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伦理思想的历史地位研究
东晋道教思想家葛洪传
东晋道教思想家葛洪传生平和著述葛洪(283—343),晋代著名的道教学者、炼丹家和医药学家。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西晋太康四年(283)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宦之家。
祖父葛系在三国时期的吴国为官,历任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卢陵太守,吏部尚书,太子少傅,中书、大鸿胪,侍中,光禄勋,输吴将军等要职。
父葛悌,仕吴为建城、南昌二县令,中书郎,廷尉评,中护军,五郡赴惊等,入晋后,又任郎中,大中大夫,大中正,肥县令,吴王郎中令,后升迁为邵陵太守,卒于官所。
葛洪为第三子。
早年受父母娇宠,生活懒散,好学而未苦读。
十三岁丧父,又逢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社会动荡,家乡屡遭兵火,不仅先人传留的书籍烧毁一空,而且家境也每况愈下,以致饥寒困顿,生计艰难。
家境的变迁使葛洪受到极大的震动,并促使他振奋起来,刻苦学习,力求上进。
无书可读,他便背着书箱四处求借。
他常以砍柴所得换取纸笔,日间劳动,夜晚抄读。
由于家贫,每得到一张纸都备加珍惜,在正反两面反复抄写,直到无法利用为止。
后来,为寻书问义,他甚至不远千里崎岖跋涉,以达到求学的目的。
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到十五六岁时,他已博览群书,小有文名,所作诗赋杂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葛洪十六岁始读《孝经》、《论语》、《诗经》和《易经》等儒家经典,但他自知“才非政事”,无意仕途,于是立志成为精研经史百家,专事著书立说的儒家学者。
这是他早期的奋斗目标。
葛洪从祖葛玄,字孝先,受业于三国时魏国著名方士左慈(左元放),精于炼丹术,世称葛仙公,又称太极仙翁。
其术传弟子郑隐(郑思远)。
葛洪大约在十八九岁时曾到庐江(今安徽庐江)入马迹山拜郑隐为师,并做他的助手,研习道书和炼丹术著作,受到道教思想的深刻影响。
郑隐还将一些道家秘籍传授给葛洪,让他归家继续钻研。
葛洪在二十岁左右就因儒道兼通学识渊博而远近知名,并且决心“立一家之言”①,开始撰写《抱朴子》,但不久即因战乱而中辍。
①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
葛洪的医学著作
葛洪的医学著作葛洪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他的医学著作在当时备受推崇,对后来的医学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葛洪的生平、医学思想、医学著作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生平葛洪(283年-343年),字正卿,汉族,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他是中国南北朝时期道教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
据《晋书》记载,他曾经担任过太学博士、司徒行参军等职务。
二、医学思想1. 阴阳五行理论葛洪主张“阴阳五行”理论在医学中的应用。
他认为人体内部也存在着阴阳两种力量,并且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了五行之气。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需要根据患者体内阴阳五行之气的不同来选择药物和治疗方法。
2. 神仙药物葛洪信奉道教,并且在其医学著作中大量提到了神仙药物。
他认为这些药物可以延年益寿、祛病强身。
不过,他也明确指出这些药物并非万能的,需要结合正确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3. 预防为主葛洪在医学上主张“预防为主”。
他认为在治疗疾病时,应该先从预防入手,尽可能避免患者接触疾病源。
如果患者已经感染了某种疾病,也应该及早采取措施进行治疗,避免疾病恶化。
三、医学著作1. 《肘后备急方》《肘后备急方》是葛洪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
该书共收录了151篇方剂,涵盖了风寒、湿气、火毒等多种常见病的治疗方法。
其中不乏一些珍贵的药物配方和治愈记录。
2. 《抱朴子》《抱朴子》是葛洪的另一部重要著作,在其中他不仅阐述了自己的医学思想,还涉及了许多其他领域的内容。
该书共分为20卷,其中第四卷至第八卷是关于医学的内容。
葛洪在其中提出了“阴阳五行”理论在医学中的应用,并且对中药的药性和功效进行了详细介绍。
3. 《神仙传》《神仙传》是葛洪的一部道教文化著作,但其中也涉及到了一些医学方面的内容。
该书共分为10卷,其中第八卷至第九卷是关于疾病治疗和药物应用的内容。
葛洪在其中提到了一些珍贵的药物配方,并且指出这些药物可以延年益寿、祛病强身。
东晋葛洪的简介
东晋葛洪的简介葛洪是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的炼丹家,还是一位有名的医学家,世人都称他为小仙翁。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东晋葛洪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东晋葛洪的简介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是三国时期方士葛玄的侄孙。
葛洪曾经受封做过关内侯,后来受其师傅遁世思想的影响隐居在罗浮山炼丹。
葛洪是中国古代东晋时期非常有名气的医生,是预防医学的先驱和传播者,著有一部著名的著作《肘后方》,这本书是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比如天花、恙虫等病症的症状和诊治的医书。
葛洪不仅医术高明,对炼丹也颇有心得。
他的师父郑隐知道世道要乱的时候就带着书籍和弟子前往霍山隐居避世了,只有葛洪留在了丹阳。
之后葛洪任将兵都尉一职加入军队,因为同石冰的农民起义军作战有战功,被封为伏波。
在几经战乱,去留两难之际,嵇含请他做参军,葛洪认为这是可以避乱的机会就答应嵇含了,不想嵇含被他的仇人郭励杀死了,于是被被迫留在广州好几年,感到世事无常,荣华富贵都是过眼云烟。
于是对鲍靓师以礼相待,继续学习道术,因为受到鲍靓的器重,还把女儿鲍姑嫁给他了。
在建兴二年葛洪就回到家乡隐居深山从事《抱朴子》的创作。
两年后,东晋开国,因为记得葛洪的功劳,特地赐封葛洪为关内侯。
很多人想叫葛洪出仕做官,葛洪都推辞了。
后来因为生活所迫,就出来做参军,葛洪听说交趾出产丹砂,在经过皇上同意后,南行赴任,在途经广州受邓岳推荐,就此隐居罗浮山,修行炼丹,著书讲学。
葛洪的著作有哪些葛洪的一生写了很多作品,但是大多都失传了。
《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一共收录了葛洪的著作十三种。
比较有名的就是《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方》。
葛洪治病的时候主张使用简单容易的到的方子,反对使用贵重难得的药物。
因此,他从民间广泛收集草药和药方,亲自校对和检验药方,之后汇编起来写成了一本《玉函方》。
之后他有摘录其中可以用来急救医疗,而且实用有效的方子和简单的灸法编成《肘后备急方》。
《肘后备急方》是我国古代中医方剂的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
从葛洪在岭南的史实论其道术结合的思想
从葛洪在岭南的史实论其道术结合的思想2007-03-30 01:05:25孔令宏一、葛洪在岭南的史实北宋初年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六○“罗浮山”引袁宏《罗浮记》说:葛洪字稚川,句容人也,|谯国人,稽(嵇)含常(尝)为广州(刺史),乃请洪参广州事(疑衍)军事,洪允,先行到广州,而含于此遇害。
洪还留广州,乃憩于此山。
咸和初司徒王导补州主簿,转司徒椽,迁谘议参军。
干宝荐洪才器宜掌国史,当选大著作,洪因固辞不就。
以年老,欲炼丹自卫,闻交趾出丹砂,乃求勾漏县,于是选焉。
遂将子侄俱行,至广州,刺史邓岱以丹砂可致,请留之,洪遂复入此山炼神丹。
于此山积年,忽与岱书云:当远行寻师药,尅期当去,岱疑其异,便狼狈往别。
既至,而洪已亡,时年六十一,视其颜色如平生,体亦柔软,举尸入棺,其轻如空衣然也。
