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世纪初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绪论:国家安全战略谋划
国家安全:指国家生存和发展没有或很少受到重大威胁的状态,也是指对国家生存和发展利益的保障,主观上没有或少有恐惧感。
国家安全战略: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宏观筹划,是实现国家安全的科学和艺术。
一般指在平时和战时,组织和运用国家武装力量以及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力量以实现国家安全目标的艺术和科学。
新安全观:
1、主权安全(安全主体):
1)国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安全主体;
2)没有主权,也谈不上人权。
国权在一定意义上是“集体人权”,理应高于人权;
3)不能有双重标准;
4)主权“让渡”是有限的、部分的、次要的。
2、综合安全(安全内容):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等的有机结合;
3、合作安全(维护方式):互信、互利、平等、协作。
国家安全战略谋划的一般原则:
1、确定目标:国家安全战略谋划的核心问题;
2、化解风险:国家安全战略谋划的高超艺术;
3、因势利导:国家安全战略谋划的最高境界。
大国安全筹划的规律性问题:权力+圈子+关系+实力
1、争取国际主导权,制定符合自身利益需求的国际规则;
2、大国在地缘上构筑自己的“安全圈”,以保持较为稳定的地区安全环境,防止其他大国利用周边国家威胁本国安全;
3、大国更注意处理好各种类型的三角关系,营造对自己有利的均衡态势;
4、大国在国力运用(主要是军事力量运用)上,仍是把威慑战略作为首选的战略模式,谋求保持威慑优势。
第一章: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指导思想
国家安全战略指导思想:是关于国家安全战略筹划总的理论思考和指南。
国家安全范畴的历史性变迁:经济+政治+社会+环境+暴力+外交+手段
1、传统的领士争夺正在逐步转化为对资源的争夺及市场的占领,加强对太空、海洋、能源等战略资源及通道的控制,经济较量正在逐步演变为国家之间斗争的核心和焦点;
2、西方国家利用掌握的资源优势,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竭力推行政治霸权和文化霸权,利用各种手段和机会加大对政治、经济制度及信仰不同国家进行颠覆和改造的力度,激化了各种文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3、全球化和人类生活信息化、网络化为各国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使人类社会出现更加脆弱的一面,安全风险跨越国家疆界,延伸到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攻击方式也日益多样化;
4、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势力猖獗,以极端暴力手段进行反社会的活动,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5、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所带来的安全问题也日趋复杂;
6、国家利益拓展在分享全球化果实的同时,也意味着外部风险增大,国家安全体系的脆弱性不断增强,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安全威胁和压力;
7、国家安全威胁多元化,维护手段也随之多样化,由过去以军事力量为主发展为注重各种力量运用和协调,建立保障国家利益的安全体系。
第一代领导集体国家安全战略思想
冷战时期中国国家安全观的主要特点是:
1、威胁主要来自传统的军事领域,即外敌对中国领土、主权的军事入侵;
2、威胁载体主要是周边大国,先是美国,后是苏联;
3、维护安全的手段主要是国防和军事,即通过不断加强战备,同时支持殖民地人民的独立运动和世界革命来获得安全。
毛泽东安全思想的理论特色:
1、关于“人民民主专政”和“战争与和平”的思想体系,并集中体现“独立自主”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义务”的思想当中;体现在外交战略的制定和调整上;体现在一些涉及国家主权安全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中;
2、20世纪50年代的一边倒政策,70年代的联美抗苏的“一条线、一大片”战略。
什么是“一条线、一大片”战略:
“一条线”是指按照大致的纬度划出一条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一条战略线,团结这条“线”外面的国家(这就是一大片),共同抗衡野心最大的苏联,标志着中国开始超越了意识形态界限来处理国际关系。
第二代领导集体国家安全战略思想:“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综合国力的较量
邓小平国家安全战略思想是以“和平与发展”为轴心的安全思想体系,其理论基础就是“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
有四个特点:
1、把国家利益的最高原则和国家安全的首要地位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2、强调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同时,不损害别国的利益和安全;
3、明确提出发展国家关系不以意识形态定亲疏,创造正常国家关系和长期稳定的和平环境,中国安全与国际和平结合起来;
4、在和平发展主题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
第三代领导集体国家安全战略思想:
顺应冷战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站在21世纪的战略高度,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核心,协调、兼顾政治、经济、国防、科技、信息等综合安全利益,运用多种手段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和营造安全可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
特点是:1、政治安全为综合安全的首要;2、经济安全为综合安全的基础;3、国防安全为综合安全的支柱;4、信息安全为综合安全的关键。
第四代领导集体国家安全战略思想(和谐世界的内涵):
1、强调集体安全,肯定联合国的作用和多边主义的价值;
2、发展优先,重点是最不发达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同时强调了发达国家的责任问题;
3、国际关系中提倡包容,寻求共赢,建立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的世界。
国家安全观:是一个国家在维护本国安全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自身安全利益、安全目标、安全环境和安全手段等问题的认识。
科学的国家安全观的特点:
1、长期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正确认识时代主题,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安全面临的威胁;
