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贵州旅游开发与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贵州旅游开发与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
摘要:被专家学者誉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正逐渐成为贵州重要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是贵州旅游发展中的优势资源;在贵州旅游开发中,保护民族民俗文化,使本土文化保持生命力,才能使贵州旅游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旅游民族民俗保护
近年来,贵州旅游业发展迅速,多民族省份特有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令海内外游客流连忘返,贵州已成为中国西部旅游圈中重要旅游目的地之一。
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目前出现不少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过度开发、限制开发或简单开发,干扰了民族民俗文化原有的秩序及发展过程,渐与外界趋同,旅游点的市场吸引力下降,影响到了贵州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为此,本文对贵州旅游开发与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进行粗浅探讨。
一、资源优势独特
旅游业以其能耗低、环境污染小、产业关联广和高就业率、高附加值的特点越来越为各级地方政府和群众认识,并逐渐成为许多地方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
贵州经济欠发达、欠开发,较全国而言相对落后,但省内丰富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特别是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异彩纷呈, 令游人叹为观止。
贵州气候宜人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山区,形成多民族交错杂居和一些民族成片聚居的居住特点,保存了古朴的民族民俗风情。
全省共有56个民族成分、18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九个世居少数民族人数超过1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到全省总人口的近四成。
此外贵州少数民族分布广、节日多、参与活动人数之众、服饰有特色且变化多等特点尤为突出,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2006年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贵州就有30多个,民俗文物之多位居全国第一,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近年来,随着贵州旅游迅速的发展,许多以前不为人所知的偏远山寨都成了旅游者的目的地。
2010年,贵州旅游接待游客人数达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30%。
二、发展中面临困境
蜂拥而至的投资者、旅游者,为民族地区注入经济活力的同时也引发了负面效应:不仅有些旅游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受到不同损害,也使传统民族民俗文化在突如其来的过度商业化面前,遭遇侵害或流失,民居建筑风格甚至也遭到极大破坏。
我们知道,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民俗文化则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现代社会人们最为关注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诗歌、音乐、舞蹈、戏曲、绘画、说唱、刺绣、编织、印染、服饰、首饰、雕刻、工具等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文化现象。
贵州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尽管底蕴深厚、多彩多姿,尽管文化旅游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全国的贵州,存在推动文化资源产业转化所需的市场、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等核心要素方面的先天不足,加之十分薄弱的基础条件,使贵州旅游在发展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上常常出现问题。
1.基础条件差但发展热情高
旅游业发展周期长、资金消耗大。
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贵州用于旅游产业发展的资金十分有限,道路交通、住宿、通讯等相关配套服务有待改善。
短期内旅游发展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基础设施欠账太多,这与各地发展旅游日益增长的热情相矛盾,许多地方不得不面临民族民俗文化被破坏、游客流失及旅游资源利用率低等困境。
2.文化差异性大但旅游产品雷同
贵州莽莽大山形成自然的阻隔,加之不同的历史背景、生活环境等,使得贵州各民族之间的民族民俗文化内容十分丰富。
截至目前,贵州已经有17个村镇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其承载了厚重的历史和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保存了少数民族原始建筑和生活习惯。
但由于观念认识的局限和缺乏统一的布局、规划,许多村镇只在浅层次上开发利用民族民俗文化资源,许多地方的旅游产品雷同,游客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丧失了其对游客求新、求奇的吸引力。
3.不可再生的民族民俗文化让位庸俗化
随着旅游开发的展开,许多地方忽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特征,过度追求文化开发的短期经济效益,导致流传百年的民族服饰、首饰、工艺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过快,甚至民居建筑风格也遭到破坏。
许多只允许在特定的节日或场合举行的的原生态的歌舞,变成天天在村寨上演的“大戏”。
另一方面,随着大批游客的涌入,旅游者的强态势文化必然对生活在千百年来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当地居民产生冲击,很多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已经有边缘化的现象和可能,由此必将破坏旅游资源特征。
