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考点(12所师范院校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基础考点
1、泛智教育思想(P17)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以及一些学科教育思想。
2、教师的角色有哪些(P132)
1)学习者和学者2)知识的传授者3)学生心灵的培者4)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5)学生学习的榜样6)学生的朋友
3、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P138)
①顺序性和阶段性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即有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阶段性反应了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表现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即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身心发展的一般典型的特征。
②稳定性和可变性稳定性指处于一定社会环境和教育中的某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其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速度大体相同。
然而在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中,同一年龄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具有差异性,这说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身心发展具有可变性特征。
③不均衡性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甚至同一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④个体差异性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其发展的过程与结果页有差异。
⑤整体性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以其整个身心投入教育生活,并以整个身心来感知、体验、享受和创造这种教育生活。
区分:价值性教育目的功用性教育目的显性/隐性教育目的(P61)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在人的价值倾向性发展上意欲达到的目的,内含对人的价值观、生活馆、道义观、审美观、社会观、世界观等方面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反应教育在建构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认为情感、人格品行、审美意识、生活态度、社会倾向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结果。
功用性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在发展人从事或作用于各种事物的活动性能方面所预期的结果,内含对人的公用性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在教育实践中以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
内在教育目的:具体教育过程要实现的直接目的,是对具体教育活动预期结果的直接指向,内含对学习者情意品行、知识认知、行为技能等方面发展变化预期的结果,通过某门课程及其教学目标或某一单元、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来的可预期的具体结果。
外在教育目的:指教育目的领域位次较高的教育目的,它体现一个国家的教育在人的培养上所预期达到的总的目标和结果,是一个国家对所属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普遍的原则要求。
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任务和价值,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隐性功能:是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蔽性的功能。
4、了解斯金纳、布鲁纳、罗杰斯、奥苏贝尔的主要主张(P200)
斯金纳: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主张①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
②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
③程序教学的方法。
布鲁纳:认知教学理论。
主张:①理智发展的教学目标。
②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
③学科知识结构。
④发现教学的方法。
罗杰斯:情感教学理论。
主张:①教学目标。
②非指导性教学过程。
③意义学习与非指导性学习。
④师生关系的品质。
奥苏贝尔与布鲁纳都是认知教学理论。
☆☆5、如何理解学生的主体性(P136)
所谓主体性,就是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
具体包括①独立性。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自组织系统,一个独立的物质实体制约。
②选择性。
它是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在多种目标、多种活动中进行抉择的特点。
③调控性。
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有目的的调整和控制。
④创造性。
它是指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可以超越教师的认识,超越时代的认识与实践局限,科学地提出不同的观点、看法、并创造具有成效的学习方法。
⑤自我意思行。
即学生作为主体对自己的状态及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情感、态度、行为等得到自我认知。
☆☆6、杜威的教育主张、教育的功能和选择教育目的的依据(P20、)杜威:实用教育主义主张①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是生活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②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除此以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的目的;③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④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体系为中心;⑤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不是以老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⑥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7、学生评价的功能(P314)
①诊断功能学生评价的诊断功能主要表现在通过评价能有效地判断学生的发展状况。
②导向功能学生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所要完成的目标进行的价值判断。
③发展功能它是指评价应是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的一种评价制度,其评价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评价结果的处理等都是为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服务的。
④管理功能学生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客观上能够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状况和发展水平给予鉴定并做出一定的区分,有益于高一级学校的选拔;同时,学生评价的结果也可作为评价教师工作质量的依据之一。
8、如何理解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客体(P138)
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指学生相对社会的要求,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认识来说都处于一种被动状态,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将一定社会要求转化为学生内部需要,将心得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承认学生的客体性和客观地位,就是强调教育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然而,教育过程中外界的一切影响并不是简单地输送活移植给学生,必须经过学生主体的吸收、转化,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作用只是外因,任何只是技能的领会与掌握都要依靠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教师不可能包办代替;任何有效的教学必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别是学习规律为前提。
因此,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9、教师如何对待非正式组织(P284)
教师应该改变对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不当看法,不要简单地把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作为管理和防范的对象,而应更多地考虑如何为其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不是强制性地压抑学生的需求,引导他们个体的需要、情感和个性合理地在班级释放,并使其归属与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拥有安全感和快乐的体验。
10、什么是教学,教学的作用是什么(P191)
