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稿杭州市志第九章气象灾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气象灾害
影响杭州的气象灾害主要有洪涝、干旱、台风、强对流灾害、大雾、大雪、低温冷害和高温热浪等,这些气象灾害给全市各行业的生产活动带来很大的危害,有时还会严重地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第一节洪涝灾害
洪涝的形成往往受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因素是产生洪涝的最主要原因,人为因素可以加剧洪涝。

一般来说,形成洪涝的最直接原因是暴雨,特别是降雨强度大、覆盖面积广、持续时间长的暴雨和大暴雨。

在杭州地区5~9月如果连续雨水偏多、暴雨频繁或出现大暴雨,就会引起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淹没农田、冲毁道路和房屋,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区域,因雨水不能迅速排除易形成内涝渍害,这些统称为洪涝灾害。

一、洪涝标准
杭州入春后雨水逐月增多,5月进入前汛期;每年6月至7月上旬的梅雨期,更是降水集中,强度大,暴雨频繁,是洪涝的多发季节,这一期间发生的洪涝称为梅涝;由于台风入侵,产生大到暴雨而造成的洪涝,称为台涝。

这两类洪涝以外的洪涝,称为一般洪涝。

根据气象资料和各地出现的洪涝实况,杭州市洪涝标准规定如下:5~9月中月雨量偏多5成以上;5~9月任意连续10天雨量大于或等于200㎜;5~9月日雨量超过100㎜。

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为大洪涝;满足二个条件为中等洪涝;满足其中一个条件为小洪涝。

二、洪涝灾害的分布规律
近20年杭州市各地出现洪涝的概率均在60%以上,超过两年一遇,北部的临安和西南部的建德、淳安已经达到或超过四年三遇;萧山、淳安、
桐庐出现大涝年份均达到或超过其涝年总数的一半。

三类洪涝中,杭州西南部的桐庐、建德、淳安易发生梅涝,约两年一遇;杭州、临安约四年一遇;萧山、富阳约三年一遇。

淳安发生台涝的次数最少,约十年一遇,其次是建德约四年一遇;其它县(市)大致相同,约三年一遇;一般性洪涝灾害全市分布状况大体相同,约在三年一遇到两年一遇。

近20年杭州地区西南县(市)多梅涝少台涝,其它县(市)台涝的发生次数略比梅涝次数多,一般性洪涝灾害则无明显的地域差异。

表9-1-1 杭州各地1986~2005年洪涝统计
表9-1-2 杭州各地1986~2005年洪涝类型
表9-1-3 杭州各地1986~2005年暴雨天数
1986~1993年杭州市以台涝为主,特别是1988~1990年在杭州东部及北部,发生较大范围的台涝。

从1994年到2002年杭州市进入一个洪涝多发期,特别是梅涝最为严重,其中,1994、1996、1999和2001年,全市发生梅涝,而1999年和2001年不仅梅涝严重,还有一般洪涝、台涝发生,造成全市性大洪涝。

2003年以来,杭州处于相对干旱少雨阶段,洪涝灾害不明显。

从洪涝的影响程度看,地处山区的临安、淳安和桐庐西部由于地形起伏,暴雨频繁,强度大,易造成山洪暴发;而东部的萧山,地势平坦,暴
雨虽较少,但易造成内涝,东部平原地区内涝多而西南部山区洪涝多。

杭州市从1986年到1999年一直处于暴雨多发期,除了2001年外,最近6年来年暴雨日数明显减少,与梅汛期缩短,梅雨量减少相一致。

建德、淳安、天目山更易发生暴雨,年平均暴雨日数都在4天以上,其中建德最多达到5.2天,其它县(市)则都在3~4天之间。

从暴雨的逐月分布看,杭州市暴雨日数百分比的月分布呈单峰型,6月暴雨日最多,为总暴雨日数的31.35%,多是梅汛期暴雨;其次是7月占16.46%,8月、9月、5月也分别为13.73%、12.91%、11.13%,超过80%的暴雨集中在上述5个月中,3月、4月、10月也会有一定比例的
三、梅雨
由于每年的大气环流不同,杭州市出入梅时间、梅雨期长度、梅雨量都有明显的差异。

