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完整版教学ppt课件全套教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法》(1988年)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 使全球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法进入“可持续 发展阶段”
1993年3月,全国人大成立了环境与资源保 护委员会(简称环资委),标志着我国进入 第二次环境资源立法高潮
从1994年起,环资委在加速制定新的环境与 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同时,开始对原有的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进行整理、修改 和完善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二)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概念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一切能够为人类所利用 的物质和能量。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森林 、草原、野生动植物、矿产等自然要素,以及 阳光、风力、地热、潮汐等能量。
相对性 动态性
分类
根据自然资源的利用限度,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 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和恒定性资源。按照 自然资源的存在形态,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土地 、森林、草原、水、矿产、野生动植物等。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这一时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具有以下几个 主要特点: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3.改革开放以后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1978年之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也是我国现
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进入迅速、全面发展的阶 段,这个时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又称为“经 济转型时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或称“当 代中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1978年,我国修改后的《宪法》规定:“国 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 害”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环境资源、环境资源问题和环境资源保护
一、环境资源 (一) 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环境”一词在不同的学科里具有不同的含义 我国的环境立法对“环境”的概念采用了概括式与列举式
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以下简称《环境保护法》)第2条规定 环境是指作用于一个对象的所有外界影响与力量的总和。 环境总是以某一对象为中心而言的,人们把这个中心对象 称为主体,把围绕着中心对象的周围世界称为环境 。 根据是否经过人类加工改造,可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 为环境 参考加拿大《环境保护法》
在世界各国法学界有不同的称呼,除了各国共 称为“环境法”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外, 还有许多别名。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我们认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调整有关环 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的社会关 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包括环境保护法或 污染防治法、自然保护法、资源(能源)法 、土地法、国土法、区域发展法或城乡规划 建设法等法律。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四)中国环境资源保护的发展概况
第一个时期是鸦片战争以前,称为中国古代环 境保护。中国古代的环境资源问题与世界古代 环境问题大致相似
第二个时期是鸦片战争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前,称为中国近代环境保护。环境资源问题 主要是自然资源被破坏问题。此外,这一时期 中国战争不断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人类环境观与环境资源保护
人类环境观是人们对环境的知识、心理、观念 和思维的总和,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之上的并 反作用于生产力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环 境观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种:即传统的环境观和 现代环境观。
传统的环境观是一种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取 向,以人统治自然为指导思想,以反自然为主 要特征。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第三版)
第一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
第一节环境资源、环境资源问题和环境资源保护 第二节环境法的概念与发展概况 第三节环境法的目的和作用 第四节环境法律关系 第五节环境法的体系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重点问题
1 环境资源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2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与特征 3 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立法趋势 4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和作用 5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概念 6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
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产生至少可以追 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经过一千多年 的发展,至秦汉之前,已逐步完善起来。从秦 汉以后直至明清时期,这种思想在实践中得到 了一定的发展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在防治污染方面,早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 ,就出现了一些零散的法律规定
在自然资源保护方面,根据历史记载,在开 发、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保护方面,最早的 法规可以追溯到4 000年前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三、环境资源保护
(一)环境资源保护的概念 所谓环境资源保护是指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 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保证自然资源 的合理开发利用,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行政、经 济、法律、科学技术以及教育等诸多措施和行 动的总称。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第三个时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称为 中国现代环境保护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这一时期环境保护的发展很不平衡。大致可 以分为三个阶段:
(1)从1949年至20世纪60年代末,是中国现代 环境保护的萌芽阶段,以保护森林、矿产、水产 资源、野生动物等自然资源和防治水土流失为主 ,也有少量防治污染工作,但还没有全国性的环 境保护管理机关和系统的环境科学理论。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 边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达到了触目惊 心的程度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1973年至1978年,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开始起 步,但在当时政治形势下,无力阻挡污染加剧 的趋势。中国的环境资源问题处于加剧期。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得到迅速发 展,国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律 法规,使我国的环境资源问题有所控制。但由 于过去的环境资源问题历史欠账太多,加之在 近期内中国的经济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许多 地方和部门没有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问题,因此,环境资源问题不容乐观。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现代环境观要求人类必须在研究自然资源再生 能力和环境自净能力的基础上,有限制地、合 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人类和自然协调 发展;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正确行 使环境权利,切实履行环境义务;必须正确处 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以长辈的责 任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的环境遗产。
