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系病证胃痛修改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生地黄养阴生津;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滋
阴养血;川楝子疏泄肝气。
第三十三页,共47页。
临床应用
❖ 胃脘灼痛、嘈杂泛酸,加珍珠层粉、牡蛎、乌 贼骨,或配以左金丸制酸止痛;
❖ 胃脘胀痛,兼有气滞,宜选佛手、厚朴花、合 欢花、玫瑰花行气止痛;
❖ 大便干燥难解加火麻仁、瓜蒌仁润肠通便; ❖ 若阴虚胃热可加石斛、知母、黄连养阴清胃。
第三十四页,共47页。
7、脾胃虚寒
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 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 吐清水,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 虚弱或迟缓。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 黄芪补中益气,桂枝、生姜温中散寒;芍药、炙
甘草、饴糖、大枣补虚助阴,缓急止痛。
第十五页,共47页。
诊断Leabharlann Baidu鉴别诊断
(一)诊断 1、有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疼痛性质
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冷痛、灼痛等不同。 2、常伴有嘈杂泛酸,嗳气吐腐,恶心呕吐,食欲
不振等症状。 3、发病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
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 药食不当等因素。 辅助检查: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透视、B超、幽门 螺旋杆菌检测等有助于相关疾病的诊断。
5、瘀血停胃
症状:胃脘疼痛,如针刺、刀割,痛处固定,按 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 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 蒲黄、五灵脂、丹参活血散瘀止痛;檀香、砂仁
行气和胃。
第三十一页,共47页。
临床应用
❖ 胃痛甚者加延胡索、木香、郁金、枳壳、制乳 香、制没药加强活血行气止痛之功;
健脾;陈皮、甘草理气和中。
第二十九页,共47页。
临床应用
❖ 湿浊偏重加苍术、藿香燥湿醒脾; ❖ 热邪偏重加蒲公英、黄芩清胃泄热; ❖ 伴恶心呕吐加竹茹、陈皮清胃降逆; ❖ 大便秘结不通加大黄(后下)通下导滞; ❖ 气滞腹胀加厚朴、枳实理气消胀; ❖ 纳呆少食加神曲、谷芽消食导滞。
第三十页,共47页。
第二十一页,共47页。
辨证论治
(二)治则治法 通则不痛的运用: 胃寒者---散寒 食停者---消食 气滞者---理气 热郁者---泄热 血瘀者---化瘀 阴虚者---益胃养阴 阳虚者---温运脾阳
即所谓通。
第二十二页,共47页。
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1、寒邪客胃 症状:胃痛暴作,或猝感寒邪,或饮食生冷,恶寒
结语
❖ 胃痛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法。 ❖ 寒凝、食积、气滞、热郁、湿阻、血瘀多属实,
予散寒、消食、行气、清热、祛湿、活血,和 胃止痛; ❖ 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多属虚,予温中补虚、养 阴益胃。 ❖ 虚实夹杂者,当予兼顾。
第三十九页,共47页。
临证要点
1、疏肝不忘安胃,理气慎防伤肝 ❖ 肝主疏泄,以调达为顺,胃主受纳,以通降为和。 ❖ 若情志刺激 肝失疏泄 胃失和降 胃脘痛 ❖ 治疗应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为法。掌握“疏肝
不忘安胃,理气慎防伤肝”的原则,如四逆散、 柴胡疏肝散等方,枳壳、香附、紫苏梗等多与白 芍、当归、石斛等配伍。 ❖ 若因脾胃虚弱,中焦运化失职,气机壅滞,而影 响肝之疏泄功能,即“土壅木郁”,治疗当重在 健运脾土,兼以疏木和中。
第四十页,共47页。
临证要点
❖ 2、久痛入络,当予活血通络 ❖ 胃痛初起在气,气滞日久影响血络通畅,以致血
第三页,共47页。
总论
脾胃病证的发生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禀赋薄弱等密切相关,其治疗强 调胃以通为用,脾以升为键,恢复脾升胃降 的正常功能。
第四页,共47页。
胃痛
第五页,共47页。
定义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 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 的病证。
第六页,共47页。
历史沿革
第七页,共47页。
第三十五页,共47页。
临床应用
❖ 泛吐清水较多,加干姜、白术、茯苓、制半夏、陈皮温 胃化饮;
❖ 泛酸多可去饴糖,加黄连炒吴茱萸、乌贼骨、煅瓦楞子制 酸和胃;
❖ 胃脘冷痛,里寒较甚,呕吐肢冷,加理中丸温中散寒; ❖ 兼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可用附子理中汤温肾暖脾,
和胃止痛; ❖ 脾胃不足,湿阻气滞,运化失司,可用香砂六君子汤
第三十七页,共47页。
结语
