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理科综合-化学模拟考试试卷(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理科综合-化学模拟考试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碳单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金刚石是自然养最硬的物质,可作钻头
B. 石墨有导电性,可制作电极
C. C 60 具有稳定结构,不能燃烧
D. 活性炭疏松多孔,具有强烈的吸附性,可用作净水
【答案】C
【考点】碳的化学性质,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A、金刚石是自然界最硬的物质,可作钻头,
不符合题意;
B、石墨有导电性,可制作电极,不符合题意;
C、C 60 具有稳定结构,但在点燃时能够燃烧,符合题意;
D、活性炭疏松多孔,具有强烈的吸附性,可吸附色素或异味用作净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金刚石的硬度性质决定用途分析;
B、根据石墨导电性决定用途分析;
C、根据碳单质有可燃性分析;
D、根据活性炭吸附性分析。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利用肥皂水可以将硬水软化
B. 电解水的实验中,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的质量比为1:2
C. 铝比铁耐腐蚀,说明铝没有铁活泼
D. 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常用作保护气【答案】D
【考点】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电解水实验,硬水与软水,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肥皂水只能检验出硬水和软水,但无法转化,不符合题意;
B、电解水的实验中,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1:2 ,不符合题意;
C、铝比铁耐腐蚀,但铝比铁化学性质活泼,是因为铝常温下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氧化铝膜,不符合题意;
D、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常用作保护气,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硬水软水转化方法和鉴别方法分析;
B、根据电解水的现象分析;
C、根据铝的化学性质分析;
D、根据氮气的化学性质分析。

3.下列符号能表示2 个氯分子的是
A. Cl 2
B. 2Cl 2
C. 2Cl
D. 2Cl -
【答案】B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A、表不氯气或一个氯分子,不符合题意;
B、表示2 个氯分子,符合题意;
C、表示2 个氯原子,不符合题意;
D、表示2 个氯离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元素符号前加系数表示原子个数,化学式前加系数表示分子个数分析。

4.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 20℃时,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 将40℃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仍然是饱和溶液
【答案】C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A、由曲线可知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不符合题意;
B、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不符合题意;
C、20℃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但没指明是否为饱和溶液,则溶质质量分数不能确定,符合题意;
D、将40℃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会析出固体,此时仍然是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含义分析,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可以确定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规
律,确定结晶方法及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适用于降温结晶,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则可采用蒸发结晶;可以根据溶解度/(溶解度+100)确定某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物质的性质一定相同
B. 某物质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该物质一定是酸
C. 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粒子的总称
D. 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时,用量简量取浓溶液,仰视读取数据,会导致配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大
【答案】D
【考点】基础知识点归纳
【解析】【解答】A、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性质不一定相同,如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B、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不一定是酸,如二氧化碳也能与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不符合题意;
C、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而粒子还包括分子、原子团转变的离子等,不符合题意;
D、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时,用量简量取浓溶液,仰视读取数据,则浓溶液实际体积会偏大,导致配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大,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物质的性质的决定因素分析;
B、根据碱的性质分析;
C、根据元素定义分析;
D、根据量筒仰视读数造成的后果分析。

6.下列操作,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7.下图中的图象与对应变化关系不相符的是
【答案】D
【考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A、向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镁片和锌片,镁活动性比锌强,所以反应速率快,且金属足量,酸恰好完全反应,所以最终产生氢气质量相等,不符合题意;
B、用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加催化剂与否只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产生氧气的质量,不符合题意;
C、向一定量碳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入稀盐酸,只碳酸钾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所以气体质量从原点开始增加,直到碳酸钾反应完全后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D、某温度时,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即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溶质质量分数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直到达到饱和时保持不变,而图像是从原点起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8.用如图装置进行水的沸腾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实验过程中,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B. 该实验过程中,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
C. 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的确图
D. 该实验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答案】B
【考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水沸腾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该实验过程中,是水液态变气态,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符合题意;
C、该实验是物理变化,不能证明水的组成,不符合题意;
D、该实验为物理变化,不能证明分子可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水沸腾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物理变化分析,结果状态间的变化是分子间隔发生改变进行判断。

