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2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写作背景
多媒体展示
学生快速阅读
课件展示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79年12月。当时,党的改革开放的口号如春雷般响彻神州大地。作者借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描写,意在向全社会发出号召,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身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中去。
整体感知
出于阅读要求,请学生按照要求去读课文。
按照要求细读课文,勾画要求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及难重点(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本课出现的生字与生词。
(2)学习即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悟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3)动静对比与色彩对比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完成对即景抒情表现手法和动静、色彩的对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调动思维,投入情感。“坚持让自己的每一天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课件展示教师的话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总结收获。
课件展示教师提出的问题
布置作业
1、把自己觉得难记、难理解的字词写下来,并识记它们的读音、写法和意思。
2、搜集有关“尽每一个我的责任”的资料,或搜寻一些蕴涵丰富历史底蕴的材料,联系自已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
(2)写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的什么心声?
(3)根据大家的回答,我们可以为本文划分一下层次结构。
2、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作者具有较高的驾驭语言能力。尤其是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自己对家国的忧患、对民族的责任感,参透在字里行间,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现出来的这种娴熟、游刃有余的笔力,以及在描写中运用动静对比,色彩对比等。在作者笔下,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大家从文中找出来,并举例说明。
2、展示雨果对于圆明园的描述资料。指导学生朗读。
2、朗读资料。
课件展示资料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一神庙,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上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您用诗人的建筑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天鹅,朱鹭和孔雀。这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这座圆明园,曾经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
3、小结课文内容及语言特色。
凝重沉郁、蕴藉深远、融情入景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一起融入特定的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1、讨论归纳:
(1)对圆明园的整体描绘,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2)表达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想投身变革的激情。
(3)划分层次结构。
一:(第1-2段)对圆明园整体的描绘。
二:(第-10段)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三:(第11-19段)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转而对全社会的呼唤。
四:(第20-21段)点明主旨。
2、寻找,思考并回答问题。
空中鸦噪与废墟之静对比,突出废墟的空旷、寂寥。粉红色的西天与暗影下的废墟对比,既是写实景,又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透着美丽夕阳的空中。作者的心情由阴转晴,表达了作者对变革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的向往和憧憬。……
课件展示教师提出的阅读要求
1、轻声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初步了解作品的结构和语言。
2、用笔在文中勾画出生字、生词及优美的语句,体会这些词或语句的妙处并对照注释了解词义。
3、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阅读检测
分析课文
1、分析文本的内容及结构,并提出以下问题:
(1)作者围绕圆明园写了哪些内容?
四、教学环境及设备、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勾画生字及生词,搜集第二次鸦片战争、改革开放、圆明园的有关知识。
教师准备:布置学生提前预习,勾画生字及生词,搜集第二次鸦片战争、改革开放、圆明园的有关知识。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设备资源应用分析
3、认真倾听,并做好相应笔记。
课件展示问题和讨论结果
归纳总结
说说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过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描写,在凭吊历史的同时,抒发了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中去。
课件展示课文主旨
拓展思维
主题深化
升华情感:作家面对废墟,表达了自己投身改革的激情,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也应该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紧紧把握住现在,去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附件3: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废墟的召唤》
授课人
学校名称
教学对象
九年级
科目
语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教材分析
《废墟的召唤》是语文版义务教育九年级语文下册的第3课,是女作家宗璞写的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把对圆明园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圆明园景物的描写之中,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3、展示圆明园现状的图片。
3、观察图片。
图片激趣
4、当你观看完视频,读完文段、看完图片后,你的感受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宗璞的内心世界,去看看她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展示课文题目及作者)
4、回答“一种悲愤的感觉涌上心头,这么美的地方成了一片废墟。”
课题课件明确课题
明确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
齐读目标
目标课件明确目标
了解历史,关注现实,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教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点:
1、体会“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热情,增强使命感。
2、学习即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悟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教学难点:
1、动静对比、色彩对比。
2、休会本文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能力,收集其中描写精彩的语句。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激思导入
1、播放配有字幕解释的《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段。
1、观看视频片段。
视频激趣
字幕解释: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入侵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课件展示
板书设计
废墟的召唤
宗璞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课件展示
六、教学评价设计
1、目标明确、具体、切合学生实际,符合“课程标准”、大纲要求。
2、思路清晰、结构安排合理;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抓住关键;重视“双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