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学习评价答案-范文word版 (27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学习评价答案
篇一:八上语文学习评价手册答案
初中语文学习评价手册八年级上册参考答案
单元一
第1课新闻两则
【课前预习】
1. 2.度、渡;溃、馈;泄、泻;孤、弧
3.(1)顽固顽强 (2)管辖管理(3)消费消耗 (4)封锁封闭
4.句子特点:用连续的比喻,语言显得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仿写示例:我们在天涯海角游荡,不仅是水滴,而且是江河了!不仅汇聚成流水,而且波涛澎湃着。
【课堂学习】
1.可以利用新闻的标题概括: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也可以运用新闻的导语进行概括:第一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第二则——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2.不能颠倒顺序。
三层分别写了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迅速突破敌人长江防线的经过,它们之间存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西路军所遇敌情与中路军一样,所以放第二层写;并且?东路军?是文章重点,后写以突出其在整体战役中的地位。
3.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4.B
【课后练习】
1.C(A中的?剩?念sheng;B中的节奏应划为?天若/有情/天/亦老?;D中?恬淡?的情感不符合诗意。
) (2)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3)诗中主要表现诗人豪迈的感情。
百万大军迅速占领南京的胜利令人振奋,同时这意味着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作为即将谱写历史新篇章的革命者,诗人自然豪情满怀。
2.(1)许锡缵获取并传送重要情报,为渡江战役的胜利立了大功(创造条件)。
(2)因为许锡缵为自己参与了我军必将取得胜利的渡江战役而激动,但当时他的对外身份还是国民党人,所以外表要保持平静。
(3)D(此处的引号是强调特殊意义,即此?女友?并非真正的女友)(4)句中的?主要?表明在许多地下工作者中,许锡缵是主要的,担负着重要的地下工作的同志;?之一?表明不止许锡缵一人在做获取长江防御计划的工作,这体现了渡江战役的背后,有不少像许锡缵一样的同志冒着生命危险在为我党我军工作。
第2课芦花荡
[课前预习]
1.(1)√ (2)cuān (3)√ (4)√ (5)diàn 2.清尖皇角 3.(1)B (2)A (3)B (4)A
4.作用:这句运用比喻,把芦花比做丝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芦花盛开的美丽景色,衬托出老头子‘取得胜利时的喜悦心情。
仿写提示:运用比喻,对一处景物进行描写:
【课堂学习】
1.(1)这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暗示了时代背景:炮火纷飞的抗战时代:渲染了紧张、神秘的气氛。
(2)这句运用拟人手法,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3)写出了天气的炎热,为鬼子下河洗澡埋下伏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提示:孙犁的小说对美有一种特殊的追求,他曾在《黄鹂》一文中这样写道:?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
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
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因此,他不是正面地描写刀光剑影,而是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光作背景,用漫天飘飞的芦花、洁白如云的蒲苇、清香四溢的荷花,点染白洋淀人民新生活的欢乐和昂扬乐观的战斗精神:文笔显得清新自然,婉约韵致。
3.如:(1)他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2)他手无寸铁,却神通广大: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样样都行。
(3)他穿行在枪林弹雨中,却—点儿也不害怕。
(4)他—支枪也没有,却让十几个鬼子流了血:
(5)他工作那么繁忙危险,他却始终是那么乐观和自信:
(6)他那么?好面子?,工作出了一点差错,就觉得?没脸见人?……
4.B
【课后练习】
(一)1.老头子一个姑娘机智勇敢 2.写鱼鹰被杀事件,揭示了老头和白洋淀人对敌人的仇恨的原因,也暗示了抗日战争已有了转机。
3.A句:把我们坐的小艇比作大海上漂着一片竹叶,形象生动地表现漫天漫地的芦苇淀之大,衬托我们目标之小。
B句:苇垛被机关枪扫射后着了火,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样,形象地表现了苇垛多、苇垛高,才使火势如此之大。
(此句的理解—定要与上文照应起来看) 4.C(《芦花荡》中的老头儿没儿没女,所以对护送的两个女孩儿特别喜爱。
) (二)1.开端:维拉收到通知她去医院见丈夫的信,很激动。
发展:维拉见到身负重伤的?丈夫?,倔强地把他带回家照顾。
高潮:真正的丈夫回到了家,产生了误解。
结局:丈夫消除了误会,夫妻决定共同照顾重伤员。
(意对即可)
2.(1)心痛得知?丈夫?失去双眼、双腿而难过。
(2)激动、惊喜、幸福与真正的丈夫阔别多年,终于重逢。
(意对即可)
3.不矛盾。
前者表现维拉对身负重伤的?丈夫?充满怜爱,后者用?倔强?表现她将重伤?丈夫?带回家亲自照顾的坚决的态度,同样是对?丈夫?的爱。
4.维拉
是一个善良、温柔、坚
强、富有爱心的人:(意对即可)
第3课蜡烛
【课前预习】
2.竭拂鞠腋耸 3. (1)A (2)B (3)A (4)B
4.理解:作者以蜡烛作比,赞美反法西斯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蜡烛不灭,情谊长存。
仿写略。
【课堂学习】
1.?蜡烛?表面是指老妇人为悼念烈士,在红军战士坟上点燃的她珍藏45年的
结婚喜烛,实际上这?蜡烛?象征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
红军烈士的哀思,这也是南斯拉夫与苏联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2.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侵略之苦,她冒着生命危险掩埋红军战士尸体,并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点燃,表示悼念之情。
这些充分表现了她是——位善良慈爱、坚韧顽强、爱憎分明的伟大的母亲。
3.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4.(1)?走??跪下??取出??蹲下??拾起??插??站?等,这些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老妇人举动的庄严而郑重,表现了她内心对烈士的哀思与敬意。
(2)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多次出现不仅渲染了肃穆气氛,也表达了老妇人无限的哀思之情。
(3)略
【课后练习】
1.A、C、D 2.接收德国兵 3.德国人。
他们能与德国士兵自巾交流,却个会
说英语,且只能说几句法语。
4.人性的善良。
战争是残酷的,但在这一不寻常的圣诞夜里,却散发着人性美的光辉。
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前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