3、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也注重社会稳定、经济安全等安全问题;
4、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摒弃了那种将自己的安全建立在别国不安全的陈旧安全观;
5、探索新型国家安全关系、新型国际安全合作模式,解决国际安全问题。
三位一体的安全观:
1、在安全主体上,突出主权安全,强调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国家的主权和统一不容别国侵犯,国家内政不容别国干涉,维护独立和主权是中国国家安全的基本目标。
在涉及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的问题上,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的压力;
2、在安全内容上,倡导综合安全,以制度安全为本原、经济安全为基础、科技安全为先导、军事安全为后盾,兼顾社会安全、环境安全、信息安
全、能源安全等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在内的国家总体的大安全观念;
3、在安全途径上,主张合作安全,以合作、对话、交流求安全,反对在国际争端中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把本国的安全凌驾于别国的安全之上,提倡共赢;
4、这种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合作。
互信:各国通过对话协商,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和冷战思维的影响,互不猜疑、互不敌视,不人为地以别国为假想敌,不人为地为了迎合某种势力去刻意制造一个敌人,这是各国和平共处和安全保障的前提;
互利: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安全愈来愈依赖于世界整体安全的实现。
在实现本国安全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和尊重别国的安全利益,让所有相关国家的安全利益都得到切实的保障,从而实现安全利益的共享;
平等:指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都享有和平和安宁、保护自己安全利益的平等权利,在国际安全事务中具有平等的发言权,反对任何国家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也反对一个或者几个国家主宰世界安全事务;
协作:就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以信任取代猜疑,以对话取代对抗,以和谈取代冲突,以互谅互让取代争夺,以人类共同安全取代联盟集团安全。
具体内涵就是安全的平等性、普遍性、合作性和制度性。
第二章: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
国家安全利益: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其安全领域的物质和非物质需求的集中反映。
国家定位:是一个主权国家对其自身在现实国际体系中所处地位的基本认识。
国家定位需要关注的主要方面:
1、国家的先天要素或给定条件;
2、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相对确定的基本条件,包括客观的物质条件,也包括精神和文化的条件;
3、国家定位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4、有关要素的时间条件以及变化与调整问题。
安全利益根据重要性分类:
核心安全利益:关系中国民族生死存亡的利益,动用一切力量资源和手段来努力实现和捍卫;
关键安全利益:对中国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利益,必要时不惜动用武力来捍卫和推进这些利益;
重要安全利益:对中国的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有重要影响的利益,应动用各种常规手段来实现和维护,为了核心和关键利益,可妥协;
边缘安全利益: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有一定关系的利益,但影响范围较小,经常与其他利益进行交换。
安全利益根据在空间分类:国内+国外。
安全利益根据时间因素分类:
1、永久利益+长期利益(10年或数十年)+中期利益(少于10年)+短期利益;
2、潜在利益+现实利益。
国家安全利益的交换与成本:
1、在时间上付成本,推迟利益的实现时间;
2、在实现程度上付成本,降低实现利益的标准,比如裁军、导弹技术控制制度;
3、以自身的实力付成本,比如跟台独作斗争。
4、注意把握分寸,保持弹性和留有余地的问题。
21世纪初中国的国家定位:国内5点+国际3点
1、中国是正处在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
2、中国是经济实力正在迅速上升的发展中国家;
3、中国是国内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并存在各种各样内部矛盾的国家;
4、中国是尚未实现完全统一的国家;
5、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6、中国是一个拥有一定全球影响的亚太地区大国;
7、中国是正在全面融入现行国际体系的国家;
8、中国是周边国际环境复杂并存在海洋权益争端的国家。
21世纪初中国的核心安全利益:政治+经济+统一
1、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持国家政治稳定;
2、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落实战略机遇期;
3、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反对“台独”,推进国家统一进程。
21世纪初中国的关键安全利益:国内(政治+经济+军事+暴力)+国际(周边+大国+朋友+资源和通道)
1、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2、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3、加速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提高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能力和维护国家利益发展需求的能力;
4、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
5、推进地区安全合作,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保持亚太地区总体和平与稳定,扩大中国对周边安全形势的影响力;
6、通过斗争求合作,保持中美关系及与其他主要国家关系的稳定,推动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7、在国际政治经济制度问题上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保持与深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8、扩大战略性资源、市场,保证国际海洋航线对中国的开放与通畅。
第三章:中国国家安全环境评估