近20年平均入梅日期为6月13日、出梅日期7月7日、梅雨期25天。

最早入梅日期为5月28日(1995年);最迟入梅日期为6月23日(1990年);最早出梅日期为 6月23日(1994年);最迟出梅日期为7月22日(1996年);最长梅雨期51天(1996年);最短梅雨期10天(2003年)。

由此可见,梅雨期的长短出入相差很悬殊。

南部的淳安、建德梅雨量较大,其次是桐庐,在地区分布上从西南向东北递减。

表9-1-4 杭州各地1986~2005年出入梅及梅雨量
表9-1-5 杭州各地1986~2005年梅雨量极值(单位:毫米)
第二节干旱灾害
有文献记录以来,杭州就是旱灾较为严重的地区,局地性干旱几乎每年都会出现,特别是春、伏、秋旱的威胁比较大。

春旱(一般出现在4、5月)会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梅雨结束后,杭州进入盛夏,降水量明显减少,太阳辐射强,气温高,蒸腾旺盛,进入相对少雨的伏旱期(一般出现在7、8月)。

秋季降水多寡差异很大,常出现秋旱(一般出现在9、10月)。

如果旱情相连,则称之连旱。

一、干旱标准
春旱(4~5月)及秋旱(9~10月):平均连续3旬雨量≤30年均值(1971~2000年,以下相同)的30%,或平均连续6旬雨量≤30年均值的50%,为大旱年;平均连续3旬雨量≤30年均值的50%,或平均连续6旬雨量≤30年均值的70%,为中旱年;平均连续3旬雨量≤30年均值的70%,为小旱年。

伏旱(7~8月):平均连续3旬雨量≤30年均值的30%,且平均连续3旬的高温天数(日最高气温≥35度,以下相同)≥该月30年均值的高温天数,或平均连续6旬雨量≤30年均值的50%且平均连续6旬的高温天数≥30年均值的高温天数,为大旱年;平均连续3旬雨量≤30年均值的50%,且平均连续3旬的高温天数≥该月30年均值的高温天数,或平均连续6旬雨量≤30年均值的70%且平均连续6旬的高温天数≥30年均值的高温天数,为中旱年;平均连续3旬雨量≤30年均值的70%,为小旱年。

二、分布规律
近20年,杭州市的春旱频率约两年一遇,其中天目山、昌化、临安等山区的发生频率最高;春旱很少出现大旱的年份,仅1996的杭州、萧山、临安、富阳、桐庐、建德以及2000年的萧山出现过大旱。

春旱发生时易出现全市范围的旱情,如1988、1992、1996、2000、2003、2005年。

伏旱以临安及西部山区较少,约三年一遇,出现大伏旱的几率约十年
一遇。

西南部的桐庐、建德、淳安伏旱较多,几乎达到三年两遇,且出现大伏旱的几率也高,达到6~7年一遇,这与受台风影响频次少有较大关系。

在春、伏、秋三种旱灾中,杭州秋旱的发生频率最高,全市均超过四年三遇,其中天目山、昌化、杭州、萧山、淳安的发生频率在五年四遇;秋旱很少出现小旱年份,大旱的发生频率最高,除天目山以外,各地大旱年份均超过总旱年数的一半。

在1988、1989、1992、1994、1995、1996、1997、2001、2003、2004年均出现了全市范围的大旱或大到中旱灾情。

发生连旱概率最高的是桐庐、建德、淳安三地,达到两年一遇,临安及西部山区最低,不到三年一遇,其它各地都在三年一遇到两年一遇。

各类连旱中以伏、秋连旱的发生频率最高,其次是春、伏、秋连旱。

其中,1988、1994、2003、2004年出现全市范围的大连旱。

表9-2-1 杭州各地1986~2005年春旱情况
表9-2-2 杭州各地1986~2005年伏旱情况
表9-2-3 杭州各地1986~2005年秋旱情况
表9-2-4 杭州各地1986~2005年连旱情况
第三节台风灾害
对杭州市有影响的台风,大部分集中在7月下旬至9月中旬。

