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农村题材电影的创作原则与美学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代中国农村题材电影的创作原则与美学风格
作者:乔洁琼
来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03期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题材电影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核心,聚焦于乡村建设、乡村教育、乡村改革等主题展开叙述,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
新时代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在创作上坚持人民性原则,记录时代风云,讴歌时代精神,呈现出独特的实证美学风格。
同时这些电影将中国田园诗传统与现实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唯美现实主义影像风格。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农村题材电影积极汇入新主流电影的创作潮流,展开多元类型的探索。
[关键词]新时代;农村题材电影;人民性;现实性;多元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22)03-0072-07
Research on the creation principle and aesthetic style of Chinese films with rural themes in the new era
QIAO Jie-qiong
(School of Communication,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266061,China)
Abstract: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hinese films with rural themes have focused o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rural construction,rural education,rural reform and other themes and created a series of typical characters. In the new era,Chinese rural films adhere to the people-centered principle through recording the times,eulogizing the spirit of the times,and demonstrating a unique empirical aesthetic style. At the same time,these films combine the Chinese idyllic tradition with realism,forming the aesthetic realism image style. Under the new era background,Chinese films with rural themes have merged into the creative trend of new mainstream films actively,and start the exploration of multiple genres.
Key words:the new era;films with rural themes;the people;reality;pluralism
2012年,黨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贯穿农村工作的两个核心议题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湘西时提出精准扶贫理念。
2014年,全国各地扶贫计划开始启动。
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
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主题贯穿了“三农”工作。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在此背景下,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推动制作的农村题材电影纷纷聚焦这两大核心内容,产生了一批讴歌时代精神、富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题材主旋律电影,构成了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一大景观。
有学者将回应近些年新农村建设、描绘新农民形象的电影称为“新农村电影”[1],丁亚平提出“小康电影”的概念,“可以理解为近四十余年间聚焦中国‘小康之家’和小康社会建设、关注中下阶层和劳动阶层的人物及其生活状态的电影”[2]。
本文所指涉的新时代农村题材电影是指2012年以来,紧跟国家政策变化,顺应时代潮流,服务于建设小康社会任务而拍摄的农村题材电影。
本文通过梳理新时代农村题材电影的主题聚焦,探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农村题材电影的创作原则和美学特征。
一、新时代中国农村题材电影的主题聚焦与典型形象
(一)主题聚焦
扶贫的目的在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而乡村振兴必须以扶贫为前提,因此,扶贫与振兴是一种先后关系,一种因果关系。
扶贫和振兴的关键在于建设,精准扶贫理念提出后,国家的扶贫工作从以前的政府救济、粗放扶贫转向精准扶贫、精神扶贫。
这一时期的农村题材电影的叙事主题从各个方面围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而展开。
