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影响(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摘要 (2)
1、佛教艺术起源及对中国艺术影响 (3)
1 .1 佛教艺术的起源 (3)
1.2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4)
2、佛教对中国雕塑的影响 (4)
2.1 佛教雕塑的发展历史 (4)
2.2 佛教雕塑的特征 (5)
3、我国雕塑发展的历史轨迹 (6)
3.1 我国各朝代雕塑的特征 (6)
3.2 我国雕塑的缺陷 (8)
4、历史的借鉴与启迪 (8)
4.1 坚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9)
4.2 树立公共艺术的观念。

(10)
4.3 保证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10)
结束语 (10)
参考文献 (11)
摘要
本文主要概述了佛教艺术的发展以及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介绍了中国各个朝代雕塑艺术的发展,以及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与中国雕塑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

从佛教展开的心理审美与宗教审美相融合,开拓了更深广的内涵,丰富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宝库。

经过对这些几千年遗留下来的雕塑作品回味和研究,形成了对现代雕塑艺术的思考和感悟。

关键词:佛教文化影响雕塑艺术
佛教文化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影响
1、佛教艺术起源及对中国艺术影响
1 .1 佛教艺术的起源
佛教基于教义的构架精妙及深邃的含义而成为世界闻名的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艺术起于公元前3世纪,是在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代。

如今我们看到的孔雀王朝所遗留的雕塑艺术,距离现在已经超过了2400年,其精妙的技艺,丰富的内涵,绝美的形式,无一不让人为之惊叹,后人为之倾倒。

目前世人可以欣赏的有关阿育王时代所立的现存较完整的石柱还有十几处,上面刻以不同的动物形象雕塑,其中刻以辨认的包括柱顶的狮子、大象、骏马以及牛等,朴实而不失精美、简单而不缺内容。

不仅如此,在当时还建立了许多的石塔,大量精美的浮雕装饰了石塔的围栏,其中的推山奇大塔不仅保持最为完
整,而且历史十分悠久,广被世人熟知。

1.2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佛教文化的引入不仅推动了中国工艺文化的发展,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范畴及内容。

佛教文化通过与我国传统文化不断融合,慢慢造就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度的佛教艺术成就。

在这个过程中,刚开始是仅仅是口口相传的,并没有图象记录。

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慢慢开始影响到中国原有的图案形式和内容,经过汲取、交融、发展、混合,慢慢形成了有丰富内容的具有佛教思想的图画,它们在衍变过程中被赋予了吉祥的意义,主要表现在雕塑、书法、建筑工艺、绘画等领域。

寺院内的雕梁画栋、塑像,石窟的佛像雕塑都是以佛教文化为主题,中国艺术的重要资源也为各种佛教雕塑艺术品留下了一席之地,它们不仅使中国的艺术史更加灿烂,也使人类文明更加辉煌。

2、佛教对中国雕塑的影响
2.1 佛教雕塑的发展历史
我国古代的雕塑艺术也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着,主要原因是因为佛教艺术有着经规仪轨的特色。

因为佛教这个纽带,中国的雕塑最初是受到印度雕塑的影响的。

追溯佛教艺术,它源自古代印度,中国的佛教雕塑源头是古印度的犍陀罗、马土腊等地区的佛教雕塑。

通过纵览印度雕塑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印度的雕塑艺术从一开始就受到佛教的影响,就是佛教的从属品,就是佛教的侍女。


那些雕塑的制作者表现的并非是理想与艺术,恰恰是为了佛教的教义而服务。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印度的雕塑艺术无法达到自成一体、特立独行的艺术高度,也没有自己特色的理论话语和知识谱系,更没有产生名扬世界的雕塑家。

所以印度的雕塑传授过程通常是以师徒或者家族的方式进行,而这种特殊的地域属性也伴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影响着中国的雕塑艺术发展。

2.2 佛教雕塑的特征
然而对于学习摹仿这些佛教雕塑的古代艺术家们,他们在学艺的过程中,历尽艰难,受尽挫折,默默无闻但又耐人品味,这是一个细致、坚持、寂寞、持久的过程,通过对佛教雕塑加以改造和完善,不仅要尽可能保留其原汁原味的样子,而且又要多方面的适宜地展示出中国的特色。

其实印度的犍陀罗佛像也同样经历了本土化的演变过程,起初它同样受到古希腊古典雕刻的影响,因此如今我们在欣赏中国古代佛像雕塑时,也应当将印度与希腊的雕塑艺术适当结合作为参考,这样可以加深自己对佛教艺术雕塑的理解。

