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预习作业之实施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初中语文预习作业之实施方法
内容摘要:预习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文就如何进行课前预习教给了学生一些切实有效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实施能使学生在预习实践中掌握打开自学大门的钥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
关键字:预习阅读查阅勾画质疑思考多元化活动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工人建房要备料,农民耕作要备耕,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也就是预习。
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做好准备。
传统的语文教学一直都重视教师的教法而忽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忽视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的第三条中写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①教育家叶圣陶也告诉我们“教是为了不教”。
新课标及前人大家已经明确指出,作为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方法,以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
因此,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教给学生好的预习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哪些才是好的预习方法呢?本人认为:
一、阅读
1、阅读教材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之前应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
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前,我们要先阅读本单元的内容说明,了解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
当具体预习某篇课文时,在借助课文注释阅读完文本教材的基础上,要认真阅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及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因为这将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
这样,我们对整个单元和单篇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之后,就有利于我们日后对课文进行纵深的阅读和理解了。
2、阅读文体不同文体的文章,它的阅读要求是不相同的。
因此我们首先要判断它的体裁类型,分析时按照所学类型的文体知识去把握,这就如医生诊断病人的病情一样,只有诊断出是什么病,才能对症下药,解除病痛。
所以,在预习时要求学生要多读多想,增强他们对文章体裁的分辨能力。
文章体裁大致分成三类:记叙文(包括小说、散文)、议论文、说明文。
记叙文的阅读要求我们必须做到能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或语段,能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能初步把握住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能初步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特色。
议论文和说明文的阅读要求就不同了,我们在阅读时要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去阅读。
二、查阅
1、查找资料,熟悉作者、了解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②所有的文章都是作者特定处境、特定年代、特定时期的产物。
因此,预习中让学生利用图书、网络等查找资料,熟悉作者、了解背景,对深入
的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就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并非所有的作家和课文都需要学生在预习中查阅。
对学生而言不可不知的重要作家,或若不了解写作背景就会使作品产生误解或认识浮于表层的情况,就要要求学生将查阅资料纳入预习的内容。
以《再塑生命》为例,如果课前知道幼年的海伦.凯勒因患病而生活在一个无光、无声、无语的孤寂世界里,后因安妮·莎利文老师的关爱,她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完成了哈佛大学学业,并终身致力于残疾人事业而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一定会对文章里坚毅、聪慧、情感丰富的海伦和充满爱心、讲究教育艺术的莎利文老师有更深的了解。
2、查阅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过字词关。
一篇文章里,必定或多或少有些同学们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好理解的语句。
那么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就要眼、脑、手并用,将预习时遇到的这些问题用笔划出来。
如果这些问题书上有注解,那么阅读时可以对照注释,自己弄懂它的意思;书上没有注释的问题,那么就要利用工具书,查一查字典,特别是不要放过那些模糊的字词,似懂非懂的句子。
例如“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聂华苓《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句话中有三对看似矛盾的词语,作者将它们放在一起的用意是什么?如果搞不清楚,可以在句子的下面用直线划出来,再打上问号,当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时候,你就可带着问题听,就会理解得更透彻些。
再比如“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行道树》张晓风)这个句子,句中的“堕落”一词如果没有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我们就应该通过工具书去理解它的原义及引伸义等,阅读时可结合上下语境进行理解,再不能理解的话上课时就应有所侧重地听老师讲解,
三、勾画
勾画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勾画出来。
何谓“关键性的字、词、句”?教师在教学之初应该先考虑好本单元、本课所要教给学生的教学内容。
王荣生教授说得好:“教学内容为主导”,教学方法“合理与否、合适与否主要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讲的”。
③“关键性的字、词、句”即文中最能凸现教学内容的字、词、句。
如:《山市》勾画出“山市”的变化过程的句子,以了解“山市”初生、发展、高潮与消失四个阶段。
《范进中举》勾画出你认为好笑的句子,来解读笑后面隐藏的深刻内涵。
《孔乙己》勾画出描写孔乙己的句子,以便了解作者对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塑造。
《变色龙》勾画出奥楚蔑洛夫变色的句子,以探究其变色的原因及社会根源。
四、质疑
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也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是治学的关键。
当然质疑也不应只是教师质疑,还应是学生在探究课文后的质疑。
课堂中,教师对新知识的传授,是在学生准备程度和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
问题的思考也是有较严格的时间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接受者若对新的认识对象心中没数,往往就会紧张地“奔命”于老师设计的思维轨道中。
这样一种心理不但影响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而且更不易积极思维,求疑思疑,触类旁通。
这样,就一步不备,处处被动。
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严重影响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
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发现的问题越多,学习气氛就越浓厚,教学效果就越明显;如果学生质疑少,情况就会相反。
五、思考
思考是课前预习中较重要的一步。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
"他还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我们在学习新课文之前就要对提示、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
提示的内容能否读懂,文章主题的概括、句子的理解、人物形象、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是否能够回答等。
当同学们阅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并做必要的眉批。
同时也可以将你认为作者写得比较好的地方,或你认为有疑问的地方,在书的边角上做记号。
这样,当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同学们也就容易心领神会。
《背影》一文中“我”对父亲的情感前后有一个变化的过程,预习的时候可以将“我对”父亲如何表现的句子找出来,思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变化的,当时又有怎样复杂的内心感受。
如不明白可以在书旁做上批注,上课经老师一点拨,就容易领会和理解了。
六、做笔记
在前面几个步骤中随时做好笔记。
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强调的就是动笔对读书的重要性。
而实践证明,做笔记对语文预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当然,做预习笔记的形式有多种,可在书上做标记、眉批、尾批等,也可准备一本预习笔记本。
七、多元化的活动方式。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同时具备多种相对独立的智能,“智能既可以是教学的内容,又可以是与教学内容沟通的手段或媒体”。
④可利用音乐、美术、舞蹈等活动为手段来实现语文学习。
通过这种方式教学既符合初中生活泼好动的特性,又寓教于乐,使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如:1、《喂——出来》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性较强,且富含深意。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读课文之后通过漫画的方式表现出来,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水调歌头》是苏轼一首有名的词,因词本就可以配乐演唱,因此我们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学唱这首歌的方式让学生去预习,唱实际也是一个背诵和理解的过程。
3、《核舟记》这篇文章讲到王叔远雕刻艺术高超,桃核上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且形态各异。
那我们在让学生预习时就可以让他们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表演,既理解了文章内容也感受了艺术家技艺的精湛。
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不仅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更能提高学生学的实效性,还能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这对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语文教学的减负增效,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王荣生等,语文学习,2004年第4期
④多元智能,霍德华•加德纳著,沈致隆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