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传统人名称谓文化教学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传统人名称谓文化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初中语文教材重视课程的育人功能,突出了融
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全国已经开始全部投入使用统编语文教材,其
中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教材中选入了大量古代诗文,其选材时段从先秦至清末跨度
较大,内容较多,古诗文中包含大量的传统人名称谓文化,是教材中融入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人名;称谓文化
引言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向学生讲授这方面的内容,是语文教师不容推卸的
责任与义务,重视传统人名称谓文化的学习理解,能帮助学生扫清文言阅读障碍,消除与古文的隔膜,拉近与古文的距离,提高阅读古文的兴趣,提升自身的传统
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落实新课标中提出的立德树人的要求,实现对传统文
化的创新性继承与发展,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有着重要作用。
1传统人名称谓文化教学价值
人名依托的是语言符号。汉语有独特的语言学特性,体现在汉语中的华夏文
明更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因此,与之相关的汉语人名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传统
也十分丰富,是一笔需要认真总结并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遗产。
现在世界上还在使用的几大语种里,汉语的独特性不仅表现在语音方面,也表现
在其书写符号——汉字上。与拼音文字相比,汉字不仅是汉语声音的记录,而且
其字形本身还有象形、会意、指事的功能。尤其是在语境信息不足的情况下,汉
语的许多同音词可以通过书写符号加以区分,这在人名识别时表现得十分突出。
因此,在口语表达时,人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进一步解释:弓长张、木易杨、言
午许以及中华的华、女字旁的娟等。像包含琮、琼、琏、瑜等字的人名的美好寓意,也只有落实到汉字的层面,才能够被显示出来。而林黛玉这个人名,我们无
论如何也不能仅凭语音记录成“林待玉”“林黛遇”或“林待遇”。汉语人名的
选取,许多时候在选字上的用心,要远远大于在选取音节上的用心。而且,汉语
人名的许多文化特征,有些时候也是通过字形被表达出来的。汉语人名有通过取
字辈谱中的字表达宗族内辈份关系的传统。有些时候也会出现用特定的汉字偏旁
部首代表宗族内同辈关系的情况。如《红楼梦》中贾家贾敬、贾赦、贾政这一辈
男性人名用字都取自“攴”部,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瑞这一辈的男性,人名用字都取自“玉”部。再比如,汉语人名选取,有时会遵循中华传统文化中
的“五行命理”观念,以“五行”入名。但“五行”入名的表达方式,更多的时
候是使用以“金木水火土”作为偏旁部首的汉字。
2姓名的避讳
古人把人名看作是人个体的一部分的习俗,几乎是世界性的。所以人刚死,
在招魂的时候呼叫死者的名字,以后便讳名,有的还要加上谥名。在吊丧、埋葬
添土时都忌呼死者的名字,“因为提及死者的名字,很显然是一种与他接触的延伸……他将很快地跟随着出现”。忌讳提及死者的名字,是因为“害怕成为已变
成恶魔的死者灵魂的牺牲品”。为了避讳叫死者的名字,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为
死者另取新名的习俗,而在中国则表现为“谥号”。当然,“这种做法是预设鬼
魂不知道且无法知道他新名字的假定”。中国古代就有“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师讳”之说。避讳就是回避死者(或生者)的名字,避讳起初只局限于对死者,后来
逐渐亦适用于生者。《礼仪》士冠礼说:“冠而自子,敬其名也。”说的是男子
到了20岁,男子就要有字。有了字,名就成了应该避忌的东西,相称时也只能
称字而不是名。在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中,皇权和父权、王朝政治与宗法制度
伴生并存,这种现象表现在姓名上,就是帝王讳名制与宗法讳名制的伴生并存。
这种讳名制同样作用于社会语义系统,甚至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行为规范。避讳是
一般臣民不可不懂的一门学问,否则,一旦犯讳,可能身罹大祸。就避讳的种类
而言,大致有“国讳”和“家讳”之分。回避君主的名字,叫做避公讳或国讳。
避讳自己家族的长辈的名字,与别人交往时,则避对方的长辈之名讳,叫做避家讳。对皇帝名的忌讳体现是利用国家权力强令臣民对已死的君主七世以内不得直
呼其名。《唐律疏义》明确规定,故意直呼皇帝之名,就是犯了“十恶”罪之一
的“大不敬”之罪。其方法有改字法,即以同训代之。如正月改端月(秦始皇嬴
政讳),邦改国(刘邦讳),恒山改常山(汉文帝刘恒讳),王昭君改王明君(晋帝司
马昭讳),世改代或系、民风改人风(李世民讳)。另外一种形态叫“家讳”,即
家庭中对尊长不得直呼其名。东晋桓玄初任洗马时,有客前来祝贺。因客人嫌酒
冷不能饮,乃频呼取温酒来,而桓父名温,玄因客犯其家讳,便当席而哭,客扫
兴而去。苏洵父名序,洵文中改序为引,轼文中改序为叙。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号
称诗圣,一生中写过3000多首诗。但是在他的大量田园风景诗当中,从未涉及
到海棠花,而他曾在以海棠花盛名的四川寓居5年,此事更显蹊跷。原来杜甫母
名海棠,出于避讳,他从不写海棠诗。同样道理,他因父亲名闲,写诗从来不用“闲”字。北宋诗人徐积,因其父名“石”,便一生不用石器,走路遇到石头也
要绕开,如遇到避不开的石桥,就让人背着过桥。同样,生活在北宋的刘翁叟和
韦翼,因其父分别名“岳”和“乐”,他们一生不听音乐,不游高山名岳,不饮
酒作乐,不参加任何欢事活动。
3初中语文传统人名称谓文化教学策略
3.1教师层面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不仅要有一桶水,还要有长流水。教师在日常生
活和学习中应坚持“终身学习”的观念,自觉阅读、自觉积累,不断提升自身知
识文化素养。学习古文,总会遇到很多古代的文化常识,如果对其中的相关内容
一知半解,理解文章就会非常吃力,甚至出现错误。根据调查内容分析可知,大
多数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还有待提升,尤其是教材中出现的传统人名称谓文化,因其不是教学重点,更易被忽视。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
积累,拓展视野,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在语文学习的道
路上教师忽视传统人名称谓文化这一常识的学习,学生又怎能知晓其含义及作用。究其原因,无非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教师自身对传统人名称谓文化的了解和积累
较少,二是传统人名称谓文化在考试中所占分值较低,三是传统人名称谓文化在
文章中呈现方式较为散乱,不易进行系统地学习,四是传统人名称谓与现在的人
名称谓差别很大,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3.2学生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