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探索幼儿园科学区的有效指导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视角下探索幼儿园科学区的有
效指导策略
【摘要】
幼儿园科学区是幼儿学习科学,自主进行科学探索的活动区域,更是提高幼儿早期科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我们常常思考:教师如何有效指导幼儿科学区活动?如何更好地激发幼儿自主学科学兴趣?基于核心素养的指引,我们尝试从教师的观察指导、幼儿的多样化记录、师幼的交流评价等方面,探索教师有效指导策略。

在科学区活动中,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提高观察、比较与分析能力,发展幼儿早期科学核心素养。

The kindergarten science area is an activity area for children to learn science and conduct scientific exploration independently, and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early scientific key competencies of children. We often think about: How can teachers effectively guide children's science area activities? How to better stimulate children's interest in self-learning science? Based on the guidance of key competencies, we try to explore effective guidance strategies for teachers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er's observation and guidance, children's perse records, and teacher-child communication and evaluation. In the activities of the science area, children are stimulated to be curious about science, improve observation,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abilities, and develop early scientific key competencies.
【关键词】
核心素养科学区域有效指导策略
幼儿园科学区域是幼儿自发进行科学活动的重要场地,活动形式自由,能按
照幼儿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内容和方式,即能满足幼儿学科学的需要,又是发
展幼儿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我们认真学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发现其内容是相容相通的,提出“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

”所
以我们在《核心素养》和《指南》的引领下,努力探索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的有
效指导策略,促进幼儿与材料积极互动,让幼儿在发现、探究、体验科学区域活
动过程中,建构最初的科学经验,形成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科学品质。

1.
推进幼儿探索和尝试——教师的观察指导策略
教师的适度有效指导能推进幼儿的探索进程。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尤显
重要,而教师细致的观察幼儿操作更重要,因为,只有观察才能发现幼儿在操作
过程中的进展与新情况,也才能发现幼儿的疑问、困难并给予及时和必要的帮助,进而推进幼儿的探索过程,激发进一步探究兴趣。

探索操作中不能让幼儿仅仅停
留在用感官动手操作的层面上,按照步骤完成预想问题的操作;而应使幼儿积极
主动的与事物相互作用,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对问题进行猜想,判断,并将自己
的想法作用于事物进行操作、验证,继而调整已有认知,建构新的学习经验。

(一)教师的有效参与策略
1.示范操作的启迪。

当教师发现幼儿面对新材料无所适从、对材料不感兴趣
等情况时,需及时运用示范引领策略介入,积极与材料互动,引起幼儿对操作的
进一步兴趣。

如“拼装滑轮车”活动,当幼儿把滑轮拼在车身时,装上去的滑轮
会掉下来,多次尝试总是不成功,幼儿准备放弃了,教师及时参与游戏,边装轮子,
边自言自语说:“我来仔细看看,车身下部有个槽呢,刚刚轮子轴没有完全卡在槽里。

”幼儿观察教师操作,发现了凹槽秘密,对事物的好奇、好胜被激发出来,又
投入到活动中了。

教师积极的正确的操作影响着幼儿,有效推进幼儿探究活动的
深入发展。

2 .适时、适度的提问。

教师根据游戏情形或发
现幼儿发生困难、纠纷、放弃等探究行为时,及时
运用提问引领策略。

如:“它们能吹出泡泡吗”游
戏,教师提问:“吸管为什么会吹出泡泡?”“这
些日常的玩具能吹出泡泡吗?”提供塑料玩具、弯
的吸管、椭圆的玩具、电线、笔管等幼儿熟悉的物品,让幼儿猜测、尝试,游戏
步步设疑,促进幼儿思考。

当然,“何时提问、问什么”教师需仔细思考与实践,引导过早,则会让幼儿失去主动探索的兴趣,引导过迟则会让幼儿放弃探索、发现。

(二)有层次的范例引领策略
科学区域的环境、材料常常隐含着指导幼儿操作的作用,而范例是常用而有
效的方法。

范例的提供要讲究实效,教师应根据提供的材料与幼儿已有的经验,
选择以不同的方式提供范例,引领幼儿的探究活动向深层次发展。

1.
提供操作过程的全范例
以图文的
形式对实验操作步骤的完整呈现,让幼儿自己尝试看步骤图进行实验操作。

在新投放的实验中通常采用此方法。

如,装圆珠笔,小手先将螺旋铁丝圈和套在笔芯前段,再将
套好的笔芯放进笔套里,最后拧好按紧,圆珠笔装成功了。

让灯珠亮起来、做传
声筒等游戏亦采用类似的范例,便于幼儿探索操作。

1.
提供操作过程的半范例
对实验的操作进行部分呈现,可能前面几步,也可能后面几步,或是重、难
点等关键步骤。

究竟提供给幼儿什么样的半范例,教师需要仔细研究实验步骤,
对实验有全面掌握,知晓实验重、难点,并在充分了解幼儿实际能力的基础上,
预测幼儿可能在哪步出现问题,从而提供合适的半范例图,便于在幼儿需要时参考,引领幼儿继续实验、完成实验。

不论教师采用直接指导还是范例引领策略指导幼儿实验,都应充分发挥幼儿
的自主性。

关注幼儿最近发展区,多鼓励、暗示、启发,让幼儿自己去发现探索,建构自己的经验。

这样自己悟出的东西比他人“倾注式”灌输的要有意义的多。

二、支持幼儿自主学习——幼儿的多样化记录策略
《纲要》指出:引导幼儿用多种方式表达、交
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有效且多样化的记录方法,
能引导幼儿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探究过程和事物
的变化,把抽象的信息转化成具体的图表,有助于
幼儿把得到的信息清晰化、条理化。

