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8课 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设计
《物质变化与我们》【学习目标】1.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2.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理解物质变化的知识。
3.体会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倡导宣传保护环境的小使者。
【学习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学习难点】分析判断我们生活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堂导学】根据课文内容中的文字图片,通过观察、讨论完成下列学习内容。
1. 回顾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物质变化,都有什么现象发生?2.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么?3.尝试用火柴点燃一根蜡烛,注意观察蜡烛燃烧时有什么现象,几分钟后蜡烛发什么什么变化,有什么方法能证明吗?我们的发现:4.制作橙汁和柠檬饮料。
(1)实验材料:小苏打,柠檬酸、白糖、鲜橙、带盖的塑料瓶一个、凉白开水、烧杯2个、柠檬黄、漏斗、搅拌棒、取样勺。
(2)橙汁制作方法:把一个去皮的橙子压成汁,加入少量的糖和水,一杯纯天然的橙汁饮料就配置而成了,味道不错,比商店里买来的还好喝。
(3)柠檬饮料制作方法:首先,用烧杯往塑料瓶中倒入半瓶凉开水,放入一匙白糖,用搅拌棒搅一搅。
然后,用取样勺挖一小匙小苏打,通过漏斗倒入到塑料瓶中,用搅拌棒搅一搅快速溶解,再往塑料瓶里滴两滴柠檬黄,制成了黄色的小苏打水。
然后用取样勺挖一小匙柠檬酸,倒入装有凉开水的烧杯中,用搅拌棒搅一搅,制成柠檬酸水。
最后,将柠檬酸水快速倒入装有小苏打水的塑料瓶中。
我们发现:有产生,我们可是用方法证明这种物质。
【总结提升】这一节课我们知道了那些知识呢?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与区别: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2.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3.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人类在利用物质变化的过程中,破坏了美丽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多环境污染问题,因此要学会保护环境。
【训练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 我们身边的物质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5 铁生锈了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8 物质变化与我们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教学过程】: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
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三、让物质发生变化: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 放大镜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3 放大镜下的晶体4 怎样放得更大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8 微小世界和我们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 我们身边的物质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5 铁生锈了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8 物质变化与我们第三单元宇宙1 地球的卫星——月球2 月相变化3 我们来造“环形山”4 日食和月食5 太阳系6 在星空中(一)7 在星空中(二)8 探索宇宙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1 一天的垃圾2 垃圾的处理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4 分类和回收利用5 一天的生活用水6 污水和污水处理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这个单元我们研究微小世界。
(板书:微小世界)2、提问:什么是微小世界?(细菌,细胞,病毒等)。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8课 《物质变化和我们》习题
教科版六下第二单元第8课《物质变化和我们》习题一、填空题1.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___________组成的,物质是___________的。
物质变化有两类:___________。
化学变化最重要的特点是___________。
2.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体内后要经过许许多多的___________变化,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3.我们周围的“东西”都是由___________组成的,它们总是在或快或慢地发生着___________。
4.烟花爆竹在燃放时产生了剧烈的___________变化。
5.利用物质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温度计。
6.咀嚼米饭或馒头时,会感觉有甜味,这是因为米饭或馒头中含有___________,在米饭或馒头中滴入几滴碘酒,米饭或馒头就会变成___________色。
米饭中储存的能量是___________。
7.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会有白色的沉淀物产生是___________变化。
8.气球吹大松手后空气会从气球中流出来是___________变化。
9.墨汁滴在清水中,清水变黑了是___________变化。
10.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会产生新鲜的氧气是___________变化。
11.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根据物质变化结果的不同我们将物质的变化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2.加热高压锅,高压锅爆炸属于___________变化。
13.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量的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的___________,这种气体导致气候变___________,冰川融化。
14.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的过程是___________变化。
二、判断题15.我们喝的可口可乐饮料里含有二氧化碳气体,我们呼出的气体里也有二氧化碳。
()16.生产水泥的过程,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7.我们吃的食物进入体内,经过许多的物理变化,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课件(共32课,636页)
6、放大镜能显现物体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 )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前节知识回顾
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 红 蓝 三种颜色组成。
、绿 、
2、放大镜的特征是 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光线通过放大 镜会发生 折射 。
• B、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 中间较厚(凸起)
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高
•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透镜的中央厚度 有关,与放大镜的直径大小无关。
