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教案(散文、戏剧、影视)说课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欣赏教案(散文、戏剧、影视)
教案首页
科目:文学欣赏第十一讲2009 年 5 月 11 日
新课提纲及教学设计:
第四章散文欣赏
第二节中外现当代散文欣赏
一、中国现当代散文概述
我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17—1927):“五四”时期的散文。
“五四”时期最早的散文,是以议论文为主的杂感文。
1918年4月《新青年》设立“随感录”栏目,先后发表了李大钊、陈独秀、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杂感文。
与此同时,《每周评论》、《新生活》等报刊也相继推出类似栏目,形成了杂感散文的创作浪潮。
第二阶段(1928—1937年6月):三十年代的散文。
此期间散文创作在表现社会生活容量、文体演变等方面有新的发展。
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任务使得杂文与报告文学创作特别活跃;随着作家不同的艺术选择,散文的艺术样式也更趋完备。
成就最突出的是议论性散文,尤其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其杂文主要收入以下集子:《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此外,瞿秋白、徐懋庸等人的杂文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另一重要发展是报告文学的兴盛,其中最优秀的作品是夏衍的《包身工》等。
第三阶段(1937年7月—1949年9月):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散文。
人们迫切地关心着战况与民族的命运,导致了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再度兴盛,其中写得较好的有:丘东平的《第七连》、曹白的《这里,生命也在呼吸》,周立波的《晋察冀边区印象记》、丁玲的《孩子们》,徐迟的《大场之夜》,华山的《窑洞保卫战》、周而复的《晋察冀行》、白朗的《八烈士》等。
第四阶段(1949年10月-1966年5月)建国十七年的散文。
第五阶段(1978-)新时期散文。
开始汹涌而来的是“伤痕文学”的支流“挽悼散文”,它们是对殉难的亡灵的祭奠和民族积郁已久的情愫的宣泄。
沉思历史与反映现实是这一时期作家们耕耘的两块园地。
年逾古稀的巴金,以近十年的时间,于1986年完成了四十二万字的“讲真话的大书”《随想录》。
丁玲的《牛棚小记》,杨绛的《干校六记》,孙犁的《秀露集》等,均在不同的层面上体现了作家们对已经逝去的噩梦般年月的深刻省思。
二、中外现当代散文欣赏实例
胡适
马丁·路德·金
第二节中外现当代散文欣赏
一、中国现当代散文概述
我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17—1927):“五四”时期的散文。
“五四”时期最早的散文,是以议论文为主的杂感文。
1918年4月《新青年》设立“随感录”栏目,先后发表了李大钊、陈独秀、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杂感文。
与此同时,《每周评论》、《新生活》等报刊也相继推出类似栏目,形成了杂感散文的创作浪潮。
鲁迅前期杂感文收入《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与《而已集》杂文集中,它们以民主与科学作指导思想,进行了广泛的社会与文化批判,具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精神。
此外,他的散文诗集《野草》与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也是现代散文中的精品。
周作人也是《新青年》“随感录”的重要作者。
此阶段散文取得突出成就的还有朱自清与冰心。
朱自清擅长写漂亮精致、具有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他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
冰心的《往事》和《寄小读者》表现了自然、母爱、童真三大主题,文字清丽,风格哀婉。
此时期散文创作中比较活跃的作家还有林语堂、郁达夫、徐志摩、郭沫若、瞿秋白等人。
