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法》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法》读后感
《干法》读后感1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干法》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干法》读后感1
来到深圳进行公司内部培训的第一天,我有幸拿到了稻盛和夫所著的《干法》一书,公司以此书作为见面礼送给了我们这些新员工,感谢公司关怀。

在四天时间内我通读完了稻盛先生的这本书。

在本书的开篇第一页就是马云、季羡林、松下幸之助等显赫的人物给予稻盛先生的各种赞誉,当时我半信半疑(这个稻盛和夫有这么传奇么?),直到我渐入佳境的拜读此书,我的激情和热情在此过程中也一次次被调动起来,对稻盛先生的敬仰和钦佩之情也油然而生,对即将到来的职场生涯已迫不及待。

通读此书后,个人认为稻盛先生成功的奥秘总结起来就是“正确的态度+超越常人的努力+持续追求完美+创造性思维”。

正确的态度
在本书的前言部分,作者着重讲了当代年轻人对待工作的态度,我们应该发自内心的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工作,而不是被动的厌恶工作。

稻盛先生也以自己人生开始阶段的诸多不顺告诫我们要正视挫折,勇于克服人生中的磨难。

另外我们要以对待“爱情”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工作,迷恋上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主动的出击,才能成为“漩涡中心的人”。

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乃是成功的第一步。

超越常人的努力
有了端正的工作态度,其次我们就必须设定一个“高目标”,并为之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京瓷集团起初的发展阶段实力有限,而接收的IBM订单对质量的要求又异常苛刻,可以说给了京瓷一个看似不能达到的“高目标”,但京瓷在稻盛先生的带领下,克服了
种种困难,达到了客户的满意目标,同时也给京瓷注入了强大自信。

但在我看来,这种高目标的追求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至少对于我来说。

我认为人不应该把目标定得遥不可及,要定的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即可,像稻盛先生的这种冒险式的目标设定,我不敢苟同,但真的不得不佩服稻盛先生的魄力和勇气。

稻盛先生成功了,但前提是付出了“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我认为这一点是此书的核心部分。

这让我想起了李巍总“十万个小时”的观点,按照常人的工作强度,我们能够三十年完成这十万小时的积累,但我们如果把这个工作强度增加一倍,我们就可以提前十五年达到目标。

这个虽然达不到稻盛先生说的“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但精髓是一样的,就是要想成功必须要比别人更努力!
持续追求完美
我很认同作者在书中的这段话:“在成功之前,要绝不罢休,不屈不挠,坚忍不拔;不能给自己设定界限,要不厌其烦,持续挑战。

在胜利和挫折的考验中,每一天都拼命努力,这本身就是在孕育成功的种子。

”“持续”二字看似简单,但要真正实践并坚持下去并不容易。

稻盛先生在书中提到,每每自己感到绝望的时候,总是有神的眷顾,并引导自己走向成功。

但这并不是偶然,这是建立在稻盛先生持续的钻研、不懈追求的基础上的。

因为,机会只给准备好的人。

稻盛先生也用自己的“完美”观点说服了詹恩-里夫先生的“最佳”观点,对此我深表赞同。

完美需要100%的努力,成败取决于最后1%的努力。

注重细节是其中最关键的方面,就像京瓷用陶瓷制作半导体封装产品一样,外观的纯白鲜亮就是最后的1%。

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一定能达到最佳,这就是我的解读。

创造性思维
书中讲到的多个实例都是看似外行的最终要比内行的更成功,这就是思维的问题,外行的思维更大胆更发散,通往成功的路径就更加多样。

而内行往往被自己的专业困住脚步,思维受限。

即使是平凡简单的工作,只要不断地钻研创新,也会带来飞跃性的进步。

每天一小步,日积月累就是一大步。

此时再翻到开篇看那些各方赞誉,心里没有了怀疑,有的只是认同。

《干法》教会了怎么干,怎么干好,怎么持续的干好。

感谢稻盛先生,感谢《干法》,感谢华润建筑。

《干法》是本好书,需要若干遍的阅读才能真正领会稻盛先生的经营哲学。

《干法》读后感2
第一次接触稻盛和夫的作品是《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那会儿是去年9月份,到这会儿刚满一年。

契机是总经理说要在全院大会上和大家分享这本书的内容,所以让我给他做一个PPT,那我想既然要做PPT的人,不能不知道这么书是说什么的吧,所以搞突击,快快地看完了这本书。