凸透镜和凹透镜
• 老光镜镜片是凸透镜
(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的是英国的格罗斯泰斯特
• 近视镜镜片是凹透镜
英国科学家培根设计并制造 出了眼镜)
。放大装置
业
判断
1、苍蝇在光滑的玻璃上不掉落和它脚上的构造有关。( √ )
2、很多昆虫的嗅觉灵敏和它们的触角有关。( √ )
3、借助放大镜,我们观察到了昆虫世界更多的私密。(√ )
4、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 )
5、蟋蟀的“耳朵”跟我们人的耳朵一样,都长在头部。 ×
()
√
6、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蜻蜓的眼睛是复眼。( )× 7、苍蝇在竖直光滑玻璃上不会滑落,跟它翅膀有关( √)
练习
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 红 、 绿 、 蓝 三种颜色组成。
2、放大镜的特征是 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光线通过放大 镜会发生 折射 。 3、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 水晶 琢磨而成的。最早提出放 大装置的应用的是英国的 格罗斯泰斯特,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是由 培根 设计制造的。
作业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适应生存的本领》说课稿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适应生存的本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适应生存的本领》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8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研究身边的动植物,了解它们适应环境的本领,从而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探究活动,如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分析它们的适应特征,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提高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于身边的动植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生物适应环境的具体机制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研究,自己发现生物适应环境的特征和原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研究,了解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本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研究,了解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本领。
难点:学生能够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具体机制。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观察法、讨论法和讲授法进行教学。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生物会出现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2.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观察和研究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分析它们的适应特征,如沙漠中的植物的根系发达,可以吸收深处的水分;鸟类的羽毛可以根据气温变化而调节体温等。
3.分享与讨论:每组学生将自己的观察和研究结果分享给大家,大家一起讨论,总结出生物适应环境的特征和原理。
4.讲解与拓展:教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讲解和拓展,如生物适应环境的具体机制等。
5.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主要知识点|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主要知识点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3.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物质:空气、书、电、电灯、火、水、声音等;不是物质:想法、兴趣、理想蜡烛熔化、易拉罐变形、纸被撕成碎片、热胀冷缩、铁丝弯曲、水蒸发、水的流淌等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火柴燃烧、铁钉生锈等变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2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3.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第3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2.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
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哪些食物含有淀粉?第4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小苏打的特点:白色的细小晶体,粉状。
白醋的特点:无色、透明的液体,有一股酸味。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眼睛看:产生气泡,耳朵听:有“嗤嗤”声,用手摸:杯子外壁有点凉。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气体。
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玻璃杯中,观察到火苗马上熄灭的现象。
像倒水一样,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火焰会马上熄灭。
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它是空气的组成部分。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物质变化和我们
产生了 新物质 又叫化 学反应。
物质的变化:
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比较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
区别 无新物质生成 联系
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 学变化,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注意: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时,不能只看有无现象,而应该看是否 生成了其他物质,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常见现象:生成 沉淀、颜色改变、气体产生、温度变化、性质变化、发光发热、 PH变化、状态变化等。并且常伴随能量变化有些化学变化是没有 明显现象的,物理变化也可伴随有明显的现象如通电时发光也放热。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判断
1、物质变化无处不在,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 2、食物要经过许多化学变化,才能转化为我们身体所需要 的营养 物质。( √ ) √ 3、生产水泥的过程,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 )
黑火药发明于唐代,发展于宋末至明初。最早的火药出自炼丹术之手“伏火矾法” 。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软硬 晶体的熔点 液体的沸点 物质的溶解性 可燃性 酸碱性 化学性质
下面八种性质分别属于 化学性质还是物理性质?
