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8 同义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
19
回—返
在上古,“回”表示旋轉,《說文》: “回,轉也。”“返”表示返回,《說 文》:“返,還也。”
《荀子·致士》:“水深而回。”
《韓非子·喻老》:“及公子返晉邦,舉兵伐鄭, 大破之。”
大約在隋唐時代,“回”有了返回的意思, 如賀知章《回鄉偶書》比較特別,二字並不是詞義的 自然引申造成同義,而是人為地造成 的。
大被。”
51
38
3.所指行為的方式或情態不同
51
39
言—語
都指說話。但主動跟別人說話叫“言”, 回答他人或跟他人談論叫“語”。
《論語·鄉黨》:“食不語,寢不言。”朱熹注:
“答述曰語,自言曰言。”
《說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
51
40
驕—傲
都可表示不謙虛。
《商君書·戰法》:“王者之兵,勝而不驕。” 《左傳·成公十四年》:“今夫子傲,取禍之道
《禮記·王制》:“少而無父者謂之孤,老而無子 者謂之獨,老而無妻者謂之矜,老而無夫者謂之 寡。” 韓愈《胡良公墓神道碑》:“公早孤,能自勸學, 立節概。”
51
33
低—下
秦漢時“低”不與“高”相對,與“高” 相對的是“下”。“低”指低頭,反義詞 是“卬”。
《國語·楚語上》:“地有高下,天有晦明。” 《漢書·楊惲傳》:“是日也,拂衣而喜,奮褎低
卬,頓足起舞。”
51
34
年—歲
“年”指收成,過去莊稼一年收穫一次, 故“年”用來指十二個月之和這樣一個週 期。“歲”指歲星,即木星。
古人稱“年”、“歲”所使用的時代有區 別。《爾雅》:“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
“年”、“歲”與數詞相結合表年齡時,先 後順序不同。“年”在數詞之前,而“歲” 在數詞之後。《觸龍說趙太后》:“年幾何
但戰國以後,“履”同时有了鞋的意義。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 度其足。”
51
18
囹圄—獄
“獄”是官司、案件,“囹圄”是監獄。
《左傳·莊公十年》:“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 情。”
《禮記·月令》:“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
戰國以後,“獄”有了監獄的意思,與 “囹圄”成了同義詞。《史記·李斯列 傳》中既有“李斯拘執束縛,居囹圄 中” ,又有“李斯乃從獄中上書” 。
賈誼《新書·耳痺》:“ 越王之窮,至乎吃山草。” 《世說新語·任誕》:“﹝羅友﹞答曰:‘友聞白
羊肉美,一生未曾得喫,故冒求前耳,無事可 諮。’”
51
26
畏、懼—怕
上古用“畏”、“懼”
《韓詩外傳》卷九:“吾聞忠不畔上,勇不畏死。” 《孟子·滕文公下》:“公孫衍 、 張儀 豈不誠大
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杜甫《漫成》:“仰面貪看鳥,回頭錯應人。”
51
24
(三)表示同一概念的新詞與舊詞 構成的同義詞
同一個概念,古代用一個詞來表示, 後代改變了說法,產生了一個新詞, 這就形成了古今同義詞。
51
25
食—吃
上古【吃】的意义用“食”來表示
《孟子·梁惠王上》:“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漢代出現“吃” (亦作“喫”)
《詩經·衛風·碩人》:“膚如凝脂。”
皮:其他動物的皮膚。
《詩經·鄘風·相鼠》:“相鼠有皮。”
51
31
須—髯
都指鬍鬚,但長在下巴上的叫“須”, 長在兩頰上的叫“髯”。
《漢書·高帝紀》:“美須髯。”顏師古注:“在頤曰須,
在頰曰髯。”
51