有一段话至今印象深刻,和大家共勉:不理解、不赞同公司的哲学,而表面上又装出理解赞同的样子,彼此都不愉快,既然如此,你就应该去与你的思想哲学一致的企业。

我认为这一点必须明确,没有任何余地。

那个时候包括我在内的众多华美人还不认识这个和蔼可亲的老爷爷,但是现在整个华美他知名度应该和总经理持平了。

这也得益于总经理的大力推崇稻盛爷爷的企业经营哲学,不然我们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日本还有这样一个影响巨大的企业家,毕竟我们每天更多的时候都淹没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当中。

还记得某一天葛经理在办公室提起自己当晚回家要读《干法》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想,这名字怎么那么奇怪,稻盛和夫还有一本这样名字的书?一直到真正阅读完这本书,才明白没有比《干法》更贴切的书名了。

通常情况下,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做一件事,就会导致同一件事最终呈现的效果,阅读也是一样。

如果看完《干法》,你只是浅显地以为稻盛爷爷是为了告诉我们:不论你现在身处多么平凡的岗位,多么不适合自己的职业,只管埋头苦干,日积月累总会凤凰涅槃。

那么,我想你可能还要回去再多读一遍、两遍、三遍甚至更多。

马云如果现在还在教书,那不会成就现在的淘宝;俞敏洪如果当时坚持出国搞学术,那就不会成就现在的新东方;如果稻盛和夫一直在松风工业干科研,那又怎么可能创建自己的京瓷和DDI呢?
在一个个看似不同的选择中,我们唯一不能放弃的是自己对自己人生应付的责任。

这是最基本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其他所有事情都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是一定这样,也不是一定那样,不要走极端,更不要道听途说就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很多成功看似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实际上是成功者在自己的生命中找到了某种平衡。

我想起20xx年上映的美国电影《实习生》,电影讲述的是曾经的精明强干,事业有成的商人Ben(罗伯特德尼罗饰)在年近七旬的时候,因为无法忍受平淡的退休生活而重回职场,进入自己从未接触过的互联网行业从事实习生的工作的故事。

Ben大可以轻松自在地享受自己的退休生活,他为什么还要重返职场,去瞎折腾呢?是因为缺钱么,如果不是,那么他在工作当中寻求的是什么呢?我想,是因为他不甘就此老去,他确实还有可以发挥和贡献的余温,那就是他几十年下来积累的工作经验及他的过往的经历,他在对自己有限的人生负责。

他在这份看似简单的实习生工作中丝毫没有倚老卖来,也没有打任何马虎眼,反而比所有其他的实习生都更用心,更在意细节,更了解老板想要怎样的结果。

再看Ben的实习生涯,和二十岁的我们刚开始实习时区别很大吗?认识新公司,交到新朋友,慢慢上手自己的工作,赢得上司的信任……甚至,在公司里谱写了新的恋曲。

这就好像是我们刚踏入社会时所经历的一样啊,一切都是新的、未知的,和他是否年老没有关系,他对生活的热忱,让他仍似一名年轻人一样在探索新世界。

这就是人生应该有的态度啊!
稻盛和夫对于工作的迷恋让他能够“抱着产品睡”,能够始终“以百米赛的速度奔跑”。

他为什么可以做到这样?是因为他心中始终怀有的无比强烈的持续不断的内部驱动力,是因为他坚信“自利利他,敬天爱人”,是因为他一直在思考:作为人,何谓正确。

他无比确信自己走在一条践行正确价值观的道路上,所以并不觉得辛苦,所谓“苦”,只会发生在自己在不情愿的事情上。

稻盛和夫最让我感到佩服的就是他对工作的痴迷与热爱,但是对
工作的痴迷与热爱又岂是看本书能学来的呢?
正确的做法,还是回到本初,对你自己的人生负责,敬天爱人,自利利他,而工作正是这种人生态度的最重要的实践和体现方式之一。

知行合一。

如果你知道自己的梦想是正确的,那么跟随你的梦想与直觉,去探险。

《干法》读后感3
最近被称为日本“经营四圣”之一的稻盛和夫先生的著作《干法》在中国风靡一时,得益于公司领导的推荐,有幸读到了这本被“一本泄漏天机的宝书”,联系一下自身的经历和当下中国社会的现状,体会颇深。

20xx年被称为中国最难就业季,离毕业还有大半年,各方媒体天天就已经天天在叫嚣着、渲染着,各位“专家”“教授”也在分析20xx届的应届生面临着如何严峻的就业局面,老师、学生、家长也似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但是,在这个所谓的最难就业季里,作为人力资源圈子里一名道行尚浅的招聘专员,我却似乎遭遇了我短暂的HR生涯里的“最难招聘季”。