颜色 晶体的熔点 气味 软硬
液体的沸点
物质的溶解性 酸碱性 可燃性
水结冰,水蒸发 易拉罐被压扁 弯折铁丝 混合沙子和豆子 火柴蜡烛燃烧 加热白糖 在米饭上滴碘酒
状态改变 形状改变 形状改变 没有明显变化 发光发热产生气体 变颜色有焦味 改变颜色 没有产生 新物质
只有形态、 状态的改变。
小苏打和白醋
铁生锈
产生气体及沉淀物
改变颜色性质改变
《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设计
课题:物质变化与我们作者:甘肃省临泽县板桥镇中心小学周居伟【教材分析】《物质变化与我们》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
本课的课题完整的表述应该是“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物质变化和我们的生活、制作饮料。
第一部分通过温习前面学习的各种物质变化,让学生再一次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和区别;第二部分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质的变化进行区别和分类;第三部分通过实验活动制作饮料让学生再一次体验化学变化的特点。
本课在前面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物质变化的形式、物质变化的种类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概念。
《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知识和我们日常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有着广泛的实际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课中学习了我们身边的物质以及一些物质的变化,通过实验认识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观察到了化学变化的各种现象,对物质的变化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有了一定的感悟。
我们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不论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均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内容。
这节课既是对前面课程的复习和总结,还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物质变化,利用所学知识对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变化进行区别和分类。
最后通过制作饮料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运用于生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物质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结束本单元的学习。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1.知道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2.学会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1.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设计2.教师全批全改。
(1)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根据物质变化结果的不同将物质的变化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2)墨汁滴在清水中,清水变黑是________变化;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会产生新鲜的氧气,这是________变化。
2.综合题火药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伟大发明之一。
中国古代的火药是硝石、硫磺、木炭及一些辅助材料等粉末状物质的混合物。
当硫磺与硝石同时接触到炭火时,会产生火焰并伴随爆炸的声响。
(1)火药的发明与古代炼丹术有很大的关系,火药爆炸与炼丹的过程都属于()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2)下列事例中,和火药爆炸一样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有()。
①把一颗大药丸搓成小药球②点燃鞭炮③秋天在田野里烧秸秆④饮料放在冰箱里冷藏A.①④B.②③C.②④活动意图说明:回顾课堂学习,进一步掌握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的变化与人生的生产生活都有密切的联系。
7.板书设计8.教后反思(1)课中学生活动情况:多少人参与?参与有效性如何?学生记录表填写情况分析?(2)课末练习分析:多少人参与,全对多少人,剩下多少人;第1题有多少人不知道物质的变化分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有多少人不能判别常见的物质变化类型;第2题有多少人不能正确分析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第3题有多少人不能整合信息从而正确分析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
(3)实验准备和课堂教学中改进措施:(4)亮点特色:1.记录单改进……;2.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使用小组评价等;3.实验器材的改进;……。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适应生存的本领》教案(2022新版)
8.适应生存的本领【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动物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候鸟、角马和水牛等动物为适应环境变化和维持个体生存逐渐形成迁徙、洄游等习性。
2.能举例说出蜜蜂、青蛙、蛇类等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的行为和自我保护方式。
[科学探究]1.能通过气温与降水量数据,分析东非大草原两大野生动物保护区的气候特点。
2.培养数据分析对比能力及推断角马、水牛等迁徙的原因。
[科学态度]1.能在探究过程中准确描述、分析。
2.能在了解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独有形态特征和自我保护方式中激发探究动物与环境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能通过对气候数据的分析和描述,形成关心动物和保护动物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通过气温和降水量条件,分析对比实验,并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准确描述、分析问题、推断动物迁徙的原因。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实验与查阅资料,形成关心动物和保护动物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和视频。
[学生]记录表。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教师提问:同学们,大家好。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着多样的生物。
今天这节课,请大家先来看一段视频《生命大迁徙》,说一说视频中讲述的是动物的什么习性?学生汇报:我看到了新疆牧场,为了给牲畜提供优质牧草,保证牲畜转场生长,牛羊转场于不同牧区。
2.教师教师提问:环境的改变影响着动物的生存,与此同时,动物也具有应对环境变化的本领,你们知道是什么本领吗?学生汇报:候鸟迁徙、鱼洄游……[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引起学生对动物及其环境的探究兴趣。