32
孤—獨—鰥(矜)—寡
都指缺少親人的人,但缺的是誰又有不同。
唐代以後出現“怕”。
元稹《俠客行》:“俠客不怕死,怕死事不成。”
51
27
二、同義詞之間的差別
51
28
同義詞差別的表現
1. 理性意義的差別 2. 感情色彩的差別 3. 語法功能的差別
51
29
(一)理性意義的差別
理性意義:詞義中同概念有關的意義 部分。
1.所表示的物件不同。
51
30
皮—膚
——都指動物的表皮 膚:人的皮膚
51
44
疾—病
都指身體有病。 疾:一般的病。 病:重病,包括極嚴重的傷、長時間的餓,
都是危及生命的。
《說文》:“病,疾加也。” 《左傳·宣公十五年》:“魏武子有嬖妾,無子,
武子疾,命顆曰:‘必嫁是。’疾病,則曰: ‘必以為殉。’及卒,顆嫁之。”
51
45
(二)感情色彩的差別
51
46
殺誅弑
韓愈《元和聖德詩》:“戰不貪殺,擒不濫數。”
書:書寫、記錄——文字——書信。《韓非子·外儲 說左上》:“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
信:誠實——講信用——相信——送信人——書信。 如元稹《書樂天紙》:“半封京信半題詩。”
51
23
過—錯
過:走過去——超過——錯誤。
《左傳·宣公二年》:“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 莫大焉。”
錯:鑲嵌出圖形——交錯——錯誤。
《口技》:“既而兒醒,大啼。”
—有淚無聲叫“泣”,有淚且有聲的叫 “哭”,哭而有言叫嚎,痛哭謂之啼(放聲 大哭)
51
42
4.所表程度的輕重不同
51
43
饑—餓
都表示腹內缺食。 饑:一般的肚子空,程度輕。 餓:長時間未能吃飯,甚至有死亡的危險,
程度重。
《韓非子·飾邪》:“家有常業,雖饑不餓。” 《淮南子·說山訓》:“寧一月饑,無一旬餓。”
《韓非子·難三》:“有罪者必誅。” 《荀子·正論》:“誅紂,斷其首。” 《左傳·宣公二年》:“趙盾弑其君。” 《禮記·檀弓下》:“臣弑君,凡在官者殺無赦;
子弑父,凡在官者殺無赦。” 殺:中性 ;誅:褒義,含有對被殺者的貶斥,殺
人者是正義的,被殺者是罪有應得。“弑”是貶 義的,含有對殺人者的斥責,專指臣殺君、子殺 父這種所謂大逆不道的行為。
51
49
往—適
都是到什麼地方去。
屈原《國殤》:“出不入兮往不返。” 《史記·滑稽列傳》:“幸來告語之,吾亦往送
女。”
《論語·子路》:“子適衛。”
《史記·賈誼列傳》:“適長沙。”
——“往”一般用作不及物動詞,不帶賓語。 “適”用作及物動詞,帶賓語。
51
50
恥—辱
都是恥辱的意思,《說文》:“恥, 辱也”,“辱,恥也”。
同義詞及其辨析
51
1
主要內容
1. 同義詞的形成 2. 同義詞之間的差別
51
2
一、同義詞的形成
51
3
(一)意義相近形成的同義詞
51
4
本義相近的同義詞
51
5
樹—藝
——種植 《孟子·滕文公下》:“仲子所食之粟,伯
夷之所樹與?” 《詩經·唐風·鴇羽》:“不能藝稷。” 《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穀。”
51
6
后—君—王
——君主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其南陵,夏后
皋之墓也。” 《尚書·大禹謨》:“奄有四海,為天下
君。” 《尚書·盤庚上》:“王若曰:‘格,汝
衆。’”
51
7
勸—勉
——鼓勵、勉勵 《說文》:“勸,勉也。” 《左傳·成公二年》:“人不難以死免其君,
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勸事君者。” 《國語·越語上》:“父勉其子,兄勉其弟,
51
11
逆—迎
《書·顧命》:“虎賁百人,逆子 釗 於南 門之外。”
《說文》:“逆,迎也,關東曰逆,關西曰 迎。”
51
12
由特定的社會生活形成的同義詞