袁宏的《罗浮记》是他在东晋哀帝兴宁元年(公元363年)亲自到罗浮山时所写,上距葛洪卒年不远,因而其记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葛洪23岁时因避战乱,于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在襄阳接受嵇含的任命出任广州参军,先到广州,由于嵇含在襄阳被部将所杀,葛洪于是到广州附近的罗浮山隐修。
嵇含是嵇康的胞弟,是道教中人,著有与道教服食有关的著作《南方草木状》。
《抱朴子内篇·祛惑》说:“昔有古强者,服草木之方,又颇行容成玄素之法,年八十许,尚聪明不大羸老,时人便谓之仙人,或谓之千载翁者,扬州稽使君闻而迎之于宜都。
”“虽栾(大)李(少君)之见重于汉,不足加也。
”孙星衍校助认为,“扬”当作“杨”,“稽”当作“嵇”,则“扬州稽使君”即嵇含。
《太平御览》卷七三六引《抱朴子》佚文提及李阿有弟子古强。
这说明嵇含所崇敬的道士古强曾师从孙吴时期的李家道代表人物李阿。
葛洪与南海太守鲍靓交往并娶其女鲍姑也在此时。
[1]有关葛洪遇鲍靓、拜其为师、娶其女为妻的年份,现在资料均无明确记载。
对此学术界有三种说法:(1)葛洪24岁(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左右在广州与靓相遇。
“仙二代”葛洪,儒、道、医兼修并蓄
“仙二代”葛洪,儒、道、医兼修并蓄葛洪(284~364年)是中国道教史上少有的“仙二代”,他的叔祖父葛玄(164年-244年)是《西游记》里的四大天师之一(张道陵、许旌阳、葛玄、萨守坚),人称“葛仙翁”。
而葛洪人称“小仙翁”,祖孙俩堪称道教里的二代神仙。
葛玄是丹阳郡句容县人(今江苏句容市),道教宗师之一,在江西阁皂山创立了道教灵宝派,影响很大,后人把灵宝派也称为“葛家道”,把阁皂山称为“葛岭”。
不过后来以葛洪命名的山更多,杭州葛岭,福建葛洪山,广东罗浮山更是因葛洪在此隐修而名声大振。
葛玄的师父是三国里的神仙人物左慈,曾多次戏弄曹操。
葛玄的弟子是郑隐,道号“火龙真人”。
葛玄的兄弟,也就是葛洪的祖父并未学道,而是入朝为官,葛洪的父亲也入仕途,但在葛洪十三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葛洪随郑隐学道,得其真传。
通过一个外人,葛氏道的衣钵还是回到了葛家人的手里。
葛洪的老婆鲍姑也从葛洪学道习医,后来也得道,获“鲍仙姑”之称,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女神医、女神仙一类的人物,《太平广记》和《墉城集仙录》里都把鲍姑当作女仙来描写。
葛洪有个朋友叫干宝,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神话故事集《搜神记》。
葛洪受其影响,也作了一部类似的著作,叫《神仙传》,和《搜神记》堪称神话姊妹篇。
这两部神话著作作为始作俑者的经典,开启了神话志怪小说体的先河,成为后代各种模仿的榜样。
虽说葛洪是个高道,但葛洪的儒学也是一流的,熟读《论语》、《易》等儒家经典,诗文水准颇高,著有《碑颂诗赋》,曾得到东晋大丞相王导(王羲之的叔父)的赏识,并征召为官,最终受封关内侯,食二百邑。
葛洪还有个特别的才能是军事才能,这点和明朝的王阳明颇为类似,都是以文官、思想家的身份兼具军事家的才能。
曾参与平定农民起义,因军功获封“伏波将军”。
更为佐证的是他还著有《军事檄移单表笺记》、《兵事方伎短杂奇要》等军事著作。
葛洪被奉为“小仙翁”,主要还是因为他的道医成就。
中国自古道医不分,很多道士都懂中医,而像孙思邈、张仲景、李时珍等名医的另一个身份都是道士。
葛洪的名词解释
葛洪的名词解释葛洪,生于公元284年,卒于公元364年,是中国东晋末年至南朝宋时期的一位重要学者及道教思想家。
他以著书立说而闻名于世,对于道教的发展和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葛洪的名词概念进行解释,并探讨他的影响力以及他在中国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葛洪所提出的名词解释是他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
他以其深邃的学识和逻辑思维,对于许多重要概念进行了独到的阐释。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对于“道”和“德”的解释。
首先,葛洪给出了对“道”的解释。
他认为,“道”是宇宙间的最高原则。
它是一种抽象的存在,超越了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感知和认知。
葛洪将“道”看作是一种理解世界的工具和方法,它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到世界的本质和真相。
在他的眼中,道是一切事物的源头和根本原则,是以伟大的智慧包容万物的存在。
其次,葛洪对“德”的解释也十分重要。
他将“德”视作道德和美德的体现。
他认为,德是人的品质和行为的准则,它是人们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
葛洪强调,德的培养和实践是人们追求道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只有通过培养自己的品德,人们才能够更好地遵循道的指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葛洪的名词解释并不仅限于“道”和“德”,他还对其他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例如他对“气”的理解,他将气看作是宇宙中的基本物质,能够形成万物,并联系了人的生命和精神活动。
他认为,气是一种能量,是宇宙运行的动力。
通过培养和调和自身的气,人们能够为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平衡做出贡献。
此外,葛洪的名词解释还涉及到“天”、“地”、“人”等词语。
他将“天”看作是宇宙中最高的存在,是人们敬畏和崇拜的对象。
他将“地”解释为一种宇宙中的基本元素,是万物生长和滋养之地。
而“人”则是宇宙中最具有自主性的存在,是道德和德行的主体。
葛洪认为,在人的行为和思想中,体现了德和道的力量。
葛洪的名词解释在中国古代哲学和道教思想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的理论为后来的学者和思想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葛洪最著名的十句话
葛洪最著名的十句话摘要:1.葛洪简介2.葛洪的道教思想3.葛洪的医学成就4.葛洪的文学成就5.葛洪的十句名言正文:葛洪(约公元284年-364年),字稚川,东晋时期的著名道士、医学家、文学家。
他出生于一个道教世家,少年时期就对道教有着浓厚的兴趣。
成年后,他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对道教、儒教、佛教都有深入的研究。
葛洪是道教丹鼎派的创立者,他所著的《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经典著作。
葛洪的道教思想以神仙道教为主,他认为道教的最终目标是修炼成仙,长生不老。
他主张道教徒应该以内丹修炼为主,外丹为辅。
内丹是指修炼自身的精气神,使之内化为真元,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外丹则是以矿物、植物等为原料,炼制出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丹药。
葛洪的道教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道教的亚圣”。
在医学方面,葛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他所著的《肘后备急方》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该书详细记录了各种急性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为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葛洪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同样斐然。
他的著作《抱朴子》是一部道教哲学论文集,书中收录了他的许多著名文章和道教教义。
这些文章论述了道教的内丹修炼、神仙信仰、道德观念等问题,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葛洪最著名的十句话:1.“抱朴子者,所以全真也。
”2.“长生久视之道,非积善阴德,不足以登真。
”3.“道者,万物之祖,天地之始。