第二阶段(1928—1937年6月):三十年代的散文。
此期间散文创作在表现社会生活容量、文体演变等方面有新的发展。
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任务使得杂文与报告文学创作特别活跃;随着作家不同的艺术选择,散文的艺术样式也更趋完备。
成就最突出的是议论性散文,尤其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其杂文主要收入以下集子:《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此外,瞿秋白、徐懋庸等人的杂文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另一重要发展是报告文学的兴盛,其中最优秀的作品是夏衍的《包身工》等。
三十年代各种体式的散文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有:郁达夫的《屐痕处处》等游记散文,有何其芳的《画梦录》等抒情散文;有李广田的《画廊集》等叙事散文,有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等哲理散文,有郭沫若的《我的幼年》等传记散文,还有林语堂、周作人等标榜超脱、闲适、幽默格调的小品文。
第三阶段(1937年7月—1949年9月):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散文。
人们迫切地关心着战况与民族的命运,导致了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再度兴盛,其中写得较好的有:丘东平的《第七连》、曹白的《这里,生命也在呼吸》,周立波的《晋察冀边区印象记》、丁玲的《孩子们》,徐迟的《大场之夜》,华山的《窑洞保卫战》、周而复的《晋察冀行》、白朗的《八烈士》等。
相比之下,小品散文的创作不如报告文学那样势头强劲,但仍产生了一些思想和艺术成就都很高的作品,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风景谈》,萧红的散文集《萧红散文》、《回忆鲁迅先生》,沈从文的散文集《湘西》等。
第四阶段(1949年10月-1966年5月)建国十七年的散文。
开始,由于独具反映及时、制作迅速、表现生动、灵活多样的特点以及领导机关的组织倡导,通讯特写在散文创作中具有独尊地位。
当时具有广泛影响的通讯报告集有:《谁是最可爱的人》、《朝鲜通讯报告选》、《志愿军英雄传》、《志愿军一日》等。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的《一个侦察员的故事》、杨朔的《用生命建设祖国的人们》等。
此后通讯特写的题材转为表现农业合作化的新人新貌,如秦兆阳的《王永淮》,胡苏的《新媳妇》,柳青的《王家斌》,徐迟的《火中的凤凰》等。
到了56至57年上半年,出现了“干预生活”的特写作品。
如耿简的《爬在旗杆上的人》、崔璇的《在区委会里》等。
六十年代通讯报告佳作有徐迟的《祁连山下》、黄宗英的《小丫扛大旗》、魏钢焰的《红桃是怎么开的》、郭小川的《小将们在挑战》等。
建国后回忆录、传记文学有较广泛的开展。
如人物传记有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高玉宝的《高玉宝》、陶承的《我的一家》、黄钢的《革命母亲夏娘娘》等。
革命回忆录有邓洪的《潘虎》、朱家胜的《飘动的篝火》、罗广斌的《在烈火中永生》、杨植霖等的《王若飞在狱中》等,在当时都有较大影响。
此期间艺术散文的发展遇到了诸多阻遏,境况不佳,困难较大。
但仍有两度“崛起”:一次是在56年初至“反右”前夕。
政治安定、思想活跃、百业俱兴的形势使被抑制了数年的艺术散文得以复苏,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周立波的《灯》,老舍的《养花》,杨朔的《香山红叶》,秦牧的《社稷坛抒情》,碧野的《天山景物记》等等。
作品的数量质量超过了前六年的总和。
一次是在1961年初至次年发生的。
从57年下半年开始,在接连的政治运动中,散文创作异常艰难。
62年文艺政策调整,散文创作开始活跃,作家群起,佳作众多:主要有杨朔的《茶花赋》、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秦牧的《花城》、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曹靖华的《花》、冰心的《樱花赞》,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丰子恺的《上天都》,翦伯赞的《内蒙访古》,于敏的《西湖即景》等。