另一方面,经规仪轨是佛教雕塑必须具备的原则。

两耳垂肩,手长过膝是我们平时看到的佛像的基本特征,就是来自于经规仪轨。

往往让我们感到佛像间极度相似,甚至是十分相同。

但这一定是错觉,因为真正的佛像一共分为“三十二相”以及“八十种好”,而这些形象上具体的深化特征和造型是按照严格的要求以及审美而进行精细定位的。

针对这一严格要求,我们主要从佛像肢体动作、语言表达来看,有好多佛像的手势,我们又把它
们叫做“手印”、“印相”,正如平常我们看到的很多的佛像除了两耳垂肩,手长过膝之外,根据佛经里不同身份,很多佛像的造型还经常伴有螺发绀青相、顶上肉髻相、眉间的毫相,还有的佛像三头六臂、千手千眼。

我们还可以根据佛像身上配有的不同服饰,从而识别出不同的佛像,例如佛和罗汉通常身穿朴素的袈裟,菩萨则是衣饰华丽.
佛教雕塑中不仅有人物形象的描述,还包含有动植物图案、几何图案这些具有特色的方面。

尤其是以莲花为代表,因为在佛教中,莲花则是其明确的象征。

同时又是组成八吉祥的部分,而八吉祥常被应用到佛家居住地——曼荼罗中,两者相辅相成。

通过这些特色去分开,不会再让你感觉到雷同和奇异,从而可以窥见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3、我国雕塑发展的历史轨迹
3.1 我国各朝代雕塑的特征
自秦汉时期,中国本土的雕塑艺术就已经具有一定的水平,作为雕塑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坑独具代表。

而西汉的石刻同样别具一格,霍去病墓前的石刻群最具有代表性,最为著名的当属其中的马踏匈奴石刻。

我国最早的浮雕艺术产生于东汉时期的画像石,其主要用于垒砌墓葬。

秦汉时期的雕塑的服务对象大多是王公贵族,因此并未真正走进民间,也没有形成规模性的艺术群落。

伴随着佛教的流传中国雕塑艺术得以迅速发展壮大,佛教作为贵族阶层的一种精神寄托,开始在西汉末年传入长安。

到了东汉朝代的后期,因为朝廷昏聩,政治黑暗,民不聊生。

作为一种精神慰藉,佛
教开始逐渐被百姓接受,因此得以迅速传播,并在魏晋时期得到实质性的发展,据史书记载,在后赵时期所建立的佛寺约九百座,由于这些佛寺的建立,使得佛教为雕塑发展提供好的展示空间。

在东晋太和元年,敦煌的莫高窟开凿,建成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佛教石窟。

以莫高窟的开凿为开端,佛教石窟的雕塑历史由此开始。

此后的上千年间便有了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甘肃的灵寺石窟等。

君权更迭,社会动荡,工程繁重,石窟的建设漫长且艰辛,在唐代达到鼎盛。

针对开凿,伴随着佛教传播方向,由西向东,再由北向南的地理延伸轨迹在石窟中是非常明显的。

因此以拜城县克孜尔石窟为代表,最靠近印度的新疆是开凿石窟最早的地方。

以石窟寺为代表的中国雕塑艺术的重心由北向南转移开始于唐代,结束于宋时。

纵观盛唐时代,中原文化已成为整个中国乃至于亚洲的中心,并以长安为中心开始传播向东亚各国,石窟寺艺术也开始向南方散播,,历经安史之乱后的唐代末期,五代十国小朝廷小政权频繁更迭,再加上黄巢农民起义战争,长期的动乱严重破坏了整个中原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大量百姓流离失所,为避战乱举家南移,以石窟寺为代表的北方雕塑艺术开始从兴盛走向衰落,而以四川的广元、巴中为代表的南方石窟寺顺应时势,在此时开始进入快速的成长时期,一直延伸至宋时的以大足、安岳为代表的后石窟时代,圆润是这一时期的石窟雕塑技术的明显特征,一是表现手法倾向于圆雕、高浮雕、浅浮雕、镂雕等,如剔底起凸、线刻等不同手法搭配运用,技术
更加多样化,;二是形体比例更加准确,多尊造像的组合既讲究对称、均衡、和谐,又能兼顾到整体中的高低、大小、疏密、起伏的变化;三是纹的处雕刻更加飘逸,过去简单生硬的阶梯式手法慢慢被改良,宋时安岳毗卢洞雕刻的水月观音,被誉为中国的维纳斯,其形象裙带当风,妩媚动人,宛若仙女下凡。