語言雖然沒有階級性,但是在古代階 級社會裡,統治階級的思想意識一定 會反映到語言中來。同一個概念,為 了要區別尊卑貴賤或善惡褒貶,要用 不同的詞來表示。這就產生了一些帶 有社會色彩的同義詞。
也。”
——“驕”指自滿、自高自大,是一種心理 活動。 “傲”指傲慢無禮,是一種外在表 情。
51
41
泣—哭—嚎(號)—啼
《戰國策·趙策四》:“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為 之泣,念悲其遠也。”
《禮記·檀弓下》:“孔子過太山側,有婦人哭於墓 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
《莊子·養生主》:“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也?曰:然。”
婦勉其夫。”
51
8
由不同方言形成的同義詞
有時同一概念,在不同的方言中可能 會用不同的詞來表示,它們本來都帶 有地域色彩,但被共同保留到典籍中, 彼此之間就形成了同義詞關係。
51
9
舟—船
《方言》:“自關而西謂之船,自關而東謂 之舟。”
51
10
矢—鏃—箭
《方言》:“自關而東謂之矢,江淮之間謂 之鏃,關西曰箭。”
51
47
周—比
都指與人結交。
《論語·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 周。”孔安國注:“忠信為周,阿黨為比。”朱熹注:“周,普遍
也。比,偏黨也。皆與人親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
“周”指為正義而結交,是團結,是褒義 的;“比”指為私利而結交,是勾結,是 貶義的。
51
48
(三)語法功能的差別
矣?對曰:十五歲矣。”
51
35
2.所指事物的質料或形狀不同
51
36
布—帛
都是織品,但麻織品為“布”,絲織 品為“帛”。
《禮記·禮運》:“治其麻絲,以為布帛。”
51
37
被—衾qīn
都是被子,但“被”小而“衾”大。
《說文》:“被,寢衣,長一身有半。”又: “衾,大被。”段玉裁注:“寢衣為小被, 則衾是
51
13
崩、薨、卒、不祿、死
——死
《公羊傳·隱公三年》:“天子曰崩,諸侯 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
《禮記·曲禮上》:“天子死曰崩,諸侯曰 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51
14
遺、贈、饋、奉、獻、賜
——送人東西。 身份平等的人互送叫“遺”、“贈”、
“饋”,卑者送給尊者叫“奉”,臣 送給君叫“獻”,君送給臣則叫 “賜”。
51
15
(二)詞義演變中形成的同義詞
有的詞在同一歷史時期本義並不相同, 詞義發生引申之後,才變得相同了。
51
16
1.甲詞引申義與乙詞本義相同的同義 詞
51
17
履—屨
履:動詞,本義是踏、踩;
屨(ju4):名詞,本義是鞋。
《詩經·魏風·葛屨》:“糾糾葛屨,可以履霜。” 《韓非子·說林上》:“夫冠雖賤,頭必戴之;屨雖 貴,足必履之。”
唐代以前“代”表朝代,與表世代的 “世”本不同義,因避唐太宗李世民 的名諱,稱“世”為“代”,後來, “世”、“代”同義。
51
21
2.引申義相同的同義詞
51
22
書—信
“書”的本義是寫、記錄,《說文》:“書,箸 也。”《公羊傳·僖公十六年》:“朔有事則書, 晦雖有事不書。”
“信”的本義是誠實,《說文》:“信,誠也。” 《老子》:“美言不信,信言不美。”
用作動詞,“恥”是意動用法,如 《論語·公冶長》:“不恥下問。”
“辱”是使動用法,如《論語·子路》: “不辱君命。”
51
51
小結
1. 同義詞形成的原因:新詞的產生、詞 義的演變、方言的不同、特定的社會 生活
2. 同義詞之間的差別:理性意義、感情 色彩、語法功能
51
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