也不是说过来应聘的人太少,而是合适的的确太少。

在面试应届生的时候,我很喜欢问一个问题“你最喜欢的工作是怎样的?”很多刚出象牙塔的新鲜人会睁着他们纯真的眼睛告诉我“钱多、假多、舒适的。

”这不禁令我感到疑惑,所谓的理想就是这样子的吗?我们为什么要工作呢?只是因为要取得温饱吗?那个人的价值呢?在《干法》中,稻盛和夫先生指出了劳动并不是只能或只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很多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要想扭转命运,就要通过劳动。

稻盛和夫先生认为“劳动是医治百病的良药,工作能够克服人生的磨难,让你的命运获得转机”这才是我们工作的真正意义所在。

那知道了为什么要工作,但为什么还是不想工作呢?噢,是因为你还没爱上你的工作呢。

就像恋爱中的男女,在旁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在他们看来是再自然不过了。

工作也是一样,当你爱上了你的工作,无论付出多少,都不觉得累,而且能持之以恒。

当然,要爱上工作并不是一件易事。

所以,为了减轻难度,在找工作前,一定要清
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这样才能奠定以后“爱上它”基础。

就像恋爱一样,总要知道自己心仪的对象是大概样子,才能产生心动。

当下很流行一句话“先就业后择业”,这真真的害惨了不少新鲜人走了不少冤枉路。

所以,在毕业前,多寻找机会实习,想清楚自己心仪的工作是怎样的,才能爱上自己的工作。

不过,我们中国还有一句老话叫“日久生情”。

如果不幸像稻盛和夫先生一样,毕业时找到的工作并不是自己想要的,那么就在日后与这份工作好好培养感情吧。

如何培养感情呢?稻盛和夫先生认为需要从工作中寻找快乐,在这份工作中所取得的每一次进步,请为自己感动,并且把它当作动力,更加努力的工作。

爱上工作,努力工作就能成功了吗?噢,当然不是,你还要“敢想”,用稻盛和夫先生的话就是需要设立一个高目标。

其实,想想,先代就不说了,当代不少杰出的大人物都是“敢想”之人啊,例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的“乔帮主”——乔布斯,绝对是个中的代表啊。

稻盛和夫先生认为当你把你的“高目标”渗透到“潜意识”的时候,是连“神”都会帮你的。

当然,这里并不是渲染封建迷信。

结合成功学里面的吸引定律,当人全神贯注地想着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发出一种脑电波给宇宙,宇宙就会按照人的这种指使,排列好相关的物质以促成这件事。

再从人自身出发,当“高目标”都渗透到了“潜意识”的层面,人就会不知不觉地以这个目标为中心,所有的行为都是为这个目标服务。

噢?那就是敢想就能成功,那我天天想天天想就行啦?要真是这样,估计不是成功,而是成“疯”了。

有了“高目标”后,还需要持续不断的行动。

“持续的力量能将‘平凡’变成‘非凡’。

”中国也有“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的格言。

人生,归根到底就是“一瞬间、一瞬间持续的积累”,而成功,无非也是每天小小的进步的积累。

稻盛和夫先生说“不像豹子那样行动迅猛,而像牛一样愚直地专注于一行一页,这样才能磨炼人格,提升能力。


读到《干法》的最后,稻盛和夫先生将自己一生用了这样的公式总结: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x热情x能力。

想想,这不就是《干法》这本书的中心,不就是稻盛和夫先生最想告诉我们成功的途径吗?要是我们能在其中一个因素下功夫,相信产生的效应虽及不上稻盛和夫先生的作用大,对于我们小小的人生,也是能带来意向不到的收获的。

《干法》读后感4
在公司组织学习下,我阅读了稻盛和夫先生的《干法》,通过阅读作者自己工作经历和工作心得,是我领悟到了工作的伟大。

这本书对于像我这种刚踏入社会不久的年轻人来讲,有着非常重大意义。

“人工作是为了度过有价值的人生”。

在阅读此书的一开始,稻盛先生便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工作?我的答案则是为了赚钱,为了生存。

稻盛先生的答案则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志,为了度过有价值的人生。

对于工作,我一直以为工作是公司的,只要按时完成工作就可以了。

而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却是: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完成业绩,更在于完善人的内心。