根据统计,台风中心进入北纬25度至北纬30度,东经115度至东经125度区间的台风,对杭州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凡进入该区的台风,使杭州市出现过程雨量≥50毫米或风力≥8级的风雨天气,则称为对杭州有影响的台风。

近20年,影响杭州的台风最早出现在6月下旬(1990年第9005号台风和2001年第0102号台风“飞燕”),最迟出现在10月上旬(1994年9430号台风),有超过70%的台风出现在7月下旬至9月中旬,尤其是7月下旬至8月上旬和9月中旬出现的机率最高。

台风对杭州的影响期一般为2~3天,影响时间最短为一天(1989年第8919号台风和2002年第0205号“威马逊”台风),最长为4天(2005年0509号“麦莎”台风)。

对杭州市有影响的台风若从海上正面袭击或近海转向北上,则杭州市东部和北部山区受影响最大,其暴雨中心往往出现在临安市天目山东麓;如影响台风在浙江省以南登陆后经福建、江西等地西行消失,则暴雨中心往往出现在杭州市西部山区。

表9-3-1 1986~2005年影响杭州的台风信息
表9-3-2 1986~2005年台风对杭州的影响状况
第四节强对流灾害
强对流天气是春、夏季节常见的一种持续时间短、强度剧烈、局部性
的灾害天气,强烈的对流天气可以引发龙卷风并伴有强雷暴、冰雹、大风和短时暴雨等剧烈天气。

一、雷击
雷电是雷暴云的产物。

雷电所形成的强大电流、炽热高温以及伴随的电磁辐射和压缩后空气产生的冲击波,是造成雷电灾害的主要原因。

雷电会破坏高压输电系统,干扰电信号,击毁电子产品、高大建筑,引发火灾等。

然而雷电最大的威胁则是伤害人命,直接威胁户外活动者的人身安全。

最近5年杭州雷击灾害的统计数据显示,春、夏季是雷击灾害的高发期,特别是以4、6、7、8月最为集中,其中7月的雷击次数为各月之冠,达到74次,这和夏季的强对流天气是有直接关系的。

3、10月也有一定次数的雷击事件发生。

在地域分布上,西南部的淳安、建德发生雷击事件次数最多,其次是富阳、临安两地,市区、萧山、桐庐最少。

这大体和各地年平均雷暴日数相吻合。

表9-4-1 2001年~2005年杭州各地雷击灾害逐月分布
表9-4-2 2001~2005年杭州市雷击灾害地域分布
二、冰雹
杭州市冰雹多发生在冷暖空气活动频繁的春季,或强对流发展旺盛的盛夏,一般出现在午后到傍晚。

从地域分布来看,临安市、建德市、淳安县丘陵山区出现最多,从逐月分布来看,冰雹的月分布呈现双峰结构,3、4月较多,其次是7月,此外4、5、8月冰雹的出现几率也比较高,秋冬季节则很少出现。

根据实际调查,杭州市北部主要冰雹路径有三条:源于临安市天目山麓,发展成熟后经临安市北部进入余杭市瓶窑等地和塘栖等地而进入嘉兴市;湖州市向南进入余杭市东部进入萧山市境内转入嘉兴市;由临安市天目山南麓进入富阳市、萧山市南部,然后折向东北消失。

杭州市南部冰雹路径有二条:成于杭州市与兰溪市交界处,进入建德市大同区向东北方向移动;形成于淳安南部山区,自西向东移至建德市,沿新安江向东移动。

天目山出现冰雹的次数远高于其它县(市),达到47次,超过近20年各地观测到的冰雹总次数的40%;除昌化外,其它各地的出现几率都较小,二十年的观测记录多在10次左右,昌化地区在9年的观测记录中共出现13次冰雹,出现几率仅次于天目山站。

表9-4-3 杭州各地冰雹逐月分布
第五节大雾及大雪
一、大雾
出现大雾天气时,能见度会变得很差,有时只能看到几十米远,会给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运输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有时还会产生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浓雾会影响城市低空污染物的扩散,加重二氧化硫等悬浮颗粒的毒性,有害于人体健康,严重时甚至还会威胁老、弱、病、孕等体弱人群的生命安全。

