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安徽省肥东县高级中学高三11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安徽省肥东县高级中学高三11月调研考试
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仅在答题卷上作答。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代,贵族阶级普遍盛行孝友或孝梯观念,周公曾告诫卫康叔,“不孝不友是最大的罪恶”。由此可知,西周时期
A. 儒家伦理观念已初步确立
B. 统治秩序借助于道德观念
C. 贵族阶级内部实现了团结
D. 社会道德体系已基本建立
2.在秦朝始皇帝时期,有武臣侯王离,通武侯王贲,建成侯赵亥,武昌侯成,武信候冯武择。这些伦侯或列候等只食邑而不专治,实际是封而不建。据此可知
A. 仍然推行了分封制
B. 受到历史传统的影响
C. 建立了君主专制
D. 形成了三公九卿制度
3.下图是有关20世纪60年代欧洲局势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A. 大国冷战开始
B. 大国对峙加强
C. 军事冲突加剧
D. 民族矛盾激化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时时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还激起群臣愤慨,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这从本质上说明
A. 群臣对即将亡国的不满
B. 南宋末期君主专制加强
C. 宋代相权仍有传统地位
D. 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
5.史载,雍正朝规定,朝廷的高级官员,对“宜守机密”或“应速递上闻”之事,都可用密折先
行奏闻,还制定了凡经朱批的奏折,必须如数上缴朝廷及录副存档和传抄遵办等制度。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央官制得到了逐渐完善
B. 清初的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C. 君主专制得到了空前强化
D. 皇帝的决策方式发生质变
6.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 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B. 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C. 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D. 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7.伯里克利说“不参与公共事务的人,有人称其为心情平和的人,我们雅典人称其为废物,它毋需公民有多少政治才能,关键是每个公民都本着一切从城邦出发。”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 公民只有形式上的自由
B. 对个人利益极不重视
C. 重视培养公民参政意识
D. 存在着绝对权威势力
8.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与此相符的推论是
A. “光荣革命”是历史倒退
B. 宪政体制下国王与议会实现了分权制衡
C. 内阁制是英国宪政的核心
D. 政治斗争中的谈判与妥协更具有建设性
9.负责起草《独立宣言》的杰弗逊曾在一封信中宣称,他起草的文件只经过富兰克林等人轻微的修改就通过了。后经历史学家研究发现,《宣言》其实被改动之处达86处,约占全文四分之一的篇幅,在内容占还删除了反对奴隶制的重要段落。由此可知
A. 对史料需要对其背景等方面做调查考证,进行史料批判
B. 回忆录、书信等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非常高
C. 只要对史料敢于作解释,就可以得出新结论
D. 回忆录、书信等史料具有主观性,没有可信性
10.根据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过程图,你能得出的有效信息有
①呈现出政局动荡不安、政权更替频繁和政体反复变化的特点
②其焦点表现在君主制和共和制的政体形式的斗争、维护和发展民主共和的斗争上
③从过程上看,反映出法兰西的共和之路是艰难曲折的,但民主共和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④其共和制的确立深受启蒙运动思想的重要影响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③④
11.雷颐的《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说,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对。……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材料中的“乌托邦”是
A.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B.农民不切实际的空想
C.资本主义的美妙设想D.公平公正的社会模式
12.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 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 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13.当1911年清廷宣布“铁路国有”的上谕传到成都时,四川省的立宪派绅商立即写文章、发通电、开会演说,指责铁路国有政策未经咨政院议决,违背法律程序,痛陈取消商办铁路是“务国有之虚名,坐引狼人室之实祸。”这反映了立宪派
A.配合了湖北新军的革命 B.竭力维护资产阶级经济利益
C.具有反帝反封的进步性 D.与革命派政治主张趋于一致
14.中国在同西方国家建交问题上采取了一种特殊力式,即同外国“半建交””或称“建立半外交关系”,这具体表现在双方同意互派代办而非大使。“半外交关系”也属一种正式的外交关系,只是关系尚未完全“正常化”,有待最后完成正式建交。这项举措在建国之初有助于
A. 推行“一边倒”政策
B. 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C. 突破美国的外交孤立
D. 贯彻独立自主的方针
15.1919年,上海《申报》刊登了《青岛问题之外论》(1月5月)、《巴黎会议之中国问题》(2月4日)、《中日青岛问题之紧急》(5月3日)、《青岛问题警讯志》(5月6日)、《都人对青岛问题之奋起》(5月7日)、《巴黎中国代表之抗议》(5月16日)等一系列报道。这些报道
A. 直接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B. 迫使北洋政府拒绝在和约签字
C. 促进了中日外交争端解决
D. 有助于读者了解山东问题进展
16.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
A. 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 中共党内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认识不一致
C. 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 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17.《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六年七月敕:如闻十六宅置宫市以来,成弊既久,须有改移。自今以后,所出市一物以上,并依三宫直市,不得令损刻百姓。”这说明唐代
A.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 政府加强市场管理
C. 着手打破坊市界限
D.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18.在1871年3月,张德彝与清政府出使团到达巴黎,张德彝目击了巴黎公社战士的惨烈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