❖ 胃痛病因---外感邪气、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和 脾胃素虚等。
❖ 初起病程短,病因单一,病机相对较为简单。 ❖ 病久常多种病理因素相互作用,虚实夹杂,病
情复杂。 ❖ 胃痛---主要病变脏腑在胃,常与肝脾等脏腑有
关。 ❖ 胃痛的主要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
第三十八页,共47页。
第九页,共47页。
(一)病因 2、饮食伤胃
饮食不节,饥饱不当,则脾胃受损,胃失和降, 胃气壅滞,不通则痛。
嗜食辛辣肥甘油腻,过量饮酒,则蕴湿生热, 损伤脾胃,气机壅滞。
进食不洁之物或有毒之品,损伤胃腑,胃气 失和,胃络受损而致胃痛。
第十页,共47页。
(一)病因 3、情志不畅
抑郁恼怒,气失条达,则肝气郁滞,失于和 降,而发胃痛。
脾胃系病证胃痛修改演示文稿
第一页,共47页。
(优选)脾胃系病证胃痛修改
第二页,共47页。
总论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 气温煦则运化健旺。
胃喜润恶燥,不仅需阳气的温煦,更赖阴液 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胃气通 降。故脾阳(气)易虚,而胃阴易亏。
小肠司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之职,大肠则 有传导之功能,二者皆隶属于脾的运化升清和胃 的降浊。
❖ 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可用半夏泻心汤辛 开苦降,寒热并调。
第二十四页,共47页。
2、饮食伤胃
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 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 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常有暴饮暴食史。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 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导滞; 茯苓、半夏、陈皮—和胃化湿; 连翘—散结清热。
思虑忧愁,气结不解,则肝失疏泄,脾失健 运,气滞湿阻,胃气不和,郁结不畅,则发胃痛。
气滞日久或久痛入络,可致胃络血瘀。
第十一页,共47页。
(一)病因 4、脾胃素虚 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
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养
他脏久病,药石不当,胃气受损
胃痛
第十二页,共47页。
病因病机
(二)病机 胃痛的病变部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频,恶心呕吐,疼痛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在血者,疼痛病位固定,痛如针刺,舌质紫黯或
有瘀斑,脉涩,或兼见呕血、便血。
第二十页,共47页。
辨证论治
(二)治则治法 1、 治法上常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但需审
症求因,审因论治。邪盛以祛邪为急,正虚以扶 正为先,虚实夹杂者,则当祛邪扶正并举。 2、 通则不痛(从广义理解和运用)——解除病因, 以达止痛;
与西医学相关病证的关系
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 脱垂等病,以胃脘疼痛为主要症状者, 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第八页,共47页。
病因病机
胃痛发生常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 畅和脾胃素虚等,致胃气郁滞,和降失司,不通 则痛。 (一)病因 1、外邪犯胃
寒、湿、暑、热诸邪,内客于胃,导致胃脘 气机郁滞,不通则痛。
胃络失养 胃阴受损
胃失和降 胃痛 不荣则痛
不通则痛
第十四页,共47页。
(二)病机 * 病理性质初期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属
于实证; * 病久伤正,则见脾胃虚弱之候,虚实之间可以
互相兼夹与转化,如脾胃虚弱夹湿、夹瘀,胃阴 不足夹气、夹火等。 * 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血瘀。 *其基本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胃痛病久,若迁延失治,可变生他疾。 *胃痛误治失治,血络受伤,可见呕血、便血。
第十七页,共47页。
(二)鉴别诊断 3、腹痛----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病位疼痛
为主症,疼痛病位与胃痛之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 有所不同。然而,胃处于腹中,与肠相连,部分 病证中,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 胃,临床上应当从其疼痛的主要病位和起病过程 加以鉴别。
第十八页,共47页。
辨证论治
健脾益气和胃止痛。
第三十六页,共47页。
预防调护
❖ 胃痛多与情志不调、饮食不节有关,因此平素 应重视情志与饮食的调摄。
