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中医性学中天癸的综述剖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对中医性学中天癸的综述剖析
中医学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在中医学中,关于性医学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很多观点和方法对于今天仍然有实际指导意义。
中医性学可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性生活,所谓“房中术”;一是性生殖。
本文仅讨论有关性生殖的某些问题。
中医性学的生殖认识,是以肾而立论,统摄精血,辐射五脏六腑、内外环境,有着自身的一套理法方药。
可是在中医性学的源头上,却存在着一个模糊的概念,千百年来医家各有述说,至今其理难明,那就是天癸。
本文综述各家思想,也提出了个人浅疏的看法,与同道共讨论。
1天癸的由来
中医学现存最早的文献是《黄帝内经》。
正是在这部最早的经典著作中,提出了天癸的概念。
《内经》中《上古天真论》论述有这样的文字,是天癸概念的首次出现:“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歧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而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而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
1/ 11
癸至,精气溢泻;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坠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脏)盛,乃能泻。
今五藏(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
这段文字,论述了人体从小到大、到老的生长发育过程,说明了生殖年龄的节段性规律,基本上符合国人的状况。
全文用了约240个名词、动词概念,都是直观的、可见可感的事物,所指具体含义与今时略同。
这就印证了中医学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个根本事实,那就是中医学是古人用肉体器官作为观察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发掘大自然的武器,只能接触到大自然宏观的、直感的第一层网。
这个肉体工具决定了中医学的一点一滴,都是这个肉体工具所能到达的极限高度。
就肉体工具来说,几千年的时间,不可能有多少进化上的优越性。
战国人与今人的肉体不会有什么差别,古人对大自然的感触程度与今人应该相同。
正是这个肉体工具,决定了中医学的层次深浅,这就是中医学发展缓慢的物质基础。
如果这个物质基础不能变化,当然中医学内容也不能变化。
而物质工具一旦发生变化,它必定不是原来的中医学内容,它必定不是肉体器官的原味感受。
这个肉体工具的使用,决定了中医学惶惶不可终日的自相矛盾的心理。
不探讨发展吧,就要被
2/ 11
历史抛下很远的距离,不适合人们新的需要、新的口味;探讨发展吧,又保不住中医学的原汁原味,学术思想被禁锢在古人的甲壳中,成为当代中医界的一个死结,站在这个死结上去分析天癸的本意就会局限于古人的认识,盲目遵崇古人之说。
经文的描述,是古人的肉眼所见,是客观事物给古人的感受。
中医学是建立在客观物质上的理论体系。
它的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反映。
研究任何一个学问,都离不开物质基础。
没有物质基础的概念,它定是虚无或误解。
基于这种物质与意识相统一的观点,天癸到底是反映了什么物质基础呢?