二、交流与探索(一)聚焦话题1.根据课页22页提出问题:阅读课本内容,组内同学各自选择一种动物,介绍它们是如何应对环境变化的,这种本领是什么?2.䴙䴘等候鸟什么季节开始迁徙,迁徙到哪里?迁徙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学生汇报:䴙䴘春季迁徙到颐和园。
大雁从西伯利亚迁徙到南方过冬。
(播放候鸟迁徙视频)迁徙的目的是为了生存、繁殖。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试题第8课微小世界和我们单元测试教科版 无答案
第8课微小世界和我们一、基础知识梳理1在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以前,人们只能用(眼)、(耳)、(鼻)、(舌)、(手)五种感觉器官探知世界。
2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让我们能观察到水中的(微生物)、(细胞)。
3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了,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4有些微生物能为我们(提供)食物或者帮助我们(生产)食物。
【酿酒、醋、豆腐乳、泡菜、酸奶、面包等】5我们周围的垃圾和污水的处理也要靠(微生物),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就将变成(垃圾)的世界。
6自然界的大多数生物都是由(多细胞)组成的,当然也有一些生物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
7人类研究微生物的最新成果是(克隆羊)。
8水中常见的微生物:草履虫、变形虫、喇叭虫、眼虫、团藻等。
9请将下列科学家与其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连线袁隆平发现传染病是由微生物造成和传播的巴斯德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弗莱明制作增进视力的眼镜列文虎克研究杂交水稻,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罗伯特·胡克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詹森父子最早制作放大300倍的金属放大镜施莱登、施旺发明了青霉素和其他药物以抵抗疾病格罗斯泰斯特制作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1500倍】培根提出细胞学说10能将物体放大倍数最多的选项是()A两个放大镜组合在一起使用 B电子显微镜 C光学显微镜11下列微生物和人类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所有的微生物都是对人体有害的B所有的微生物都是对人体有益的C微生物对人类既有利又有弊11人类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敏锐的眼睛是()A放大镜 B制作装片 C显微镜12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过程是(眼睛)→(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13微生物个体微小,都是肉眼看不见的。
()【蘑菇、灵芝等肉眼可见】第一单元调研试题一、填空题1放大镜又叫(),特点是中间()、边缘()、()。
2像()、白糖这样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叫做()。
六下第二单元1-8课知识点总结
六下第二单元1—8课复习笔记一、《我们身边的物质》:(第1课内容理解即可)1、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空气、电、火、声音)等也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物质都在不断变化,有些变化比较缓慢,现象不明显,有些变化比较激烈,现象明显。
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第2课是重点,需要强化记忆所有内容)1.物质的变化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物理变化,如:(豆子和沙子的实验、湿衣服凉干、汽油挥发、积沙成塔、滴水成冰)的变化等。
3.化学变化如:(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百炼成钢、食物腐败、粮食酿酒、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食物消化、钢铁锈蚀)的变化等。
4、加热白糖的过程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白糖熔化成液体白糖)是物理变化,(白糖变色开始碳化)是化学变化。
5、蜡烛燃烧过程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蜡烛熔化成蜡烛油)是物理变化。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化学变化。
三、《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第三课的第2点,强化记忆。
1、3两点理解即可)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麦芽糖,所以咀嚼米饭会有甜味。
淀粉→麦芽糖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含有淀粉的食物有:(米饭、馒头、番薯、马铃薯、玉米)等。
四、《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第4课是重点,需要强化记忆1、2、3点内容)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用手摸玻璃杯外壁,(感觉比原来凉一点),同时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物质,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马上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第1课了解我们的住房1.工程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要,设计和使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2.住房的基本结构包括门窗、梁、墙体、楼板、房顶等。
3.住房的基本系统包括供水系统、供暖系统、采光系统和电路系统等。
4.住房建造过程中要经历明确任务、选址、设计、建造、验收等几个重要阶段。
第2课认识工程1.港珠澳大桥能为港珠澳大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
2.工程的限制条件包括时间、费用、可用材料、环境、抵抗自然界的破环能力等。
3.港珠澳大桥会受船舶航道和香港机场的影响,解决的办法是建造海底隧道。
4.隧道与桥梁之间需要岛屿连接,但这片海域没有可用自然岛屿,解决的办法是修建人工岛屿。
5.建岛的海床有淤泥,机械会滑出,移走淤泥又会对海洋造成毁灭性污染,解决的办法是用圆钢管围岛。
6.工程建设的一般步骤包括:明确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在限制条件下进行设计、制作一个模型(方案)、测试模型、评估改进、实施建设。
7.工程利用了大量技术成果,建设工程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也推动了技术的发展。
技术与工程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3课建造塔台1.塔台竞标标书包括建塔位置、使用材料、塔的设计、成本预算、人员分工和时间分配等内容。
2.塔的设计需要考虑塔高、塔型、实用性和安全性等因素。
3.工程设计和竞标的关键是如何实现项目安全性和项目成本的和谐统一。
4.考虑楼梯、栏杆的细节有助于竞标成功。
5.项目成本包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时间成本。
6.项目安全性包括稳固程度、承重能力、抗风能力、抗震能力等。
7.标书可以用文字、画图、标注等多种形式表达。
第4课设计塔台模型1.建立模型是工程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工程师常通过模型来测试他们的设计。