作为散文另一大部类的杂文,在建国后的十七年里命运多乖。
许多作品敏锐地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写得深刻犀利。
如巴人的《况钟的笔》,严秀的《九斤老太论》,金绣龙的《何必曰利》,秦似的《比大和比小》,唐弢的《“言论老生”》,闻壁的《八股文种种》等,写得入木三分,堪称精品。
还有《拔牙记》《岂只是疏忽》等讽刺小品,《关于熊猫》《竹的故事》等知识小品,都很有味道。
六十年代邓拓的《燕山夜话》、吴南星的《三家村札记》、《人民日报》的“长短录”等,也多为很好的知识小品、札记、随笔。
第五阶段(1978-)新时期散文。
开始汹涌而来的是“伤痕文学”的支流“挽悼散文”,它们是对殉难的亡灵的祭奠和民族积郁已久的情愫的宣泄。
沉思历史与反映现实是这一时期作家们耕耘的两块园地。
年逾古稀的巴金,以近十年的时间,于1986年完成了四十二万字的“讲真话的大书”《随想录》。
丁玲的《牛棚小记》,杨绛的《干校六记》,孙犁的《秀露集》等,均在不同的层面上体现了作家们对已经逝去的噩梦般年月的深刻省思。
反映和抒写现实的散文,此时期亦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
特别是贾平凹,他的早期(1986年前)散文,给新时期的散文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
在形式方面,此时期的散文创作也显得异彩纷繁:有游记、散文诗、随笔、传记文学、杂文、序跋、日记、书信、小品文等。
散文家们有意识地突破50年代散文模式,而呈现出一种多元的艺术审美格局。
首先表现为作家创作风格的个性化;其次,突破了五六十年代以来诗体散文文体的正宗地位,恢复了散文文体随意、自由的特点。
思想解放浪潮中的报告文学创作,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个时期,报告文学由于其真实性与新闻性,对现实生活的快速反映、大胆干预等特点,而成为社会大众的阅读热点。
它们鞭挞“文革”的法西斯暴行,描写民族心灵深处的创伤,讴歌为真理正义而献身的仁人志士;它们贴近现实,努力反映改革,关切普通人的命运,更深入洞察一般的社会问题。
九十年代以后,散文更为自觉地担当起了以主体的个性感悟去阐释、关注、理解生命、世界、存在和历史、现在和未来的职责。
同时又有着不同的美学与艺术追求:哲思的、闲暇的、素朴的、绮艳的、粗犷的、细腻的;写实的,虚幻的,传统的,先锋的,意识流的,蒙太奇的等等。
创作散文有不同思想体系的学者钱理群、葛兆光、陈平原、王晓明、杨绛、朱学勤、林非、南帆、谢泳、林贤治等,有不同创作主张的作家贾平凹、余秋雨、汪曾祺、周涛、史铁生、张承志、李存葆、庞培、张锐锋等。
他们的散文将中国当代散文推向了崭新的境界与高峰。
二、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实例
胡适
(1891—1962)汉族,原名胡洪骍、嗣穈,字希彊,参加“庚款”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学名洪骍,笔名天风、藏晖等。
安徽绩溪(今安徽绩溪上庄村)人。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兴趣广泛,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进行研究。
他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
胡适还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马丁·路德·金
(1929年--1968年)金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浸礼会教堂牧师,非暴力主义者。
父亲和祖父都是浸礼会的传教士。
早年就读于亚特兰大的莫尔豪斯学院社会学系,19岁毕业后加入浸礼教会。
1951年和1954年又先后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州切斯特市的克罗泽神学院和波士顿大学。
1954年在蒙哥马利城的德克斯特大道浸礼会教堂任职。
1955年获得博士学位。
此后他积极参加和领导美国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一生三次被捕,三次被判刑。
1956年他领导蒙哥马利改进协会,组织黑人进行抵制公共汽车歧视黑人的斗争。
全城5万黑人拒乘公共汽车385天,迫使最高法院宣布在交通工具上实施种族隔离为非法。
1957年帮助建立黑人牧师组织—南方基督教领袖大会,并任该会首任主席。