”4.“夫道者,无极之极,无端之端。
”5.“养生者,以身为本,以心为君。
”6.“内丹者,修心养性,炼气化神。
”7.“神仙者,所以长生也。
”8.“修真者,所以超凡也。
”9.“儒者,所以明道也。
”10.“夫儒者,所以修身也;道者,所以养生也。
”以上就是葛洪最著名的十句话,这些话语充分体现了他的道教思想、医学成就和文学成就。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摘要】葛洪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人生哲学融合了道教观念、内丹修炼理论和道德观念。
他认为人生追求应当在修身养性、修炼内丹的过程中实现心灵的升华与超脱。
葛洪主张修身行道、修养性情,倡导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追求心灵的宁静与纯净。
他强调个体应当明智接受人生的无常和变化,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坚守内心的善念和道德原则,不为外在浮华所扰乱,以达到超脱尘俗之境。
葛洪的人生哲学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影响后世道家思想的发展,启迪人们对于人生价值和修道道德的思考,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关键词】葛洪、人生哲学、道教观念、内丹修炼、人生追求、道德观念、人生态度、哲学意义、影响。
1. 引言1.1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概述葛洪(284-364)是中国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学者和医学家,被誉为道教的“真人”之一。
他提倡内丹修炼,追求长生不老,开创了道教的理论体系,对后世的道教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葛洪的人生哲学主要体现在他推崇的内丹修炼理论和道德观念上。
他认为通过锻炼内丹可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标,实现永恒的生命。
他强调修身养性,主张道德行为和修道修身相辅相成。
他对人生追求的看法也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认为人应当追求道德修养和心灵升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葛洪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的,他认为人生短暂,应该珍惜时间,不断追求提升自我。
他强调修行和实践,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道德境界的提升和修炼的深化。
他的道德观念强调仁爱和道义,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实践道义之行为。
葛洪的人生哲学是以道德修养和内在修炼为核心的,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道教精神的传承。
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影响了中国的医学、哲学和道教思想的发展。
1.2 葛洪的背景和影响葛洪(284-364年),字子长,一字莹,晋朝末期人。
他出生在河南开封,是一位著名的道家学者和医学家。
葛洪的父亲葛诩是晋朝的重要官员,因此葛洪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他精通易学、兵学、医学等多种学科,尤其在道教和内丹修炼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略论葛洪的文学思想
第30卷第2期韩山师范学院学报Vol .30No.22009年4月Journal of Hans han Nor ma lUni versityAp r 12009 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刘凤泉(56),男,内蒙古包头人,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略论葛洪的文学思想刘凤泉(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 521041) 摘要:在魏晋文学自觉风气熏染下,葛洪强调文学本体,主张文学进化,重视文学鉴赏,探索美与美感,其文学思想有着广阔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审美蕴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
关键词:葛洪;文学独立;文学进化;文学鉴赏;美与美感 中图分类号:I 2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6883(2009)022*******在两晋儒道合流趋势的影响下,东晋著名思想家葛洪,兼修儒道,主张修道与治国兼得:“内宝养生之道,外则和光于世,治身而身长修,治国而国太平”[1]148。
其代表作《抱朴子》凡七十卷,分内、外篇,“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寿,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2]698,在儒家和道家学说两方面均有贡献。
葛洪在《抱朴子》外篇中,也深入论及文学问题。
在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的熏染之下,葛洪继承东汉思想家王充的理论遗产,又感受到那个时代文学自觉的意识,这就使他的文学思想具有广阔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审美蕴涵。
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葛洪的文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
一长期以来,文学没有独立的地位。
儒家主张“有德者必有言”,把文学视为德行的附庸;道家主张“得意而忘言”,把文学看作得道的言筌。
到魏晋时期,文学意识开始觉醒,鲁迅称为“用近代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3]。
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和“诗赋欲丽”的观点,标志着文学主体和文学文体的自觉,掀开了文学独立的帷幕。
处在文学自觉的思潮之中,葛洪特别强调文学的本体地位,将文学自觉进一步引向深入。
由《抱朴子》看葛洪的社会历史观
葛洪(284-363) 字稚川 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 两晋时期著名学者0他既是道教思想家~外丹学派与道教神学的奠基人 又是卓有成就的史学家0史称葛洪 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0又精辩玄赜,析理入微0"[1]<抱朴子>是葛洪的代表作0我国学术界对葛洪在道教史及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重要贡献与历史地位向来比较重视 研究成果颇多 但对他在<抱朴子>中所涉及的社会历史观及其哲学依据缺乏应有的认识0本文尝试以<抱朴子>为文本 对葛洪的社会历史观作一分析与探讨0一\道本儒末I 社会历史观的理论依据 道者儒之本也 儒者道之末也 "[2]<内篇~明本>这是葛洪提出的关于儒道关系的一个总的观点 它概括性地反映出葛洪的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 是葛洪在阐发有关现实与历史问题时所凭藉的理论依据0葛洪自幼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少好学 家贫 躬自伐薪以贸纸笔 夜辄写书诵习 遂以儒学知名",后又受到道家与道教思想的广泛影响 尤好神仙导养之法"0[1]此种阅历使其与同时代其他思想家一样 极力融合儒道 协调两者关系0葛洪宣称 养性者 道之余也;经世者 儒之末也"0[2]<内篇~塞难>在葛洪看来 道家与道教重养生 而儒家重礼乐 两者虽主张不同 但对于社会与人生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0但是,作为道教思想家与理论家 