❖ 舒畅情志,保持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忌 暴饮暴食、饥饱不匀、饮食生冷、肥甘厚腻。
❖ 胃痛发作期间,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 避免浓茶、咖啡、烟酒和辛辣食物。 ❖ 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
瘀胃络,即“久病入络”,常用药如郁金、延胡 索、田七、莪术、川红花、赤芍等活血祛瘀药。 ❖ 瘀热配赤芍、牡丹皮、茜草凉血活血; ❖ 瘀毒配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解毒祛瘀; ❖ 气虚配黄芪、党参益气行血; ❖ 阴虚配沙参、麦冬养阴畅血。
第四十一页,共47页。
临证要点
3、气郁化火,宜清解郁热 ❖ 慢性胃痛中以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占大多数。 ❖ 但是溃疡的“疡”和炎症的“炎”并非等同于中医的
胃为阳土,主受纳、腐熟水谷,为五脏六腑之大 源,性喜润而恶燥,其气以和降为顺。 肝属木喜调达,胃为阳土,木土相克,忧思 恼怒,气郁伤肝,肝气郁滞,横逆犯胃,引发 胃痛。 脾与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共主升降, 故脾病常涉及于胃,胃病亦可及脾。
第十三页,共47页。
(二)病机 外邪伤中 饮食伤胃 胃气郁滞 郁怒伤肝 中阳不足
第二十五页,共47页。
临床应用
❖ 脘腹胀满较甚,加枳实、木香、槟榔、砂仁行 气消滞;
❖ 胃脘胀痛而便秘者,可合用小承气汤或改用枳 实导滞丸以通腑行气;
❖ 若痛势急迫拒按,苔黄燥而便秘者,为食积化 热成燥,可急用大承气汤以泄热解燥,通腑荡 积。
第二十六页,共47页。
3、肝气犯胃 ❖ 症状: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作痛或痛
肝胃郁热之征,可转用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合左 金丸以疏肝泄热和胃。
第二十八页,共47页。
4、脾胃湿热
症状:胃脘疼痛,痛势急迫,痞闷灼热,口干口苦, 口渴而不欲饮,身重倦怠,纳呆恶心,小便色黄, 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中化湿,理气和胃。 方药:清中汤。 黄连、栀子清热燥湿;制半夏、茯苓、草豆蔻祛湿
第十六页,共47页。
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鉴别诊断
1、真心痛 ----多见于老年人,以胸膺疼痛,痛引肩 背,动辄加重,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等,病 情危急。其病机为心脉痹阻,病变病位、疼痛程 度与特征、伴随症状及其预后,与胃痛有明显区 别。
2、胁痛----以胁肋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 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疼痛病位与胃痛不同。 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 疼痛为主。
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 大便不畅。舌苔多薄白,脉弦。 ❖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 方药:柴胡疏肝散。 柴胡、芍药、郁金、香附疏肝解郁; 陈皮、枳壳、佛手、甘草理气和中。
第二十七页,共47页。
临床应用
❖ 胃痛较甚加延胡索、川楝子以加强理气止痛; ❖ 嗳气较频加沉香、旋复花顺气降逆; ❖ 泛酸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制酸和中; ❖ 痛势急迫,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乃
❖ 四肢不温,舌淡脉弱,为气虚无以行血,加党 参、黄芪益气活血;
❖ 便血加三七、白及化瘀止血,若出血不止,应 参照血证有关内容辨治;
❖ 口干咽燥,舌光无苔,脉细,为阴虚无以濡养, 加生地黄、麦冬、百合滋阴润燥。
第三十二页,共47页。
6、胃阴不足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饮食,口燥咽 干,大便干结,五心烦热,消瘦乏力。舌红少 津,脉细数。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寒热: 实者多剧痛,拒按,脉实; 虚者多痛势徐缓,喜按,脉虚。 胃痛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多为寒证; 胃脘灼痛,痛势急迫,遇热痛甚,得寒痛减,多
为热证。
第十九页,共47页。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2、辨在气在血: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在气者,多见胀痛,或涉及两胁,或兼见嗳气频
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 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方药:香苏散合良附丸。 高良姜、生姜、吴茱萸—温胃散寒; 香附、紫苏梗、乌药、陈皮、木香—行气止痛。
第二十三页,共47页。
临床应用:
❖ 兼见恶寒、头痛等风寒表证者,加紫苏叶、藿 香疏散风寒;