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扶贫与建设
扶贫与经济建设是新时代农村题材电影的主题,主要优秀作品有《刻在石磨上的勋章》(2016)、《毛丰美》(2016)、《十八洞村》(2017)、《又是一年三月三》(2018)、《三年》(2019)、《秀美人生》(2020)、《我和我的家乡》(2020)、《一点就到家》(2020)、《雪落牦牛河》(2021)等。
这些作品主要讲述了基层扶贫干部带领人民群众利用新的方式方法,开发新型产业,打造商业品牌的故事。
作品既展现了传统的救济型扶贫和开发型扶贫的场景,也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现了精神扶贫的故事,传达了“扶贫先扶志,攻坚先攻心”的精准扶贫理念。
《又是一年三月三》《十八洞村》就是精神扶贫的典型作品。
另外,新时代农村题材电影的一大亮点是互联网思维,这使得农村电影具有了时尚气息。
如《一点就到家》中,三位主角“返乡”创业,运用互联网连通农村与世界,生动体现出中国年轻一代农村人的精神面貌,与传统的农民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2. 生态环保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乡村振兴不能走环境污染的老路,环保题材的影片因而大量出现。
代表作品有《大漠雄心》(2016)、《山丹丹花儿开》(2015)、《定军山情歌》(2016)等。
《大漠雄心》是陕西省2016年重大文化精品项目,讲述了陕北汉子石光银为摆脱贫穷,带领乡民在人迹罕至的黄沙滩植树种草,并将治沙和脱贫致富相结合,使
农民在治沙中致富的故事。
恶劣的自然环境在人的治理中实现华丽转身,变成了宜居的家园。
除了环保主题的影片外,大量农村题材电影还通过对自然风光的诗意展示,把自然风光与民俗民情相融合,既书写了乡村的生态之美,但也通过对比展示了环境被破坏的现象。
如《十八洞村》中梯田、苗寨之美与被矿渣淹没的废田形成鲜明对比,影片最后村民在废田上填土种植经济作物,不仅美化了环境,也实现了脱贫。
因此,新时代中国农村题材电影的生态环保主题常常隐含于脱贫与乡村振兴的大主题。
3. 乡村教育
为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举行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旨在加强偏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让每个农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在此政策背景下,乡村教育题材的电影创作迎来又一个高潮。
代表作品有《天使的声音》(2016)、《叫唤岭的春天》(2017)、《天籁梦想》(2018)、《坐着火车上北京》(2019)、《蜻蜓少年》(2019)、《树上有个好地方》(2020)、《彩云深处》(2020)、《藏草青青》(2021)等。
教育题材电影涉及留守儿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
在农村年轻人前赴后继前往城市打工的过程中,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成为农村最需要关心的“三留”人群。
与之前留守儿童电影突出“凄惨”风格不同的是,这一时期農村儿童电影主要倾向于留守儿童的人格发育和精神成长,体现了新时代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教育的精神风貌。
(二)典型形象
1. 英模人物
新时代农村题材电影延续了传统主旋律电影长期以来形成的英模人物类型塑造。
这些电影常常以真实人物为原型,讴歌先进人物在农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代表作品有《李保国》(2018)、《田渠》(2018)、《大漠雄心》等等。
《李保国》讲述了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用生命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故事。
《天渠》以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先进事迹改编,讲述了黄大发克服艰难困苦,带领群众在绝壁上凿出一条“天渠”,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感人事迹。
《大漠雄心》讲述了治沙英雄石光银为治沙奉献生命的故事,此片获得第50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白金雷米奖。
《毛丰美》讲述了“中国功勋村干部”毛丰美20多年致力治理家乡面貌的故事。
《为了这片土地》讲述了十大最美村干部王桂兰带领人民脱贫致富的故事。
《真爱》(2014)讲述了维吾尔族母亲阿尼帕老人几十年里收养了6个民族19个孩子的故事。
这些党员干部是政府扶贫工作的代言人,他们不仅具有坚强的意志,还具有进步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正是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带领人民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凸显了共产党党员干部的核心作用。
2. 农民形象
以往的农村题材电影一般将农民形象分为三类:一是具有先进思想的村干部形象,二是思想保守、胆小怕事的老实农民形象,三是不务正业的地痞二流子形象。
除了第一类外,其余两类常常因其愚昧落后成为被教育和帮扶的对象。
新时代农村题材电影既延续了传统主旋律电影中的农民形象的刻画,也对其进行了升级。
这些作品强调了农民的独立意识和自主精神,不再将农民看作被动的被帮扶的客体,而是看作具有反思能力的主人公。
如《卒迹》(2014)中的李二卒是一个典型的草根农民,他依靠自己的努力发家致富,并带动村民走上富裕之路,他吃苦耐劳和倔强不服输的精神体现着千百万中国农民的性格。