葛洪坚持以道为本,将 道"视为万物根本所在0 道者 函乾括坤 其本无名0论其无 则影响犹为有焉;论其有 则万物犹为无焉0"[2]<内篇~道意>道起于一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人得一以生 神得一以灵0"[2]<内篇~地真>在葛洪看来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 都是从 道"产生的 上自两仪 下逮万物 莫不由之0"遵循 道" 人就能由此形成良好的思想 各种祸患就不会出现 社会就可以稳定 天下就能够太平0 夫道者,其为也,善自修以成务;其居也,善取人所不争;其治也,善绝祸于未起;其施也,善济物而不德;其动也,善观民以用心;其静也,善居慎而无闷0"[2]<内篇~明本>因此 人生修养要坚持以道家思想为本,治理天下同样要坚持以道家思想为本,道既可以养生,又可以治国0按照道的要求 治身而身长修,治国而国太平",故 古人多得道而匡世0"[2]<内篇~释滞>强调道家思想本体作用的同时,葛洪又主张以儒为末,将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手段与工具0所谓 黄老执其本 儒墨治其末耳"[2]<内篇~明本>就是这个意思0他特别强调: 经世济俗之略,儒者之所务也0" 儒者周孔也 其籍则六经也0盖治世存由 抱朴子 看葛洪的社会历史观解正勋(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摘要 <抱朴子>是东晋学者葛洪的重要著作之一0该书秉持以道为本原则7但在社会历史观层面上7又主张为政者应以史为鉴 君主治国兴邦应举贤任能 并明确提出c 历史是自然的发展过程 后代必然超越前代y 的进化史观0这些观点与原始道家因顺自然\无为而治思想迥异7显然是对儒家入世思想的合理继承和借鉴0关键词I 葛洪9社会历史观9鉴戒论9用人观9变化观中图分类号I K09文献标识码I A文章编号I 1672-2868(2006)04-0127-04!!!!收稿日期I 2005-12-28作者简介I 解正勋(1972->,男,安徽肥西人0安徽大学历史系2004级专门史专业研究生02006年第8卷第4期巢湖学院学报No.4.,voI.8.2006总第79期Chaohu CoIIege JoulnaIGenelaI SeliaI No.79127正之所由也a立身举动之准绳也O其用远而业贵a 其事大而辞美O有国有家a不易之制也O"[2]<内篇~明本>在葛洪那里H以道为本"和以儒为末"这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O对内遵循道家思想a将其作为个体修养的准则;对外贯彻儒家思想a将其作为治理国家的原则O他将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关系a看成是本与末的关系a是主内与对外的关系O 两者不可偏废a各有各的用处a而且可以很好地协调起来O正是基于这一点a葛洪提出独具特色的社会历史观O二!君道臣节"尊卑有序的治世观循着上面的逻辑a我们认为2葛洪提出以儒为末"这只是相对于其以道为本"的主张而言并非贬低儒家思想;相反a葛洪极为重视儒家思想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a极为看重儒家礼乐制度在治理国家中的工具性价值O他将儒家经典看成是道义之渊海"[3]<外篇~百家言>指出圣人除残去贼a 夷险平暴a制礼作乐a著法垂教"故其能够移不正之风a易流随之俗a匡将危之主a扶亡微之国O"[2]<内篇~辩问>葛洪认为a历史上的圣人可分为治身修养的圣人与治理天下的圣人a即得道之圣人"与治世之圣人"两种类型得道之圣人a则黄老是也;治世之圣人a则周孔是也O"而黄帝先治世而后登仙a此是偶有能兼之才者也O"[2]<内篇~辩问>葛洪主张以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手段a要求恪守君臣之道O他将君臣等级制度看成是自然产生的清玄剖而上浮a浊黄判而下流a尊卑等威a于是乎著O往圣取诸两仪a而君臣之道立;设官分职a而雍熙之化隆O"君主本人必修诸己以先四海a去偏党以平王道a遣私情以标至公a拟宇宙以笼万殊O真伪既明于物外矣a而兼之以自见矣a听既聪于接来矣a而加之以自闻矣O"[3]<外篇~君道>他宣称夫君天也"[3]<外篇~良规>天尊地卑a以著人伦之体O近取诸身a则元首股肱a以表君臣之序"[3]<外篇~诘鲍>故君臣之大a次于天地O"[3]<外篇~应嘲>在<抱朴子>中葛洪写了<崇教>~<君道>~<臣节>~<良规>等专篇阐发君臣之道O他指出a君主本人应把握君臣之道盖闻帝之元储a必入太学a承师问道a 齿于国子者a以知为臣然后可以为君a知为子然后可以为父也O"[3]<外篇~崇教>如果君有违谬"a为臣者则应据理正陈a战战兢兢a不忘恭敬a使社稷永安于上a己身无患于下O"[3]<外篇~良规>如此a在葛洪看来a即具备了形成治世的先决条件O但是a对于将君臣父子等社会尊卑关系合法化的儒家经典a葛洪始终持审慎态度O古书之多隐a未必昔人故欲难晓a或世异语变a或方言不同O经荒历乱a埋藏积久a简编朽绝a亡失者多O或杂续残缺a或脱去章句a是以难知a似若至深耳O 且夫<尚书>者a政事之集也a然未若近代之优文~诏策~军书~奏议之清富赡丽也O<毛诗>者a华彩之辞也a然不及<上林>~<羽猎>~<二京>~<三都>之汪博富也O"[3]<外篇~钧世>在葛洪看来a儒家经典毕竟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文献a不可能穷尽世间万物a不值得迷信a 夫五经所不载者无限矣a周孔所不言者不少矣O"[2]<内篇~释滞>葛洪还对儒家经典的某些传统观点表示怀疑a 能言莫不褒尧a政不必皆得也;举世莫不贬桀a事不必尽失也O"[3]<外篇~博喻>褒尧贬桀是充斥于儒家经典中的一个传统观点a 葛洪大胆提出质疑a这对于廓清是古非今的思想迷雾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O三!#前事不忘$今之良鉴%的鉴戒论前事不忘今之良鉴"此语出自<抱朴子外篇>的<崇教>它说明了葛洪具有强烈的历史鉴戒思想O很明显a葛洪继承了自先秦即已形成的以史为鉴"的治国思想把历史看成是现实的一面镜子"O不仅如此葛洪还以历史作为阐发其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以及构建其道教理论体系的主要依据O他指出汤武染乎伊吕a其兴勃然;辛癸染乎推崇a其亡忽焉O"君主治国必收寒素德行之士a以清苦自立a以不群见惮者O其经术如仲舒~桓荣者a强直若龚遂~王吉者a能朝夕讲论忠孝之至道a正为证存亡之轨迹a以洗濯垢涅a闲邪矫枉a宜必抑情遵宪a法入德训者矣O"[3]<外篇~崇教>又强调指出a恪守礼制是实现天下太平的前提与条件a指责世故继有a礼教渐颓a敬让莫崇a傲慢成俗"而桀倾纣覆周灭陈亡咸由无礼O"[3]<外篇~疾谬>因此君主应以礼"治国O葛洪所生活的东晋是一个君道衰微a权臣乱政的历史时期O故其总结历史经验a特别注重针对现实而谴责历史上那些昏惑之君"a指出这类君主为政或仁而不断朱紫混慢a正者不赏a邪者不罚O或苛猛惨酷a或纯威无恩O刑过乎重a不恕不逮O"在他们统治下a 刑罚严酷a政治黑暗a 于是无罪无辜a淫刑是惩a 民不见德a唯戮是闻O"尤其是奸臣当道结党营私官人则以顺志者为贤a擢才则以近习者为前O上宰鼎列a委之母后之族;专断顾问a决之阿谄之徒O所扬引则远九族外亲a而不简其器干;所信仗则在于小才曲媚a而憎乎方直O所抑退则从128雷同而不察之以情所宠进则任美谈而不考其绩用这样整个社会吏治败坏贿赂公行掌要治民之官御戎专征之将或贪污以坏所在矣或营私以乱朝廷矣或懦弱以败庶事矣或恇怯以失军利矣终于不觉不忍黜斥犹加亲委冀其晚效器小任大遂及于祸![3]外篇君道葛洪所论表面上是在探讨历史问题实质则是对东晋社会黑暗腐败现实的揭露与批判O葛洪历史反思的重点是自汉代孙吴直到两晋的演变过程这不仅因为这一演变过程是其最熟悉的近现代史更重要的还在于这几个时期经历过剧烈的社会动荡反思这几个时期的历史可从中总结许多极其深刻的经验教训他为此写了汉过吴失百里刺骄等专篇对汉代至东晋的历史进行总结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葛洪认为汉之末世吴之晚年君主昏淫奸臣乱政望冠盖以选用任朋党之华誉有师友之名无拾遗之实O匪为无益乃反为损O故其所讲说非道德也其所贡进非忠益也O[3]外篇崇教举士也必附己者为前取人也必多党者为决O[3]外篇穷达这些历史教训是极为深刻的O葛洪反思汉朝的历史指出汉朝衰亡的原因首先是礼教遭到破坏其次是察举的失败再次是君主昏淫奸臣当道朝政黑暗O如此东汉的衰亡当是必然O四!"