1963年8月率领25万黑人向华盛顿林肯纪念堂“自由进军”,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他极具演说才能,并著有《阔步走向自由》《我们为何不能再等待》等著作。
其思想对60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遇害时,他正准备帮助孟菲斯黑人清洁工人组织罢工。
当时他在旅馆阳台上与同伴们谈话,被刺客詹姆斯·厄尔·雷用枪击中。
刺客得手后窜逃出境,6月8日在伦敦机场被捕,后被判处99年徒刑。
金的遇刺触发了黑人抗暴斗争的巨大风暴。
4月4日到6日,全美一百多个城市爆发骚乱。
美国政府确定从1986年起每年一月的第三个星期一(金的诞辰为1月15日)为全国纪念日。
从1987年起金的诞辰亦为联合国的纪念日之一。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
此作,1923年8月22日写于北京,选自《杂拌儿》。
多年前,俞平伯与朱自清同游秦淮河,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共同的题目,各作散文一篇,以风格不同、各有千秋而传世,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南京秦淮河,它那旖旎的风光,尤其是它那蕴含历代兴亡的史迹,历来就是许多骚人墨客歌咏凭吊的场所。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就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诗云:“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把对秦淮美景的抒写与对时局的深沉感慨结合了起来。
到了清代,孔尚任作传奇《桃花扇》,更是极写秦淮河笙歌繁华的气象和国破家亡的惨景。
因此人们神往秦淮河,正如朱自清文中所说的那样,不仅是因为它那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美景,实在是有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
这两篇散文写于“五四”革命风潮刚刚过去三四年的时候。
当时,随着革命的深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进一步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
比之“五四”当时来,整个文化领域显得比较冷落。
由于新的革命高潮还没有到来,一些知识分子感到前途茫茫,正如茅盾所指出的那样:“到了‘五卅’的前夜为止,苦闷仿徨的空气支配了整个文坛,即使外形上有冷观苦笑与要求享乐和麻醉的分别,但内心是同一苦闷彷徨。
走向十字街头的当时的文坛只在十字街头徘徊。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这两篇同题散文当可印证这一点。
我们从文章中不难看出,无论是俞平伯还是朱自清,由于他们都困缚在知识分子的狭小天地里,因而他们也就不可能从秦淮河的历史和现状里,发掘出更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来。
他们也有所不满,有所追求,但是又感到十分迷惘,因而文中就都有着一种怅惘之感。
他们不掩饰自己思想上的苦闷。
朱自清写道:“这实在是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
”俞平伯则写道:“其实同被因袭的癣趣所沉浸。
”他们都有着一种精神的渴求,想借秦淮之游来滋润心灵的干枯,慰藉一下寂寞的灵魂,这里多少还回荡着一点“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呼声,虽则这呼声是那么轻微。
但是山水声色之乐,毕竟不能解除他们精神上的苦闷,他们也不能像古代一些文人那样放浪形骸,因而在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上,他们处处显得拘谨,显得与环境很不协调。
结果自然是乘兴而去,惆怅而归。
但是在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中,我们又可以发见他们不同的地方。
在如画的美景中,朱自清抒发的是难以消受或不堪消受的心境,对那怡人娱目的美景和粗率不拘的歌声,有着一种热切的依恋,感情上比较强烈,而这一切,写来又是那么朴直,不加文饰,更表露作者朴实诚恳的性格。
有人说朱自清是“文如其人”。