❖ 兼见胸脘痞闷、胃纳呆滞、嗳气或呕吐,夹有 食滞,加枳实、神曲、鸡内金、制半夏、生姜 消食导滞,降逆止呕;
阴养血;川楝子疏泄肝气。
第三十三页,共47页。
临床应用
❖ 胃脘灼痛、嘈杂泛酸,加珍珠层粉、牡蛎、乌 贼骨,或配以左金丸制酸止痛;
❖ 胃脘胀痛,兼有气滞,宜选佛手、厚朴花、合 欢花、玫瑰花行气止痛;
❖ 大便干燥难解加火麻仁、瓜蒌仁润肠通便; ❖ 若阴虚胃热可加石斛、知母、黄连养阴清胃。
第三十四页,共47页。
7、脾胃虚寒
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 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 吐清水,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 虚弱或迟缓。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 黄芪补中益气,桂枝、生姜温中散寒;芍药、炙
甘草、饴糖、大枣补虚助阴,缓急止痛。
第十五页,共47页。
诊断Leabharlann Baidu鉴别诊断
(一)诊断 1、有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疼痛性质
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冷痛、灼痛等不同。 2、常伴有嘈杂泛酸,嗳气吐腐,恶心呕吐,食欲
不振等症状。 3、发病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
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 药食不当等因素。 辅助检查: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透视、B超、幽门 螺旋杆菌检测等有助于相关疾病的诊断。
5、瘀血停胃
症状:胃脘疼痛,如针刺、刀割,痛处固定,按 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 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 蒲黄、五灵脂、丹参活血散瘀止痛;檀香、砂仁
行气和胃。
第三十一页,共47页。
临床应用
❖ 胃痛甚者加延胡索、木香、郁金、枳壳、制乳 香、制没药加强活血行气止痛之功;
健脾;陈皮、甘草理气和中。
第二十九页,共47页。
临床应用
❖ 湿浊偏重加苍术、藿香燥湿醒脾; ❖ 热邪偏重加蒲公英、黄芩清胃泄热; ❖ 伴恶心呕吐加竹茹、陈皮清胃降逆; ❖ 大便秘结不通加大黄(后下)通下导滞; ❖ 气滞腹胀加厚朴、枳实理气消胀; ❖ 纳呆少食加神曲、谷芽消食导滞。
第三十页,共47页。
第二十一页,共47页。
辨证论治
(二)治则治法 通则不痛的运用: 胃寒者---散寒 食停者---消食 气滞者---理气 热郁者---泄热 血瘀者---化瘀 阴虚者---益胃养阴 阳虚者---温运脾阳
即所谓通。
第二十二页,共47页。
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1、寒邪客胃 症状:胃痛暴作,或猝感寒邪,或饮食生冷,恶寒
结语
❖ 胃痛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法。 ❖ 寒凝、食积、气滞、热郁、湿阻、血瘀多属实,
予散寒、消食、行气、清热、祛湿、活血,和 胃止痛; ❖ 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多属虚,予温中补虚、养 阴益胃。 ❖ 虚实夹杂者,当予兼顾。
第三十九页,共47页。
临证要点
1、疏肝不忘安胃,理气慎防伤肝 ❖ 肝主疏泄,以调达为顺,胃主受纳,以通降为和。 ❖ 若情志刺激 肝失疏泄 胃失和降 胃脘痛 ❖ 治疗应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为法。掌握“疏肝
不忘安胃,理气慎防伤肝”的原则,如四逆散、 柴胡疏肝散等方,枳壳、香附、紫苏梗等多与白 芍、当归、石斛等配伍。 ❖ 若因脾胃虚弱,中焦运化失职,气机壅滞,而影 响肝之疏泄功能,即“土壅木郁”,治疗当重在 健运脾土,兼以疏木和中。
第四十页,共47页。
临证要点
❖ 2、久痛入络,当予活血通络 ❖ 胃痛初起在气,气滞日久影响血络通畅,以致血
第三页,共47页。
总论
脾胃病证的发生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禀赋薄弱等密切相关,其治疗强 调胃以通为用,脾以升为键,恢复脾升胃降 的正常功能。
第四页,共47页。
胃痛
第五页,共47页。
定义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 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 的病证。
第六页,共47页。
历史沿革
第七页,共47页。
第三十五页,共47页。
临床应用
❖ 泛吐清水较多,加干姜、白术、茯苓、制半夏、陈皮温 胃化饮;
❖ 泛酸多可去饴糖,加黄连炒吴茱萸、乌贼骨、煅瓦楞子制 酸和胃;
❖ 胃脘冷痛,里寒较甚,呕吐肢冷,加理中丸温中散寒; ❖ 兼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可用附子理中汤温肾暖脾,
和胃止痛; ❖ 脾胃不足,湿阻气滞,运化失司,可用香砂六君子汤
第三十七页,共47页。
结语
❖ 胃痛病因---外感邪气、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和 脾胃素虚等。
❖ 初起病程短,病因单一,病机相对较为简单。 ❖ 病久常多种病理因素相互作用,虚实夹杂,病
