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最美15处古村落,这些隐藏山水间的至美地少有人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宁波最美15处古村落,这些隐藏⼭⽔间的⾄美地少有⼈知浙江,宁波。

国家历史⽂化名城,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代,宁波的名称为“ 鄞 ”,春秋时为越国境地,秦时属
会稽郡的鄞、鄮、句章三县,唐时称明州。

唐朝长庆元年(821年),明州州治迁到三江⼝,并
筑内城,标志着宁波建城之始。

明洪武⼗四年(1381年),取“海定则波宁”之义,改称宁波,⼀
直沿⽤⾄今,是中国著名的院⼠之乡。

这⽚⼤地上⾄今保留着最美好的中华神韵,⼀起⾛进最美15处古村落,细细品味美好。

1 中村
位于宁波市余姚市⿅亭乡。

中村是个真正意义上的⼩桥流⽔⼈家,远离繁华都市,除却急躁,
是个⼀年四季来都能收获宁静的好地⽅。

我尤其喜欢秋天来到这⾥,因为这时风吹得更轻些。

这座⼩村坐落在⿅亭,⿅亭是个多⼭多⽔的好地⽅,森林覆盖率⾼达85%,天赐⼀般的环境让
中村出落得清新脱俗。

⽽且这⾥很美,淡雅⽽宁静。

其中⼀定不要错过的标志性美景,它叫⽩云桥。

这座陡拱式单孔⽯桥,像⼀道飞跃的彩虹,古朴却不乏灵动。

多少⼈慕名⽽来就为了在这⾥拍上⼀辑照⽚。

桥下的⼩溪叫晓⿅溪。

溪⽔清澈见底,⼗分灵动。

村⾥的美景,基本都在这条溪的两岸。

沿溪⽽⾏,在翠绿的环⼭下,听碧流淙淙,两旁落错的⼩屋,感受独特。

还有这⾥拙朴的⽼屋,更是保留了难觅的古朴味道。

⽐起江南很多被⼩资化的古镇,这⾥没有商业化,多了份⽣活⽓息。

置⾝于此,感觉没有包袱,时间都变得悠长悠长。

2 许家⼭村
许家⼭⽯头村是宁波市迄今为⽌发现的规模最⼤保存最完整的⽯屋古村,位于宁海县东部。

700多年前的南宋末年,国家内忧外患,宰相叶梦⿍为国奔波,铁⾻铮鸣于朝野,他们家族是原居东仓的⼀⽀后裔,在叶⼤卿⽗⼦带领下,避乱⾄此,砸⽯砌房的声⾳铿锵⽽起。

⽯头原本就是建房的好材料,依⼭⽽建的村庄就地取材的最好建房材料就是⽯头。

⽯头,在⼏百年前是最廉价的也是取之不尽的材料,⽤⽯头建成的房屋墙体很厚,冬暖夏凉。

据了解,许家⼭的地貌为下侏罗纪的盆地沉积,属北西向的断裂带。

因炽热的岩浆从地壳下斜状喷出,地貌形成特殊,红壤浅层下布满了⼤⼩不等的⽞武岩,就是许家⼭建筑的主要材料。

站在村⼝或村后的⼭头上眺望,梯⽥环绕的许家⼭就像⼀位青筋毕露的⽼⼈,裸露的筋⾻透着⼀股沧桑、撼⼈⼼魄的⼒量。

微风中、阳光⾥,成群的⽯凳、⽯梯、⽯窗、⽯阶、⽯道、⽯屋⽆⼀不透着沉稳苍凉的感觉,这种感觉来⾃岩⽯本⾝,也来⾃⼭村远离尘嚣的古朴,更来⾃留居的⼭民“铜板⽯”⼀般的执着。