9.化学反应不仅生成了新物质,还伴随着能量变化。

下列事例中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答案】D
【考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灯泡发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风力发电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太阳能供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蓄电池放电是化学能变电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所给能量是否有化学变化引起分析,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看反应后有没有生成新物质,若有,则为化学变化。

10.下列对物质的分类(甲与乙、丙、丁是包含关系)正确的是( )
【答案】D
【考点】物质的简单分类
【解析】【解答】A、草木灰为钾肥,不符合题意;
B、高锰酸钾为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C、生铁是金属材料,不是有机合成材料,不符合题意;
D、松香、玻璃、沥青都是非晶体,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草木灰主要成分为碳酸钾分析;
B、根据混合物纯净物定义分析;
C、根据生铁为合金,属于金属材料分析;
D、根据非晶体的特点分析。

11.为测定气球内的气体成分,有学生用超薄材料的气球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开始时气球沉于烧杯底部,打开开关后,过一会儿气球从烧杯底部慢慢浮起,最后悬于烧杯口。

气球内可能的气体是()
【答案】B
【考点】氧气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解析】【解答】开始时气球沉于烧杯底部,打开开关后,过一会儿气球从烧杯底部慢慢浮起,最后悬于烧杯口,说明气球内气体比二氧化碳密度要小且比空气密度大;
A、甲烷密度比空气小,不符合题意;
B、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但比二氧化碳小,符合题意;
C、氯气密度比二氧化碳密度大,不符合题意;
D、氢气密度比空气和二氧化碳小,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气球开始沉入烧杯底通入气体后上浮分析,可知气球内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比二氧化碳小,由此判断。

二、填空及简答题
12.厨房中,蓝藏着很多化学知识:
(1)厨房里用案刀切菜后,发现一段时间后生销了,生锈的原因是铁与________物质反应。

(2)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灭火原理为________。

(3)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下列食品中富含蛋白质的是(填字母序号)。

A. 米饭和馒头
B. 花生油和大豆油
C. 鸡蛋和牛肉
D. 水果和蔬菜
(4)厨房中能用来除去水壶中水垢的物质是(填字母序号)。

A. 食醋
B. 食盐水
C. 食用油
D. 洗洁精
【答案】(1)氧气、水
(2)隔绝氧气
(3)C
(4)A
【考点】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酸的化学性质,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解析】【解答】(1)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共同作用;
(2)锅盖盖灭火是利用可燃物隔离氧气的原理;
(3)A、米饭和馒头富含糖类,错误;B、花生油和大豆油富含油脂,错误;C、鸡蛋和牛肉富含蛋白
质,正确;D、水果和蔬菜富含维生素,错误;
(4)水壶中水垢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可用酸除去,厨房中食醋成分中含有醋酸,故选A。

【分析】(1)根据铁生锈的实质分析;
(2)根据灭火原理分析;
(3)根据常见食品成分中富含的营养素分析;
(4)根据酸的化学性质分析。

13.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

设计B、D 的目的是________。

能验证可燃物需要O2 的现象是________。

A~D 中,可不做的实验________(填序号)。

【答案】(1)2KMnO 4
K 2 MnO 4 +MnO 2 +O 2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
(2)CaCO 3 +2HCl=CaCl 2 +CO 2 ↑+H 2 O
(3)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C 中白磷不燃烧,D 中白磷燃烧;A
【考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1)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 4K 2 MnO 4 +MnO 2 +O 2 ↑;木炭在氧气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反应方程式为CaCO 3 +2HCl=CaCl 2 +CO 2 ↑+H 2 O ;
(3)B、D 实验白磷都接触氧气,但温度不同,实验目的是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能验证可燃物需要O 2 的现象
C 中白磷不燃烧,
D 中白磷燃烧;A~D 中A 实验温度达不到白磷着火点且不与氧气接触,所以该实验可不做。

【分析】(1)根据氧气的制取原理分析;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制取原理分析;
(3)根据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结合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进行解答。

14.A,B,C,D,E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转化关系,“一”表示互相能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A 是人体胃酸的主要成分;A、B 发生中和反应,产物之一是厨房内常用调味品:C 的溶液与D 的溶液反应可得到B。