举贤任能#以刑佐仁$的用人观葛洪通过历史反思认识到重用贤才是治国兴邦的关键O在葛洪看来君主能否在历史上建树不朽的业绩有无贤才的辅佐极为重要O良友结则辅仁之道弘矣O[3]外篇交际夫有唐所以巍巍重华所以恭已西伯所以三分姬发所以革命桓文所以一匡汉高所以应天未有不致群贤为六翮托豪杰为舟楫者也O[3]外篇嘉遁葛洪强调君主应该以致贤为首务得士为重宝举之者受之赏蔽之者为窃位[3]外篇钦士招贤用才乃人主之要务 O君主应官贤任能唯忠是与[3]外篇良规充分发挥贤才的作用做到进善黜恶昭德塞违庸亲昵贤使规尽其圆矩竭其方绳肆其直斤效其断器无量表之任才无失受之用[3]外篇君道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O葛洪进而认识到只有善于识别贤才才能重用贤才O他看到英逸之才非浅短所识故克服识才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障碍很是必要O葛洪认为识别任用人才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观察角度的差异可能导致认识的差异O夫瞻视不能接物则滚龙与素竭同阶矣聪鉴不足相涉则俊民与庸夫一概矣O二是认识标准的不同引起看法的不同O 夫爱憎好恶古今不均O时移俗易物同价异O 故昔以隐居求志为高士今以山林之儒为不肖O 故圣人之良干乃闇俗之罪人也往者之介石乃末叶之羸劣也O[3]外篇擢才三是对待贤才不能求全责备O葛洪认为任何人都有缺点都有局限能够和阴阳者未必能兼百行修简书也O汉高神武之杰也而不能治产业端检括淮阴良将之擘也而不能修农商免饥寒周勃社稷之骾也而不能答钱谷责狱辞O人主选拔人才重用人才在于用其所长O四是识别人才不能为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深入考察其本质O貌望丰伟者并不一定贤明形器尫瘁者并不一定愚蠢咆哮者并不一定勇敢清谈者并不一定怯懦O[3]外篇清鉴葛洪的这些论述涉及了识才辨才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有理有据寓含了丰富的历史辩证法思想O 葛洪通过历史的反思认识到治理国家必须刑仁并举O他一方面将仁与天下得失联系一起宣称三代得天下以仁失天下以不仁[3]外篇仁明另一方面又强调明主不能舍刑德以致治O[3]外篇广譬治理国家应该刑仁并举以刑辅仁O他说莫不贵仁而无能纯仁以致治也莫不贱刑而无能废刑以整民也O并且宣称夫德教者黻黻之祭服也O刑罚者捍刃之甲胄也O若德教治狡暴犹以黻黻御剡锋也以刑罚施平世是以甲胄升庙堂也O故仁者养物之器刑者惩非之具O我欲利之而彼欲害之加仁无悛非刑不止O刑为仁佐于是可知也O以刑辅仁体现了葛洪治国思想中的民本色彩他将秦的灭亡归结为统治者逆民意行暴政未能以民为本使民安居乐业O因此在葛洪看来君主治理国家应该爱民养民做到上下通达以实现长治久安O五!"时移世改#理自然$的变化观时移世改理自然也[3]外篇钧世这是葛洪分析社会发展与历史变化的一个重要观点O这个观点视社会的发展进步为一自然历史过程O葛洪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看成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由此逆向推断远古实为民智未开的蒙昧时代O远古质朴盖其未变O民尚童蒙机心不动O 譬夫婴孩智慧未荫非为知而不为欲而忍之也O古者生无栋宇死无殡葬川无舟楫之器陆无车马之用吞啖毒烈以至殒毙疾无医术枉死无限O后世圣人改而垂之O民到于今赖其129参考文献![1]晋书(七十二卷) 葛洪传>[M].北京I 中华书局,1974.[2]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M].北京I 中华书局,1985.[3]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M].北京I 中华书局,1991.[4]列宁.评经济浪漫主义[A].列宁全集(第二卷)[C].北京I 人民出版社,1959,第150页O后惠0机巧之利,未易败矣0:[3]<外篇.诘鲍>在葛洪看来,远古并非盛世,其物质生活极为简单,精神生活非常贫乏0因此人们没有必要肯定它,更不值得赞美它0缘此,葛洪对于目下是古非今\贵古贱今的社会风气提出尖锐批评0首先,他揭露这种风气G 有自来矣 ,[3]<外篇.钧世>实质是一种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积习0世俗之人通常G 神贵古者,而黩贱同时 ,G 虽有追风之骏,犹谓之不及造父之所御也 虽有连城之珍,犹谓之不及楚人之所泣也 虽有拟断之剑,犹谓之不及欧冶之所铸也 虽有起死之药,犹谓之不及和鹊之所合也 虽有超群之人,犹谓之不及竹帛之所载也 虽有益世之书 犹谓之不及前代之遗文也0 [3]<外篇.尚博>其次,他指责那些不懂得社会发展变化的G 俗士 ,G 多云今山不及古山之高,今海不及古海之广,今日不及古日之热,今月不及古月之朗,何肯许今之才士,不减古之枯骨? 因此 ,G 重所闻,轻所见,非一世之所患矣0 [3]<外篇.尚博>再次,他指出贵远贱近\贵古贱今的思想,逐渐成为一种思维定势,G 贵远而贱近者,常人之用情也 信耳而疑目者,古今之所患也0 [3]<外篇.广譬>而这种思维定势之所恶在于固蔽人们的思想,阻碍人们对事物形成正确认识0既然社会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治理国家亦不能拘泥于古制 而应因时变通,0葛洪指出 G 夫三王不相沿乐,五帝不相袭礼,而其移风易俗安上治民一也,或革或因0 [3]<外篇.省烦>治理国家要在移风易俗,安上治民0为达此目的,施政的方略和制度自然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0葛洪上述历史观的形成源于他的G 物性可变 的哲学观0在长期的炼丹和从医实践中,葛洪接触到大量的物类变化现象:G 水火在天,而取之于诸燧0铅性白也,而赤之以为丹0丹性赤也,而白之而为铅0云雨霜雪,皆天地之气也,而以药作之,与真无异也0至于飞走之属,蠕动之类,禀形造化,既有定矣0及其倏忽而易旧体,更改而为异物者,千端万品,不可胜论0人之为物,贵性最灵,而男女易形,为鹤为石,为虎为猿,为沙为鼋,又不少焉0至于高山为渊,深谷为陵,此亦大物之变化0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0何为嫌金银之不可以异形作乎?[2]<内篇.黄白>对物质属性的改变使葛洪从理论上得出G 事物可变 的正确结论0葛洪进而将G 变化 分为两类:G 无目的的变化 <自然的变化>和~有目的的变化 <非自然的变化>0高山为渊,深谷为陵的~大物之变化 ,飞走之属\蠕动之类的~小物之变化 ,以及男女易形的人类变化属于~无目的的变化 而作药造丹的异物合作之变化则属于~有目的的变化 0可见,葛洪的~变化观 既讲~法自然 ,又讲~非自然 0法自然就是顺应自然,不违反自然规则 非自然就是要在自然的法则之外施以人道\尽人所为0~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0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0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以求仙0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导引以增年0且夫松柏枝叶,与众木则别0龟鹤体貌,与众虫则殊,至于彭\老犹是人耳,非异类而寿独长者,由于得道,非自然也0 [2]<内篇.对俗>所谓~达其浅者 ,就是知道顺应自然,尽自己的本数~役用万物 ~得其深者 就是要逆反自然,尽自己非分之想,尽人力所为0两种变化,葛洪显然看重的是后一种变化0他在<内篇黄白>中引<龟甲文>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0这鲜明地表达了葛洪~变化观 之精要所在0对事物变化的认识\分析和探讨以及对~非自然 主体精神的追寻投射到社会生活领域必然形成经世有为\颇具儒家色彩的社会历史观0毫无疑问,作为一位封建士人,因为历史和阶级的局限,葛洪的社会历史观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少缺陷,但与此前多数道家学者相比,这种历史观显然已别具生面0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0 [4]按照这样的标准看,葛洪的社会历史观在道教思想史上是有贡献的,这种贡献既是一种丰富,更是一种超越0责任编辑!一平130由《抱朴子》看葛洪的社会历史观作者:解正勋, XIE Zheng-xun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刊名:巢湖学院学报英文刊名:CHAOHU COLLEGE JOURNAL年,卷(期):2006,8(4)1.葛洪传 19742.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 19853.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 19914.列宁评经济浪漫主义 1959引用本文格式:解正勋.XIE Zheng-xun由《抱朴子》看葛洪的社会历史观[期刊论文]-巢湖学院学报 2006(4)。
见素抱朴与尊道贵德葛洪伦理思想