他的“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这是很中肯的评论。
而俞平伯作文,喜欢在抒情写景之中,阐发所谓“主心主物的哲思”,置身在秦淮河这所谓“六朝金粉”的销金窟里,他虽则被这“轻晕着的夜的风华”所陶醉,但是所感到的“不是什么欣悦,不是什么慰藉;只感到一种怪陌生,与怪样的朦胧。
”“我们无法使人信它是有,我们不信它是没有,勉强哲学地说,在或近于佛家的所谓‘空’”。
比之朱自清的热切依恋之情来,俞平伯表现得冷静、理智,他在文章中极力要造成一种空灵、朦胧的意境,就像水中月、镜中花似的,使人捉摸不定。
因而文中有些段落,不仅有一种淡淡的苦涩之感,而且使读者感到有些玄妙。
这两篇散文写于“五四”革命风潮刚刚过去三四年的时候。
当时,随着革命的深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进一步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
比之“五四”当时来,整个文化领域显得比较冷落。
由于新的革命高潮还没有到来,一些知识分子感到前途茫茫,正如茅盾所指出的那样:“到了‘五卅’的前夜为止,苦闷仿徨的空气支配了整个文坛,即使外形上有冷观苦笑与要求享乐和麻醉的分别,但内心是同一苦闷彷徨。
走向十字街头的当时的文坛只在十字街头徘徊。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这两篇同题散文当可印证这一点。
我们从文章中不难看出,无论是俞平伯还是朱自清,由于他们都困缚在知识分子的狭小天地里,因而他们也就不可能从秦淮河的历史和现状里,发掘出更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来。
他们也有所不满,有所追求,但是又感到十分迷惘,因而文中就都有着一种怅惘之感。
他们不掩饰自己思想上的苦闷。
朱自清写道:“这实在是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
不能自主了。
”俞平伯则写道:“其实同被因袭的癣趣所沉浸。
”他们都有着一种精神的渴求,想借秦淮之游来滋润心灵的干枯,慰藉一下寂寞的灵魂,这里多少还回荡着一点“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呼声,虽则这呼声是那么轻微。
但是山水声色之乐,毕竟不能解除他们精神上的苦闷,他们也不能像古代一些文人那样放浪形骸,因而在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上,他们处处显得拘谨,显得与环境很不协调。
结果自然是乘兴而去,惆怅而归。
但是在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中,我们又可以发见他们不同的地方。
在如画的美景中,朱自清抒发的是难以消受或不堪消受的心境,对那怡人娱目的美景和粗率不拘的歌声,有着一种热切的依恋,感情上比较强烈,而这一切,写来又是那么朴直,不加文饰,更表露作者朴实诚恳的性格。
有人说朱自清是“文如其人”。
他的“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这是很中肯的评论。
而俞平伯作文,喜欢在抒情写景之中,阐发所谓“主心主物的哲思”,置身在秦淮河这所谓“六朝金粉”的销金窟里,他虽则被这“轻晕着的夜的风华”所陶醉,但是所感到的“不是什么欣悦,不是什么慰藉;只感到一种怪陌生,与怪样的朦胧。
”“我们无法使人信它是有,我们不信它是没有,勉强哲学地说,在或近于佛家的所谓‘空’”。
比之朱自清的热切依恋之情来,俞平伯表现得冷静、理智,他在文章中极力要造成一种空灵、朦胧的意境,就像水中月、镜中花似的,使人捉摸不定。
因而文中有些段落,不仅有一种淡淡的苦涩之感,而且使读者感到有些玄妙。
人们常常说,现实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因而文学作品的题材应该多样化,这样才能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文艺也才能百花齐放。
这些自然是很对的,但是,如果我们深入一步考察的话,还会发现,即使是同样的题材,在有才能的作家的笔下,由于不同的风格和流派,甚至由于不同的性格和气质,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使同一题材的作品,呈现不同的风貌。
一样的灯彩月影,一样的歌吹泛舟,在朱自清和俞平伯的笔下,写得却是各呈异彩。
俞平伯是首次来到秦淮河上,朱自清则是重游,因此,那文章一开头,就大为不同。
“我们消受得秦淮河上的灯影,圆月犹皎的仲夏之夜。
”这突如其来的两句,一下子就把这位初来者的欣悦并略带惊奇的心情勾勒出来了。