2名家对天癸的解释
自从《内经》提出天癸的概念之后,历代医家都有阐发注释,有影响的注家如:王冰、马莳、张介宾、吴崑、高世栻等。
据今人程士德编著的《素问注释汇粹》收录的观点就有数家。
王冰曰:“虽老而生子,子寿亦不过天癸之数。
”王冰又曰:“男女有阴阳之质不同,天癸则精血之形亦异,阴静海满而去血,阳动应合而泄精,二者通合,故能有子。
”前说是数,后说天癸是引发精血的不同质体,认为只有精血相合才能生子,天癸不能与精血合而生子,天癸只能引发精血,天癸是精血的异形体,血海满而经血去,阳气动而精溢泄,天癸不是精血。
张介宾曰:“愚按天癸之义,诸家仅以精血解。
然详玩本篇,谓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时下,男子二八天癸至,精气溢泻,是皆天癸在先,而精血继之。
分明先
3/ 11
至后至,各有其义,焉得谓天癸即精血,精血即天癸?夫癸者,天之水,干名也,干者支之阳,阳所以言气,癸者任之偶,所以言阴。
故天癸者,言天一之阴气耳,气化为水,固名天癸。
”也是说天癸在精血之前已存在,是早于精血的一种物质,不是精血,是天一之阴气化成水而成天癸,是阴水的质体,是精血之前的阴水,来源于天一阴气。
再细推之,天癸至是在肾气盛实之后,难道又是肾气化生天癸不成,难道肾气又是天一阴气。
若是肾气化生,天癸又成了肾精,又成了精血,陷入自我矛盾。
马莳曰:“天癸者,阴精也”。
又说:“癸亦属水,由先天之气蓄极而生”。
是说,先天之气生阴精,阴精就是天癸,这不同于张介宾所说的:“天一之阴气”,什么是天一之阴气?程氏注释说:“这种阴精,是由先天之精气,也就是肾气所化生”。
又成了肾气生天癸,肾气就是先天之气。
七岁八岁,肾气已盛实,为何要到二七二八才生出天癸来,天癸又非精非血,实是物与名难符。
薛雪也说:“天癸者,非精非血,乃天一之真”。
什么是“天一之真”呢?程氏注释说:“即先天真水,古人认为水为万物之本源,万物之生,皆由水始。
一,是水的生数,此水本源于先天,故曰‘天一’”。
不论是“天一之阴气”,还是“天一之真”都是说天癸是先天物质,是生命的原始物质基础。
那么,它怎能在二七二八肾气盛实之后才至呢?应当是先天在前,才是生命的正常程序,张志聪也说:“癸水藏于肾,天癸竭,是足少阴下部之脉道不通”。
又说:“肾为生气之原,男子也衰于气,
4/ 11
故根气先衰,而发堕齿槁也”。
此说又认为天癸与肾精藏于一室,张介宾也说:“肾为精血之藏(脏),发者血之余,故发长。
”看来,对天癸的属性,处所,由来,性能,古人也是莫衷一是,难圆其说。
肾精、肾气、天癸、经血、精气、天一阴气、天一之真,非精非血,如乱珠无序,都不似经文井然有条的叙述。
程氏在原文后加的按语说:“这一段,主要讨论了人体肾气对生长发育生殖的关系……肾气的盛衰,还关系到人体性机能活动和生殖能力……特别是在二千多年前,就已观察到人体存在着一种天癸物质,这更是难能可贵的。
”《中医名词述选释》说:“天癸,(1)指男女之肾精。
(2)在妇科方面,有时把天癸作为月经的代称。
”《中医理论问题》<sup></sup>也说:”这里天癸是指一种与肾气有密切关系,促成生殖机能成熟的物质。
它来源于男女之肾精,受后天水谷精气的滋养,而逐渐充盛。
”此二说都把天癸说成肾精、是一种物质,显然与经文“天癸至,月事以时下,天癸至,精气溢泻”不能模合,天癸不能等同于精血,《简明中医词典》<sup></sup>说:“天癸,指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维持妇女月经和胎孕所必需的物质,它来源于男女肾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而逐渐充盛。
”好象古人的肉眼能分辨出精血之中有更精微的生殖物质,天癸是精血之外更精细的成份。
古人这种本能不可当真。
今人都把天癸与精气混为一谈,是肾精生成的一种物质,在肾精之后,依赖水谷所养,其生成,贮藏、功能、性状、酷似肾精,乱了肾精真相。