这句话使我深深的明白了工作的重要性,因为我从未想过工作不仅仅可以锻炼人的工作能力,也可以提升人的品质。

试想一下,个人对待工作态度是积极地,那么对待生活的态度也肯定是积极地。

就像作者在书中写到:努力工作的彼岸是美好的人生。

所以想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就要先好好的工作。

想要度过美好的人生更要努力的工作。

“让自己喜欢上自己的工作。


稻盛先生毕业后在濒临破产的“松风产业”研究绝缘瓷瓶,这份工作内容并不是他在大学时所学的课程,并且公司很穷。

但是,即便是面对如此恶劣的条件,稻盛先生依旧做到了热爱自己的工作并取得了成功。

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心中所想的的工作,也不是每个人对待工作都能非常的热情,那么就应该像书中所写:“即使做不到很快就热爱工作,但至少“厌恶工作”这种负面情绪必须从心中排除”。

人不是神,即便是神也不可能无所不能,所以面对任何一项工作时,我
们都应该努力去工作,对待工作的热情就如同对待恋人的爱情一样,感情慢慢的培养,这样就会慢慢的喜欢上现在的工作。

联想到自己,刚开始接触环保工作正是政府对环保要求最严格的时候,我对环保工作一无所知,无从下手甚至抵触,身边也有许多人让我换工作,而我没有听,而是努力学习,认真听取领导和同事的指导,从刚开始对环保工作的不了解到现在喜欢上环保这项工作,这个过程对于我自己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有的意义。

成为“自燃型”的人。

工作可能是别人给的,但是时间和想法都是自己的,“自燃型”是自己就能熊熊燃烧的人。

对待工作,要把“要我做”转变成“我要做”,领导也对我说过:不要什么事情都要等着安排,要自己去找事干。

“我要做”体现了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我要做”更能锻炼自己的思维,锻炼自己工作的安排的能力。

当能达到“我要做”时,就可以带动身边人的积极性,就像快乐能传染一样,工作的积极性也可以传染。

当自己成为“自燃型”人时,干工作就会越来越顺利,生活也会越来越丰富。

“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稻盛先生在书中所说,“只有付出非同寻常的“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骄人的成绩”。

在中国也有句老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也很好的说明了只有努力的工作,人生才会取得成功。

纵观历史,无论哪个伟人,无不是付出了高于平常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才获得成功,早五晚九的工作,闻鸡起舞的辛勤。

越努力越幸运,当我们努力工作时,殊不知幸运也悄悄降临在我们的身上。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那么这个有准备的人一定是一个非常努力的人。

只要努力的工作,积累更多的经验,才能在机会出现的时候牢牢地抓住。

“持续就是力量,追求完美主义”
将平凡变成非凡,靠的就是持续的力量,把每一项工作都要看作像马拉松比赛,靠耐力和意志力,在找准成功方向的前提下,不断地
向前走,一步一个脚印的持续前进,最终就会走到成功的彼岸。

“不做则已,作则致全,时不待我,切勿止步”。

对于工作做得完美了就是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工作要么不做,要么做好,做就做完,在工作中最怕就是拖拉、散漫。

所以无论怎样的工作,哪怕很简单的工作,也要抱着积极的态度去做,认真做。

这样才是对工作最大的尊敬。

对于之后的工作,我会以稻盛先生的为榜样,以稻盛先生的言论为信条,结合自己的工作,在做好工作同时也提高自己的品格。

让自己不断进步,走向成功。

《干法》读后感5
以前经常听人说起稻盛和夫,他的传奇经历让人热血沸腾,也让人开始相信,按照他的哲学,或许能够创造奇迹。

所以一直对他很是仰慕,在心里念念不忘,直到最近开始读他的书——《干法》。

说实话,读完之后感觉挺失望的。

不是对稻盛和夫本人失望,而是对我自己失望,因为稻盛和夫的哲学非常的简单,但是我去无法执行。

比如稻盛和夫说,在工作中,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这是一件显而易见的,通往成功的道路,很多人都知道,但是能够做到的人少之又少。

凭心而问,我做到这一点了吗?自然是没有,虽然工作比大多数人都要认真,但也仅限于此。

这就相当于曾今听说有一份独步天下的武林秘籍放在那里,你苦苦寻求,最终终于得到了,但是发现上面只写了四个字“日拱一卒”。

“日拱一卒”,其实这就是很多人成功的道理,也是世界上最为正确的道理,万事万物都是如此,你认为有捷径,但是实际上真的有捷径吗?至少在我的人生经历中,发现没有捷径。

就好像身边的朋友羡慕我每周都能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我的这种习惯是从每天读一万字开始的,到现在我每天能静下心来读两个小时了。

