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人辛弃疾的诗词三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弃疾的词有抒写⼒图恢复国家统⼀的爱国热情;有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有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的作品。
下⾯⽆忧考就给⼤家分享下⾟弃疾的诗词,欢迎阅读!
爱国诗⼈⾟弃疾的诗词篇⼀:《祝英台近》
《祝英台近》
作者:⾟弃疾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九风⾬。
断肠⽚⽚飞红,都⽆⼈管,更谁劝流莺声住?
鬓边觑。
试把花⼘归期,才簪⼜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赏析:
这是⼀⾸描写离别相思的词篇。
如果我们联系⾟弃疾的思想实际和他⼀⽣的经历来看,这⾸词很可能寄托了作者由于祖国长期遭受分裂、不得统⼀⽽引起的悲痛。
上⽚写⾏⼈去后的凄凉。
开篇三句点明别时的节⽓,衬托悲苦的⼼情。
中⼆句写别后的思念与由此⽽引起的⼼绪。
"断肠"三句写春去花落,⽆⼈爱惜,莺声鸣啭,⽆⼈劝阻,由此⽽更增添她的愁苦。
下⽚写盼归的急切⼼情。
换头三句通过占⼘归期的神态来刻画⼥主⼈公的⼼理活动。
中⼆句写梦中相思之情。
末三句以怨春作结。
这⾸词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是善于通过动作来刻画⼈物⼼理活动。
词中侧重于描写⼥主⼈公盼望丈夫早⽇归来的焦急⼼情,在写法上,作者舍弃了⼀般常⽤的即景抒情的⼿法,⽽是通过动作的某些细节来突现⼈物的内⼼活动:"鬓边觑,试把花⼘归期,才簪⼜重数。
"出现在读者⾯前的这位⼥主⼈公,把刚刚插在鬓边的鲜花重新摘下来,⼀瓣⼀瓣地从头细数,忐忑不安的⼼情,便跃然纸上,甚⾄连这位⼥主⼈公的焦急⼼情也活灵活现了。
这是其⼀。
其⼆是通过梦中的呓语来表⽰对春天的怨恨。
这就⽐⼀般的"怨春"更加深⼊⼀层。
这⾸词通过⼉⼥之情,寄托了家国之愁。
作者满腹的怨恨,却不说破。
于是就可以使⼈⽤⾃⼰的想象来加以补充和发挥了。
爱国诗⼈⾟弃疾的诗词篇⼆:《破阵⼦》
《破阵⼦》
作者:⾟弃疾
醉⾥挑灯看剑,梦回吹⾓连营。
⼋百⾥分麾下炙,五⼗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前⾝后名。
可怜⽩发⽣!
赏析:
这是⾟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词。
陈亮是⼀位爱国志⼠,⼀⽣坚持抗⾦的主张,他是⾟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
他⼀⽣不得志,五⼗多岁才状元及第,第⼆年就死了。
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物。
宋淳熙⼗五年,陈亮与⾟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
这⾸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这词全⾸都写军中⽣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军队中的⽣活。
上⽚描写在⼀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
开头两句写军营⾥的夜与晓,“醉⾥挑灯看剑”⼀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雄⼼,“挑灯”点出时间,醉⾥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
次句“梦回吹⾓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声。
上句是看,此句是闻。
接下三句写兵⼠们的宴饮、娱乐⽣活和阅兵场⾯,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
“⼋百⾥分麾下炙”,⼋百⾥炙是指烤⽜⾁。
《晋书》载:王顗有⽜名⼋百⾥?,常莹其蹄⾓,王济与王顗赌射得胜,命左右探⽜⼼作炙。
“麾”是军旗。
全句的意思是:兵⼠们在军旗下⾯分吃烤熟的⽜⾁。
“五⼗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
古代的瑟有五⼗弦。
李商隐诗:“锦瑟⽆端五⼗弦。
”这词⾥的“五⼗弦”,当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
“翻”,指演奏。
“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
下⽚写投⼊战⽃的惊险场⾯:“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骏马名。
相传三国刘备在荆州遇厄,的卢马载着他⼀跃三丈,越过檀溪(《三国志·先主传》引《世说》)。
“作”,作“如”解。
“⼸如霹雳弦惊”,⽐喻射箭时⼸弦的响声如雷震。
“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获胜,⼤功告成时将军意⽓昂扬的神情。
“天下事”指收复中原。
收复中原,不仅是君王的事,也是⼈民共同关⼼的⼤事。
