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分权、公共支出结构与经济发展-财会月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均实际产值、城乡人均收入以及人均直接税和间接
税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选择财政支出分权和支出
结构作为解释变量。控制变量包括税收环境、经济环
境、人口环境和自然环境变量。表 1 列出了各个变量
的详细情况。另外,本文的样本范围为 1998 ~ 2006
年间的省级数据,不包括西藏和台湾样本。 三、实证检验 1. 基准结果。利用式(2),采用 2SLS 估计方法,
(1)分地区。分别从三大经济区域和民族自治区 两个角度,检验基准模型的估计结果。比较分析三大 经济区域发现,财政支出分权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显 著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 更大(见表 3)。另外,东部地区财政分权与经济发展 表现出非线性关系,而中西部地区则表现为线性关 系。从公共支出结构看,东部地区的经济建设支出与 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负向关系,说明若增加政府生产 性公共支出,则会产生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东部地 区的教育支出与经济发展正向相关,意味着政府扩 大教育支出规模,可能提高本地区的人力资本积累, 促进经济较快发展。而中西部地区的公共支出投资 结构与东部地区大不相同,经济建设支出并没有对 经济发展产生较为明显的阻碍作用,教育支出也没 有如预期般对经济发展起到较强的促进作用。
分析财政分权在公共支出条件下的经济效应。设定 模型 1、模型 2、模型 3、模型 4 四个模型逐步展开实 证分析:模型 1 检验未引入财政支出和其他控制变 量情况下财政分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用以对比分 析考虑财政支出情况下的估计结果;模型 2 引入财 政支出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实证检验财政分权和地 方财政支出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在模型 2 的基
【关键词】财政分权;公共支出结构;经济发展;挤出效应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7)15-0119-5
一、引言 财政分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直受到学术界及 实务界的广泛关注。自 1980 年以来,财税体制改革 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在尝试财政包干制 度之后,我国在 1994 年进行了分税制改革,确定了 财政分权格局,该举措对我国经济模式的影响巨大。 Qian 和 Weignes(t 1997)研究发现,我国财政体制改 革具有联邦分权性质,有助于提高地方建设的积极 性,能够推动经济较快增长。然而,在实证研究方面, 学者们对财政分权的经济效应并未达成共识,其原 因在于财政分权的度量及其经济效应的评估角度存 在 较 大 差 异(Zhang、Zou,1998;Liu、Lin,2000;张 晏 、龚 六 堂 ,2005;周 业 安 、章 泉 ,2008;陈 硕 、高 琳 , 2012;谢贞发、张玮,2015;Yang,2016)。因此,所选择 的财政分权度量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研究的结 论。在研究分税制改革以来的财政分权特征的基础 上,本文选择财政支出分权指标作为财政分权的度 量工具,分析了财政分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作 用机制,重新评估了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结构的政策 效果。 根据 Zhang 和 Zou(1998)的研究成果,本文构 建了财政分权与地区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模型,并 引入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结构因素,考察地方公共支 出偏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实证估计中,内生性问 题、模型设定形式和变量选取也是影响财政分权的 经济效应估计结果的重要因素。本文采用财政支出 分权滞后变量作为财政分权的工具变量,用以分析
经过实证检验发现,财政分权支出对经济发展 产生了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其影响表现出非线性 特征。表 2 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支 出分权每增加 1%,地区人均实际 GDP 就提高 1.18 个百分点,说明财政分权起到了推动经济发展的积 极作用。另外,财政支出分权的平方项对地区人均实 际 GDP 产生了较为明显的负向影响,表明财政支出 分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非线性的。
支出分权 财政支出分权
地方财政支出/全国财政支出
全国税负水平 税收环境
地区税负水平
全国税收收入/全国 GDP 地区税收收入/地区 GDP
地区资本投资
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地区 GDP
地区劳动力投资
地区就业人数/地区常住人口
地区技术投资
该地区年度专利授予数量增速
经济环境 地区政分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反向因果关系。在模型 设定上,借鉴 Zhou(2016)的非线性模型,引入财政 支出分权指标的平方项,检测财政分权对经济发展 的非线性影响。在变量选取上,本文选择了四组控制 变量,包括地区税收环境、经济环境、人口环境和自 然环境,尽可能减少地区差异对估计结果的影响。经 过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对经济发展起到了较为显著 的促进作用,且稳健性较好。本文还发现,优化产业 资源配置、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以及夯实税收收入基 础是财政分权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机制。
地区资本投资
-0.315 (0.199)
地区技术投资
0.194∗∗∗ (0.062)
地区经济 开放度
4.199∗∗∗ (0.501)
地区人力资本 投资
1.045∗∗∗ (0.199)
时间和常数项 是