情复杂。 ❖ 胃痛---主要病变脏腑在胃,常与肝脾等脏腑有
关。 ❖ 胃痛的主要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
第三十八页,共47页。
第九页,共47页。
(一)病因 2、饮食伤胃
饮食不节,饥饱不当,则脾胃受损,胃失和降, 胃气壅滞,不通则痛。
嗜食辛辣肥甘油腻,过量饮酒,则蕴湿生热, 损伤脾胃,气机壅滞。
进食不洁之物或有毒之品,损伤胃腑,胃气 失和,胃络受损而致胃痛。
第十页,共47页。
(一)病因 3、情志不畅
抑郁恼怒,气失条达,则肝气郁滞,失于和 降,而发胃痛。
脾胃系病证胃痛修改演示文稿
第一页,共47页。
(优选)脾胃系病证胃痛修改
第二页,共47页。
总论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 气温煦则运化健旺。
胃喜润恶燥,不仅需阳气的温煦,更赖阴液 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胃气通 降。故脾阳(气)易虚,而胃阴易亏。
小肠司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之职,大肠则 有传导之功能,二者皆隶属于脾的运化升清和胃 的降浊。
❖ 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可用半夏泻心汤辛 开苦降,寒热并调。
第二十四页,共47页。
2、饮食伤胃
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 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 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常有暴饮暴食史。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 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导滞; 茯苓、半夏、陈皮—和胃化湿; 连翘—散结清热。
思虑忧愁,气结不解,则肝失疏泄,脾失健 运,气滞湿阻,胃气不和,郁结不畅,则发胃痛。
气滞日久或久痛入络,可致胃络血瘀。
第十一页,共47页。
(一)病因 4、脾胃素虚 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
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养
他脏久病,药石不当,胃气受损
胃痛
第十二页,共47页。
病因病机
(二)病机 胃痛的病变部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频,恶心呕吐,疼痛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在血者,疼痛病位固定,痛如针刺,舌质紫黯或
有瘀斑,脉涩,或兼见呕血、便血。
第二十页,共47页。
辨证论治
(二)治则治法 1、 治法上常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但需审
症求因,审因论治。邪盛以祛邪为急,正虚以扶 正为先,虚实夹杂者,则当祛邪扶正并举。 2、 通则不痛(从广义理解和运用)——解除病因, 以达止痛;
与西医学相关病证的关系
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 脱垂等病,以胃脘疼痛为主要症状者, 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第八页,共47页。
病因病机
胃痛发生常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 畅和脾胃素虚等,致胃气郁滞,和降失司,不通 则痛。 (一)病因 1、外邪犯胃
寒、湿、暑、热诸邪,内客于胃,导致胃脘 气机郁滞,不通则痛。
胃络失养 胃阴受损
胃失和降 胃痛 不荣则痛
不通则痛
第十四页,共47页。
(二)病机 * 病理性质初期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属
于实证; * 病久伤正,则见脾胃虚弱之候,虚实之间可以
互相兼夹与转化,如脾胃虚弱夹湿、夹瘀,胃阴 不足夹气、夹火等。 * 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血瘀。 *其基本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胃痛病久,若迁延失治,可变生他疾。 *胃痛误治失治,血络受伤,可见呕血、便血。
第十七页,共47页。
(二)鉴别诊断 3、腹痛----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病位疼痛
为主症,疼痛病位与胃痛之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 有所不同。然而,胃处于腹中,与肠相连,部分 病证中,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 胃,临床上应当从其疼痛的主要病位和起病过程 加以鉴别。
第十八页,共47页。
辨证论治
健脾益气和胃止痛。
第三十六页,共47页。
预防调护
❖ 胃痛多与情志不调、饮食不节有关,因此平素 应重视情志与饮食的调摄。
❖ 舒畅情志,保持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忌 暴饮暴食、饥饱不匀、饮食生冷、肥甘厚腻。