4.旅游资源宣传有限且手段落后
从现在看来,贵州旅游发展比其它旅游发达地区晚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而在运用现代营销手段时,往往出现市场不明确、相关专业人才缺乏、旅游产品定位不清、运作缺乏持续性等问题。
此外,旅游业内部竞争激烈,企业互相倾轧,只顾个别利益和眼前利益,忽略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现象也较为突出。
以上问题,直接导致贵州一些地方对旅游开发和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出现这样的局面:不开发——既无创新又无发展,无法实现从旅游资源到旅游产业的飞跃;或者简单放开——注重短期效益,以牺牲或者破坏文化生态环境为代价,民族民俗文化难于持续发展,原住居民的群众很难从中享受到应有的效益。
三、发展与保护并重
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是贵州旅游业的重要内涵,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越高,越具有吸引力,越能使产业链增值,保护民族民俗文化,某种程度上就是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贵州旅游时逢良好发展时机,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强管理、合理规划,形成贵州优势旅游品牌,促进贵州旅游产业的发展。
1.加强政府的宣传与管理
面临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贵州旅游基础及服务设施配套不足,景点规模小、档次低,吸引力与竞争力不强。
作为主导旅游产业发展的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强对旅游业的宏观调控和管理。
对全省各地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对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做到有控制、有选择地进行保护性开发,对开发条件趋于成熟的则规划先行、有序开发。
2.健全市场定位与市场细分体系
求新、求奇是游客普遍的心里需求,贵州民族民俗旅游产品主要吸引对象是文化学者、寻奇探古、度假、避暑的都市人群。
作为市场主体之一的旅游开发企业,要对不同区域和文化背景的旅游市场及旅游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习惯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全面做好旅游市场定位与市场细分;同时有针对性地设计旅游产品并进行促销,要健全营销网络,利用一些有贵州地方特色的民族民俗节庆资源作为旅游产品的主题,开展专项旅游,实现有效供给。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和企业应该着力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宣传,实施旅游广告策略,对影视、广播、平面媒体、户外媒体等多种宣传手段精心整合,塑造贵州民族民俗文化的品牌形象。
在这点上,“多彩贵州”文化品牌使贵州旅游改变了以往只能简单卖风景的状况,贵州民族民俗文化旅游成为吸引游客的新亮点,实现了贵州旅游增长方式的转变,贵州文化旅游的号召力明显提升,旅游总人数、总收入逐年大幅度增长。
2005年,贵州旅游总收入只有251.14亿元;2010年,贵州游客突破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060亿元,旅游商品销售收入186亿元。
3.多渠道融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基础设施包括交通、商业、饮食、保险、金融、社会安定及生态环境等诸多内容,贵州旅游在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建设资金扶持的同时,应以资源优势招商引资或与省内外、国内外企业实现联合,尽快实现多渠道融资,利用债券和股票等多种融资平台,加快、加大对贵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创
造更便捷、更舒适的旅游环境,推进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
4.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
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如果缺乏保护意识和保护手段,许多民族民俗存在被同化和庸俗化的危险,更为严重的是许多民族民俗文化存在被边缘化乃至消失的危险。
因此,在加快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制定各民族民俗文化环境保护规划,采取有效措施清理和拯救民族民俗,包括舞蹈、语言、音乐以及文献等。
同时在贵州旅游开发中应尽量真实地反映民族民俗文化。
要加强相关人才培养和开发一系列民族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保护好民族民俗文化特色。
综上所述,旅游业作为一项经济与文化高度融合、相互渗透的现代产业,已被贵州省委、省政府列为新世纪着力培育的支柱产业之一。
发展贵州旅游,只有加强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让传统文化在发展中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使之合而不同,最终才能实现民族民俗文化开发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才是贵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章海荣.旅游文化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中国西部大开发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发展”座谈会纪要[J].思想战线.2001,(04).
[3]邓永进等.民俗风情旅游[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4]刘德谦.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一一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个人诊释[J].昆明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2A)
[5]谢春山.旅游文化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