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物价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物价表
好吧其实真相是突然对古今物价的换算很好奇,于是以粮食价格为基准算了一下= =
明崇祯末、清顺治初米(石)2-3两
我没看见= =|||
清顺治十四年(1657) 米(石)0.6-0.7两
570块
清高宗乾隆三年(1738) 米(石)2.6-2.75两
大约74.8块
清仁宗嘉庆时米(石)丰年2两,歉年3两,荒年4两
只算丰年,一两0.5石,100斤,200块。

资料是我四处收集来的,不保证准确性= =
通常来讲,古代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

南宋末改五斗为一斛,二斛为一石。

故一石为十斗。

金、银和铜钱的兑换比率并不稳定,现在通常采用的说法是平均约为:一两银=1000钱,一两金=十两银。

今一升=1000毫升,以大米计算约有2斤(我现场称的)。

秦始皇31年(前216年) 米(斛)1600钱,一两银子能买到0.625斛。

上海博物馆所藏始皇方升,一升为今199.5毫升,故一斗约为今2000毫升,即4斤米。

一斛即为今40斤。

一两银子能买到0.625*40=25斤米。

ORZ,现在大米2块钱一斤,那一两银子岂不是才50块,我不信= =
另外似乎一斛即为一石。

汉代有制度说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故一石即为120斤。

根据出土西汉武库一斤权(北京大学藏),一斤为今252克,所以这个一斤相当于今日的半斤,一石(斛)就是今天
的60斤。

ORZ,那也只是75块。

不过学者普遍认为,秦代的度量衡还很混乱,所以这个数字没有参考价值= =
西汉2年(前205年) 米(斛)5000钱。

关中价10000钱,人相食。

天津巿艺术博物馆所藏的汉上林供府升一升为今196毫升,一斗也以2升4斤米计算,一斛就是40斤。

ORZ,一两银子才能买到0.2斛,也就是8斤米,16块钱= =
以一斛60斤算,是24= =
汉文帝5年(前175年) 米(斛)10000钱。

(因荚钱,即五分钱,太轻,故贵)
所以说,此时包括之前是不是一两银子不能以1000钱算啊……
汉宣帝元康4年(前62年) 谷(斛)5钱(五铢钱)
根据之前可知,一斛为40斤米,谷子姑且算一样吧= =
一两银子可买200斛,也就是8000斤=w=。

ORZ,一万六,这也太……
以60斤算的话,就是两万四= =
新莽地皇2年(21) 米(斛)2000钱(洛阳以东情况)
根据新莽嘉量(升,台湾故宫博物院藏),一升是200.63毫升,一斗依旧约等于2升4斤。

一两银子20斤米,40块= =
以一斛60斤算是60= =
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 粟(斛)30钱
根据建武十一年大司农斛(中国历史博物馆藏),一斛是19600毫升,就是39.2斤。

一两银子能买到33.33斛即1306.66斤,2613块,这个数字是不是蛮靠谱。

东汉安帝永初二年(108) 粟(斛)10000钱(关中诸县因战争而粮贵)太可怕了。

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 谷(斛)数万钱(董卓铸小钱,谷贵,当系关中、洛阳等地情况)
这种乱世可不可以忽略不计啊……
谷(斛)30钱(幽州价格,时刘汉为幽州牧)
也是2613块。

东汉献帝兴平元年(194) 谷(斛)500000钱(长安大旱,人相食)
晋惠帝元康七年(297) 米(斛)10000钱(雍、秦大旱饥疫时的情况)晋愍帝建兴二年(314) 谷(斤)银半斤。

襄国(河北)大饥时情况,又肉一斤值一银两
晋愍帝建兴四年(316) 米(斗)金二两(长安无粮时情况)
晋成帝咸康元年(335) 米(斗)500钱(会稽大旱,人相食)
晋成帝咸康二年(336) 粟(斤)金一斤(後赵大旱而百役俱兴时情况)晋穆帝永和十年(354) 米(升)布一疋(前秦大饥,一疋一般为四丈)晋武帝太元十二年(387) 米(斗)500钱(凉州情形,人相食)
晋安帝元兴元年(402) 米(斗)5000钱(凉州姑臧被围时情形。

按是年东晋三吴大饥,富人怀玉而饿食,但无物价资料)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 米(升)数百钱(江南东部各郡情形,建康每升百余钱)
梁武帝天监元年(502) 米(斗)5000钱(江东大旱,民多饿死)
如此可怕的战乱……忽略不计。

梁武帝天监四年(505) 米(斛)30钱(是年大熟)
此时一斗依然为2升,所以还是2613块。

东魏孝静帝兴和三年(541) 谷(斛)9钱
= =这时候一斗变4升8斤了,一斛是80斤。

一两银子能买111斛8888斤,那岂不是17777块= =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 米(升)70000-80000钱(侯景军食尽仓粟,掠夺民食後的情况) 忽略之
唐以前的数据就是这样了,不过鉴于这一时期金银并没有作为流通货币,或者说至少不是主要流通货币,所以这些换算基本是没有意义的。

写东西的时候如果涉及到这些时代,还是不要动辄XX两银子的吧= =
唐高祖武德二年(618) 米(斛)80000-90000钱(王世充统治的东都情况)
忽略= =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 米(斗)绢一疋(关中、山东情况)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 米(斗)3-4钱(此钱为开元通宝)
以绢为单位的就忽略吧。