5/ 11
成了精气的同义词,与古人文义大相径庭。
3天癸应是什么
从以上引证的观点来看,对于天癸的说法认识解释,难抵推敲,很是纷乱,还是从《内经》原文入手,看看天癸的来龙去脉。
据考证,一般认为《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期间。
那时的文化已相当发达。
早在殷商时期,就已有汉字的雏形了。
甲骨文中已记载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字形,被用来占卜、记数、记序,如商王朝世系名号就是以此为顺序而排列的<sup></sup>。
如成汤的名字叫天乙,他的儿子叫大丁,外丙,中壬,其孙子、曾孙等以序排之,用这十个字表示十个数记录天时,后人称十干,也叫十天干,“干,犹个也。
”癸是表示第十。
十干是表示什么含义呢?原是古人对万物生长盛衰的过程的描述。
《汉书[DK]·[DK]律历志》解释说:“出甲于甲,奋轧于乙,明炳于丙,大盛于丁,丰楙于戊,理纪于己,敛更于庚,悉新于辛,怀妊于壬,陈揆于癸。
”古人所说,实为种子的一个生命周期。
嫩芽破甲而生(甲),幼苗抽轧生长(乙),阳气充盛,生长特别显著(丙),不断地壮大成长(丁),越发茂盛(戊),成熟之极(己),果实收敛生命从此更换(庚)。
长成熟之后,新的生机又潜伏下了(辛),阳气妊养新的生命(壬),第二代生命又将开始,宿根待发(癸)。
这就是癸的本意,天到癸时,预示着新生命的开始。
因为是天道的时辰,也就称为天干,
6/ 11
天癸了。
天节时令,到了某个时辰,自然能看到生命在那个时辰的现象。
这个十天干的文化内涵,直到今天,仍是时间、时刻的概念。
许多经典、辞书对天癸的解释,只有天干第十的意思,没有他用。
4看《内经》原文的本意如何
生命程序问题。
生命的进程有自己的规律,按一定时序发展变化,不能有丝毫的错乱。
女子七岁,肾气盛……二七而天癸至……月事以时间下,故有子。
丈夫八岁,肾气实……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这里论述生命的进程,层次分明,合乎发育的实际程序。
七岁八岁,已是肾气盛实在先。
但虽盛实而不能有子,虽不能有子,但能有子的物质基础—肾气已存在,且盛实。
到了二七二八,仍是肾气盛实,还要比七岁八岁更盛实。
这时来了个天癸,天癸至,而开始下经血,天癸至,而开始溢泻精气,阴阳和而能有子。
这个有子的物质基础,是原来就存在,只是没有通溢的精血,非得到一定时候才能通溢,是否精血中掺加了天癸以后才能有子呢?显然,还是月事以时下,精气溢泻,精血相合才能有子。
有子是精血相合,不是与天癸相合。
天癸的到来,同时显示出精血的到来。
如同三月的到来,同时显示出桃花的盛开,青杏的孕成。
天癸没有掺入到有子的物质中去。
空间位置的问题。
宇宙中的物质,总占有一定的空间,总有
7/ 11
个来处及去处,留有居所,去有通路。
这里的经文,是对现实的描述,不是神话幻想。
是对人体自然规律的贴切反映。
一个至字说明,天癸原不在体内,从外而来,不是身体组成的必需构件。
它不象脏腑,精气神,与人体生命不可分割。
对人体的关系,可以至,也可以竭,说来就来,说去就去,在二七二八以前,天癸身在何处,它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它至二七二八少年之体以后,在哪里发挥功能呢?天癸的产地、销路无着落。
脏腑有精血,脉络有精气,肾有肾精,肝有肝气,都各有处所,只有天癸无穴可入。
天癸未至时,尽管肾气盛实,但经血不通,精气不泻。
精血盛实已久,就等天癸至而闸门开,奔流溢泻。
这个闸门开启的大手是天癸的到来呢?还是肾气积蓄到了一定程度而自燃呢?如果说天癸是一双大手开启了精血的闸门,那天癸就是一种事先存在的物质,或是外界的一种功能,作用到青少年的身体之中,使身体发生了生殖的变化。