在空气质量较差的地区,浓雾会使输电线路受到污染和腐蚀,从而发生断电现象,称之为“污闪”现象。

以2004年为例,2004年元月1日大雾弥漫,杭州市能见度最低时仅有50米左右,水陆空交通运输全线受阻。

萧山国际机场20多个抵杭航班和38个起飞航班延误,2000多旅客滞留机场,钱塘江封航近8个小时。

2004年11月8日受大雾影响,杭州萧山机场停机坪上的能见度大约只有30米左右,有30个航班因大雾原因延误了起飞和到达时间。

杭州市区绕城高速公路从8日零点到11点关闭。

杭金衢高速公路因起雾早,能见度差,7日晚上10点就开始关闭,杭甬、沪杭等高速公路则在凌晨2点相继关闭,一直到上午10点以后,才陆续开通。

因大雾从8日凌晨5时起,杭州市地方海事局钱江处对钱塘江进行封航,钱江一桥至四桥段,共有
100余艘船只被疏导至萧山境内,时间长达7小时。

表9-5-1 杭州各地1986~2005年大雾天数
表9-5-2 杭州各地大雾出现日数逐月概率分布(单位:%)
二、大雪
杭州地区的大雪多发生在1~2月,12月及3月也时有发生,而西部山区由于山区气候的影响,最早11月份就有大雪天气。

大雪特别是暴雪常阻塞交通、损毁作物、压坍房屋、损坏输电线路等。

近年来,大雪对春运影响很大,引起高速公路封闭,航班停飞,城市交通受阻。

积雪深度大于7厘米的暴雪天数全市各地的分布极不均匀,天目山区由于海拔高气温低,所以年平均积雪日数超过12天,西部丘陵地区有1.2天。

总体而言,全市大于7厘米的积雪日数呈平原、河谷地区向山区递增,由南部向北部递增。

有观测记录以来,杭州最大的积雪深度为1977年1月2日昌化测到的38㎝;杭州市区为1984年1月30日的29㎝;杭州市区积雪时间最长的是1977年1月2日到1月20日,达到19天。

近二十年中,杭州最大的积雪深度为1998年1月23日富阳测到的34㎝,是当地1955年以来的最大积雪深度;杭州市区为27㎝,仅次于1984年;近二十年中,杭州市区积雪时间最长的是1998年1月23日到1月28日,达到6天。

近二十年重大降雪过程:
1986年1月31日至2月2日大暴雪,杭州市区积雪深度12㎝,临安积雪深度16㎝。

1991年12月24~29日全市出现大雪、暴雪并伴有低温冷害。

27~28
日出现全市性大到暴雪,各地积雪深度达11~20厘米,市区积雪达20㎝以上,28~29日最低气温在零下6.7到零下13.4℃,西湖近80%湖面冻结。

1995年1月10日、11日临安降大暴雪,积雪深度达15㎝。

1998年1月22~23日,全市出现十多年未有的大雪冰冻天气。

积雪深度7~34㎝,过程雨雪量42.1~54.6㎝。

市区雪深27㎝,为1984年以来的最大积雪深度;萧山雪深26㎝,是当地1955年以来得最大雪深;临安雪深28㎝,富阳雪深34㎝,均为历史之最。

同时还出现了连续冰冻天气,西湖大面积结冰,积雪持续时间长达6~8天。

2005年3月10日至3月12日,受强冷空气影响,全市各地出现了大雪,雪深均在6㎝以上。

表9-5-3 杭州各地1986~2005年积雪深度大于7厘米天数
第六节低温冷害
一、强寒潮
48小时过程降温在10℃以上,最低气温在0℃以下的寒潮天气过程为强寒潮,强寒潮在南下影响杭州时,常引起低温、大风、暴雪等天气,对交通运输业、农业、畜牧业、渔业、旅游业等带来严重的影响和损失。