价值取向
见素抱朴追求自由、独立的人格,而尊道贵德则强调责任、忠诚的 品质。
两种伦理思想的融合
融合背景
01
葛洪作为道家和儒家的融合者,在伦理思想方面也体现了两种
思想的融合。
融合方式
社会治理
尊道贵德在社会治理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它强调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公正平等,为社会治 理提供了道德基础和理论支持。
04
见素抱朴与尊道贵德的比 较及融合
两种伦理思想的比较
起源差异
见素抱朴起源于道家思想,强德品质和社会责任。
核心内容
02
葛洪通过吸收道家和儒家的优点,形成了独特的伦理思想,既
强调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又注重社会责任和道德品质。
融合意义
03
见素抱朴与尊道贵德的融合为当时社会提供了新的伦理观念和
价值取向,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5
葛洪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 与价值
葛洪伦理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强调内心修炼
葛洪的伦理思想强调内心的修炼和道德的完善,这为现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即在现 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需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以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
丰富中华文化
葛洪的伦理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结晶,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 献。
葛洪伦理思想对现代道德建设的意义
提供道德标准
葛洪的伦理思想为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标准, 它强调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为现代社会的道德建 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促进道德教育
道家四大天师之—葛洪
道家四大天师之—葛洪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
葛洪出身道教世家,系三国名道葛玄之侄孙(葛玄师承名道左慈,与东吴孙权关系很铁,是三国时期的道家名人,曾得左慈授奇书《白虎七变经》《太清九鼎金液丹经》《三元真一妙经》,后径往阁皂东峰建庵,筑坛立炉,修炼九转金丹)。
葛洪家世原系江南贵族,其祖曾任东吴要职,封寿县侯。
其父葛悌,也曾在东吴与晋任官,但十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庭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贾宝玉的身世很像)。
家庭环境的巨大变迁让葛洪很早就领略了人情冷暧,世道苍凉,求学的兴趣很快从《孝经》《论语》《诗》《易》等儒家学术转向道家神仙之术,而且在这方面显示了巨大的天赋,特别在炼丹术方面,无师自通,更重要的是不怕危险,敢于创新,一时被时人视为奇谈。
葛玄的大弟子郑源听说有葛洪这样一个可教之材,把他收为弟子,后来传《白虎七变经》《太清九鼎金液丹经》《三元真一妙经》等道家经典,从此葛洪正式走上了他的修道之路。
和张道陵一样,葛洪同志的仕途其实也很顺利,西晋未时就因参与起义军而受封伏波将军,东晋开国被封关内候等职,但葛洪志不在做官,唯一一次向朝延要求任职是要求到交趾(越南)去做句漏令。
交趾当时是一个不长兔子不生草的蛮荒之地,只有被贬或发配才会去那些地方。
葛洪不是脑袋烧掉坏了,他想去交趾是因为听说那里出产很多特殊的丹砂。
由此可见葛洪同志对炼丹是多么的狂热。
最终葛洪还是没有去交趾,在南下的中途至广州,遇好友广州剌史邓岳,邓岳极力拘留老友,并向他推荐了广东惠州的罗浮山,说那里的丹砂同样丰富。
葛洪听从了邓岳的建议,从此隐居罗浮山积年,修道炼丹,采药济世,著书立说。
与张道陵相比,葛洪没有成立什么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他始终独行特例,保持个体户身份――堪称是道教史上最牛的个体户。
晋之前的道家虽然派别众出,但理论是比较混乱,不成体系,葛洪改造并继承的各种道家体系,并将之体系化,他将道家的修行方法归纳为守一、行气、导引和房中术四大类,分门别论的进行了阐述。
葛洪及其《抱朴子外篇》简论
葛洪及其《抱朴子外篇》简论葛洪是唐代道教名士,他的著作《抱朴子外篇》被誉为“道家三宝之一”。
本文旨在对葛洪及其《抱朴子外篇》进行简论,并通过举出五个例子来证明其重要性。
首先,葛洪的思想在道家思想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在《抱朴子外篇》中提出了“一真、二气、三清、四象、五行”的“本朴”思想,即论道、论气、论神、论形、论用五个方面的内容。
这一思想在长期的发展中引领了道家思想的发展方向,为后来的道家学者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其次,葛洪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视与重要性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他在《抱朴子外篇》中强调:“人才是国之宝,治理国家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教育方法。
”这一观点既强调了人才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又强调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为当代的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第三,葛洪在《抱朴子外篇》中对于天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做出了精辟的阐述。
他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自然保持一种“朴素”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寻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一观点为当代人们认识和面对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第四,葛洪在其著作中还提出了合理的辩证思维方法,并紧密结合道家思想提出了“天人合一”的重要主张。
他认为,唯有将天地万物看作一个整体,将人类置于其中来思考和行动,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目标。
这个观点为我们理解天人关系、人的情感和行为以及促进社会和谐都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最后,葛洪在《抱朴子外篇》中还阐述了道家信仰,并提出了“三宝”和“神仙”思想。
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源泉,是万物的本体;仙则是能够长生不老、离开尘世的存在。
对于这些抽象概念,葛洪通过《抱朴子外篇》中的论述,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了道家信仰和神话观念的内涵。
总之,葛洪是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道家思想家,其著作《抱朴子外篇》不仅在当时受到了高度的关注,更在历史漫长的岁月中持续影响着我们的思考和生活。
他的思想内容深邃,有助于研究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对于当代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也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摘要】葛洪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道家思想家,他的人生哲学深受道家思想影响。