教师应引导幼
儿运用多样化适宜的方式记录,根据幼儿自身能力采用实物、图片、图画、数字、文字,或两者相结合等方法记录探究过程和结果。

这样不仅能支持幼儿探究过程,还能引发幼儿自主学习。

(一)记录形式的多样化
1.图文并茂的记录表
通常教师会提供记录表给幼儿,记录表的设计要根据据幼儿思维具有形象性
的特点,从题目、问题、过程到结果等均需形象化。

如“叶子朋友”如何让幼儿
记录自己的发现?分别用“有颜色树叶”“叶脉”“嘴巴”,表示看到的树叶颜色、叶脉样子和想对树叶说的话,这样的表格易于幼儿理解、操作。

2.猜想形式的记录
让幼儿就某个未知现象、问题产生或可能发生
的变化充分想象与猜想,设计不同的解决方法,并
及时记录。

猜想记录为后面的实验提供了具体形象
的对比依据。

如“泡泡吹起来”活动,先让幼儿关注不同形状泡泡器吹出泡泡的
形状是否也不同这一问题,并记录猜测(多数认为吹出来的泡泡和泡泡器的形状
是一致的),实验操作后再记录下来(发现所有泡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幼儿觉得很神奇。

)实验前后的对比,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与视野,激发其探
究欲望。

1.
自主方式的记录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等选择合适的自
主记录方式。

小班一般采用集体记录,以图为主。

中班
幼儿能力增强,一般提供给摆放或简单的标记。

如:动
物生活在哪里:海陆空的底板,让幼儿对应底板自主摆
放实物模型或图片等方式记录。

又如,常绿树与落叶树,提供图片提示让幼儿自主选择分类等。

大班幼儿能力各方面都有很大提高,通常
让他们用自己的喜欢方式记录,绘画、图表和文字等均可,只需说出表达的意思
即可。

(二)记录内容的多样化
1.记录实验的过程
即对观察实验过程的真实过程进行记录。

如:“做
胶水实验”,探究用爬山虎的种子做胶水。

幼儿在观察
爬山虎时,发现种子有点黏,认为它可以做胶水。

于是幼儿进行探究实验:先把
种子剁碎→用网过滤(以为这就是蓝色的胶水,发现不粘)→再加200毫升水分
别煮5分钟、20分钟,最后还是不黏,没有变成胶水。

幼儿用图画记录了探究过程,并在教师的帮助下用文字
记录下了自己的实验。

2.记录实验的结果
即操作实验结束后,最终结果的记录。

其中包括个人记录结果、小组记录结
果以及集体记录结果。

一个活动往往是经过多数孩子不断实践探索、讨论,最终
获得较一致的结论。

如:“萝卜活动”猜猜萝卜的内外颜色一样吗?用红、黄、绿等片片,集体猜测同时记录,打开看以后,再验证猜测,幼儿共同发现猜测与
实践的异同,集体记录实验结果。

1.
发展幼儿思维和品质——师幼积极的交流评价策略
师幼在互动中进行评价活动,对幼儿思维的整理、归类,使之清晰化,条理化,继而建构新的科学经验。

《指南》指出:发展幼儿的语言活动也是科学活动
的教育目标。

帮助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互动中,把粗浅、感性的操作经验进行
提升,建构初步的知识结构,不仅发展语言能力,而且促进科学思维、科学品质
的发展。

1.
探索过程的交流、评价
对过程的交流、评价就是让幼儿了解同伴的学习经验、思维的过程,启发、
拓展自己思路。

教师可循序渐进的引导幼儿进行交流:我发现什么?是怎么做的?
为什么要这样做?如“镜子”游戏活动,教师问:
“你看到什么啦?”幼儿:“我有时看见三个狮子,
有时看见很多个。

”“那你什么时候看见三个,什么
时候看见很多个?”启发幼儿观察两面镜子摆放的角度不一样,映出的物体个数就会不一样的现象,提高表述能力和发散能力,激发
幼儿再探索的欲望。

1.
探索结果的交流、评价
在幼儿探索之后的交流、评价活动,既能帮助幼儿整理操作信息,提升新的
科学经验;又能发展语言能力,促进合作能力;更能引发思考,产生新的疑问,
促进活动向纵深发展等。

幼儿观察记录“小兔的生长”,发现兔窝里的一团团绒
毛与兔子身上的毛颜色不一样,于是产生了疑问:这是哪里来的毛?为什么会在
兔窝里?难道有外面的兔子来侵犯了吗?孩子们在争论不休。

教师发现后,一方
面引导全面、仔细观察;另一方面采用设疑的方式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兔子的
家是封闭的,外面的兔子可能钻进来吗?使探索活动深入下去,对孩子共同关注
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正规的科学活动“认识兔子”,在活动过程中找答案,发挥
正规教学活动和科学区域活动互补的作用。

1.
非智力因素的交流、评价
通常情况下,教师通过提问:“喜欢和谁一起合作游戏,为什么?”“谁观
察得最仔细,你怎么知道的?”“遇到困难是怎么做的?”等,引发幼儿谈论交
流这些问题,把已有经验进行梳理,在此过程中让幼儿逐步明晰与同伴友好协作、勤于观察思考、动手动脑想办法克服困难等都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在循序渐
进中帮助幼儿发展科学探究的良好品质。

幼儿园班级科学区域指导,从发展幼儿科学核心素养角度出发,以发挥幼儿
主体性为本,让幼儿乐于操作;以发挥教师主导性为本,让教师乐于指导;不断
尝试优化指导策略,以发挥师幼互动的有效性,促进师幼共同探究学习,建构创造。

总之,我们要在核心素养视角下不断反思,找寻、丰富适宜的科学区域指导
策略,促进幼儿科学核心素养的提高,积极地为幼儿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谐
发展、全面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首都师范大学出
版社2012.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