二是自然生态破坏,也称取出性损害、开发性损害或 非污染性损害,即由于人类不适当地从环境中取出或 开发出某种物质、能源所造成的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和 危害。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二)环境资源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阶段,环境资源问题的萌芽阶段,即从人 类诞生至18世纪工业革命以前
第二阶段,环境资源问题急剧发展、局部恶化 的阶段,即从工业革命开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结束
重,环境保护运动迅速发展,环境与资源保护 法开始进入艰难的创业时期,因而称为创业时 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该时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具有目标明确、防 治污染为主的特点,但是,缺乏宪法基础,效 力等级和立法级别低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1972年我国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受这 次会议的影响,1973年8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 。这次会议制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 ,会后由国务院签发执行。这是新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的 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境污染方面的法律较少。 第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效力等级和立法级
别较低,主要是一些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只有一 些有关土地和自然资源方面的要求在宪法中有简单 的规定。 第四,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比较分散,内容规 定比较原则和粗糙,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较差。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2.创业时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
1979年9月,五届人大第十一次会议原则通过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该法内容较为全面、系统,是我国环境法 成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标志,表明我国进 入第一次环境立法高潮。
《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年)
《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
《大气污染防治法》(1987年)和《草原法 》(1985年)
另一类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并反过来对人 类自身造成的一切有害影响,这被称为次生环境问题 ,又称人为环境问题或第二环境问题。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根据具体的表现形式,第二类环境问题又可分 为两类:
一是环境污染,也称投入性损害或物质、能量 所造成的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和危害;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
1.调整对象的特殊性 2.综合性 3.科学技术性 4.公益性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二、中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发展概述
(一)古代中国环境立法概况及特点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环
境资源大国。 我国古代的环境保护理论是从对生物资源保护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二、环境资源问题
(一)环境资源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环境资源问题是指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使环境条 件或因素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 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象。
环境资源问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指由于自然环境本 身的运动变化而给人类造成的一切有害影响,如火山 、地震、洪水等,这被称为原生环境问题或第一环境 问题,也叫自然灾害;
(2)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 中全会召开,是中国现代环境保护的起步阶段
(3)从1978年至现在,是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 、兴盛阶段,称为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环境保护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与发展 概况
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概念及特征 (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律学科,
第三阶段,环 境 问 题 区 域 化 、国 际 化 和 全 球 化 的 阶 段即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三)我国的环境资源问题
在“大跃进”时期,由于“左”倾路线的影 响,我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工业污染 和生态破坏也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小钢 铁”遍地开花,在许多城市的工业区烟雾弥 漫、污水横流、渣滓遍地。特别是对矿产资 源的乱挖滥采,对植被的破坏,给生态环境 带来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也制定了不少环境 与资源保护法规,这段时期的立法缺乏可行性及 系统性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这个阶段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在立法形式和内容上受苏联的影响较大 第二,以自然资源法或自然保护立法为主,防治环
从中国早期的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的立法看 ,其特点主要是为了保障国家对自然资源的 持续利用,以确保社会的有序发展,这时的 自然资源只是作为财产的一种形式予以保护 的,“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可以说是早期中 国环境立法的基本理念。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二)近代中国的环境立法概况
我国近代的环境立法始于中华民国时期当时的 环境法主要侧重于自然资源保护。
这种环境观,不仅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 换的基础,也是环境法产生的基础。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三)环境资源保护的内容
1 预防和治理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 染
2 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 3 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 此外,防止臭氧层破坏、防止气候变暖、国土
整治、城乡规划、植树造林、控制水土流失和 荒漠化、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 产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
1973年国家颁布了《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 1974年1月,国务院颁发了我国第一个防治环境污染的 正式行政法规,即《防治沿海水域污染暂行规定》。