2.制作塔台模型需要经过设计、制作、测试、评估和改进等过程。
3.为避免倾斜,塔台整体应该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4.三角形更加稳固,在塔台模型设计中我们要多设计三角形来保证塔台模型的稳固和承重能力。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8课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资料教科版
第8课物质变化与我们(一)背景和目标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习的重点是物质的化学变化。
从观察物质变化伴随的现象开始,通过寻求证据,证明产生了新物质,进而确定这种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
因此,是否“产生新物质”是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标志。
本课在前面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物质变化的形式、物质变化的种类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概念。
同时希望学生了解物质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本课的课题完整的表述应该是“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不论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均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内容,这是学生应该认识到的。
最后通过制作饮料的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物质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结束本单元的学习。
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二)教学准备每人准备白糖、柠檬酸、小苏打、玻璃杯、小饮料瓶,自己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
(三)教科书说明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制作饮料”.第一部分: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这是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整理,帮助学生从整个单元去把握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方法。
这个单元从物质构成世界开始,讲述物质是变化的道理,物质的变化从是否产生新物质的角度,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然后观察化学变化伴随的各种现象,探索化学变化的本质,形成一系列的科学概念。
教科书第40页的图表,简单地列出本单元的框架结构,在“化学变化”这个方框下面,还可以增加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这一内容,这样对学生把握整个单元的内容会更加有利.同时,教科书没有呈现本单元的主要学习过程,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总结:主要的学习方法是从观察现象开始,通过提出假设,寻求证据检验,最后获得结论.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也是科学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学习方法。
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8课《适应生存的本领》说课稿
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8课《适应生存的本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适应生存的本领》是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生物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些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对生物适应性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生物有较强的兴趣。
但是,对于生物适应性的理解和进化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自己去发现和理解生物的适应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生物适应性的概念,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生物的适应性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分析,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生物的兴趣,理解生物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而形成的适应性特征,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生物适应性的概念,能够找出生物的适应性特征。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和进化过程。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探究为主,结合观察、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的适应性。
同时,我还会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生物的适应性。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生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出生物适应性的概念。
2.探究:学生分组观察和分析教材中的实例,找出生物的适应性特征,并进行讨论。
3.交流: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和分析结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补充。
4.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生物适应性的形成和进化过程。
5.实践: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身边的生物,找出它们的适应性特征。
6.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教师进行补充和强调。
第8课《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8课《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物质变化与我们》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
本课的课题完整的表述应该是“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物质变化和我们的生活、制作饮料。
第一部分通过温习前面学习的各种物质变化,让学生再一次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和区别;第二部分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质的变化进行区别和分类;第三部分通过实验活动制作饮料让学生再一次体验化学变化的特点。
本课在前面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物质变化的形式、物质变化的种类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概念。