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做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教学作用是:①教学是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②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11、教师职业形象的核心是什么(P134)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的基本行为规范,是教师对自己职业行为的自觉要求,以敬业精神为基础,以协调师生关系为主要内容。
12、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异同(P218)
教学策略: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途径。
教学方法更为详细、具体的方式、具体的方式、手段和途径,它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介于教学策略与教学实践之间,教学方法要受制于教学策略。
教学展开过程中选择和采用什么方法,收教学策略的支配。
教学策略从层次上高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策略则包含有监控、反馈内容,在外延上要大于教学方法。
13、我国小学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哪些方面(P185)
1.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位
2.在课程政策上,要实现国家、地方与校本课程的整合
3.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
4.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分析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
5.在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而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
6.在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14、杜威的教育学基本观点
同6、
15、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应遵循什么原则(P337)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基本原则:①导向性原则;②发展性原则;③公平性原则;④过养性原则;⑥可行性原则。
16、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P223)
①一次只教给学生少量的策略和策略性在知识,并且每一种都要教好;②教会学生使用有效的自我监控和自我反思;③策略性知识的教学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应有机的结合起来,并要突出策略教学的成功之处。
④激发学生学习策略性知识的内在动机;⑤在具体情境中教策略;⑥坚持长期教学。
☆☆17、师生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P149)
(1)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教师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领导方式;教师的智慧;教师的人格因素;学生方面——主要因素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环境方面——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2)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尊师爱生,互相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3)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18、教师的基本素质有哪些(P131)
(1)概念:教师的专业素质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
(2)包括: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合理的专业知识;复合型的专业能力;崇高的专业道德;强健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
19、教育个体功能是什么(P34)
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促进个体差异的
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开发人的创造性吗,促使个体价值的实现。
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指通过教育,是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他们谋生创造条件。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求知欲得到实现,获得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并进而获得自由和幸福。
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表现:过重的学业负担,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体质下降和心理问题等;现存学校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个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教育的功利性使教育丧失了对生命的关怀。
措施(关键是进行教育改革):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要纠正教育活动和过程中的失当行为。
20、学风属于什么课程(P169)
学风属于隐性课程
21、品德评价法(杜威教育观)(P330)
测评者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品德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通过价值判断给出相应的结论。
22、教授法应注意哪些(P225)
(1)概念:教师以口头言语向学生呈现、说明知识,并使学生理解知识的行为。
(2)功能:说明是什么或怎样做;解释原因。
(3)表现形式:正式讲授和非正式讲授(所用时间和繁简程度);诠释性讲授、描述性讲授和说明原因性讲授(讲授内容的性质);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讲授方式)。
(4)讲授的一般程序步骤:介绍讲授纲要;详述内容;综述要点。
(5)教授策略的运用:语义准确,语词恰当,语速适中。
23、什么是义务教育(P114)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
障的公益性事业。
24、什么是综合课程(P116)
综合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客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较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以认识论、方法论、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
25、教师的任务是什么
26、教学评价(P216)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运用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预期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包括①目标参照价值取向的终结性评价设计;②过程取向的形成性评价设计。
27、教学的任务是什么
28、素质教育和考试的关系
29、教师专业化指的是什么(P125)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
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指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30、什么是课堂教学设计(备课)(P207)
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特点以及所教课程的内容,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单元或课时目标,并对这种目标加以分解和细化,据此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对照目标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安排。
31、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37)
①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②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③开发人的创造性,促使个体价值的实现
3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作用是哪些(P44)
①教育的文化保存功能。
②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③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④教育的文化
创造功能。
33、班主任应如何建设班级文化(P303)
(1)营造文化性物质环境;(2)营造社会化环境;(3)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4)营造正确的舆论和班风;(5)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34、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各是什么(P119)
教师职业的地位:政治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地位提升;经济地位——较低;法律地位——教师享有教育的权利、专业发展权和参与管理权;专业地位——教师职业的从业标准。
教师职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通过理论建构、知识创新、品德示范、宣传咨询等直接参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起着先导作用;教师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在学生发展中起着引导作用。