1977年4月,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发布了《关于治 理工业“三废”,开展综合利用的几项规定》,提出尽 力把废水、废气、废渣等工业“三废”消灭在生产过程 之中的要求。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 使全球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法进入“可持续 发展阶段”
1993年3月,全国人大成立了环境与资源保 护委员会(简称环资委),标志着我国进入 第二次环境资源立法高潮
从1994年起,环资委在加速制定新的环境与 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同时,开始对原有的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进行整理、修改 和完善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二)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概念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一切能够为人类所利用 的物质和能量。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森林 、草原、野生动植物、矿产等自然要素,以及 阳光、风力、地热、潮汐等能量。
相对性 动态性
分类
根据自然资源的利用限度,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 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和恒定性资源。按照 自然资源的存在形态,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土地 、森林、草原、水、矿产、野生动植物等。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这一时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具有以下几个 主要特点: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3.改革开放以后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1978年之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也是我国现
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进入迅速、全面发展的阶 段,这个时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又称为“经 济转型时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或称“当 代中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1978年,我国修改后的《宪法》规定:“国 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 害”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环境资源、环境资源问题和环境资源保护
一、环境资源 (一) 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环境”一词在不同的学科里具有不同的含义 我国的环境立法对“环境”的概念采用了概括式与列举式
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以下简称《环境保护法》)第2条规定 环境是指作用于一个对象的所有外界影响与力量的总和。 环境总是以某一对象为中心而言的,人们把这个中心对象 称为主体,把围绕着中心对象的周围世界称为环境 。 根据是否经过人类加工改造,可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 为环境 参考加拿大《环境保护法》
在世界各国法学界有不同的称呼,除了各国共 称为“环境法”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外, 还有许多别名。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我们认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调整有关环 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的社会关 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包括环境保护法或 污染防治法、自然保护法、资源(能源)法 、土地法、国土法、区域发展法或城乡规划 建设法等法律。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四)中国环境资源保护的发展概况
第一个时期是鸦片战争以前,称为中国古代环 境保护。中国古代的环境资源问题与世界古代 环境问题大致相似
第二个时期是鸦片战争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前,称为中国近代环境保护。环境资源问题 主要是自然资源被破坏问题。此外,这一时期 中国战争不断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人类环境观与环境资源保护
人类环境观是人们对环境的知识、心理、观念 和思维的总和,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之上的并 反作用于生产力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环 境观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种:即传统的环境观和 现代环境观。
传统的环境观是一种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取 向,以人统治自然为指导思想,以反自然为主 要特征。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第三版)
第一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
第一节环境资源、环境资源问题和环境资源保护 第二节环境法的概念与发展概况 第三节环境法的目的和作用 第四节环境法律关系 第五节环境法的体系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重点问题
1 环境资源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2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与特征 3 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立法趋势 4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和作用 5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概念 6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
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产生至少可以追 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经过一千多年 的发展,至秦汉之前,已逐步完善起来。从秦 汉以后直至明清时期,这种思想在实践中得到 了一定的发展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在防治污染方面,早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 ,就出现了一些零散的法律规定
在自然资源保护方面,根据历史记载,在开 发、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保护方面,最早的 法规可以追溯到4 000年前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三、环境资源保护
(一)环境资源保护的概念 所谓环境资源保护是指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 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保证自然资源 的合理开发利用,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行政、经 济、法律、科学技术以及教育等诸多措施和行 动的总称。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第三个时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称为 中国现代环境保护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这一时期环境保护的发展很不平衡。大致可 以分为三个阶段:
(1)从1949年至20世纪60年代末,是中国现代 环境保护的萌芽阶段,以保护森林、矿产、水产 资源、野生动物等自然资源和防治水土流失为主 ,也有少量防治污染工作,但还没有全国性的环 境保护管理机关和系统的环境科学理论。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 边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达到了触目惊 心的程度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1973年至1978年,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开始起 步,但在当时政治形势下,无力阻挡污染加剧 的趋势。中国的环境资源问题处于加剧期。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得到迅速发 展,国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律 法规,使我国的环境资源问题有所控制。但由 于过去的环境资源问题历史欠账太多,加之在 近期内中国的经济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许多 地方和部门没有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问题,因此,环境资源问题不容乐观。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现代环境观要求人类必须在研究自然资源再生 能力和环境自净能力的基础上,有限制地、合 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人类和自然协调 发展;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正确行 使环境权利,切实履行环境义务;必须正确处 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以长辈的责 任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的环境遗产。
