、米、 蔡,又或眼界略高矯乎宋人,則以顏、歐為 雄健排奡。問之魏晉法帖,彼亦未敢非之, 求其心之所契神之所依,則未必有出於甚生 情之真。無怪乎魏晉真訣泯滅幾盡。此非千 萬言所能馨,始隨所得而隨言之。
字學始於籀文,繼以小篆、八分,繼以 真、行,則亦如作詩之必本於三百篇。按上 古原系漆書,凡點畫非使力不能入,不比後 來毫筆圓軟,便於指揮。今但以梨棗流傳, 使文義不泯,則無所不可。若必窮究字學之 本原,則舍力而言字,直未入門,又何優劣 之可較乎?今人看字,動曰筆資之可以學不 可以學,不知筆資天之所賦,有秀有鈍,筆 力則人人可學,引論工夫之深淺。如讀書之 記性悟性各有不齊,而斷無竟無記性悟性之 人。不過各因其所受,隨力使出,以至於手 熟。雖成人小子,各自有一種天然之妙。如 天地之產草木,其枝椏橫生豎長,種種不同, 其不各有情致,耐人玩賞。不比剪彩為花有 華彩而無生气也。
-8-
不能轉,而落不下則間架法度非失之緊,又 失之寬矣。提起則仍順此筆氣落下,不是審 固加落,是以提筆猶易,落下極難。落下要 懸空直下,真同鷹起鶻落。工夫未至純熟, 必手不應,怯而不能如意。蓋字半個,其中 空隙無多,忽然從空一筆補入,左右停勻, 向背得勢,自覺全神振動。今人於點畫內著 筆,不過以筆尖探入,全無警策。古人評晉 字,以點畫為性情,正從難處下手,今 人 避難就易,百般取媚,不知寧澀毋滑,寧拙 毋巧,茍隨筆姿所至,長短任意配搭,輕變 字形,左右判為兩橛,中心空缺,皆未足與 論古也。
-3-
過。若行草之一字或二字、心字等類,點畫 甚少,各帖不同,而其行乎不得不行,止乎 不得不止,皆有一種妙趣,勉強效颦,惡劣 愈顯。《淳化》諸帖,人亦群然學之矣,其 中足下二字,足字兩小折,下字止三點,右 宮隨意揮去,變態萬狀,而無不神奇,後人 百般刻畫,總無一可觀者也。
作字之理,不過中鋒二字盡之。然人初 下筆,未嘗不曰中鋒,但落筆雖中,一行筆 則臥矣,迨轉折既多,則純系側筆。古人則 自落筆以及左右盤旋,甚至一氣連三五字, 直無毫芒非中,故能精神貫注,骨肉相生, 即所謂君子而時中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