而那位重游者,在文章的开头,却只是比较平直的段交代:“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
”朱自清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笔致简练,朴素亲切。
俞平伯写散文追求一种“独特的风致”,遣词造句方面,他吸收了明人小品的某些长处,比较古朴、凝练。
在整个格局方面,他又喜欢在细腻柔婉的描写中,插入一些哲理的分析,因此他的散文,就有着一种情与思、热与冷的结合。
虽则有些地方显得比较繁缛,但也不乏机智的富有情味的描写,比如“小船儿载着我们,在大船缝里挤着,挨着,抹着走,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灯火”。
这“挤着”、“挨着”、“抹着”,很有生活实感,写出了秦淮河上一派喧哗景象。
特别是“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灯火”,更有哲理的意味。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有形或无形的联系。
坐在小船上看风光,殊不知这一叶小舟本身也是河上的风光,每一个赏灯玩景
之人,都成了秦淮河风光的组成部分。
在这里,情与思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了。
同是写船出大中桥,来到秦淮河最为繁华的地方,朱自清写来从容舒徐,在俞平伯笔下,却是奇峰突起:“船儿俏俏地穿出连环着的三个壮阔的涵洞,青豁夏夜的韶华已如巨幅的画豁然而抖落。
哦!凄厉而繁的弦索,颤岔而涩的歌喉,杂着吓哈的笑语声,劈拍的竹牌响,更能把诸楼船上的华灯彩绘,显出火样的鲜明,火样的温煦了。
”色彩似乎更为浓烈更突显出这位初来者的惊奇与欣喜。
俞平伯是谙熟古典小说词曲的,因此在这篇散文中,随处可见他在这方面的功力。
他把这些文艺样式的用词融汇在一起,并不显得突兀或错杂,反而增添了文章的生气和丰采。
比如“今天的一晚,且默了滔滔的言说,且舒了恻恻的情怀,暂且学着,姑且学着我们平时认为在醉里梦里的他们的憨痴笑话。
”这一段颇像古典词曲的句式,用在这儿,却也显得自然而风趣。
“时有小小的艇子急忙忙打桨,向灯影的密流里横冲直撞。
冷静孤独的油灯映见黯淡久的画船(?)头上,秦淮河姑娘们的靓妆。
茉莉的香,白兰花的香,脂粉的香,纱衣裳的香……微波泛滥出甜的暗香,随着她们那些船儿荡,随着>们这船儿荡,随着大大小小一切的船儿荡。
有的互相笑语,有的默默不响,有的衬着胡琴亮着嗓子唱。
一个,三两个,五六七个,比肩坐在船头的两旁,也无非多添些淡薄的影儿葬在我们的心上——太过火了,不至于罢,早消失在我们的眼皮上。
不过同是些女人们,你能认识那一个面庞?谁都是这样急忙忙的打着桨,谁都是这样向灯影的密流里冲着撞;又何况久沉沦的她们,又何况飘泊惯的我们俩。
当时浅浅的醉,今朝空空的惆怅;老实说,咱们萍泛的绮思不过如此而已,至多也不过如此而已。
你且别讲,你且别想!这无非是梦中的电光,这无非是无明的幻相,这无非是以零星的火种微炎在大欲的根苗上。
扮戏的咱们,散了场一个样,然而,上场锣,下场锣,天天忙,人人忙。
看!吓!载送女郎的艇子才过去,货郎旦的小船不是又来了?一盏小煤油灯,一舱的什物,他也忙得来像手里的摇铃,这样丁冬而郎当。
”整整这么一段,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有着一种诗词的韵律美。
从它的句式和韵律来看,这一段无异是一段散曲,看得出来,作者在这些地方是着意经营的,但又不使人感到前后不协调,反而使文章平添了不少风采,增加了读者许多兴味,应该说,这些地方都是得力于作者古典文学修养的深厚。
赏析
“纸醉金迷”、“六朝金粉”的秦淮河,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而逐渐失去了昔日风韵,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浓墨重彩为它猛绘一笔,再次展现了浓装艳丽秦淮河的风采。
朱自清成名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记叙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作者在声光色彩的协奏中,敏锐地捕捉到了秦淮河不同时地、不同情境中的绰约风姿,引发人思古之幽情。
富有诗情画意是文章的最大特色,秦淮河在作者笔下如诗、如画、如梦一般。
奇异的“七板子”船,足以让人发幽思之情;温柔飘香的绿水,仿佛六朝金粉所凝;飘渺的歌声,似是微风和河水的密语……平淡中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