二是自然生态破坏,也称取出性损害、开发性损害或 非污染性损害,即由于人类不适当地从环境中取出或 开发出某种物质、能源所造成的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和 危害。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二)环境资源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阶段,环境资源问题的萌芽阶段,即从人 类诞生至18世纪工业革命以前
第二阶段,环境资源问题急剧发展、局部恶化 的阶段,即从工业革命开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结束
重,环境保护运动迅速发展,环境与资源保护 法开始进入艰难的创业时期,因而称为创业时 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该时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具有目标明确、防 治污染为主的特点,但是,缺乏宪法基础,效 力等级和立法级别低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1972年我国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受这 次会议的影响,1973年8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 。这次会议制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 ,会后由国务院签发执行。这是新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的 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境污染方面的法律较少。 第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效力等级和立法级
别较低,主要是一些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只有一 些有关土地和自然资源方面的要求在宪法中有简单 的规定。 第四,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比较分散,内容规 定比较原则和粗糙,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较差。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2.创业时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
1979年9月,五届人大第十一次会议原则通过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该法内容较为全面、系统,是我国环境法 成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标志,表明我国进 入第一次环境立法高潮。
《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年)
《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
《大气污染防治法》(1987年)和《草原法 》(1985年)
另一类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并反过来对人 类自身造成的一切有害影响,这被称为次生环境问题 ,又称人为环境问题或第二环境问题。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根据具体的表现形式,第二类环境问题又可分 为两类:
一是环境污染,也称投入性损害或物质、能量 所造成的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和危害;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
1.调整对象的特殊性 2.综合性 3.科学技术性 4.公益性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二、中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发展概述
(一)古代中国环境立法概况及特点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环
境资源大国。 我国古代的环境保护理论是从对生物资源保护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二、环境资源问题
(一)环境资源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环境资源问题是指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使环境条 件或因素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 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象。
环境资源问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指由于自然环境本 身的运动变化而给人类造成的一切有害影响,如火山 、地震、洪水等,这被称为原生环境问题或第一环境 问题,也叫自然灾害;
(2)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 中全会召开,是中国现代环境保护的起步阶段
(3)从1978年至现在,是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 、兴盛阶段,称为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环境保护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与发展 概况
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概念及特征 (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律学科,
第三阶段,环 境 问 题 区 域 化 、国 际 化 和 全 球 化 的 阶 段即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三)我国的环境资源问题
在“大跃进”时期,由于“左”倾路线的影 响,我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工业污染 和生态破坏也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小钢 铁”遍地开花,在许多城市的工业区烟雾弥 漫、污水横流、渣滓遍地。特别是对矿产资 源的乱挖滥采,对植被的破坏,给生态环境 带来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也制定了不少环境 与资源保护法规,这段时期的立法缺乏可行性及 系统性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这个阶段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在立法形式和内容上受苏联的影响较大 第二,以自然资源法或自然保护立法为主,防治环
从中国早期的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的立法看 ,其特点主要是为了保障国家对自然资源的 持续利用,以确保社会的有序发展,这时的 自然资源只是作为财产的一种形式予以保护 的,“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可以说是早期中 国环境立法的基本理念。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二)近代中国的环境立法概况
我国近代的环境立法始于中华民国时期当时的 环境法主要侧重于自然资源保护。
这种环境观,不仅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 换的基础,也是环境法产生的基础。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三)环境资源保护的内容
1 预防和治理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 染
2 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 3 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 此外,防止臭氧层破坏、防止气候变暖、国土
整治、城乡规划、植树造林、控制水土流失和 荒漠化、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 产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
1973年国家颁布了《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 1974年1月,国务院颁发了我国第一个防治环境污染的 正式行政法规,即《防治沿海水域污染暂行规定》。
1977年4月,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发布了《关于治 理工业“三废”,开展综合利用的几项规定》,提出尽 力把废水、废气、废渣等工业“三废”消灭在生产过程 之中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