显然这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存在。
找不到这样一个出产天癸,流通天癸的物质场所。
不仅古人找不到,今人也找不到。
转化生成的问题。
经文明确说,肾气盛实在先,天癸到来在后,天癸至之后,才有了经通精泻。
这里能有子的精血,是由七岁八岁时间的肾气连续生成的呢?还是二七二八来了个天癸而带来的礼品呢?假如是七岁八岁肾气盛实而生天癸,到了二七二八,天癸又生经血精气,那不就成了肾精生天癸,天癸生肾精,
8/ 11
肾精是天癸,天癸是肾精,经血是天癸,天癸是精血,精血合而有子,就成了天癸合而有子。
显然自相矛盾,既不符合生殖事实,也不符合经文旨意。
天癸的种类问题。
一个天癸至,在女子表现为经血,在男子表现为精气,那么是一种天癸呢,还是两种天癸呢?如果是一种天癸,那就是它具有两种功能,古人就是有火眼金眼,也看不到这样的生殖激素与两种受体的作用。
如果说有两种天癸,那就又分成了男天癸与女天癸,显然,经文没有这么说。
天癸的竭尽问题。
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
丈夫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而无子耳。
什么是竭呢?竭就是完尽一点不剩。
古人又能看到哪些东西用光用尽的呢?一是如果体内物质用竭用尽,生命还能维持吗?二是天癸这种对生命至关重要的物质用光用尽,生命还能维持吗?经文说到任脉虚,太冲脉衰少,精少,肾藏(脏)衰,阴阳脉衰,肾气衰,肝气衰,五藏(脏)皆衰,都不是用竭下断语。
可衰可少不能竭。
唯独天癸可竭、可尽。
那么天癸竭尽之后,脏腑功能却继续存在,生命不息。
可见,天癸没有参加生命的结构组成,不是生命的组成物质,不是阴水,也不是精气。
由天癸的一至一竭来看。
天癸来至以前,生命已成,肾气盛实,经血已形成一定程度,只是没有以时下通,精气已存有,只是没溢泻。
天癸竭尽之后,只是肾气衰,肝气衰,面焦,齿发去,
9/ 11
但是生命存续。
只是不能生子,看来天癸不是身体的零部件,而是表现为生命活动、生殖功能存在后的一段时空,及这段时空中可见到的生命现象。
它本身不具有物质的性质,经文中也没有表现出天癸的作用,只是见到了天癸至到天癸竭的一段时间中,精血骨骼毛发等的生命现象的变化。
这些变化并没有与天癸发生物质关系,倒是与肾气肝气阳明太冲脉气,精气经血发生直接的物质关系。
女子五七阳明脉衰,六七三阳脉衰,此时仍可生子。
丈夫五八肾气衰,六八阳气衰,七八肝气衰,这个节段仍可以生子,说明天癸还在,到了七七八八,任脉虚,太冲脉衰少,精少,肾藏(脏)衰,精少而不竭,不足以妊养生子,那天癸怎么突然完竭了呢?若说天癸生精血,天癸竭尽,精气只是衰而未竭,这其中关系自相矛盾。
看来,两者既不同种、也不同属,是两个范畴中的概念。
今人有说,古人了不起,二千多年前已认识到生殖性腺轴,认识到与生殖有关系的激素样物质,这是给古人补课,是补不上的,违背了循序渐进,由初级到高级的客观认识方法。
古人的任何认识,都离不开当时当地的客观条件,都离不开手中使用的工具水平。
天癸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天癸就是季节时令,没有脱离它表示新生命的时令的本意。
到了二七二八年龄,天癸时季一到,自
10/ 11
然经来精溢,阴阳合而有子,到了七七八八时季,天癸时数竭尽,五藏(脏)衰,发白齿槁,自然不能生子。
古人的肉眼乃至今人的肉眼,只能看到这些现象。
天癸至,天癸竭,如同说,惊蛰到,百虫苏醒,霜降到,百叶飘零,桃花讯,梅雨时,到季节自来,过季节自去,到二七二八,天时到,自有经血通,自有精气泻,自能生子。
到七七八八,五藏(脏)自衰,自然不能生子。
至于说,其中的微观奥秘,分子原子机制,激素受体原理,那并不是古人的功劳。
11/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