唐代一斗有6升12斤,那一斛就是120斤。

一石米30~40钱,取平均数35钱,一两银子约能买到28.6斛,也就是3425斤,那么就是6850块。

唐高宗永徽五年(654) 粟(斗)2.5钱
一两能买到400斗,合今2400升,也就是4800斤,那么……9600= =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 米(斗)400钱(关中水、旱、蝗、疫、两京间死人相枕於路)
一两是2.5斗,15升,30斤,60块。

啊灾年果然不好。

唐中宗景龙三年(709) 米(斗)100钱(关中饥)
一两是10斗,60升,120斤,240块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 米(斗)15钱(关中价);米(斗)5钱(青齐钱)
关中价,一两66.67斗,400升,800斤,1600块,好靠谱啊。

青齐钱是什么意思?按这个算出来是4800块。

取个平均数是3200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 米(斛)不满200钱(绢每疋价与斛米价相同,此为唐中叶两京一带正常物价)
一斛120斤,一两能买5斛600斤,1200块。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米(斗)7000钱(关中价)
米(斗)1500钱(江南价,此时史思兵尚在作乱)
战乱不计。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 米(斗)1000钱(关中缺粮)
一两一斗,6升,12斤。

ORZ 24块。

唐德宗兴元元年(784) 米(斗)1000钱(关中旱蝗的情况,江东丰收无此高价)
同上。

唐德宗贞元三年(787) 米(斗)150钱;粟(斗)80钱)(关中价)
按米价来算吧。

一两为6.67斗,40升,80斤,160块= =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 米(斗)150钱(江淮价)
同上。

唐宪宗元和六年(811) 米(斗)2钱(天下大熟)
天下大熟,这四个字多么有爱。

此时一两是500斗,3000升,6000斤,12000块。

唐僖宗中和二年(882) 米(斗)30000钱(黄巢在长安,被围,缺粮)我没看见这句。

後唐明宗天成二年(927) 粟(斗)10钱(时中原饥困,北方蔚、代等地粮价独贱)
一两是100斗,600升,1200斤,2400块。

如果忽略掉战乱、灾年和大熟之年,算出来的有6850、3200、1200、2400,平均数是3412.5。

所以如果以唐代为背景而又不涉及具体年份的话,就算作一文钱等于三块钱好了==
吴代吴越时(978年以前) 米(石)50钱(范仲淹述五代时米价)
范仲淹说,五代的时候一石米50钱,一石还按120斤来算。

那么一两银子是20石,2400斤,4800块。

五代的粮食这么便宜么……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 粟麦(斗)10钱
宋朝一斗是6.7升,也就是13.4斤。

一两银子是100斗,1340斤,2680块。

宋仁宗时(11世纪中叶) 米(石)600-700钱(范仲淹述苏州米价十倍於五代)
一斗是13.4斤,一石就是134斤。

一两按1.5石算吧,那就是
201斤,402块ORZ
宋仁宗致和二年(1055) 粟(斛)1.25缗
不懂这个单位。

宋理宗喜熙四年(1240) 米(斗)1000钱(临安大饥)
都大饥了我就不算了……
五代不计,宋代的两个数据分别是2680和402,取平均数大概是1000左右,不过要指出一点,宋朝经济发达,民间经济的自主性也
很大,所以银和铜钱的兑换比率非常的不统一,有些地方一两银子只能兑换到数百钱,有些地方则可以到2000钱。

不过么,如果写的东西不是很学术的话,就姑且1两=1000文=1000块好了,这样多好算=w=
明英宗正统二年(1436) 米、麦(石)银0.25两(此系收田赋折合的数字,只能参考)
明朝的一斗是9.635升(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成化铜方升一升为963.5毫升),接近现在了,就按10升20斤算吧,一石就是200斤。

一两是5石,1000斤,2000块。

明世宗嘉靖二年(1529) 仓米(石)1.4两(南京旱疫米贵,按仓米价较低,因米质较差)
一石是200斤。

一两是0.7石,140斤,280块。

明神宗万历时(16,17世纪之际) 白米(石)0.7-1两
以一两一石算,是200斤400块。

0.7两一石石算,约是285斤,大概570块。

平均数是485
明崇祯十四、五年(1641,1642) 米(石)3.6两(南京一带大灾时空前高价);米(石)5两(上海米价) 我可不可以装作没看见= = 明崇祯末、清顺治初米(石)2-3两
我没看见= =|||
这些数据大概万历年间那个是比较准确的。

并且明代起白银的流通变得很广泛,所以这个数字大概比较靠谱?
清顺治十四年(1657) 米(石)0.6-0.7两
清康熙铁方升(故宫博物院藏)一升是1043毫升,一石就是104.3升,208斤。

取平均数一石米0.65两,那么一两银约等于1.54石,约320斤,640块。

清高宗乾隆三年(1738) 米(石)2.6-2.75两
取平均数2.675,一两银子能买到0.374石,77.757斤,约155块。

清仁宗嘉庆时米(石)丰年2两,歉年3两,荒年4两
只算丰年,一两0.5石,104斤,208块。

不是有人说乾隆是伟大的君王,乾隆年间是中国封建社会最繁荣最发达的年代么。

远目,不要管算出来的古今兑换,只要看一下粮食的价格,再想一想当时人说的“中产之家,尝旬月不观一金”的现实,“盛世”的真相=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