❖ 胃痛发作期间,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 避免浓茶、咖啡、烟酒和辛辣食物。 ❖ 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
瘀胃络,即“久病入络”,常用药如郁金、延胡 索、田七、莪术、川红花、赤芍等活血祛瘀药。 ❖ 瘀热配赤芍、牡丹皮、茜草凉血活血; ❖ 瘀毒配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解毒祛瘀; ❖ 气虚配黄芪、党参益气行血; ❖ 阴虚配沙参、麦冬养阴畅血。
第四十一页,共47页。
临证要点
3、气郁化火,宜清解郁热 ❖ 慢性胃痛中以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占大多数。 ❖ 但是溃疡的“疡”和炎症的“炎”并非等同于中医的
胃为阳土,主受纳、腐熟水谷,为五脏六腑之大 源,性喜润而恶燥,其气以和降为顺。 肝属木喜调达,胃为阳土,木土相克,忧思 恼怒,气郁伤肝,肝气郁滞,横逆犯胃,引发 胃痛。 脾与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共主升降, 故脾病常涉及于胃,胃病亦可及脾。
第十三页,共47页。
(二)病机 外邪伤中 饮食伤胃 胃气郁滞 郁怒伤肝 中阳不足
第二十五页,共47页。
临床应用
❖ 脘腹胀满较甚,加枳实、木香、槟榔、砂仁行 气消滞;
❖ 胃脘胀痛而便秘者,可合用小承气汤或改用枳 实导滞丸以通腑行气;
❖ 若痛势急迫拒按,苔黄燥而便秘者,为食积化 热成燥,可急用大承气汤以泄热解燥,通腑荡 积。
第二十六页,共47页。
3、肝气犯胃 ❖ 症状: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作痛或痛
肝胃郁热之征,可转用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合左 金丸以疏肝泄热和胃。
第二十八页,共47页。
4、脾胃湿热
症状:胃脘疼痛,痛势急迫,痞闷灼热,口干口苦, 口渴而不欲饮,身重倦怠,纳呆恶心,小便色黄, 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中化湿,理气和胃。 方药:清中汤。 黄连、栀子清热燥湿;制半夏、茯苓、草豆蔻祛湿
第十六页,共47页。
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鉴别诊断
1、真心痛 ----多见于老年人,以胸膺疼痛,痛引肩 背,动辄加重,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等,病 情危急。其病机为心脉痹阻,病变病位、疼痛程 度与特征、伴随症状及其预后,与胃痛有明显区 别。
2、胁痛----以胁肋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 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疼痛病位与胃痛不同。 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 疼痛为主。
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 大便不畅。舌苔多薄白,脉弦。 ❖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 方药:柴胡疏肝散。 柴胡、芍药、郁金、香附疏肝解郁; 陈皮、枳壳、佛手、甘草理气和中。
第二十七页,共47页。
临床应用
❖ 胃痛较甚加延胡索、川楝子以加强理气止痛; ❖ 嗳气较频加沉香、旋复花顺气降逆; ❖ 泛酸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制酸和中; ❖ 痛势急迫,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乃
❖ 四肢不温,舌淡脉弱,为气虚无以行血,加党 参、黄芪益气活血;
❖ 便血加三七、白及化瘀止血,若出血不止,应 参照血证有关内容辨治;
❖ 口干咽燥,舌光无苔,脉细,为阴虚无以濡养, 加生地黄、麦冬、百合滋阴润燥。
第三十二页,共47页。
6、胃阴不足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饮食,口燥咽 干,大便干结,五心烦热,消瘦乏力。舌红少 津,脉细数。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寒热: 实者多剧痛,拒按,脉实; 虚者多痛势徐缓,喜按,脉虚。 胃痛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多为寒证; 胃脘灼痛,痛势急迫,遇热痛甚,得寒痛减,多
为热证。
第十九页,共47页。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2、辨在气在血: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在气者,多见胀痛,或涉及两胁,或兼见嗳气频
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 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方药:香苏散合良附丸。 高良姜、生姜、吴茱萸—温胃散寒; 香附、紫苏梗、乌药、陈皮、木香—行气止痛。
第二十三页,共47页。
临床应用:
❖ 兼见恶寒、头痛等风寒表证者,加紫苏叶、藿 香疏散风寒;
❖ 兼见胸脘痞闷、胃纳呆滞、嗳气或呕吐,夹有 食滞,加枳实、神曲、鸡内金、制半夏、生姜 消食导滞,降逆止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