表9-6-1 杭州站1986~2005年强寒潮统计
影响杭州的强寒潮过程均出现在1~3月份,以1月份出现次数最多,有4次。

在1986~1995年期间强寒潮出现较为频繁,达到6次,且多出现在1月份。

近十年由于连续的暖冬天气影响,强寒潮出现频率明显下降,从2002年以来出现3次强寒潮过程,均集中在2、3月份。

有资料记录以来,影响杭州的强寒潮48小时最大过程降温幅度为16.7℃,出现在2005年3月10~12日。

二、低温连阴雨
3、4月若连续3天或以上出现日雨量≥0.0㎜,且每天的日照时数≤2小时则定义为低温连阴雨天气。

低温连阴雨天气会影响作物生长、果树开花和农事活动。

表9-6-2 杭州站1986~2005年春季低温连阴雨日数
表6-2是近二十年杭州市区3、4月份低温连阴雨的逐年分布状况。

3月连阴雨最多日数为19天,出现在1992年;最少为4天,出现在1990年;多年平均值为10.5天;其中,1992年3月15~26日低温连阴雨天气持续了12天,为近20年杭州3月份连阴雨之冠。

4月连阴雨最多天数为14天,出现在1994年;2004年和2005年则未出现连阴雨天气;多年平均值为6.3天;其中,2002年4月15~27日出现13天的持续连阴雨,是近50年,杭州连阴雨持续天数之最。

第七节高温热浪
杭州市夏季高温自1951年到1966年高温天数相对较多,在1967年高温日由相对偏多阶段转入相对偏少,1990年后又由偏少开始转入偏多阶段,特别是2000年以后,杭州各地夏季高温日数猛增,最高气温屡创历史新高。

夏季的高温,尤其是出梅以后的高温热浪天气对杭州市的工业、农业、交通、供电、供水的影响很大。

连续的高温酷热天气,可使地表蒸发加大,干旱发展加速,森林火灾增多,人体健康受损,水和电力资源供应紧张。

表9-7-1 杭州各地1986~2005年酷热天数
一、酷热天气
日最高气温≥37℃的天气又被称为酷热天气。

从表7-1杭州全市最近二十年的酷热天气数据可见,除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区未出现酷热天气外,全市平原、河谷、低丘、盆地的多年平均酷热天气日数多在10天左右。

其中桐庐、建德的酷热天数最多,超过14天;其次是临安、昌化;淳安由于千岛湖的水体调节作用,杭州、萧山由于临近钱塘江口,夏季受海风的影响,所以酷热天气都在10天以下。

从年际变化看,最近5年的酷热天数明显增多。

逐月分布上,酷热天气集中在7、8月份,其次是6、9月,而南部地区最早在5月就出现酷热天气。

二、闷热天气
当夏季日平均气温≥30℃,最低气温在28℃以上,相对湿度大于80%,称为闷热天气。

出现这种天气人体感觉闷热难当,会引发中暑、感冒、胃肠和心血管等方面的疾病,特别对老人、儿童和体弱人群影响更大。

从年平均分布来看,处于平原、河谷、盆地一带的萧山、杭州、桐庐、富阳、建德的闷热天数都在20天以上,昌化最少,其次是临安和建德,闷热天气山区比平原地区少。

闷热天气的逐月分布规律与酷热天气大致相同,也是7、8月份最多,其次是6、9月。

近20年来,在1994年、1995年和2003年杭州大部地区闷热天气都超过了40天,杭州(1994年)、萧山(2003年)曾出现了48天的闷热天气,仅次于1971年桐庐和淳安的49天,为近50年以来的历史次高值。

表9-7-2 杭州各地1986~2005年闷热天数
三、典型高温年
1995年梅汛期结束后,立即出现晴热高温少雨的天气,各地高温日数为11~37天,夏季高温一直延续到入秋,“秋老虎”异常凶猛,形成了
大范围的伏秋连旱。

