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课件(共30张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旨第

四 纳 肆

答题步骤: 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明确: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 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弃、对田 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5、这其中有人生的真意,想说
出来,却不知怎样用语言表达。
《饮酒》是一组 五言古诗,共20首, 写于作者辞官归隐后。 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 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 避迫害。
第二章节
东晋末期,朝政日益 腐败,官场黑暗,时局动荡。 当时实行的是门阀制度,重 要官职全被士族势力垄断, 权力世袭现象很严重,平民 知识分子根本没有上升的渠 道,文人的远大抱负无处施 展。

境 之

自 然



第二章节
诗歌有哪些意象? 物 采菊东篱下, 境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第二章节
作者的心境如何? 用诗中哪一个词 可以形容?
心 境 之


然叁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三章节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心境 悠然 闲适淡泊、 抱朴守拙
第三章节
《饮酒》的注释解释“悠然”的 含义是“闲适淡泊的样子”,请查找 工具书解释“闲适”和“淡泊”的含 义。
朋友刘宋著名诗人颜延之所谥)作
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 者
桑 没 辞
( 落 赋
今 仕 家
江 宦 、
西 家 散
九 庭 文
江 。 家
) 东 ,
人,出身于 晋杰出诗人
“田园诗

介 绍
派之鼻祖”。陶渊明诗文感情
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
洒脱恬淡,影响了很多文人的
思想和创作。
第一章节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第二章节
家庭背景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大司马,被封为长沙 郡公; 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 父亲陶逸曾任安城太守,陶家三代为官。 陶渊明熟谙儒家学说,诗文中引用儒家 经典很多。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 那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
第二章节
(5)陶渊明的“仕与隐” 陶渊明一生曾有五次出仕的经历: 第一次出仕:在他二十八九岁时,出为江州祭酒,但很快就
闲适:清闲舒适。 淡泊:对名利冷淡,也指清 贫寡欲。
第三章节
抱朴守拙即:安贫
乐道,道:偏重于 悠
个人的品德节操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该 如何理解?
“ 此”指闲适生活;“真意”指从自然景物中
领略到的自然之趣和人生之趣。 忘言” 就是不知 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蕴藏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 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的哲理。
“不堪吏职”而辞职回家,“躬耕自资”; 第二次出仕:在他三十五、六岁时,为刑州刺史桓玄幕僚。后
因母卒辞归奔丧;,又开始了躬耕田园的生活; 第三次出仕:在他四十岁的时候,也就是母丧三年期满之后,
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 第四次出仕:义熙元年(405)三月,从刘裕处转任建成将军刘
敬宜的参军,四个月后刘敬宜被免职,他自动解职回家; 第五次出仕:义熙元年(405)八月,陶渊明求为彭泽令。是年
境 地 客观环境
人境“这一喧 嚣客观环境的
干扰。
第二章节
怎样理解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
这两句诗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才能 深入理解。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
人 官场的虚伪和奸诈。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小官, 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这里所
境 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也就代表着 官场烦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归隐田园,虽 说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了这样的烦扰,所以说 “而无车马喧”。至于“心远地自偏”,实际上是道 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主要是寻求一 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 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 市若幽谷。
暗含辞官归隐、寄情山水乃是人生的真谛。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都被视 为陶诗意境、风格的名句,宋代大诗人苏 轼赞叹:“因采菊见山,境与意会,此句 最有妙处。而王国维称其为“无我之境”, 这时物我合一,浑然一体。
思考:“悠然见南山” 中的“见”可否改为 “看”、“望”等字? 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饮 酒

























人 境 之


嚣壹


第一章节
“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怒目金刚式的作品)“陶潜正 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 他伟大。”——鲁迅
知人论世
陶渊明(约365年-427
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别号五柳先生,私谥(死后由
“东篱”也具有一种象征意义,象征远 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
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都隐 然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陶渊明以其高洁 之情怀,悠然之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 两契,陶然自乐。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悠闲、对 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 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 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探究:
1、写隐居的闲适生活为何偏采“菊”?
• •
何宁 曾可 吹枝 落头 北抱 风香 中死

菊荷 残尽 犹已 有无 傲擎 霜雨 枝盖 。,
陶渊明爱菊,寄寓了 自己孤芳自赏、高洁傲岸 的品格
他也爱采菊悠然自得的 生活; 包含着诗人悠然淡 泊、超脱世俗、回归自然 的志趣。
陶渊明爱菊,咏菊,寄托着高洁的情 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后人只 要言菊花就会想起陶渊明。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 落尽见真淳。”—— 金 ·元好问《论诗》绝句
“见”是不经意见看到了,是无意识的,
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在 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 聚志悠闲地采菊,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 悠远的南山,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 悠然自得的状态,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 意与自然,体现作者心灵的自由与惬意。如 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 去望,“悠然”之态荡然无存。
十一月,作了八十天县令,作《归去来兮辞》,辞职回家。
第二章节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痛苦、喧嚣
五仕 五隐
纠结(儒家入世思 想的影响、以及对 于家族门第的)
第二章节
“心远地自偏”一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
哲理,请结合平时的学习生活经历,谈
一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人 心 主观精神
主观精神的” 心远“,不受”
酒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其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五

第一章节
1、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没
有车马的喧嚣。
2 、 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
地自静偏。

3 、 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 义
间,那远处的山映入眼帘。
4 、 山气氤氲,雾气缭绕,夕阳
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
飞鸟,结伴而还。
答题步骤:
1.肯定哪一个更好, 2.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3.运用的……艺术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 4.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 体现了作者……
赏析:将作者的主观情感(采菊 的悠闲自得)与客观景物(南山美景) 融为一体,相互映衬,达到物我合一, 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抒写悠闲 自得的生活,表现心灵的超脱和平和, 也表现闲适的生活和对自然风光的喜 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