因为僧侣的宗教信仰和民间的信佛礼佛,大量的佛像被开凿塑化,因此石窟寺艺术作为一种佛教寺庙的建筑形式,将中国雕塑艺术发展至顶峰。

在传播宗教义理方面,最直观、最具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便是借助于造型艺术,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大力提倡建寺修塔,利用宗教作为教化和治理朝野的手段之一,加之众多善男信女的顶礼膜拜,视凿窟造像为功德,故而风行于社会上层与民间。

3.2 我国雕塑的缺陷
佛教传播对佛像雕塑起到了很大程度的引导,因此我国的佛教雕塑与佛教发源地印度一脉相承。

所以,中国古代雕塑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辉煌,但却没能像西方一样经历文化的裂变,出现艺术文化的繁荣,也没能产生流芳百世的大师级雕塑家。

延至后世,宋代理学顺势兴起,这一时期尊儒抑佛,批判和排斥佛教,佛教的发展受到限制,而儒家文化教义被推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雕塑艺术也因此出现重大转折,这一影响预示着雕塑艺术日渐衰落并彻底退出艺术主流,日后更加难与明清大兴的文人绘画相提并论。

4、历史的借鉴与启迪
随着历史长河迈入近现代,在西方雕塑艺术强而有力的冲击下,
以佛教文化作为中心主题的古典雕塑艺术受到影响。

清代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将西方雕塑艺术与西方文化一并带到了中国。

圆明园十二生肖雕像,主题饱含中国元素,手法却极具西方雕塑的特点,成为新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现代雕塑。

随着时间的推进,西方雕塑带着强烈的殖民文化色彩,伴随着殖民化进程逐渐入侵租界、通商口岸等公共环境,由于租界与中国本土的隔离,这一时期的中国雕塑自身发展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全盘西化的倾向性使传统的雕塑艺术被边缘化,因此一个明显的雕塑艺术的断层在晚清和民国出现。

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传统的雕塑艺术的虚无主义发展到极致,盲目崇尚苏联以及对意识形态的强化导致真正意义上的雕塑艺术的发展基本上被阻断。

细思佛教文化在中国两千年的传播历史,探析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过程,我们发现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雕塑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犹豫不前甚至是一度停滞。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通过研究佛教雕塑艺术的历史,针对现代雕塑的发展方向,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几点启示:
4.1 坚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是选择题材应该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民风民俗为素材,从而达到铭记民族历史文化的目的。

其二是坚持保留传统技法,在借鉴西方雕塑技法的同时,不能抛弃传统,也要继承传统的表现手段。

其三是要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形式为体现题材的内涵服务,不能在完成民族题材的时候简单套用西方的表现手法,最终成为西方雕塑的翻版。

4.2 树立公共艺术的观念。

遵循西方的审美习惯和观点,现代西方雕塑十分重视雕塑家的张扬个性,因此许多作品十分的抽象化和个性化。

这既符合西方的审美习惯,也被大众乐于接受。

而中国一向推崇儒家文化,几千年来中国的艺术观念尊崇天人合一,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因此排斥离经叛道的个性张扬,大众文化心理趋更于保守,虽然中国雕塑和西方雕塑之间并无艺术意义上的优劣之分。

但是公共艺术的服务对象是大众,更需要被公众接受和欣赏,为此中国的现代雕塑更应该选择形象为公众熟悉,形式为公众理解,形态与公众亲近的题材。

4.3 保证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视宇宙万物为相互依存,相互感应的整体,因此古人们崇尚回归自然。

受这种文化的影响,我国十分讲究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强调人与自然、自然界各物种之间的和谐。

雕塑是自然环境的协调,艺术家并不是用雕塑去改造环境,而是让雕塑镶嵌在环境中,成为自然环境的点缀,营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美。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的环境设计中,雕塑的数量并不多,体量也不大,位置也不显赫,材质也不夺目,体现出一种谦卑和陪衬。

而在这种谦卑和陪衬,给自然环境增添了一分灵气,也给人惊喜与意蕴。

结束语
中国佛教相关的雕塑融合了古代印度、希腊的民族艺术特征,
从历史的佛教雕塑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传统哲学思想。

给如今雕塑多元化的发展开通了脉络,并传承发扬了传统雕塑的形式。

当今雕塑面临着很多冲击,塑造多元化的传统雕塑,发扬本民族特色应继续传承,不丢弃、不放弃,并坚守下去,才能使得这一文化艺术走在时代最前方,并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1]唐译.世界艺术瑰宝[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2]戎宁.燕赵造像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M].
[3]郑万耕、赵建功.周易与现代文化[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4]孟晖.花间十六声[M].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