3 柿林村
余姚市的柿林村已经有600年历史了。

它是⼀个⼗分质朴和纯净的地⽅,是⼀个活在青⼭环抱下的世外桃源。

秋⽇来到这⾥,柿⼦正好红了枝头,更显调⽪。

相互辉映,形成⼀幅⼗分曼妙的画卷~
说不出的沧桑与古⽼韵味。

笑容也⼗分友善朴实,此情此景最满⾜不过了。

4 ⽯门村
⽯门村是⼀个拥有800年历史的古村。

它位于奉化溪⼝镇的西南部,地处⼤雷⼭南麓,依⼭傍
⽔,百年民宅就坐落在溪⽔两旁,氤氲⽓息竟让⼈感觉有点浪漫。

这⾥以盛产⼤⽑筒⽽闻名全国,“⽵海飞⼈”更是⽯门村特有的独门绝技。

每年都有许多中外游客慕名⽽来,细细的⽵⼦能爬得那么⾼,不愧是飞⼈,佩服!
村⾥⼀座最为典型的古建筑,名为“长⼤楼”,14间厢房仅靠两条⼜长⼜⼤的⾛廊相通。

涓涓的河流上⽴着⼤⼤⼩⼩30余座⽯桥。

它还是⼀个活在⽵林⾥的秘境,整个村⼦被⽵林怀抱,漫⼭遍野的翠⽵随风摇曳,农家屋顶飘着缕缕炊烟,还有⼀条湍急的⼭溪从村中直穿⽽过,好⼀派世外桃源景象。

可以深呼吸洗洗肺了。

5 李家坑村
李家坑村“深藏”于海拔800多⽶杖锡⼭麓下,是⼀座⼗分有代表性的深⼭古村落,民居依⼭⽽建,虽⽆显赫⼤宅,但⼗分精美。

樟溪边,数百户灰⽡⽩墙的民居错落有致地聚集在青⼭脚下,偶尔⾼⼭下飘缈着淡淡的薄雾,添了⼏分梦幻。

这⾥⼀段段⽤⽯头铺就的乡间⼩路、⼀座座⽤块⽯垒成墙基的两层楼四合院、屋与屋之间⾼耸的马头墙、台门上镶嵌的字迹清晰的砖雕门匾,成就了⼀幅幅虽斑驳陈旧,却风韵犹存的⽔墨画。

李家坑村与世隔绝,还是⼀个真正的原⽣态古村落。

溪⽔潺潺、廊桥蜿蜒、街巷深幽……,抬眼处皆是⾃然美景,呼吸间尽是清新空⽓。

6 西坞村
西坞村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市西坞街道,地势平坦,四⾯环⽔,河流密布。

河道把古镇分划成四个板块、五个村落——居敬、⾼丰、庆南、西仲、桑园。

西坞古宅的布局⼗分讲究,多以⽊结构畚⽃楼为主,与之相映成趣的是⾼⾼的垣墙夹着曲折的街巷,且多⼩弄,有着曲径通幽的意境。

⼩弄皆由红⽯板横铺⽽成,平直整洁。

弄与弄之间以防⽕墙相隔,临弄的窗户是造型细致雕刻精巧的⽯花窗,南北⽅向的中轴路上还有⼀条条通道,屋与屋之间都有檐廊相连。

漫步其间,思古之幽情会油然⽽⽣,感觉颇有⼀种⼤⽓蕴涵其中。

听⽼⼀辈西坞⼈说,若在倾盆⼤⾬之中,有⼈从镇北⾛向镇南,穿过10弄22个墙门,也不会滴⽔沾⾐。

镇上有祠堂36座,堂前72座,⼤多建于明清时代,另有店铺、故居、教堂、客轮码头、⼤礼堂等近10处,这些建筑⽤材考究,制作精美,构成了独特的⽔乡古镇风貌。

往⽇的集市集中在东西两条河的岸边。

7 棠溪村
位于余姚市四明⼭镇西端。

村内有东溪和南溪,两溪⽔向西流⼊上虞曹娥江,⽔叶分紧闭,因村内形貌如“海棠⼀朵”⽽得名。

考唐⽒始祖崇相公⾃嵊县北庄⼟块迁居棠溪以来,已历700余年,传四⼗余代,当时已有棠溪之名。

棠即⽢棠之下,后⼈爱其树⽽不忍翦伐,因有棠荫之义。

8 溪⾥⽅村
象⼭⼤雷⼭旁,坐落着溪⾥⽅村,因为村东西两侧都有⼀条溪流,村庄⾥⼜以⽅姓为主,它就
有了这个看起来带着些⽥园诗意的名字。

溪⾥⽅村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历代溪⾥⽅⽂官武将留下了数⼗栋相当考究的古建筑,散布在村庄中⼼。

像仁三房,表⽰是家族⾥“仁”字辈的第3个兄弟的房屋。

移步到⽅家古宅,“贵府相公⽅名可钦,⾼中戌寅科试,院取⼊泮第三名,钦授部政司理问衔”的皇榜尤为耀眼。

当清代的古建筑和现代农家⼩院挨在⼀起的时候,你会感受到这个村庄的有趣——古时与现代的视觉审美摆在⼀起相映成趣。

村⼦⾥⾄今还习惯⽤古法烧酒,以稻⽶为原料,发酵之后⽤铁炉蒸馏。

在村⾥逛着就会闻到酒⾹,就着这景,⾛着⾛着就醉了
9 儒雅洋村
宁波市象⼭县西周镇儒雅洋村。

以儒雅为名,必然寄托着这⾥的先辈对于⼦孙的殷殷期望,千百年后,⼈们依然习惯⽤这样的渊源来作为古村的开篇:儒雅洋因民国象⼭四⼤家族之⼀的——西乡何家⽽扬名,不仅仅是因为财多势⼤或⽵林茂盛,还有流传乡间的儒雅之风。