《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知识和我们日常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有着广泛的实际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课中学习了我们身边的物质以及一些物质的变化,通过实验认识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观察到了化学变化的各种现象,对物质的变化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有了一定的感悟。
我们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不论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均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内容。
这节课既是对前面课程的复习和总结,还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物质变化,利用所学知识对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变化进行区别和分类。
最后通过制作饮料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运用于生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物质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结束本单元的学习。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生产水泥的过程,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 学变化。 (
√
)
冰川融化,给全球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物质变化与我们》课堂小结
物理 变化。 1.打开电灯开关,电灯就会发光发热是_____ 化学 变化。 2.木炭燃烧时同时会发光发热是____ 物理 变化。 4.把淀粉放入水中搅拌,最后淀粉会沉淀是 _____ 5.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会有白色的沉淀 化学 变化。 物产生是_____ 物理 变化。 6.墨汁滴在清水中,清水变黑了是____
化学变化速度的控制 物质变化与我们生产 生活之间的关系
8物质变化与我们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本质区别 物理变化
物质 变化 化学变化 产生了新物质 不产生新物质
常见现象
颜色、形状或 状态发生变化 伴随着发光、 放热、变色、 产生沉淀、产 生气体等现象
A红纸剪成窗花
C冰块制成冰雕
B泥土烧成瓷器
D木板制成模型飞机
5.下列哪种变化与其他三种有着本质上不同( B )。 A火药爆炸 B衣服晒干 C纸张燃烧 D粮食酿酒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有( ABCD )。 A产生沉淀物 B颜色变化 C发光、发热 D生成气体
7.下列不属于二氧化碳的性质是( D )。 A.CO2是无色透明气体 B.CO2比空气重 C.CO2能灭火 D.CO2有毒 8.下列容器不能盛放硫酸铜溶液的是( B )。 A塑料容器 B铁制容器 C木质容器 D玻璃容器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本单元研究过的一些物质变化。
物质的变化
水结冰、水蒸发 易拉罐压扁 弯折铁丝 混合
属于什么变化
状态改变
形状改变 形状改变 没有明显变化 发光发热 变颜色有焦味 颜色改变 产生气体 颜色改变 颜色改变沉淀产生 产生了 新物质 化学变化 不产生 新物质 物理变化
火柴、蜡烛的燃烧
加热白糖 米饭、淀粉和碘酒 小苏打和白醋 铁生锈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物质变化与我们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 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 物理 )变化
物质变化与我们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 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主要是( 物理 )变化
物质变化与我们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 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煤油温度计
水银温度计
温度计利用了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 ( 物理 )变化 为什么不能用“水”作温度计?
物质变化与我们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 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1.物质变化无处不在,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 ) 2.食物要经过许多化学变化,才能转化为我们身体所需 要的营养物质。 (
√ √ √
)
3.只要食物发生颜色变化,就发生了化学变化。( × ) 4.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一定生成了新物质。 ( ) 5.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古代火药的原理是让 硝石、硫黄、木炭等混合发生了化学反应。 ( )
化学 变化。 3.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会产生新鲜的氧气是 ____
物理 变化。 7.气球吹大松手后空气会从气球中流出来是____
1.下列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C )。 A燃放烟花 B木材燃烧 C盐溶于水 D燃煤发电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B ) A将铁熔化后制成锅 B给水通电获得氢气和氧气 C温度计内水银长度发生变化 D光被镜子反射回去 3.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C )。 A火药爆炸 B木头燃烧 C湿衣服晒干 4.下列工艺制作过程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B )。
玉石原石
玉石加工 ( 物理 )变化
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我们的体内,要经过许许多多 的化学变化,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主要是( 化学 )变化
物质变化与我们
由此可见,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 人类在利用物质变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环境污
染的问题。
比如,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量的急剧增加, 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 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壤沙漠化、大陆和两极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
莲都区天宁小学
陈建秋
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
1我们身边的物质
物 质 的 变 化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分辨物理变化和化 学变化的主要特征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铁生锈了
介绍一些化学变化 的类型以及这些变 化所伴随的现象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