在他看来,修身养性是最重要的,注重自我修养和提升。
他强调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道德和精神上的完美,而非功名利禄。
葛洪在道教中地位显赫,被誉为"太极宗师"。
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在道教和中国哲学领域。
葛洪的人生哲学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升华。
他的思想也为当代人提供了借鉴和启迪,指引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探索自我、追求真理。
葛洪的人生观和道家思想仍然能够为当代社会带来启迪和启示。
【关键词】葛洪、人生哲学、生平、人生态度、哲学观点、道家思想、修身养性、人生意义、道教、影响、现实意义、当代价值1. 引言1.1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概述葛洪(283-343年),字正一明,是东晋末年至南朝时期的著名道家思想家、学者和医药家。
葛洪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人生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他的思想兼收并蓄,融合了道家、儒家、佛家等诸多思想,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哲学体系。
葛洪的人生哲学强调修身养性,注重个体修养和内在修炼,提倡安于自然、宁静养性,追求心灵上的超越和升华。
他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遵循道的法则,融入大自然之中,才能达到心灵的平静和安宁。
在葛洪看来,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宁静,实现心灵的平衡与升华。
他认为修身养性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只有通过自我修炼和内在培养,才能达到心灵的解脱和升华,实现真正的自我完善和超越。
葛洪以其独特的道家思想和人生哲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思想对今日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1.2 葛洪的生平简介葛洪(283-343),字正一,号胶阳先生,汉族,祖籍中国山东,生于今河南济源县。
他是东晋末年至南北朝时期著名的道家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葛洪年少时就以才华横溢而知名,被誉为"开元才子"。
葛洪“以德济生”的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第41卷第2期2021年4月惠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Vol.41.No.2Apr.2021葛洪“以德济生”的思想及其现代价值陈金花1,吴炎君2(1.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惠州516007;2.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广东珠海519087)摘要:葛洪早年以儒学知名,晚年成为道教领袖。
他在继承儒道尚德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以德济生”,人们要想延年益寿或得道长生,必须积善立功。
葛洪认为有德之人所作必成,为道者要先立功德,修德务必断除恶行,葛洪自己也力行积善修德。
葛洪“以德济生”思想有助于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准,并能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葛洪;以德济生;现代价值中图分类号:B23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34(2021)02-0039-04DOI:10.16778/ki.1671-5934.2021.02.008葛洪,字稚川,世称仙翁,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句容县)人,生活于两晋时代,是东晋著名道教领袖,金丹道教的重要创始人,被人誉为炼丹家、养生学家、医药学家等等。
葛洪是东晋时期道儒兼修的代表人物,早年以儒学知名,后期潜心于神仙的长生之法,曾两次到岭南罗浮山炼丹修仙,最后以丹鼎生涯终老于罗浮山。
葛洪“改造和完善道教理论,使道教长生理论同儒家所主张的封建伦理结合起来”[1]97,把积德行善视为养生必不可少的因素,认为一个人道德高尚,广行善事,就有助于延年益寿和长生成仙,这种“以德济生”思想是葛洪养生思想中一个突出特点,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对现代社会大有益处。
一、儒道对葛洪重德思想的影响葛洪出生于江东世家大族之一的丹阳葛氏家族,祖辈世代为官。
其祖父葛奚曾在三国时期的吴国担任御史中丞、吏部尚书、大鸿胪、侍中、光禄勋等官职,封吴寿县侯。
葛洪的父亲葛悌以孝友闻,在吴国曾任中正、中书郎、中护军、会稽太守等职。
葛洪的治国之道
葛洪的治国之道葛洪是唐代初期著名的道士、文化名人。
他的治国之道被后世也多有借鉴。
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人,葛洪对于身为国家元首的皇帝,以及国家政权的维护和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围绕葛洪的治国之道展开论述,并且结合实际历史事件,阐述其治国理念的可行性。
首先,葛洪认为国家之治应该以“治世者先治其身,结识天命贵士,以开草创”为根本。
国家元首应该首先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以正己为本。
而对于维护国家政权,也应该加强各种社会制度建设。
例如唐代盛行文教之风,葛洪也支持建立各种文化重镇,优化国内文化环境,培养人才等等。
其次,对于权利与利益的平衡,葛洪认为君主应该厚植民生,保护老百姓权益,使其安居乐业。
当国家朝廷的利益与民间的冲突时,应该以民间利益为重,尽可能让其受益。
葛洪以自身文化传播和道教增田政策为例,便可见一斑。
葛洪曾通过道教宣传增田责任制,使得天下乡民均分田地,不负债务,远离封地苦痛。
此方法虽然给朝廷带来短暂的损失,但从长远看,却极大地改善了百姓的生活质量,增加了他们对朝廷的归属感。
其三,文化权利与责任的平衡。
葛洪认为,君主应该促进文化繁荣,鼓励民间文化的发展。
更应该严格限制散布淫秽、邪恶的文化作品,防止其危害社会风气。
像唐朝时期流行的“假话”就是一种低俗的讽刺文艺形式,葛洪即反对这种文艺,认为它会伤害人心。
而今天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的“低俗文化”和“黑色幽默”,却是我们当下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葛洪的言论长期以来对我们状态的指引极为前瞻。
其四,加强对外交流。
葛洪主张模仿外部文化,吸取优点。
在唐代,葛洪曾通过成书传播东方道教各种法术、算命术,并将其同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来深刻地表达东方文化的卓越性。
葛洪认为,国家与外部的交流应该尊重异质文化,学习其优点,为自身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探索。
最后,葛洪认为君主应该讲究智和勇的平衡。
不得多言之。
最好再加一点,以上五点不要口胡,认真探究。
我们永远都能从老子、葛洪的教诲及人类上千年的治国史中,发掘出有益启示。
抱朴子葛洪
抱朴子葛洪葛洪(284~364或343)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汉族,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
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
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
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