末句⼀结,却转到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的壮志⽆从实现的悲愤。
这⼀转折,使上⾯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
这⾸词题是“壮词”,前⾯九句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是最后⼀句使全⾸词的感情起了变化,使全⾸词成为悲壮的⽽不是雄壮的。
前⾯九句是兴⾼采烈、雄姿英发的。
最后⼀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盾,理想在现实⽣活中的幻灭。
这是⾟弃疾⼀⽣政治⾝世的悲愤,也同样是陈亮的悲愤。
爱国诗⼈⾟弃疾的诗词篇三:《摸鱼⼉》
《摸鱼⼉》
作者:⾟弃疾
淳熙⼰亥,⾃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亭,为赋。
更能消、⼏番风⾬、匆匆春⼜归去。
惜春长怕(⼀说“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
说“迷”)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尽⽇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误。
蛾眉曾有⼈妒。
千⾦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环飞燕皆尘⼟!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赏析:
这⾸词表⾯上写的是失宠⼥⼈的苦闷,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情。
词中对南宋⼩朝廷的昏庸腐朽,对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强烈不满。
上⽚写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
词以"更能消"三字起笔,在读者⼼头提出了"春事将阑",还能经受得起⼏番风⾬摧残这样⼀个⼤问题。
表⾯上,"更能消"⼀句是就春天⽽发,实际上却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势⽽⾔的。
本来,宋室南渡以后,曾多次出现过有利于爱国抗⾦、恢复中原的⼤好形势,但是,由于朝廷的昏庸腐败,投降派的猖狂破坏,使抗战派失意受压,结果抗⾦的⼤好时机⽩⽩丧失了。
这中间虽有⼏次北伐,结果均以签订屈膝投降的"和?quot;⽽告终。
北伐的失败,反过来⼜成为投降派贩卖妥协投降路线的⼝实。
南宋王朝处于风⾬飘摇之中。
"匆匆春⼜归去",就是这⼀形势的形象化写照,抗⾦复国的⼤好春天已经化为乌有了。
这是第⼀层。
但是,作者是怎样留恋着这⼤好春光呵!"惜春长怕花开早"。
然⽽,现实是⽆情的:"何况落红⽆数!"这两句⼀起⼀落,表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盾。
"落红",就是落花,是春天逝去的象征。
同时,它⼜象征着南宋国事衰微,也寄寓了作者光阴虚掷,事业⽆成的感叹。
这是第⼆层。
⾯对春天的消失,作者并未束⼿⽆策。
相反,出于爱国的义愤,他⼤声疾呼:"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归路?quot;这⼀句,实际是向南宋王朝提出忠告,它形象地说明:只有坚持抗⾦复国才是出路,否则连退路也没了。
这两句⽤的是拟⼈化⼿法,明知春天的归去是⽆可挽回的⼤⾃然的规律,但却强⾏挽留。
词⾥,表⾯上写的是"惜春",实际上却反映了作者恢复中原、统⼀祖国的急切⼼情,反映了作者对投降派的憎恨。
这是第三层。
从"怨春不语"到上⽚结尾是第四层。
尽管作者发出强烈的呼唤与严重的警告,但"春",却不予回答。
春⾊难留,势在必然;但春光⽆语,却出⼈意外。
所以难免要产⽣强烈的"怨"恨。
然⽽怨恨⼜有何⽤!在⽆可奈何之际,词⼈⼜怎能不羡慕"画檐蛛"?即使能象"蛛"那样留下⼀点点象征春天的"飞絮",也是⼼灵中莫⼤的慰藉了。
这四句把"惜春"、"留春"、"怨春"等复杂感情交织在⼀起,以⼩⼩的"飞絮"作结。
上⽚四层之中,层层有起伏,层层有波澜,层层有顿挫,巧妙地体现出作者复杂⽽⼜⽭盾的⼼情。
下⽚借陈阿娇的故事,写爱国深情⽆处倾吐的苦闷。
这⼀⽚可分三个层次,表现三个不同的内容。
从"长门事"⾄"脉脉此情谁诉"是第⼀层。
这是词中的重点。
作者以陈皇后长门失宠⾃⽐,揭⽰⾃已虽忠⽽见疑,屡遭谗毁,不得重⽤和壮志难酬的不幸遭遇。
"君莫舞"三句是第⼆层,作者以杨⽟环、赵飞燕的悲剧结局⽐喻当权误国、暂时得志的*佞⼩⼈,向投降派提出警告?闲愁最苦"⾄篇终是第三层,以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昏庸腐朽,⽇落西⼭,岌岌可危的现实。
这⾸词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
⼀是通过⽐兴⼿法,创造象征性的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关切。
拟⼈化的⼿法与典故的运⽤也都恰到好处。
第⼆是继承屈原《离骚》的优良传统,⽤男⼥之情来反映现实的政治⽃争。
第三是缠绵曲折,沉郁顿挫,呈现出别具⼀格的词风。
表⾯看,这⾸词写得"婉约",实际上却极哀怨,极沉痛,写得沉郁悲壮,曲折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