教师职业的个体作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的体现。
其职业劳动具有经济价值,职业生活充满自由和快乐,内含着创造的幸福;教师工作不仅付出与奉献,也在不断地收获。
35、谈谈你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看法
半期考试题,自己简略答
36、因材施教的原则
37、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教育学制是什么(P108)
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1904年,癸卯学制
38、谈谈你对我国教学新观念的认识(P194)
①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②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③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④从重视认知到重视发展转变;⑤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⑥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39、理解课程的概念(P153)
课程的定义有几种:课程即教学科目(中国古代的“六艺”、欧洲中世纪的“七艺”);课程即学习经验(杜威);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金蒂斯);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40、现代学生评价的根本是
41、杜威教育目的(P369)
同6
42、“五育”指的是什么(P171)
德智体美劳
43、班主任对班级的民主管理策略有哪些(P299)
①创造性地规划班级发展目标:(1)以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导向,制定适合班级组织实际水平的发展目标;(2)在班级组织的目标管理中,既要注重提高班级的整体发展水平,又要为班级中的每个成员精心规划其个性发展目标,并创造达成合理的个人发展目标的机会和条件,使班级中的每个成员在集体目标下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自我形象。
②合理地确定学生在班级中的角色位置:(1)科学地诊断班级人际关系的现状;(2)实行班干部轮换制;(3)丰富班级管理角色;(4)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③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1)协调班内各种组织和成员的关系;(2)协调与各任课教师及学校其他部门、其他班级的关系;(3)协调班级与社会、家庭的关系;(4)协调好班级内的各种活动和事务。
④构建“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
班级活动可分为日常性活动和主题性活动。
主体性活动选择和方式上要注意:(1)主题性活动的确定要贴近学生成长的实际;(2)主题性活动的开展应体现学生的全员参与和获益;(3)主题性活动都要达到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新的体悟和变化,避免形式主义;(4)主题性活动的形式要丰富而富有创造。
⑤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1)营造文化性物质环境;(2)营造社会化环境;(3)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4)营造正确的舆论和班风;(5)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44、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哪些方面(P136)
主体性即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包括①独立性。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字组织系统,一个独立的物质实体制约。
②选择性。
它是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在多种目标、多种活动中进行抉择的特点。
③调控性。
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有目的的调整和控制。
④创造性。
它是指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可以超越教师的认识,超越时代的认识和实践局限,科学地提出不同的观点、看法,并创造具有成效的学习方法。
⑤自我意识性。
即学生作为主体对自己的状态及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情感、态度、行为等的自我认知。
☆☆45、教师的职业形象包括(P134)
包括:①教师的道德形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的基本行为规范,是教师对自己职业行为的自觉要求,以敬业精神为基础,以协调师生关系为主要内容);②教师的文化形象(是教师形象的核心);③教师的人格形象(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特征的整体体现,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性格、气质、兴趣等)。
46、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P371)
①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②教改的重点转向提高教育质量;③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④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⑤重视提高师资水平;⑥教育公平渐成教育改革的主题。
47、班级就是班集体,对不对(P277)
此题答案来源于网上慎用
班级,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班集体形成的组织基础,班集体只有在班级这种形式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建设起来。
但并不是每一个班级都是一个班集体,班集体有特定的内涵,需要经过大量的组织教育工作才能形成。
48、建设班集体的方法有哪些(P290)
(1)班级组织的设计:为了实现班级组织目标,首先必须对班级的发展进行设计,班级据此开展活动,学生通过班级中多样性的实践活动来得到发展。
班级组织设计的依据——一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青少年的要求,具体表现为按照教育方针的要求;二是班级群体现有的发展水平。
(2)指导班级组织建设: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组织的设计者,而且是班级组织建设的指导者。
一般地说,在班级管理中存在三种风格类型的班主任: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不同类型的班主任具有不同的领导风格和行为方式。
(3)发挥好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培养集体意识;二是培养集体主义情感;三是培养学生组织集体和管理集体的能力和技能;四是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行为和习惯、勇于批判错误舆论、善于坚持正确意见、敏于接受新生事物、进取开拓的集体主义义自决能力;五是培养公民意识。
49、教学设计依据什么(P207)
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特点以及所教课程的内容,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单元或课时目标,并对这种目标加以分解和细化,据此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对照目标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安排。
50、学生评价的主要内容(P310)
学生评价:指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方法,以学生为评价对象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学生评价的类型
1、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根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作用):(1)诊
断性评价:一般是咋教育、教学或学习计划实施的前期阶段开展的评价,中在对学生已经形成的知识、能力、情感等发展状况做出合理的评价,为有计划的有效实施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以获取更好的效果。
一般通过以下途径获取信息a.查阅被评价者在此之前的有关成绩记录;b.摸底测验;c.必要的学习要素调查表。
(2)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进行的,一般以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单元为评价点,采用及时的反馈和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
(3)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和学习后进行的评价,是对教学和学习全过程的检验。
2、相对评价法、绝对评价法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根据评价的价值标准不同):(1)相对
评价法:根据所要评价对象的整体状态确定评价标准,以被评价对象中的某一个或若干个为基准,通过把各个被评价对象与基准对象进行对照比较,判定出每个被评价对象在这一集体中所处的位置的一种评价方法。
(2)绝对评价法:在评价对象的整体之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被评价对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以判断其达到标准程度的一种评价方法。
(3)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是被以评价对象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判断其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
51、教师必备的教师素养(P131)
我认为同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