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是《葛洪移居图》[1]预防医学的介导者。
著有《时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
“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其在炼丹方面也颇有心得,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
例如“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即指加热红色硫化汞(丹砂),分解出汞,而汞加硫黄又能生成黑色硫化汞,再变为红色硫化汞。
描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又如“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就描述了铁置换出铜的反应,等等。
《葛稚川移居图轴》元王蒙绘,故宫博物院藏。
《人物图·葛仙吐火图》明郭诩绘,上海博物馆藏。
葛洪出身江南士族。
其祖在三国吴时,历任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要职,封寿县侯。
其父悌,继续仕吴。
吴亡以后,初以故官仕晋,最后迁邵陵太守,卒于官。
葛洪为悌之第三子,颇受其父之娇宠。
年十三,其父去世,从此家道中落,乃“饥寒困瘁,躬执耕穑,承星履草,密勿畴袭。
…… 伐薪卖之,以给纸笔,就营田园处,以柴火写书。
……常乏纸,每所写,反复有字,人尠能读也。
”十六岁开始读《孝经》《论语》《诗》《易》等儒家经典,尤喜“神仙导养之法”。
自称:少好方术,负步请问,不惮险远。
每以异闻,则以为喜。
虽见毁笑,不以为戚。
后从郑隐学炼丹秘术,颇受器重。
谓“弟子五十余人,唯余见受金丹之经及《三皇内文》《枕中五行记》,其余人乃有不得一观此书之首题者”。
西晋太安元年(302),其师郑隐知季世之乱,江南将鼎沸,乃负笈持仙药之朴,携入室弟子,东投霍山,唯葛洪仍留丹阳。
太安二年,张昌、石冰于扬州起义,大都督秘任洪为将兵都尉,由于镇压起义军有功,迁伏波将军。
由《抱朴子》看葛洪的社会历史观
作者: 解正勋
作者机构: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
出版物刊名: 巢湖学院学报
页码: 127-130页
主题词: 葛洪 社会历史观 鉴戒论 用人观 变化观
摘要:《抱朴子》是东晋学者葛洪的重要著作之一。
该书秉持以道为本原则,但在社会历史观层面上,又主张为政者应以史为鉴,君主治国兴邦应举贤任能,并明确提出“历史是自然的发展过程,后代必然超越前代”的进化史观。
这些观点与原始道家因顺自然、无为而治思想迥异.显然是对儒家入世思想的合理继承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其中不可忽视的就是葛洪在两晋时对道教进行的多方
面改 造 。而要 说 明葛洪 在道 教 史上 的地 位 , 就不 得不 从 他 所处 的时代说 起 。
是儒 、 、 三 教 由冲 突演 化 至融合 , 渐形 成特 殊 的三 释 道 逐
学与神仙道教分别 由理性与神学的角度做出反应 , 建构 儒道会通的理论体系 , 树立魏晋社会士人人生价值取向
教合一格局的过程。这种特殊的多元文化结构 , 一直维
系至近 代 。 作 为 中国 历史 上 重要 的思 想 转 型 期 之一 的魏 晋 之
流行, 以至于魏晋名士从 “ 形恃神 以立, 神须形 以存 ” 的形 神观出发, 既注重 “ 修性 以保神, 安心以全生 ” , 又以服药 行散, 以求长生为时尚, 养形 这在客观上将道教的生命理 想凸现了出来。
在主 流 意识 形态 崩 溃 、 会 危 机和 思 想 危机 加 剧 的 社
最 富代表性 的思潮 。
活丰富, 品类繁多 , 繁简结合 ; 在思想上有突出的养生意
识 、 态意识 及三教合 一 主张 。 生 从原 始巫 术 、 汉末 的农 民起义 工具 到唐代 的 国教 , 道 教 一 直在 宗教 化 , 行 自我改造 , 进 这些 改 造是 多方 面 的 ,
玄学是对动荡的社会现实的反思, 它的主题是 自然与 名教的关系问题, 探讨人如何生活才有意义和价值 、 人如
一
、
道 教产 生的 时代背景
迅 称之 为“ 学 的 自觉 时代 ”宗 白华评 价这 一时 期 “ 文 ; 社会
道教伦理萌生于汉末曹魏 , 上古斋戒仪轨是其主要
历史 渊源 , 斗米 道 、 五 太平道 等都 实行过 一定 的组织 规范 与戒律 。魏 晋南 北朝 时期 , 为道教 革新 的重要 手段 , 作 道 戒 全面 兴 起 , 教伦 理 伴 随着道 教 的理 论体 系一 同臻 于 道
、
动荡的时代 , 同时也是罕有的思想文化的解放时为主的士人阶层根据 自己独特的感受与心
收 稿 日期 :0 9 0 — 2 20—42
作者简介 : 靳小 ̄(9 4 )男 , 18一 山西太原人,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
,
研究方向 : 伦理学。
・
8l ・
态, 以道家的老庄思想为核心 , 融合儒道发展形成的一种 特定的哲学思潮 。道教是以先秦道家为思想渊源 , 吸收、 融合 了阴阳五行 、 儒家谶纬学说 中的神秘成分以及祭祀 醮仪、 祈福免灾的方术修持方法 , 而逐渐形成的泛神论宗 教, 是中国三教文化之一 。魏晋不仅是玄学大兴的时代 , 同时也是道教结束原始风貌 , 建构起较为系统的理论体 系的时期 。士人将神仙方术与道教宗教思想相结合 , 对 道教理论作了建设性的发展, 因此 , 这一时期的道教又称 为神仙道教。而葛洪便是对神仙道教理论作 出巨大贡献
秩序的大解体 , 旧礼教的总崩溃 , 思想 和信仰的 自由, 艺 术创造精神的勃发 , 使我们联想到西欧十六世纪的‘ 文艺
复兴 ” ,只有 这 几百 年 间是精 神 上 的大 解 放 , 格 上 的 ’“ 人 大 自由” 在 这 个 动荡 不安 和 个性 觉醒 , 治钳 制 的高 。 政
成熟 , 奠定 了发展基调 : 一是融摄儒家纲常, 结合成仙信 仰, 突出仙道兼修的伦理思想 ; 二是吸收墨家兼爱, 强调群
的指导方针 , 对后世造成 了深远 的影响。两者虽然一为
宗教 , 为哲 学 , 处在 同一个 历 史 阶段 , 同 的社会 环 一 但 相 境 下 , 理 论必 然有 着 千 丝万 缕 的联 系 。玄 学 是魏 晋 时 其
际, 不仅 是 中 国历史 上政 治 极腐 败 、 权 大更 迭 社 会 大 政
的研究 目的而言 , 主要是试图对葛洪的道教伦理思想的 历史地位进行考察 , 而这些重要 的文本便是他的《 抱朴子
体协 作 与 自身修 养并 重 的伦理 观念 ; 三是 以神 道设教 , 称 神灵 为人 伦最 高主 宰的伦 理说 教。道教 伦理 在形 式上灵
压与思想 自由的大胆同样惊人 的并存 的时代 , 同的学 不 说和意识形态经历了冲突与较量 , 改造与糅合的过程 , 在
思 想文化 事业 上取得 了辉煌 的成 就 。玄 学与 道教 是其 中
20 年 09
第5 期
世 纪桥
No5, 09 . 20
( 总第 16 7 期)
Sf i a i J Qi t o
( e eaN .7) G n r o16 l
葛洪伦理思想 的历史地位研究
靳 小 强
( 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 18 ) 1 19
摘要 : 葛洪在我国历史特别是道教 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代表作《 抱朴子 内篇》 更是神仙道教 的重要典籍 全 书在历史上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 抱朴子 内篇》 的考察来厘清 葛洪伦理思想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 : 道教伦理 ; 葛洪;抱朴子 内篇》 《
的人 物 。
击, , 这对道教从原始民间宗教 向成熟 的以仙道为中心的 官方宗教的方 向发展, 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十分重要
的意 义 , “ 道教 改变 为 为统治 者服 务 的宗教 ” 道教 从 是 将 , 此开 始 向 主流文 化 和上 层 社会 靠 近 。 m 瑚另外 , 本 文 , 从
历史 条件下 , 传统 学术思 想 中的 “ 非正 统 ” 因素被 激活 , 玄
中国古代思想 曾经经历过两次巨大的变革 , 一是 自 春秋 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至西汉整合而为天人感应神
学 ; 是 自两 汉儒 学 独尊 经 魏晋 之 际至 宋代 整合 而 为理 一
学。 。 学 向宋学 的这 次转 变 在学术 界通 常也 被认 为 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