请回答:
(1)写出下列物质化学式:A____________
(2)E→C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D 与C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答案】(1)HCl;NaOH
(2)CaO+H 2 O=Ca(OH)
(3)Ca(OH)
2 +Na 2 CO
3 =CaCO 3 ↓+2NaOH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A 是人体胃酸的主要成分,则A 为盐酸;A、B 发生中和反应,产物之一是厨房内常用调味品,即生成氯化钠,则B 为氢氧化钠:C 的溶液与D 的溶液反应可得到氢氧化钠,氢氧化钠能生成E,盐酸能生成E,E 和C 能相互生成,则E 为水,C 为氢氧化钙,D 为碳酸钠;
(1)A 化学式为HCl;B 化学式为NaOH ;
(2)E→C 为水生成氢氧化钙的反应,方程式为CaO+H 2
O=Ca(OH)2 ;
(3)D 与C 的反应为碳酸钙与氢氧化钙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a(OH) 2 +Na 2 CO 3 =CaCO 3 ↓+2NaOH 。

【分析】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推断,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三、实验探究题
15.火锅是我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

火锅常用的一种燃料是固体酒精。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固体酒精”产生了好奇,对其成分进行探究。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a.固体酒精是用酒精、氯化钙和氢氧化钠按一定的质量比混合制成。

b.氯化钠、氯化钡溶液均呈中性。

【提出问题】①酒精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②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1)【实验探究】
①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发现烧杯内壁有一层白膜,可得出酒精中含有碳元素的结论,理由是________。

②取少量固体酒精于烧杯中,加足量的水充分溶解后静置,发现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沉淀是如何形成的:
________由此说明氢氧化钠已变质,
③为进一步确定氢氧化制的变质程度,分组进行探究。

甲组同学取烧杯上层清液于两支试管中,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

实验方案实验现象溶液变红产生________实验结论清液中有氢氧化钠清液中有碳酸钠乙组同学认为甲组实验不能证明清液中一定有氢氧化钠,理由是________他们另取烧杯中上层清液,加过量氯化镁溶液,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变红。

(2)【反思交流】乙组实验中加过量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
________。

(3)【实验结论]小组同学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该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反思交流】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所以应________保存。

【答案】(1)烧杯内壁出现白膜说明有CO 2 生成,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所以酒精中含有碳元素;Na 2 CO 3 +CaCl 2 =CaCO 3 ↓+2NaCl;白色沉淀;碳酸钠溶液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2)除去碳酸钠,以免对氢氧化钠的检验造成干扰
(3)2NaOH+CO 2 = Na 2 CO 3 +H 2 O;密封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说明固体酒精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证明酒精中含有碳元素;氢氧化钠变质生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反应方程式为Na 2 CO 3 +CaCl 2 =CaCO 3 ↓+2NaCl ;清液中含有碳酸钠,加入澄清石灰水会有白色沉淀生成;因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所以通过加酚酞,酚酞变红不能证明氢氧化钠的存在;
(2)因碳酸钠干扰氢氧化钠的验证,所以乙组实验中加过量氯化钡溶液除去碳酸钠;
(3)氢氧化钠变质是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
2NaOH+CO 2 = Na 2 CO 3 +H 2 O ,由此可知氢氧化钠要密封保存。

【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根据碳酸盐与钙盐反应能生成碳酸钙沉淀分析;根据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分析;
(2)根据实验设计的注意事项分析,在验证物质时一定要排除相关物质的干扰;
(3)根据氢氧化钠的性质及保存方法分析。

四、计算应用题
16.将20.0g 稀盐酸逐滴加入到10.0g 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边滴加边搅拌,随着稀盐酸的滴加,溶液的pH 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溶液的温度变化如表所示(不考虑反应过程中热量散失)
(1)当稀盐酸与氯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温度是________℃。

(2)计算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精确到0.1%)
【答案】(1)20.9
(2)解:根据图表可知当反应时间为40 秒时,溶液的温度最高,所以当40 秒时,反应恰好完全反应。

当pH 为7 的时候,恰好完全反应,根据氢氧化钠的质量可以求出盐酸的质量分数。

解:设参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为x
NaOH + HCl= NaCl+ H 2 O
40 36.5
答:所以参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是3.65%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酸碱发生中和反应放热,当温度达到最高时反应恰好完全分析;
(2)根据方程式计算的方法与步骤分析,结合图像中所给信息,判断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再利用氢氧化钠质量计算出盐酸中溶质质量,从而计算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