四⾯万顷的⽵林层层围绕着这个古村,⼀路诸多⽼屋,前廊上的卷棚,⽊作雕刻的繁饰,墙⾯上的绘彩画,即便落了厚厚的⼀层灰,依然掩饰不了装饰的考究。

时间在⼀刻不停地奔⾛,⽯刻花窗变成了玻璃墙,马头墙变成了铁门,它们夹杂在停滞的过去⾥就构成了如今的儒雅洋。

10 双湖村
来到慈溪市观海卫镇双湖村,每次都有穿越时光回到民国时期之感。

双湖之名,源于环村相望的杜湖和⽩洋湖。

村内的盐仓⽚位于鸣鹤古镇的核⼼区,坐拥⾦仙寺和⼤⽚明清古建筑群。

守着“⼆⼗四间”“银号”“⽼五房”等古宅,村⾥的⽼⼈不禁道起往昔繁华。

⾃明朝中叶到民国初期,村民⾛南闯北,创办了多家著名⽼字号药店,这些古宅就是药商们⾐锦还乡后所建的别业。

11 蜜岩村
蜜岩村位于海曙区浙贝之乡章⽔镇,⼤、⼩皎的⽔系汇源之地,建村已近千年,村中90%的百姓都为应姓,起源于唐长庆年间的应彪公,官拜明州刺史
因为海澄庵在⼭中放养⼤量蜜蜂,溢流到⼭岩上顺着岩缝流⼊清潭内,蜜岩由此得名更为传奇的是其村落分布按照道家的《内经图》设计。

12 ⾛马塘村
⾛马塘古村,誉为中国进⼠第⼀村。

这个村⼦放在科举社会究竟有多⽜,⼈称其为“四明古郡,⽂献之邦”,历朝历代共出了76 位进⼠,110余个官吏,国公⾄太师、⼋尚书、两驸马......
⾛马塘始建于公元988年,千载的⽂化沉淀在村落中显⽽易见,明代建筑⽬前保留下来的尚有8处,清代建筑更是⽐⽐皆是,另外民国时期具有西洋痕迹也极为典型。

13 清潭村
北宋始建村落的清潭,位于宁海深甽镇,旧称⾥岙,⼜以村旁溪中有⼤清潭得名,⾥岙张⽒本汉代张良后裔,时任吴越国⼯部尚书张质,厌弃于世事纷乱,在这⾥耕读传世
村民⼈奉西汉留侯张良为先祖,世代袭有耕读之风,历代科举⼊仕者有五六⼗⼈,仅宋代就出进⼠15⼈!⾛在这⾥就像⾛在⼀座书⾹⽂化的⽯头城
村内村外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九思堂、三明堂、孝友堂、飞凤祠、六马墙、双枝庙、⽯板道地、紫⾦岩塔、四房道地、张明浩故居、六座古代古拱板桥和张岵投⽔的⽃岩潭等。

14 黄埠村
位于象⼭。

据《潘⽒宗谱》记载,其祖潘均耀是元末驻守福建福州的武将,朱元璋的军队攻破福州城后,潘均耀从海路逃⾄象⼭后岭隐居,⼦孙迁⾄此建村。

该村有约500年左右的历史,出过⼆位进⼠,以及现代的潘仁云教授等
三戒堂是黄埠村最好的古建筑,占地2000平⽅⽶,为国学⽣按察知政潘必⾦建于清乾隆21年,⾄今已有250年的历史。

堂内各种神态各异的精细⽊雕,如百鸟图、⿅、凤采牡丹等,是当年东阳⽊雕中的精品,中堂栋梁上曾经悬过圣旨箱,喻⽰着家族曾有的辉煌。

15 半浦村
半浦村位于江北区慈城镇姚江之滨,三⾯环⽔,南有'灌浦古渡',北有慈城古镇
'灌浦古渡',曾经江⽔之上不见来来去去的孤帆远影,著名的藏书楼⼆⽼阁(堪⽐天⼀阁的存在),也曾历经200多年岁⽉
300多年前,郑性亲⾃到余姚黄⽵浦,把黄宗羲著作⽤船载运到半浦,虽然现在已难寻踪迹,但后⼈尚可在郑性⽗⼦与黄宗羲之间交流、治学的佳话中去寻觅⼀些余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