《十八洞村》的杨英俊也是传统农民的代表,他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本可以留在城市,但是他选择了回家种地。
他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没想到居然种成了贫困户。
为了不给国家添负担,杨英俊决定主动脱贫。
李二卒和李英俊都是传统的农民,他们一个依靠自己的力量脱贫,一个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觉醒了脱贫意识,成为脱贫攻坚的核心力量。
3. 大学生村干部与返乡创业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出290万名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任驻村干部,全国牺牲的扶贫干部达800多人。
以这些人物为原型的电影形象成为新时代农村电影的一大典型。
他们有的刚从大学毕业,带着梦想回乡扶贫。
如《秀美人生》中的黄文秀,她是一名已经走出大山,人生实现了成功逆袭的优秀青年,研究生毕业的她没有选择留在大城市,而是决定返乡参与扶贫工作,在一年的时间里,她不仅把爱和希望留给了贫困的山区,还把年轻的生命奉献给了那片土地。
还有的从农村走出来,又“返乡”创业。
如《达拉的青春》(2018)中的少女和萍回乡创业,最终带领其他人一起创业。
再如《我和我的家乡》中的乔树林,作为一个已经事业有成的商人,他返乡创业,为了村民的苹果销售绞尽脑汁企图打动网红主播,后来又带领村民治沙,他在家乡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类形象还有《一点就到家》中的魏晋北,《换个活法》中的曾勇等。
与传统的英模形象常常采取仰视的态度不同,这些人物鲜活真实,不粉饰,不拔高,生动表现了千百万农村年轻人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的青春、梦想和执着。
他们代表的是当代年轻人的追求和精神境界,与时代同频共振,是新时代农村题材电影在扶贫与振兴背景下产生的典型形象。
4. 乡村教师与儿童
与之前农村教育题材电影中主人公大多是农村本土教师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农村教育题材电影的主人公更多的是城市来的支教老师。
进入21世纪,政府和民间相继发起多个支教项目,支持大学生参与中西部落后地区的支教活动,为农村教育带来了新面孔。
由诺明烨日执导的影片《叫唤岭的春天》讲述了研究生方菲来到哈儿嘎村成为一名乡村代课教师的故事;2021年陈怀夫执导的影片《藏草青青》讲述了来自北京的支教老师韩松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奉献在青藏高原,与善良藏族姑娘格桑梅朵一起助力一代又一代的西藏学子改变人生、实现梦想的故事;杨真执导的影片《彩云深处》则展现了一位师范大学退休的老师到贫困山区义务支教的故事。
农村教育题材电影的另一主角是孩子。
新时代农村教育题材电影突出表现农村儿童的精神
成长。
如《天使的声音》、《天籁梦想》讲述了少数民族儿童追求音乐梦想的故事;《向阳的日子》(2018)讲述了农村娃向阳无法融入父亲新组的家庭的故事,揭示了留守儿童情感陪伴的问题;《树上有个好地方》(2020)讲述了调皮捣蛋的儿童巴王超过童年成长的故事;《坐着火车上北京》(2019)则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几个孩子坐着火车去他们心中的圣地——北京的故事;《蜻蜓少年》讲述了一群农村儿童学骑自行车的故事。
这些作品摆脱了叙述儿童苦难的窠臼,将农村儿童的需求提升到精神追求的层面去讲述,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儿童故事的新变化。
2017年《童话先生》讲述了一个跨国支教的故事,赋予农村儿童电影以国际意味。
应该说,随着国家扶贫成果的巩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贫穷已经不再是农村儿童面临的首要问题,新时代农村题材电影叙事也随之从战胜贫穷和苦难转向追随梦想和情感满足。
2. 生态环保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乡村振兴不能走环境污染的老路,环保题材的影片因而大量出现。
代表作品有《大漠雄心》(2016)、《山丹丹花儿开》(2015)、《定军山情歌》(2016)等。
《大漠雄心》是陕西省2016年重大文化精品项目,讲述了陕北汉子石光银为摆脱贫穷,带领乡民在人迹罕至的黄沙滩植树种草,并将治沙和脱贫致富相结合,使农民在治沙中致富的故事。
恶劣的自然环境在人的治理中实现华丽转身,变成了宜居的家园。
除了环保主题的影片外,大量农村题材电影还通过对自然风光的诗意展示,把自然风光与民俗民情相融合,既书写了乡村的生态之美,但也通过对比展示了环境被破坏的现象。
如《十八洞村》中梯田、苗寨之美与被矿渣淹没的废田形成鲜明对比,影片最后村民在废田上填土种植经济作物,不仅美化了环境,也实现了脱贫。
因此,新时代中国农村题材电影的生态环保主题常常隐含于脱贫与乡村振兴的大主题。
3. 乡村教育
为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举行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旨在加强偏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讓每个农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在此政策背景下,乡村教育题材的电影创作迎来又一个高潮。
代表作品有《天使的声音》(2016)、《叫唤岭的春天》(2017)、《天籁梦想》(2018)、《坐着火车上北京》(2019)、《蜻蜓少年》(2019)、《树上有个好地方》(2020)、《彩云深处》(2020)、《藏草青青》(2021)等。
教育题材电影涉及留守儿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
在农村年轻人前赴后继前往城市打工的过程中,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成为农村最需要关心的“三留”人群。