观测值
277
277
276
276
R-squared
0.702 0.794 0.797 0.888
注:∗∗∗、∗∗、∗分别表示在 1%、5%、10%的水平上显著。 下同。
从公共支出角度看,经济建设支出对经济发展 产生了较为明显的阻碍作用,而教育支出对经济发 展的促进作用较大。表 2 的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不 变的情况下,经济建设支出占本地区财政支出的比 重 每 提 高 1% ,就 会 使 得 地 区 人 均 实 际 GDP 下 降 3.471 个百分点;教育支出每增加 1%,则地区人均实 际 GDP 增长 3.904 个百分点。
地区人力资本投资
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地区年度常住人口
控 制
城市化率
地区年度城镇人口总量/地区年度常住人口总量
变 量
老龄化率
地区年度 65 周岁以上的人口/地区年度常住人口
人口密度
地区年度常住人口/地区地理面积
人口环境 少数民族聚居地
蒙、桂、宁、新自治区
是否沿海
12 个沿海地区
东部地区
11 个省份
观测值
98
72
97
240
36
R-squared 0.951 0.949 0.881 0.890 0.919
注:限于篇幅,这里仅给出了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 下同。
2017. 15 财会月刊· 121 ·□
出结构上分析,非民族自治区的经济建设支
表3
分地区的稳健性检验结果
三大区域
自治区
变量
东部
中部
西部
非民族 民族 自治区 自治区
财政支出 1.488∗∗∗ 2.413∗∗ 1.520∗∗ 1.086∗∗∗ -0.777
分权
(0.165) (1.072)(0.702) (0.148) (2.531)
财政支出 -0.178∗∗∗ -0.928 -0.628 -0.158∗∗∗ 1.710 分权平方 (0.032) (0.803)(0.482) (0.032) (1.871)
从自治区划分角度看,财政分权对非民族自治 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较为显著的非线性正向影响, 但对民族自治区具有不显著的阻碍作用。从公共支
表2
财政分权的经济发展效应基准估计结果
被解释变量:log(地区人均实际 GDP)
变量
模型 1 模型 2 模型 3 模型 4
财政支出分权
1.180∗∗∗ (0.134)
1.702∗∗∗ (0.126)
中部地区
8 个省份
自然环境 西部地区
11 个省份
省会城市的年均温度
省会城市的年均湿度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税务年鉴 中国税务年鉴 中国财政年鉴
中国统计年鉴
国家统计局官网 中国统计年鉴
□· 120·财会月刊 2017. 15
础上,模型 3 引入税负因素作为控制变量,模型 4 引 入税负因素和生产要素投资变量,进一步检验财政 分权和财政支出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税收环境看,地区税负水平是影响地区经济 发展的重要因素,较高的税负水平有可能起到阻碍 经济发展的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地区税 负水平每提高 1%,地区人均实际 GDP 就下降 2.951 个百分点。过高的税负水平将产生明显的税负扭曲, 不利于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限制地区经济发展。
2. 稳健性检验。下面采用分地区、分时间阶段 和增加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
经济建设 -2.253∗∗∗ -0.194 0.215 -1.819∗∗∗ -1.025
支出
(0.529) (0.557)(0.817) (0.523) (1.484)
教育支出
3.314∗∗∗ 0.206 -3.011∗ 1.741∗∗ 7.111∗ (0.788) (1.520)(1.603) (0.723) (3.881)
财政分权、公共支出结构与经济发展
李智慧
【摘要】基于公共支出结构视角,采用两阶段回归方法,分析了财政分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研 究发现:财政支出分权具有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地方财政支出占比每提高 1%,人均实际 GDP 增长 1 ~ 2 个百分点;经济建设支出具有挤出效应,教育支出则通过人力资本投资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提 高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城乡居民收入以及增加地方税收收入是财政分权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机制。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1. 模型设定。根据 Zhang 和 Zou(1998)的模型 设定,引入 Zhou(2016)所提出的财政支出分权变量 的平方项,其表达式为: log(gdp_pit)=α+β1fdit+β2fdit×fdit+T'γ+X'θ+ε
(1) 其中:被解释变量 gdp_pit 表示省份 i 在 t 年时的 人均实际 GDP;解释变量 fdit 表示省份 i 在 t 年时的 财政分权;变量 T 主要有全国总体税负水平和地方 税负水平;控制变量 X 包括各省份的生产要素投入 规模、地区人力资本质量、经济环境、人口环境和自 然环境等指标;ε为误差项;系数β表示财政分权对 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 考虑到财政分权和经济发展的反向因果关系, 引入财政支出分权的滞后变量作为工具变量,采用 两阶段回归方法(2SLS)解决内生性问题,并引入财 政支出因素,其表达式为:
2017. 15 财会月刊· 119 ·□
log(gdp_pit)=α+δ1fdi,t-1+δ2fdi,t-1×fdi,t-1+
δ3spend+T'γ+X'θ+ε
(2)
其中,变量 spend 表示财政支出,系数δ3 为财政
支出水平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
2. 变量选择。选择人均实际 GDP、三大产业人
教育支出
3.904∗∗∗ 3.437∗∗∗ 1.581∗∗ (0.790) (0.818) (0.675)
全国税负水平
地区税负水平 地区劳动力 投资
1.625 -1.127 (4.671) (4.156)
-2.951∗∗∗ -4.496∗∗∗ (0.971) (0.826)
0.129 (0.116)
表1
变量解释与数据来源
变量 类型
分类
变量名称
计算方法
基本分析 地区人均实际 GDP
GDP/(1+地区年度通货膨胀率)/地区常住人口数量
第一产业人均实际产值 第一产业产值/(1+通货膨胀率)/地区年度常住人口数量

第二产业人均实际产值 第二产业产值/(1+通货膨胀率)/地区年度常住人口数量
解 释
第三产业人均实际产值 第三产业产值/(1+通货膨胀率)/地区年度常住人口数量
1.836∗∗∗ (0.135)
1.076∗∗∗ (0.140)
财政支出分权 -0.153∗∗∗ -0.250∗∗∗ -0.262∗∗∗ -0.157∗∗∗
平方
(0.037) (0.034) (0.034) (0.030)
经济建设支出
-3.471∗∗∗ -3.672∗∗∗ -1.758∗∗∗ (0.464) (0.503) (0.453)
变 量
机制分析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直接税税负
(地区年度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地区年度常住人口 数量
间接税税负
(地区年度增值税+营业税)/地区年度常住人口数量

财政支出
释 变
支出规模 及结构
经济建设支出

教育支出
地区年度财政支出/地区年度常住人口数量 由该类财政支出与地区年度常住人口数量的比值得出 由该类财政支出与地区年度常住人口数量的比值得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