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曹不出如苍生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吾曹不出如苍生何
打开文本图片集
核心阅读
梁漱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学者和爱国人士。

他学贯古今、著述颇丰且宁折不弯、耿介执拗。

抗日战争时期,他致力于乡村建设
运动,并奔走于国共两党间、发起民主同盟,以“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
气魄投入到了中国向何处去的思考与实践中。

梁漱溟,1893年出生,1988年去世,享年95岁。

当今的人们对于梁漱溟的了解,更多的是他的性格—宁折不弯,敢于
仗义执言;刚正不阿,无惧廷争面折。

然而,梁漱溟自己却这样解释:我
的祖上是蒙古人—“从种族血统上说,我们本是元朝宗室。

”原来,在他
的血管里流淌着桀骜不驯的蒙古民族的血,在他的身体里蕴含着耿介执拗
的草原骁骑的基因。

当今的学者对于梁漱溟的评价,更多的是他的学问—国学家、哲学家、思想家……然而,梁漱溟自己却反复说道:“我无意乎学问。

”“我不是
学问家。

”原来,他所希望于自己的竟是这样一个论定—“他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

”他说了:“我自14岁进入中学以
后便有一股向上之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即人
活着为了什么;二是社会问题,亦即中国问题,中国向何处去。


于是乎,性格中的倔强与刚毅支撑着他不断地去探寻心中的那两个追求,心中的那两个追求又反过来不断地增强着他性格中的自信与自负。

于是乎,他的一生便这样走了过来;又于是乎,他对世人发出了这样
的“狂言”—
前人云:“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

”此正是我一生的使命……我不能死。

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那是不可
想象的,乃不会有的事!
“我们自有立国之道”
梁漱溟所诞生的年代为清末光绪年间,为此有学者称他是“具有古代
‘士’的理想风范的新型知识分子”,抑或说,就是“新时代的‘士’”。

然而,最初之时梁漱溟却一心皈依于佛教,想从“古印度人的出世思想”中探寻“人生问题”。

不料,1917年的春夏之交,梁漱溟南游时遭
遇一场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的现实强烈地震撼了他;回到北京之后,他奋
笔写下了《吾曹不出如苍生何》一文,不仅表示出坚决与过去的出世思想
告别,而且表示出希望天下的士人都能挺身而出,以“济苍生”为己任—吾曹不出,悉就死关;吾曹若出,都是活路。

而吾曹果出,大局立转,乃至易解决之事,乃必成功之事。

今日之宇内更无有巨大力量如吾曹者,
握全国之枢机者不在秉钧之当局,而在吾曹。

嗟呼!吾曹其兴起!吾曹不
出如苍生何?
好大的口气啊!—胡适读后慨然曰:“梁先生这个人将来是会革命的!”拖着条小辫子的辜鸿铭也情不自禁地称赞道:“有心人哉!”
梁漱溟前去山东省第六中学讲课,当年的学生清楚地记得该时的情景:“在六中大礼堂北面有一棵老槐树。

老槐树生在一个土坛上。

老槐树前边
放一张教桌,树上钉一块黑板,供梁先生写字之用……梁先生讲到军阀混战,人民生活痛苦时,怒气冲天,手拿小草鞯拍打着桌子,泪水从眼镜后
面像雨点似地流下。

这时全场寂穆,听不见一点声音……”—应该说,就从这时起,梁漱溟开始由“人生问题”转入到“社会问题”的思考了,他要以“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气魄,为中国寻找一条改革的途径。

……这是一个“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阶段—“天将明未明时,大家起来后在月台上团坐,疏星残月,悠悬空际,山河大地,皆在静默,唯间闻更鸡喔喔作啼。

此情此景,最易令人兴起,特别地感觉心地清明、兴奋、静寂,觉得世人都在睡梦中,我独清醒,益感到自身责任之重大……我们就是在这时候反省自己,只要能兴奋反省,就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一刹那。

”这是后来梁漱溟对于这段生活的回忆,但是他的这一“反省”,却是极其漫长的—前后花去了整整10年的时间;他的这一“刹那”,也是极其艰难的—每每都是茫无崖岸的失望。

但是,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它令梁漱溟顿感彻悟,顿感觉醒,也顿感自己找到了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途径—
于一向所怀疑而未能遽然否认者,现在断然地否认他了;于一向之所有见而未敢遽然自信者,现在断然地相信他了!否认了什么?否认了一切西洋的把戏,更不沾恋!相信了什么?相信了我们自有立国之道,更不虚怯!
详言之,便是西方的政治制度、教育方式以及所走的都市化道路,都不适合于中国的国情,都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要想摆脱目前的困境,解决现实的问题,只有依靠中国人自己,依靠中国文化中所固有的东西。

—梁漱溟所认定的道路,不是别的,就是“乡村自治”(后来又称为“乡村建设”),他坚定不移地相信:这,才是“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

梁漱溟的这番思索,来自于这样的一个认识:几千年来,中国的社会
只能算是一个“村落社会”,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散漫无组织。

因此要想改革,必须从农村开始,这样才能一步步地走向有组织的社会。

具体来说,
就是在经济方面实行社会化,在政治方面实行民治化。

数十年之后,梁漱
溟在回顾自己的这一改革时,再次将他的蓝图进行了归纳:“中国政治问
题须要分两步解决。

树立统一稳定的国权是为头一步。

有此统一稳定的国
权即可进行有方针有计划的建国—建设一个政治上达成民主主义,经济上
达成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必须到建国完成,方为政治问题的完全解决,是
为第二步。

从开头到末尾说作两步,却全靠一个乡村建设运动贯彻于其间。

乡建运动实是建国运动;它为自己创造出它在政治上所需的前提条件—统
一稳定的国权。

于先,又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建设而推进政治的民主化,以
至奠立完美的民主政治制度于后。

”再具体一点便是:“我所想的宪政的
新中国,必须从地方自治入手,而地方自治又必须从团体自治入手,将农
民组织起来,才能实现。

我梦想的团体自治是合作社;这种合作社主要是
生产合作,也包括消费合作、信用合作。


梁漱溟既然将自己定位于“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那么他很快便亲自动手,脚踏实地地干起来了。

—最初,他选择在广东进
行他的“乡治”实验,但《建议书》却迟迟批复不下来;继而,他又选择
在河南创办“村治学院”,但因“中原大战”的爆发而被迫关闭;最后,
是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出面,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他那盼望已久的“乡村建
设研究院”才终于建立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