与之前留守儿童电影突出“凄惨”风格不同的是,这一时期农村儿童电影主要倾向于留守儿童的人格发育和精神成长,体现了新时代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教育的精神风貌。
(二)典型形象
1. 英模人物
新时代农村题材电影延续了传统主旋律电影长期以来形成的英模人物类型塑造。
这些电影常常以真实人物为原型,讴歌先进人物在农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代表作品有《李保国》(2018)、《田渠》(2018)、《大漠雄心》等等。
《李保国》讲述了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用生命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故事。
《天渠》以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先进事迹改编,讲述了黄大发克服艰难困苦,带领群众在绝壁上凿出一条“天渠”,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感人事迹。
《大漠雄心》讲述了治沙英雄石光银为治沙奉献生命的故事,此片获得第50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白金雷米奖。
《毛丰美》讲述了“中国功勋村干部”毛丰美20多年致力治理家乡面貌的故事。
《为了这片土地》讲述了十大最美村干部王桂兰带领人民脱贫致富的故事。
《真爱》(2014)讲述了维吾尔族母亲阿尼帕老人几十年里收养了6个民族19个孩子的故事。
这些党员干部是政府扶贫工作的代言人,他们不仅具有坚强的意志,还具有进步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正是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带领人民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凸显了共产党党员干部的核心作用。
2. 农民形象
以往的农村题材电影一般将农民形象分为三类:一是具有先进思想的村干部形象,二是思想保守、胆小怕事的老实农民形象,三是不务正业的地痞二流子形象。
除了第一类外,其余两类常常因其愚昧落后成为被教育和帮扶的对象。
新时代农村题材电影既延续了传统主旋律电影中的农民形象的刻画,也对其进行了升级。
这些作品强调了农民的独立意识和自主精神,不再将农民看作被动的被帮扶的客体,而是看作具有反思能力的主人公。
如《卒迹》(2014)中的李二卒是一个典型的草根农民,他依靠自己的努力发家致富,并带动村民走上富裕之路,他吃苦耐劳和倔强不服输的精神体现着千百万中国农民的性格。
《十八洞村》的杨英俊也是传统农民的代表,他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本可以留在城市,但是他选择了回家种地。
他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没想到居然种成了贫困户。
为了不给国家添负担,杨英俊决定主动脱贫。
李二卒和李英俊都是传统的农民,他们一个依靠自己的力量脱贫,一个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觉醒了脱贫意识,成为脱贫攻坚的核心力量。
3. 大学生村干部与返乡创业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出290万名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任驻村干部,全国牺牲的扶贫干部达800多人。
以这些人物为原型的电影形象成为新时代农村电影的一大典型。
他们有的刚从大学毕业,带着梦想回乡扶贫。
如《秀美人生》中的黄文秀,她是一名已经走出大山,人生实现了成功逆袭的优秀青年,研究生毕业的她没有选择留在大城市,而是决定返乡参与扶贫工作,在一年的时间里,她不仅把爱和希望留给了贫困的山区,还把年轻的生命奉献给了那片土地。
还有的从农村走出来,又“返乡”创业。
如《达拉的青春》(2018)中的少女和萍回乡创业,最终带领其他人一起创业。
再如《我和我的家乡》中的乔树林,作为一个已经事业有成的商人,他返乡创业,为了村民的苹果销售绞尽脑汁企图打动网红主播,后来又带领村民治沙,他在家乡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类形象还有《一点就到家》中的魏晋北,《换个活法》中的曾勇等。
与传统的英模形象常常采取仰视的态度不同,这些人物鲜活真实,不粉饰,不拔高,生动表现了千百万农村年轻人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的青春、梦想和执着。
他们代表的是当代年轻人的追求和精神境界,与时代同频共振,是新时代农村题材电影在扶贫与振兴背景下产生的典型形象。
4. 乡村教师与儿童
与之前农村教育题材电影中主人公大多是农村本土教师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农村教育题材电影的主人公更多的是城市来的支教老师。
进入21世纪,政府和民间相继发起多个支教项目,支持大学生参与中西部落后地区的支教活动,为农村教育带来了新面孔。
由诺明烨日执导的影片《叫唤岭的春天》讲述了研究生方菲来到哈儿嘎村成为一名乡村代课教师的故事;2021年陈怀夫执导的影片《藏草青青》讲述了来自北京的支教老师韩松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奉献在青藏高原,与善良藏族姑娘格桑梅朵一起助力一代又一代的西藏学子改变人生、实现梦想的故事;杨真执导的影片《彩云深处》则展现了一位师范大学退休的老师到贫困山区义务支教的故事。
农村教育题材电影的另一主角是孩子。
新时代农村教育题材电影突出表现农村儿童的精神成长。
如《天使的声音》、《天籁梦想》讲述了少数民族儿童追求音乐梦想的故事;《向阳的日子》(2018)讲述了农村娃向阳无法融入父亲新组的家庭的故事,揭示了留守儿童情感陪伴的问题;《树上有个好地方》(2020)讲述了调皮捣蛋的儿童巴王超过童年成长的故事;《坐着火车上北京》(2019)则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几个孩子坐着火车去他们心中的圣地——北京的故事;《蜻蜓少年》讲述了一群农村儿童学骑自行车的故事。