安全环境:是指影响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利益实现的情况和条件。
评估的基本内容:
1、国际安全形势:国际社会中各个国家和各个力量的活动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安全状态;
2、地缘安全环境:以一国所处地理空间的自然条件、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整体特性来分析国家所处的安全环境;
3、各国安全利益的变化;
4、国际格局和大国战略:国际社会中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力量结构或政治力量的对比态势。
评估的基本方法:横向和纵向;考虑:战争危险程度+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所受到的威胁程度+实力对比+对外关系+经济发展国际条件+地理时代主题:指关系世界发展的带有全球性和战略性的问题,它构成一个历史时期最本质的特征。
国内安全环境的基本内容:经济安全因素+政治安全因素+社会安全因素;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
21世纪初国际安全战略形势:
1、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主题;
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但制约力量仍在发展;
3、全球化具有两重性,其消极影响为局部动荡提供了条件;
4、民族、宗教矛盾和冲突加剧,国际恐怖主义成为影响国际和平的一个崭新因素;
5、新军事变革加剧全球军事力量失衡;
6、战略资源争夺日趋激烈。
21世纪初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主要外部威胁:
1、来自美国的政治渗透、军事围堵、战略遏制的威胁;
2、国家领土主权面临的威胁(台湾和海洋权益);
3、周边环境中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对国家安全的威胁(朝鲜半岛+日本);
4、国家利益发展面临的安全威胁(马六甲海峡+宫古海峡+大隅海峡)。
21世纪初国内安全战略形势:
1、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国家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性变化,外贸对外依存度高,发展不平衡,社会风险加大;
2、民主政治建设日趋成熟,但腐败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3、社会环境保持相对稳定,但导致社会动荡的因素仍然存在。
第四章: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与任务
国家安全战略目标:是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所要达到的目的与标志,是一定时期国家安全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国家安全战略意图的明晰化。
国家安全战略任务:是国家安全战略目标的具体化,具有很强的规定性和操作性,体现了国家安全战略的总意图,是达成国家安全战略目标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国家安全战略目标的特征:全局性+科学性+长远性+相对稳定性+清晰的指向性+可分解性。
21世纪初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基本目标: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外交
1、制止分裂,促进统一,防备和抵抗侵略,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
2、维护国家发展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3、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适应世界军事发展趋势的现代化国防,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
4、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持正常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5、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争取较长时期的良好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21世纪初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任务:
1、维护稳定的政治局面,奠定中国国家安全的政治基础;
2、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中国国家安全的经济基础;
3、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国家安全的社会基础;
4、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和国家安全利益,实现国家统一;
5、营造和平发展的良好国际安全环境:睦邻、安邻、富邻;把握大国关系;国际安全影响力;
6、为国家利益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第五章: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方针和基本原则
国家安全战略方针:是国家安全战略实施的根本依据,是指导国家安全活动的总原则、总纲领。
实行积极防御政策原因:
1、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策决定了国家安全战略方针的防御性:反侵略,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维护世界和平;
2、刚结束长期战争的中国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修复战争创伤;
3、敌强我弱的战略态势决定新中国在维护国家安全斗争中只能采取防御性姿态。
第二三代领导人关于积极防御政策的调整:
1、对国家安全的认识由过去片面强调军事安全,逐步转向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多角度的全面认识;
2、强调既要考虑在战争发生后如何取得胜利,更要重视遏制各种不安全因素的增长,避免战争的发生及在战争发生后遏制战争升级;
3、在维护国家安全的手段方面,由过去侧重军事手段的运用,转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
4、从国家战略大局及争取最大战略利益出发,军事战略服从并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将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融合以提高国家综合国力;
5、由临战准备转变到和平建设上,强调遏制战争、维护和平,战略指导由立足于随时准备应对大规模入侵,转为应对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
6、强调攻势防御,增强积极防御中的主动性。
1、积极防御可以主动塑造,不断改善在维护国家安全斗争中的态势:
1)巧妙运筹大国关系,推动国际战略格局向多级均衡方向发展;
2)继续推进睦邻友好外交,进一步改善周边安全环境;
3)促进地区安全合作,推动建立有利于区内各国和平共处的地区安全秩序。
2、积极防御可以主动进取,不断促进国家战略利益的有效维护和拓展:
利益边疆:在科技不发达,国家联系较少时,国家“利益边疆”仅指狭义的地理边疆,包括国家的领土、领海和领空。
而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已经扩展到无行边疆,在国外的能源、投资、市场及太空、信息等新资源都是新的利益边疆的内容。
3、积极防御可以主动防范,进一步筑牢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的长城:
1)提高战略预警能力,对国家安全潜在的威胁实现先期预判并尽早最好必要准备;
2)提高安全危机应急反应能力,对早期出现的危机进行有效应对,力争在潜在威胁转为现实威胁前消除之;
3)提高对安全对手的战略威慑能力,消除安全对手可能存在的侥幸心理。
国家安全战略基本原则:独立自主+国际合作+防范为先+趋利避害+统筹兼顾
独立自主:就是国家主权独立,无论在对内事务中还是在对外事务,都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干涉和压力,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国际形势发展,自主地处理本国的内外事务。
在新形势下,独立自主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1、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独立,绝不容忍中国的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受到侵犯,决不拿原则做交易;
2、排除外来干扰,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坚决奉行不结盟政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不与任何国家集团结盟,也不参加任何以结盟为宗旨的国家集团;
4、处理国际事务时,根据是非曲直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主持国际正义和公道,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5、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同时也尊重其他国家独立自主的权利;
6、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和处理国家安全问题。
统筹兼顾:
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危及国家安全的重大矛盾和问题有正确的认识,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观点来解决;
2、实现优势互补,保证国家投入维护安全的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
3、在战略筹划上,兼顾长远和近期安全利益,重大和一般安全利益,兼顾主要和次要安全方向,主要和一般任务;
4、协调各方关系,兼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解决好利益矛盾和冲突;
5、强化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建立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体系,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更好地处理非传统安全威胁。
第六章:构建和谐社会筑牢国家安全的稳定根基
社会和谐:社会稳定的理想状态,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各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1、注重在效率与公平的优化结合中促进发展,努力实现全球化条件下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为国家安全提供经济基础;
2、注重民主法制建设,通过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国体、政体,确保国家制度稳定,从而为国家安全提供制度保障;
3、以先进文化为指导,加强公民道德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为国家安全提供价值基础和精神支撑;
4、以社会建设和管理为重点,通过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运行机制和社会秩序为国家安全提供社会基础和条件;
5、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世界,注重对外友好交往,努力倡导各种文明兼容并蓄、互动互补,为国家安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实现社会和谐的努力方向:
1、维护和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努力形成利益均衡格局:公平价值取向+公平保障体系+协调各阶层利益;
2、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强化社会稳定机制,促进社会有序进行:新的公共管理格局+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搞好服务;
3、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的内部矛盾:执政为民,科学决策,减少矛盾+落实政策,积极宣传,化解矛盾+健全制度、用机制解决矛盾;
4、加强社会控制,有效防范各种违法犯罪和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打击犯罪+打击敌对势力+防控体系。
第七章:强化应对各种风险的政府行政能力
风险社会:“人化”风险+“制度化”风险
政府行政能力:就是政府根据法定职能和自身权力,通过制定政策和组织动员,贯彻自己的意志,实现管理目标的能力。
行政能力要素:维护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自制能力+监管能力+平衡能力+吸纳能力+处突能力+合作能力。
政治安全:指国家主权,即代表国家的政府及其制度不受外来因素的威胁,并在国际社会和国内社会中具有公认的法理地位。
维护政治安全的途径:
1、提高政府维护能力,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2、培育战略全局思维,提高政府应变力;
3、提高政府合作能力,确保国家政治安全。
维护经济安全的途径:
1、提高政府自制能力,彻底转变政府职能,把重心放在改善投资环境和提供公共物品上;
2、优化政府决策能力,特别是灵敏性、科学性、法治性和民主性上;
3、完备政府行政监管能力;
4、加强政府调研能力和行政合作能力。
维护文化安全的途径:
1、加强政府文化安全预警能力;
2、健全政府信息安全管理能力;
3、积极推进政府文化产业创新能力。
维护公共安全的途径:
1、提高政府平衡能力,有效避免公共危机;
2、完善政府吸纳能力,积极化解公共危机;
3、健全政府保障能力,全力保障公共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