而写日记和读后感这件事,刚开始每读完一本书我只能写几句,到现在能写上千字,虽然质量不怎么样,但是这也确确实实是一种进步。

而这些进步都是每天的坚持,等到坚持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发现阅读已经成为我的一个习惯,然后又发现,心里有些想法,不写下来
就觉得心里不舒服。

或许这就是稻盛和夫成功的原因吧。

只不过他的成功在于将工作和事业结合起来,然后重复了几十年。

而我们大多数人所喜爱的事情跟工作毫无关联,或者说,我们没有及时的培养自己在工作上的爱好。

那么如何爱上自己的工作呢?书中说了不少作者的经历,总结起来就那么几点,首先是让生活和工作彼此融合。

在我看来,这是让自己一直处在工作的状态,尽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工作中。

这一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哪怕是刚刚毕业的年轻人也不会愿意这样活着。

因为大多数人都将工作视为不得不做的“必要之恶”。

这样理解并不能说错,但是这必然错过最佳的成长时机,因为你在工作上所付出的时间,必然就少了很多。

所以我的建议是,虽然你做不到“抱着产品睡觉”,那么尽量的在上班的时候不要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吧。

以此为起点,执行起来会更容易。

其次要做一个“自燃型”的人。

什么叫自燃型?总结来说,就是能够自我驱动的人,能够想办法解决问题的人。

而不是整天抱怨的人,也不是总是跟别人比较的人,更不是总想找一份钱多活少离家近的工作的人。

只有自燃型的人,才能不断的向中作中投入自己的热情,我想,这应该从为自己的成绩喝彩开始。

将自己所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搜集起来,每次看到的时候必然有一种成就感。

然后是面对困难,“日拱一卒”,每天都一样的努力,每天进步一点点,让时间成为自己的朋友。

无论遇上任何困难的事情,日拱一卒,每天都有进展。

要知道人生的道路是一次长跑,我们要做的是始终保持不慢的速度,每天进步。

再次是创造出“划破手的产品”。

对于这一点,其实我是不太赞同的,完美主义确实没错,但是很多时候,做事要先完成,再完善。

但是现在很多人所做的只是完成,完成之后很少有人想着主动去完善,乃至完美。

同时,这也是现在很多人的通病,包括我在内,需要以此为戒。

最后是创造性,也就是每天不停的改进自己的工作。

每天都思考一件事情,所做的工作,那个地方还可以改进,还可以做到更好。


些难点为什么难,需要注意什么地方,反复思考,反复总结。

所以,在这条路上没有终点,一旦走上去,要么放弃,要么不停的走下去。

当然这也是一条自我修炼之路,每个人都能在践行当中变得越来越从容,越来越明白自己的方向,变得不再焦虑,未来的道路清晰可见。

这就是我通过稻盛和夫的《干法》总结出的几条原则,相信只要做到这几点,一定可以让任何人适应任何工作。

只是道理易得,执行却很艰难,让我们共勉吧。

同时,希望大家在明白了一些道理之后,就马上去践行,不要成为那个“知道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人。

《干法》读后感6
乍一看书名,还以为《干法》是稻盛先生对自己漫长职业生涯中工作方法、管理经验和"干活"技巧的总结。

通读全篇,才知道该书告诉我们更多的是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和纯朴的劳动观。

所谓大道至简、稻盛先生的"工作观"以朴素道理示人:要想好好地活,就得好好地干。

他为我们设计了实现事业成功和圆满人生的路径和通道:选择正确的工作观――热爱、专注、迷恋于自己的工作――以极度认真的态度,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抓好今天,日复一日,不断积累--创造性地、出色完成工作--从量变走向质变,由平凡变为非凡。

与普通人"工作是苦役"、"工作是必要之恶"的观念不同,稻盛先生对工作意义的感悟和见解让人颇为惊嗟。

他认为,工作是人生最尊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是锻炼人性、磨砺人格、提升心志、实现自我价值、走向美好人生和彼岸世界的修行。

古今中外,凡是功成名遂的人,毫无例外地都是不懈努力、历尽艰辛,埋头于自己的事业,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他们在成就伟大功绩的同时,也造就了自己的完美人格。

苦难常与人生相随相伴。

稻盛先生早年命运多舛,25岁以前的人生并不如意,也曾有过怨天尤人和自暴自弃。

但当他下了决断,毅然留在那个叫作"松风工业"的衰败企业,"开始发自内心并用格斗的气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