萧山、富阳、桐庐、建德、淳安的年极端最高气温竟出现在秋季的9月,是近50年来罕见的异常高温年。

2003年夏季,杭州全市遭遇到50年来未遇的高温天气。

高温天气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极端最高气温屡创历史新高。

6月30日,即出梅第一天起,各地除淳安外均超过35℃,最迟到9月18日各地≥35℃的高温日数达48~60天(历史均值为19~36天),建德为最多。

市区、萧山、富阳等地高温日数破历史最高记录,各地高温日数是常年的1.7~2.9倍。

≥40℃的高温日数各地也有3~12天,萧山区最多,各地均破了近50年历史记录。

富阳9月份还出现达40.3℃的高温,并且市区的9月,萧山区的7月、9月,富阳的7月、9月月平均气温打破近50年的同期最高月平均气温记录。

杭州市区7月和8月,萧山、富阳7、8、9月,建德7月的月极端最高气温均破历史同期极值。

第八节近20年杭州重大异常天气、气候事件
1986年
4月25日17~19时,余杭、萧山、市区等地遭受大风、冰雹及短时暴雨袭击。

其中余杭受灾最为严重,最大风力超过11级,一个半小时雨量达91㎜,冰雹最大直径10㎝以上。

仅余杭县就伤亡73人,其中死亡4人。

临安、富阳、桐庐、建德、淳安盛夏干旱严重,持续时间长,受灾范围广。

淳安的旱情比大旱的1967年和1978年还要严重。

淳安县从1~8月有6个月的雨量偏少4~6成,6月降水量只有87㎜,仅为常年的4成。

1987年
9月9~12日,受8712号台风影响,全市普降暴雨和大暴雨,4天总降水量,杭州市区、萧山为200~250㎜,富阳、桐庐170㎜左右,其它地区也在80~120㎜。

特别是10日08时到11日08时,杭州市郊、余杭、萧山等地日雨量均超过100㎜,萧山达到170㎜,造成江、河、湖、库水
位暴涨,平原地区内涝渍害严重。

暴雨期间又正值钱塘江大潮汛,使萧山和闸口的潮位高达8.52和8.87m,多处堤岸被冲坏。

9月13日,西湖湖水漫溢,三潭印月、湖心亭、苏堤、白堤、环湖道路及沿湖风景点遭到水淹。

1988年
7月1~29日,杭州市东部出现高温伏旱,西南部持续到8月8日。

伏旱期间,乡镇居民生活用水发生困难,市区供水也十分紧张。

由于旱情严重,供电告急,部分工厂停工。

入秋以后,各地降水继续偏少,自9月25日至12月30日近百天全市未下过透雨,形成高温伏旱和秋冬连旱的异常气候事件。

各地降水量达到或接近同期历史最低值,新安江水库水位仅96.07m,钱塘江咸潮严重。

8807号近海台风袭击杭州。

8月7日23时,7号台风在象山县丹城登陆,途经奉化、上虞、绍兴,于8日凌晨3时正面袭击杭州市区及萧山、余杭、富阳、临安、桐庐等地。

最大风力达11~12级,普降大暴雨,临安降雨117㎜、富阳114㎜、杭州市区111㎜、萧山108㎜、天目山区的市岭达270㎜。

8807号台风给杭州市的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冲毁堤防539处,计25.07公里,堰坝297处,桥梁77座,机埠237座。

钱塘江沿岸的海塘亦多处出现险情。

西湖风景区的树木惨遭破坏。

这次台风使全市伤亡491人,其中死亡37人,直接经济损失4.81亿元。

这次强台风造成的灾害是建国以来杭州所罕见的。

9月2日杭州市区遭特大暴雨袭击,市区测站降水量为103.5㎜,拱宸桥水文站为206㎜,其中1小时降水达97㎜。

1989年
6月27日起,全市各地连续出现暴雨,兰江和富春江上游又普降暴雨和大暴雨,过程雨量400~500㎜,致使富春江水位猛涨,迫使富春江电厂于6月29日开闸泄洪,同时正遇钱塘江大潮汛,海潮顶托,富春江
水位高涨不下,7月4日富阳段富春江水位高达10.94m,超过危险水位0.44米,从7月3日起,富阳段富春江水位连续54个小时超过10.5m的危险水位,7月4日21时20分上游下泄的洪峰到达桐庐,桐庐段最高水位达14.60m,超过警戒水位3.10m,致使建德、桐庐、富阳沿岸及分水江下游地区灾情严重。