这些作品摆脱了叙述儿童苦难的窠臼,将农村儿童的需求提升到精神追求的层面去讲述,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儿童故事的新变化。
2017年《童话先生》讲述了一个跨国支教的故事,赋予农村儿童电影以国际意味。
应该说,随着国家扶贫成果的巩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贫穷已经不再是农村儿童面临的首要问题,新时代农村题材电影叙事也随之从战胜贫穷和苦难转向追随梦想和情感满足。
2. 生态环保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乡村振兴不能走环境污染的老路,环保题材的影片因而大量出现。
代表作品有《大漠雄心》(2016)、《山丹丹花儿开》(2015)、《定军山情歌》(2016)等。
《大漠雄心》是陕西省2016年重大文化精品项目,讲述了陕北汉子石光银为摆脱贫穷,带领乡民在人迹罕至的黄沙滩植树种草,并将治沙和脱贫致富相结合,使农民在治沙中致富的故事。
恶劣的自然环境在人的治理中实现华丽转身,变成了宜居的家园。
除了环保主题的影片外,大量农村题材电影还通过对自然风光的诗意展示,把自然风光与民俗民情相融合,既书写了乡村的生态之美,但也通过对比展示了环境被破坏的现象。
如《十八洞村》中梯田、苗寨之美与被矿渣淹没的废田形成鲜明对比,影片最后村民在废田上填土种植经济作物,不仅美化了环境,也实现了脱贫。
因此,新时代中国农村题材电影的生态环保主题常常隐含于脱贫与乡村振兴的大主题。
3. 乡村教育
为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举行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旨在加强偏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让每个农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在此政策背景下,乡村教育题材的电影创作迎来又一个高潮。
代表作品有《天使的声音》(2016)、《叫唤岭的春天》(2017)、《天籁梦想》(2018)、《坐着火车上北京》(2019)、《蜻蜓少年》(2019)、《树上有个好地方》(2020)、《彩云深处》(2020)、《藏草青青》(2021)等。
教育题材电影涉及留守儿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
在农村年轻人前赴后继前往城市打工的过程中,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成为农村最需要关心的“三留”人群。
与之前留守儿童电影突出“凄惨”风格不同的是,这一时期农村儿童电影主要倾向于留守儿童的人格发育和精神成长,体现了新时代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教育的精神风貌。
(二)典型形象
1. 英模人物
新时代农村题材电影延续了传统主旋律电影长期以来形成的英模人物类型塑造。
这些电影常常以真实人物为原型,讴歌先进人物在农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代表作品有《李保国》(2018)、《田渠》(2018)、《大漠雄心》等等。
《李保国》讲述了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用生命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故事。
《天渠》以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先进事迹改编,讲述了黄大发克服艰难困苦,带领群众在绝壁上凿出一条“天渠”,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感人事迹。
《大漠雄心》讲述了治沙英雄石光银为治沙奉献生命的故事,此片获得第50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白金雷米奖。
《毛丰美》讲述了“中国功勋村干部”毛丰美20多年致力治理家乡面貌的故事。
《为了这片土地》讲述了十大最美村干部王桂兰带领人民脱贫致富的故事。
《真爱》(2014)讲述了维吾尔族母亲阿尼帕老人几十年里收养了6个民族19个孩子的故事。
这些党员干部是政府扶贫工作的代言人,他们不仅具有坚强的意志,还具有进步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正是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带领人民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凸显了共产党党员干部的核心作用。
2. 农民形象
以往的农村题材电影一般将农民形象分为三类:一是具有先进思想的村干部形象,二是思想保守、胆小怕事的老实农民形象,三是不务正业的地痞二流子形象。
除了第一类外,其余两类常常因其愚昧落后成为被教育和帮扶的对象。
新时代农村题材电影既延续了传统主旋律电影中的农民形象的刻画,也对其进行了升级。
这些作品强调了农民的独立意识和自主精神,不再将农民看作被動的被帮扶的客体,而是看作具有反思能力的主人公。
如《卒迹》(2014)中的李二卒是一个典型的草根农民,他依靠自己的努力发家致富,并带动村民走上富裕之路,他吃苦耐劳和倔强不服输的精神体现着千百万中国农民的性格。
《十八洞村》的杨英俊也是传统农民的代表,他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本可以留在城市,但是他选择了回家种地。
他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没想到居然种成了贫困户。
为了不给国家添负担,杨英俊决定主动脱贫。
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