9月15~16日8923号热带风暴影响杭州东北部,使市区、萧山、余杭、临安和富阳出现暴雨和大暴雨,并有8~9级大风。

由于8921号和8923号两次热带风暴接连影响本市,雨势大、风力强,造成大范围的灾害。

市区最大风速22米/秒、萧山19米/秒。

8923号热带风暴在9月16日下午经过萧山北部时,出现特大暴雨,12小时降雨量达114㎜,造成严重洪涝。

1990年
从7月4日到8月20日(余杭、萧山截至到8月16日)持续高温干旱40多天,全市各地出现热浪酷暑,日最高气温超过35℃的天数都在28天以上,建德最多,达到44天。

降雨量不足常年同期降雨量的一半,因此伏旱发展迅猛,小型水库、山涧溪流干涸,分水江断流达10天,钱江七堡以下水库氯度高达2.7‰以上。

8月31日9015号热带风暴,于当日23时左右横穿萧山、余杭和市区。

受这次热带风暴的侵袭,除淳安、建德外,其余各地都出现日降雨量超过100㎜的大暴雨,富阳出现日雨量达213㎜的特大暴雨,临安市岭雨量达484㎜,萧山日雨量达到183.7㎜,打破了1963年日最大雨量160.8㎜的记录。

风暴过境时出现6级以上的大风,持续时间达到10小时左右,杭州市区31日早晨出现12级以上的大风。

由于这次热带风暴强度大,范围广,给本市带来较严重的灾情,其中,市郊、富阳和余杭损失最为严重。

1991年
5月22日夜间,建德、淳安出现大风、冰雹和暴雨,建德的梅城出
现大如鸡蛋的冰雹,据调查建德受这次强对流天气危害的有15个乡镇,涉及10万人。

富春江有35条渔船被掀翻,40多渔民落水,8人死亡,7人重伤。

7月2日至5日杭州市郊、萧山、余杭、临安、富阳等地连降大雨、暴雨和大暴雨。

5日上述地区雨势加大,全市出现暴雨和大暴雨,造成大范围的洪涝灾害。

灾情以临安、富阳最重。

特别是临安县从7月2日至5日连降暴雨和大暴雨,继7月2日昌化出现日雨量为106㎜的大暴雨之后,5日临安又出现日雨量达108㎜的大暴雨,由于雨势强、雨量大,造成山洪暴发,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大洪涝。

据调查,临安有21个乡镇近300个村受洪灾,其中受重灾有12个乡镇。

9月5~6日萧山、桐庐、建德、淳安再度出现大范围的暴雨和大暴雨,萧山出现日雨量为114㎜的大暴雨,各地都出现程度不同的洪涝灾害。

特别是建德在6日临晨,出现2小时降雨量达124㎜的特大暴雨,由于雨量太大,造成山洪暴发,洪涝成灾,计有15个乡镇受灾。

受灾最重的檀村乡三石田村被洪水围困6个多小时,水深达1.5米。

9月17日受9119号热带风暴影响,萧山、余杭、富阳、临安、桐庐等地又一次出现大范围的暴雨和大暴雨,其中富阳日雨量达154㎜。

该日14~20时,富阳大源、龙羊;临安玲珑和萧山载村、临浦等地出现三小时雨量达250㎜以上的特大暴雨,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全市有48个乡镇遭灾,山洪暴发时有100多个村庄被洪水围困。

死24人,3人失踪,51人重伤,数千人无家可归,损失惨重。

12月24~29日全市出现大雪或暴雪和低温冷害。

27~28日出现全市性大到暴雪,各地积雪深度达11~20㎝,市区积雪达20㎝,28~29日最低气温在零下6.7到零下13.4℃,西湖近80%湖面冻结。

这次大暴雪过程气温低、冰冻严重、积雪时间长,给各地交通、邮电、通讯以及市民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

1992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